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东方时评:2006年12月08日星期五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Dec 13 08:57:37 2006), 转信
布什:伊朗叙利亚适当条件下应参与解决伊拉克问题
【 华盛顿消息】美国总统布什与英国首相布莱尔本周四(7日)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布什
称在合适的条件下,伊朗和叙利亚应当参与到伊拉克问题的解决中,他也为伊朗和叙利亚的
参与开出了条件。
布莱尔:失败的后果很严重
此次记者会是在白宫伊拉克问题研究小组出台的对伊新政策之后的第二天举行的。
布什说,伊拉克问题研究小组的报告“提供了一条强有力的前进道路”,他在记者会上也承
认“伊拉克目前的形势很糟糕”。
布莱尔称这份报告将强有力地推动美英在伊拉克的胜利,因为“失败的后果很严重”,布
什也表示取得在伊拉克的胜利对中东、英国、美国和整个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
布什:伊朗叙利亚的加入条件
尽管伊朗在近30年来与美国的外交关系并不是很好,这份报告还是建议布什开展与伊朗、叙
利亚的谈话以解决伊拉克问题。
布什说,“组建一个国际小组是个很有建设性的想法”。
对于伊朗,布什政府怀疑其利用核项目开发武器,尽管德黑兰一直坚持他们的项目仅仅是为
了和平目的。
对于此,布什在记者会上说“我们已经让伊朗人民看到美国27年来对伊朗政策的改变,但是
如果伊朗要参与到伊拉克问题中,必须延缓其核开发项目。” 对于叙利亚,布什称如果其
要想坐下来和美国谈话,必须“停止动摇黎巴嫩政府”。
布什:伊拉克比“基地”更重要
对布什来说,结束伊拉克宗派主义间的冲突是他目前的要务,伊拉克的宗派主义显然已经比
“基地”组织更为重要。
“我们目前的任务是确认我们有掌控局势的能力。比如说伊拉克政府拥有解决宗派主义冲突
的能力,同时也要制定一些政治和经济战略。”
“我们也会一直追踪基地组织,基地组织在伊拉克将不会有安全的避风港,”他说。
布什说,伊拉克研究小组报告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为了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应如何授权
给伊拉克总理马利基。”
“我们将支持马利基的民主政府,因为他一直在做艰难的决定。”
白宫发言人托尼?斯诺也表示,布什有可能在年底之前出台对伊拉克新政策。
【时事点评】我们知道,围绕伊拉克战争,三年多来,已经举行了无数次的“两布会”。
●此次“两布会”较之之前的任何一次都要艰难得多,也要卑鄙得多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对此次“两布会”而言,与其说是美英凑商量着“如何最终取得”伊拉
克战争胜利、还不如说是在凑在一块儿嘀咕“如何去威胁方方面面、以避免伊拉克战争彻底
失败”来得贴切。显然,就这一点而言,此次“两布会”较之之前的任何一次都要艰难得多
,也要卑鄙得多。
●此番“两布会”的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布莱尔赶赴华盛顿面见布什之前,种种“关键观点”就已经从美国跨党
派伊拉克研究小组内“提前”扩散出来:比如说,小组大部分成员都认为“布什政府的伊拉
克政策已经彻底失败”;还比如说,小组的“集体意见”是建议“布什政府应该和伊朗、叙
利亚接触,与它们在稳定伊局势方面进行合作”,并着手从伊拉克撤军。
●英国历史上“最聪明首相”为了应付英国内、外巨大的“撤军”压力,显然耍了个滑头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同样值得注意的,“提前得知”这些信息的布莱尔,针对伊拉克战争的
“胜与负”,在动身之前,于伦敦也“提前”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不过,我们注意到,曾经被赞誉为英国历史上最聪明首相的布莱尔,在公示自己的“伊战胜
负观”时、为了应付英国内、外巨大的“撤军”压力,显然耍了个滑头,那就是一边“剽窃
”了美国新防长盖茨的意见、既“他同意即将担任美国国防部长一职的罗伯特?盖茨有关伊
