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pcwth (独翅鸟), 信区: Green
标 题: 《龙旗飘扬的舰队》节选--威海卫保卫战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1月20日22:20:58 星期一), 站内信件
朝鲜事件初起时,朝廷中大多数人对于日本的实力都估计不足,将日本看成是"蕞尔小邦
",以为只要天朝震怒,便可一举荡平,因此主战观点一直占据上风。开战后,随着中国
海陆军的节节败退,慈禧太后及其恭亲王、庆亲王、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等开始试
探妥协的途径。根据恭亲王建议,太后命户部左侍郎张荫桓前往天津,与李鸿章协商邀
请各国调停。翁同龢等帝党人物,虽然提不出挽救时局的良策,但坚决反对议和。在他
们看来,妥协就是卖国。他们保持高亢的抗敌论调,某种程度上也是明哲
保身的一种策略。
战争爆发后,北京粮价开始飞涨,从最初的3两4钱购140斤攀升至12两购100斤。京
官们开始安排眷属还乡。北京至津沽的车价涨至七、八两乃至十余两也往往不可得。京
师绿营兵奉调出征山海关,有"爷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之惨。目击者记载:
"调绿营兵日,余见其人黧黑而瘠,马瘦而小,未出南城,人马之汗如雨。有囊洋药具(
鸦片烟枪)于鞍,累累然;有执鸟雀笼于手,嚼粒而饲,怡怡然;有如饥渴蹙额,戚戚然
。"这与成千上万日本男女挥舞太阳旗,唱着军国主义歌曲,欢送亲人上前线的情景,形
成鲜明对照。
11月24日,旅顺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恭亲王、庆亲王、翁同龢、李鸿藻等枢臣默
坐哀叹。最后决定起草诏书,将李鸿章革职留任,摘去顶戴,着迅赴大沽、北塘等处巡
阅布置。这不过是例行公事而已。封疆大吏丢失疆域城池,本该深究查办,但此时撤去
李鸿章,就无人收拾局面,统领将士。翁同龢日记载,慈禧太后在指斥李鸿章贻误军机
后,也深感淮军难驭,只能表示暂不可动。
26日,慈禧太后单独召见枢臣。在讨论完旅顺局势后,她突然宣布,将瑾妃、珍妃
降为贵人。前方形势紧迫,内廷却闹家务,不由得枢臣大吃一惊。
瑾妃和珍妃是宫廷政治的牺牲品。这对姊妹花刚进宫时,一个14岁,一个12岁,都
是养在深闺中的千金小姐,并不懂得什么政治。进宫之后,恰逢皇帝和隆裕皇后不睦,
她们便利用女人的本能和智慧,努力博得皇帝的宠爱。尤其是聪明伶俐的珍妃,不仅参
予协助皇帝料理政务,连慈禧太后披阅奏章时,也从旁窥伺,体察懿旨。她还恃宠在皇
帝面前举荐私人,一个是她的兄弟志锐,一个是她的蒙师文廷式。皇帝虽然亲政,却缺
乏羽翼,难以同太后形如密网的控制相抗衡,极想亲擢一二通才以资驱使,又苦于难觅
亲信。不管这二人是否牵扯两妃的裙带,都不失为当朝名士,思之再三,决定提拔志锐
为礼部侍郎,文廷式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她甚至还效仿慈禧卖官鬻爵,河南巡抚裕宽为
谋福州将军一职,通过太监高万枝去走她的门路,被李莲英发觉告密于慈禧太后。
在老于世故的皇太后看来,年方十八的珍妃不正是自己青年时代的影子吗?这是她断
断不能容忍的。且看朝中,志锐公然参劾她的心腹孙毓汶、徐用仪,御史安雄峻、张仲
炘、侍读学士文廷式、侍郎长麟也点名指斥李鸿章,其势汹汹,宛然形成一股势力。连
皇帝也大有主张,不大遵从她的控制。而在后宫波澜中,她又偏向娘家侄女隆裕皇后,
于是便迅速做出罢黜两妃的决定,并授志锐任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远远地放逐出京。
又命内务府处死高万枝,将河南巡抚裕宽开缺。太后外战外行,内战却有泼辣手腕。皇
帝虽然主战,内外战场均是不堪一击,以至次日翁同龢到瀛台看望他时,发现皇帝居然
"意极坦坦"。
在两妃遭贬的同日,皇帝以丁汝昌救援旅顺不力,厥咎尤重,将他革职留任,命其
严防各海口,以观后效。又促李鸿章即日前往大沽、北塘巡阅布置。次日一早,李鸿章