拉克战争并未取得胜利的说法”;一边又借盖茨的话,公开威胁英国内、外的反对势力。
●“听鼓听声,听锣听音”
众所周知,5日,盖茨在美国会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就其担任国防部长一职举行的听证会上的
有的原话却是这样的:美国并没有在伊拉克取得胜利,但也没有输掉这场战争。如果伊拉克
的混乱状态持续下去,中东地区的局势可能会更趋恶化。
俗话说的好“听鼓听声,听锣听音”。我们认为,对于这位素有“务实风格”、且当时在“
听证会”上讲话时还得“讨”美国参院军事委员会民主党人士认可、以期获得“委任”的“
候任”防长而言,公开承认“伊拉克战争没有取胜”是一种必然;其“内心的信念”在于“
美国也没有输掉这场战争”,特别是,盖茨的那番话其“真正重点”在于
强调“如果伊拉克的混乱状态持续下去,中东地区的局势可能会更趋恶化”。
●“出手不凡”的盖茨高票获得美国参院军事委员会通过的真正原因
根据东方评论员长久的观察,与布什家族渊源久长的盖茨、其保守主义理念一点儿也不亚于
他那替罪下台的前任--拉姆斯菲尔德,也不亚于“形势所迫、现在已不大爱说话”的切尼,
在我们看来,对这位一出手就是一连串“阴毒招式”的美国新防长而言,如何用“如果伊拉
克的混乱状态持续下去,中东地区的局势可能会更趋恶化”去威胁“最不愿意中东局势恶化
者”、从而将这场被他精心描绘为“一场没有取胜、也没有输掉的”战争、推向胜利,恐怕
就是他愿意接任美国防长的主要动机。
同样,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让手段阴毒的盖茨取代“直来直去”的拉姆斯菲尔德,除了08年
大选的形势所迫、别无选择之外,“换个战术”将伊拉克战争继续下去,直到取胜,才是布
什任命盖茨出任五角大楼“新掌门”的主要动机、也是美国共和党、民主党人的共同愿望;
也是“出手不凡”的盖茨高票获得美国参院军事委员会通过的真正原因。
●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有手段”扭转时局,盖茨做了大量的准备
事实上,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出手不凡”的盖茨高票在获得美国参院军事委员会通过之前
,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有手段”扭转美国被动的局面,盖茨做了大量的准备。
我们注意到,自打盖茨获得布什“正式提名”的那一天开始,一系列事件真可谓令人眼花缭
乱:其中,既有布局在南美洲的“中国能源目标”开始遭遇一系列的麻烦,显然,此事一出
,美国国内也就有人明白了:原来反击中国挖掘美国后院石油桶一篮子计划的事情、可以这
样来做;
同样,在茫茫的“公海”上,美国航空母舰竟然可以“非常意外地”、以一种“中国海军绝
对在挑衅美国海军”的方式、“奇遇”中国的常规潜艇。
显然,此事一出,美国人也好、日本人也罢、对中国心存戒心的印度、居心叵测的新加坡等
、也立刻明白了:原来新加坡提供讲台,拉姆斯菲尔德唾沫星子乱飞、却没有将其推销出去
的“中国军事威胁论”、可以如此般地“创造性炒作”;
还有,我们还注意到,加拿大、英国这两位美国的“铁杆北约盟友”,自打得知北约将在一
位“美国情报局长”的领导下之后,就立刻闻鸡起舞,一天都没有耽搁、开始“起劲地挖掘
”那些“已经埋藏在地下十多年、无人理睬的”俄罗斯“堰鼠”;
还有,盖茨曾经领导过的美国情报系统、也立刻挖出了一位身份普通的美国“小水兵”,据
说“中俄”通过这位身份普通的美国“小水兵”轻易地获得了美国机密的核潜艇情报;
●盖茨的“协防台湾”、其意图之一就是要证明这一点得
更有甚者,对美国保守势力而言,盖茨值得欣赏、也值得信任,因为这位候任的防长、提前
做了两件漂亮事儿:
一是仍在越炒越大的俄罗斯前特工中毒案;再就是盖茨以“候任防长”的身份,重新承诺要
“协防台湾”。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任何一个对台湾问题稍有积累的读者都不难明白,盖茨的“协防台湾”
,当然有其战略意图,但是,就其获取美国政治统治阶层“信任”的角度而言,从其获取美
国盟友的信任的角度而言,其意图就是要证明这一点,那就是:
就是已经被“拉姆斯菲尔德-切尼轴心”一不小心玩废了的“台湾牌”,“都有人”有本事
将它从《反分裂国家法》屁股下抽出来,将它从“朱成虎将军的核打击威慑”下翻出来,上
上蜡、打打油,证明“我有本事可以让它继续使用”,何况其它乎?
●拉姆斯菲尔德从“只识弯弓射大雕”到“激扬文字”
我们知道、狂妄的拉姆斯菲尔德原本是不想到北京访问、至少在国防部长任上。这曾经是公
开的秘密。然而,尽管如此,拉氏还是被布什逼到北京来了。
据说、他来北京的理由之一,就是“念念不忘地”要到北京找中国领导人问个明白,说是要
“面对面地”请教中国领导人一个问题、既“朱成虎将军以个人名义说的那番核打击美国的
话、到底是否中国领导人的意思”。
事实上,我们都看到了,在“满脸写着不高兴地”结束其担任布什防长来的“第一次、也是
唯一一次北京之行”后,参观了中国战略核打击指挥中心的拉姆斯菲尔德先生,在离开北京
的路上,就立马一改先前那种“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武夫形象,开始“激扬文字”,关心起
中国的内政、经济、民生问题,并恶狠狠地扔下这样一句话“让我们走着瞧!”
●“让我们走着瞧”是真实有效的威胁
显然,就如我们当时所指出的,这句话虽然有情绪的成分,但却绝非“可等闲视之的”气话
。在我们看来,拉姆斯菲尔德的“让我们走着瞧”、是从中国领导人那里亲口得知“朱成虎
将军的讲话将是中国政府的一种选择项”之后,从而武力威胁中国不成,协防台湾的信心全
无,不得不开始瞄着中国经济问题、中国内部和谐问题、发出的另一种威胁,
我们认为,它是真实有效的。事实上,东方评论员当时就曾经指出,对此,中国决策层有必
要“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一威胁。
●“非合理冲撞”的较量结果“将更甚于”“非合理冲撞”
对此,首席评论员指出,在经历了朝核试验之后,特别是美国民主党控制美国国会,而中国
也已经开始携手欧洲、俄罗斯,并“力邀”印度、日本沿“泛亚铁路图”进行经济布局方面
的合作之后,可以这样说,中美之间在较量的过程中,非军事摊牌式的“合理冲撞”、特别是经济方面、内政方式的“合理冲撞”式较量将更加激烈、且表面化。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种“合理冲撞式”较量的激烈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军事摊牌式的“非合理冲撞”,其较量的结果“将更甚于”军事摊牌式的“非合理冲撞”。
●美财长、央行行长”的联诀北京之行、与盖茨的“协防台湾”是同一张牌的两面
不难看出,几天之后,美联储行长与美国财长的北京“联诀之行”,本质而言,就东亚方向
,它与盖茨的“协防台湾”是同一张牌的两面。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就“意图”而言,它实际上“继承”了拉姆斯菲尔德的“让我们走着瞧
”,继承了拉氏一年前从北京之行中、在心知“台湾牌”已经失效,从而开始瞄着中国的经
济、内政问题,立刻抛出的“让我们走着瞧”。上面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这一点,那
就是,布什提名、美国国会通过盖茨接手拉姆斯菲尔德的“核心”、并不在于从根本上调整
拉姆斯菲尔德-切尼轴心的伊拉克政策、更别提从根本上调整其独霸中东的中东政策、独霸
世界的全球战略了,而在于以“另一种战术”去实现拉姆斯菲尔德没有实现的、美国新保守
势力既定的伊拉克政策、中东政策。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自获提名之后就已经连续出手、且的确帮助盖茨成功获得美国两
党、美国盟友“高度信任”、并相当程度地调动了美国“铁杆盟友”积极性的“这些阴毒手
段”,就是美国统治阶层心目中的“另一种战术”。值得强调的是,这也是美国铁杆盟友-
-比如说英国、以色列的共识。
●直到目前为止,如果要问“最期望伊拉克、甚至整个中东稳定的外部强权是谁?