出巡沽、塘。他给威海守将发电规定:第一,不许放弃炮台逃跑;第二,敌舰来攻,丁
汝昌应率舰出港,依辅炮台火力,在近海作战,不得前往大洋决战。
27日,御史安维峻等京官60余人,联名上奏请诛丁汝昌。他们称前方将士孤军捍垒
,血肉横飞,而丁汝昌却晏坐于蓬莱阁重帷密室之中,姬妾满前,纵酒呼卢,视如无事
。又称丁汝昌诞妄性成,自谓内有奥授,纵白简盈廷,绝不能伤其毫发。而军中舆论,
则谓其外通强敌,万一事机危急,不难逃亡海外。安维峻们预计,若日军"直扑威海,丁
汝昌非逃即降,我之铁甲等船,窃恐尽为倭贼所得",故建议将丁汝昌即行开缺,授署理
长江水师提督彭楚汉为海军提督,或即擢德国人汉纳根为海军提督。命新提督将丁汝昌
锁拿解京,交刑部治罪。显然,这些高谈阔论不着边际的北京言官们是很富有想像力的
。
28日,新任山东巡抚李秉衡奏称,"海军主将率兵舰望风先逃,以回顾威海为名,去
之惟恐不速……非立诛一二退缩主将统领,使人知不死于敌必死于法,不足以慑将弁畏
葸之心,作士卒敢死之气。"12月12日,他更指名请将丁汝昌、龚照璵以贻误军机将领明
正典刑。这一系列的参奏,引出17日皇帝发布上谕,将丁汝昌交刑部治罪。18日,皇帝
又命李鸿章详细遴选,奏保海军统帅,并提出李和、杨用霖、徐建寅三个人选供李考虑
。20日,李鸿章回奏,以为三人均不合适。21日,皇帝进一步通知李鸿章,丁汝昌既经
拿问,海军提督即着刘步蟾暂署,着李鸿章遴员保奏。丁汝昌俟经手事件交替清楚,迅
速起解。消息传来,威海陆海军将领纷纷致电总理衙门和督办军务处,恳吁挽留丁汝昌
。理由是临阵易将,不独水师失所秉承,即陆营亦乏人联络,军民不免失望。23日,皇
帝再谕:"丁汝昌着仍遵前旨,俟经手事件完竣,即行起解,不得再行渎请!"李鸿章在
向威海传寄这一谕旨时附作说明:"查经手事件所包甚广,防务亦在其内,应令丁提督照
常尽心办理,勿急交卸。"他的这一解释,恐怕是某种幕后活动的结果,但到此时,也确
实难以挑出合适的海军提督人选了。
此外,还需对舰队其他人事问题做出安排。林泰曾自杀后,"镇远"管带暂由副管驾
杨用霖暂行护理。杨用霖17岁投入"艺新"炮舰,随管带许寿山学习英语、枪炮之学,靠
苦心钻研、掌握业务而得晋升,英语和驾驶技术均极出色,是北洋海军中唯一一个未经
学堂正规培养而从基层奋斗,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高级军官。原海军顾问,英国人琅威理
誉他将来可成为亚洲的纳尔逊,严复称他日后必为海军名将。按照规定,"镇远"管带为
左翼总兵,循例当由此时军阶最高的中军右营副将、"靖远"管带叶祖珪升任,而上谕却
指名"平远"管带李和。李和是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届学生,"平远"管带,在黄海大战中
表现还属勇敢。但是,且不说从都司擢至总兵是连跳四级,就凭他朝中有人保奏,已使
李鸿章十分不悦。因此,最后仍定杨用霖暂时护理,俟事机稍定再择人简放。这样,既
显示破格使用,鼓励士气之深意,又把对李和的任命撇在一边。
12月8日,徐建寅奉旨抵达威海,9日往刘公岛查验北洋海军,10日返回烟台。他本
是参与订购"定"、"镇"等军舰的当事人,又翻译过《水师操练》、《轮船布阵》等海军
著作,所以同丁汝昌讨论战守机宜,舰艇机窥,皆深知要领。丁汝昌请求将他调派威海
,或派留船,或为提督帮办,或为监战大员,这个建议没有得到批准。徐建寅又被召回
北京,担任督办军务章京。他回京后,对于所考察的北洋海军主要军官写出了如下的评
语:
"定远"管带刘步蟾:言过其实,不可用;
代理"济远"管带林国祥:人尚可用,操守难信;
"来远"管带邱宝仁:奸猾不可用;
"靖远"管带叶祖珪:朴诚可用;
"平远"管带李和:朴诚可用;
代带"镇远"杨用霖:朴诚可用;
"广丙"管带程璧光:尚可用;
"康济"管带萨镇冰:朴诚可用;
"威远"管带林颖启:尚可用。
我们不知道徐建寅这些评价的依据,却从他的评语中,打开了观察北洋海军将领的
一扇窗户。在这番紧锣密鼓的人事考核和调整中,威海卫保卫战拉开了序幕。
--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0.46.72.25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