不可否认,直到目前为止,如果要问“最期望伊拉克、甚至整个中东稳定的外部强权是谁?
”,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答案”恐怕是美国第一、英国第二。
同样,直到目前为止,如果要问“对伊拉克、甚至整个中东稳定无法获得稳定最绝望的外部
强权是谁?”,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答案”恐怕仍然是布什政府第一、布莱尔内阁第二。
另外,东方评论员注意到,有一种观点认为,对现有伊拉克政策‘不做本质地’调整,而只
做战术重大变化,就仍然有望实现伊拉克、甚至整个中东稳定。
特别是,直到目前为止,如果要问“对上述观点仍然怀抱有莫大期望的领导人是谁?”在东
方评论员看来,“答案”恐怕就是“伊拉克报告”公布之后急急忙忙召开“两布会”的“两
布”了。
●布莱尔“重提”一年多前的“老建议”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布莱尔在会见布什之前,强调盖茨的前一段话、既“美国(英国
)并没有在伊拉克取得胜利”,只不过是为了“转化”盖茨的中间一段话、既“美国(英国
)也没有输掉这场战争”而已,至于“如何避免”,其方法就藏在盖茨的最后一段话里、既
“如果伊拉克的混乱状态持续下去,中东地区的局势可能会更趋恶化”。
对此,首席评论员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布什、或者说美国新保守主义“决策总部”将“明来
明往”的拉姆斯菲尔德“休息”、换上“招式阴毒”的盖茨,绝不意味着美国伊拉克政策的
“实质性调整”、恰恰就是出于对“上述观点”的莫大期待。
而布莱尔“重提”一年多前的“老建议”、既“给叙利亚、伊朗一个机会,让叙利亚、伊朗
也参与维护伊拉克稳定的‘事业’中来”、也恰恰是出于对“上述观点”的莫大期待。
请大家回头看看新闻中的这一段文字,原文是:布什说,伊拉克问题研究小组的报告“提供
了一条强有力的前进道路”,他在记者会上也承认“伊拉克目前的形势很糟糕”。
布莱尔称这份报告将强有力地推动美英在伊拉克的胜利,因为“失败的后果很严重”,布什
也表示取得在伊拉克的胜利对中东、英国、美国和整个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
●“政治生命钟”都已经在倒计时的“两布”,想商量的恐怕只有一件大事
非常清楚,在此次的“两布会”中,“政治生命钟”都已经在倒计时的“两布”,在中东方
向,想商量的恐怕只有一件大事,那就是:
“如何做”才好让更多的人相信“如果伊拉克的混乱状态持续下去,中东地区的局势可能会
更趋恶化”;因为布莱尔直到今天都坚持认为“(伊拉克战争)失败的后果很严重”,显然
,要做到这一点,要想“政治翻盘、从而避免被永久贴上毁了美国、毁了英国之骂名”的“
两布”,唯一的希望就是依赖立刻就要“总领”五角大楼的盖茨了。
对此,东方评论员想强调的是,“两布”看来在这一点上已经达成了两点共识,既:第一
,“翻盘的方案”是现成的,就是拉姆斯菲尔德于辞职前写下的、并“满怀希望地留在”五
角大楼国防部长办公室办公桌上的那份“备忘录”;
第二,落实“翻盘方案”的手段也是现成的,那就是即将坐在那张办公桌上、早已经“阅读
”过那份备忘录的盖茨、早就施展了的一连串手段;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份“翻盘方案”的意
图,我们再来回顾一番拉氏“临别赠言”的重点内容。
●拉氏“临别赠言”的“重点”在于顺势向伊朗、叙利亚边境进行重兵集结
请大家注意拉姆斯菲尔德备忘录中的这一段意思,大意是:建议布什总统效法伊拉克前领导
人萨达姆,重金收买各地部族领袖,让他们出面去“帮助维持局面”;建议大规模增加伊拉
克军队中的美军教官数量,同时增加将武器辎重转交给伊拉克武装的速度;迅速减少驻伊拉
克的美军基地,争取在2007年7月前把目前的55个基地减少到5个;建议将大部美军部队调往
伊拉克与伊朗和叙利亚的边境一带,加强对渗透分子的打击;把美军从最前线撤离,让他们
转型为快速反应部队,让伊拉克人直接负责一线作战。
显然,对此,我们的观点就是:拉姆斯菲尔德先生在备忘录中”现在的伊拉克政策不太好
“之余,满怀信心提出的“这一连串建议”,其的意图就是这么两个:
其一,是让已经丢了近3000条性命、且仍然在天天死人的美国占领军与反美武装“脱离军事
接触”,从而让伊拉克人去与反美武装恶斗;让伊拉克宗教派别之间去恶斗,一句话,将伊
拉克扔进内战之中;以此来威胁“住在伊拉克旁边的人们”、也一并威胁住在远处,却“非
常需要中东石油的人们”;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这是在建议美军以“加强对渗透分子的打击”为借口,顺势向伊朗、
叙利亚边境进行重兵集结;在这里,东方评论员想再次提请大家注意,在拉姆斯菲尔德的建
议里,没有向沙特阿拉伯边境集结的字眼、也没有向土耳其方向集结的字眼。
●被华盛顿重兵沿边境威慑的叙利亚,则需要考虑更加麻烦的后果
这就是说,在沙特阿拉伯方向,伊拉克边境是敞开的,在土耳其方向,伊拉克边境也不设防
,如此一来,沙特阿拉伯接收的信息会有两点:
第一,一旦伊拉克发生内战,那么,绝不愿意看到什叶派坐大的沙特阿拉伯可以自由地支持
伊拉克境内“弱小的逊尼派”; 更多精彩时事尽在:http://ssxl.blog.china.com/index
.html
第二,正与“非美势力”眉来眼去的沙特阿拉伯也感受到了一种不自在,就是,伊拉克境内
“弱小的逊尼派”,很可能在伊拉克内战中、一点点儿地成为沙特阿拉伯的巨大政治、经济
包袱;
与此同时,有库尔德人问题的土耳其,与以色列人有戈兰高地之争,又被黎巴嫩政府部长暗
杀事件缠身,且被指责支持伊拉克反美国武装、并与阿拉伯逊尼派国家格格不入、又被华盛
顿“准备”沿边境重兵威慑的叙利亚,则需要考虑更加麻烦的后果:
比如说,在“最希望伊拉克稳定、中东稳定的华盛顿”决心以“伊拉克稳定、中东稳定”为
赌注、去“赌”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屈服的情况下,以色列借机再次发动“黎以冲突”。
显然,“美英”军队与伊拉克反美武装脱离接触,让伊拉克政府自己去对付局面,自己则坐
在“两伊边境”、叙利亚与伊拉克边境,一边威慑这两个国家;一边阻止伊拉克什叶派从这
两个国家得到支持,从而平衡伊拉克各派的力量,从而让伊拉克内战“有条件打得起来”,
再用“伊拉克内战爆发”这把“刺刀”去“请”叙利亚、伊朗、甚至阿拉伯国家配合“稳定
伊拉克局势”,当然了,坐在旁边的“美英”、一定会用力地“搅拌”上“什叶派与逊尼派
的矛盾”的“胡椒面”;如此一来,“两布”最后就可以指望着逊尼派也好、什叶派也罢;
阿拉伯国家也好,波斯国家也罢,在受不了了之后,再请坐在一边的美国人“出山”主持公
道。
●拉姆斯菲尔德似乎直到下台之前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一直在伊拉克“走直线”、充当“运动员”的拉姆斯菲尔德,似
乎直到下台之前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伊拉克这个地方、尽管美国军力雄厚、但是,象“
中欧俄”那般做“裁判员”、显然更加高明些。
●在拉姆斯菲尔德的备忘录里,在盖茨的一边串手段中,明显漏算了一条
不过,东方评论员想提醒的就是:华盛顿现在才想着做“裁判员”是否晚了点儿?条件是否
够?毕竟在拉姆斯菲尔德的备忘录里,在盖茨的一边串手段中,明显漏算了一条,那就是:
“中欧俄”这些老资格的“裁判员”、是否会因此而“决心”改变“伊拉克、中东的游戏规
则”:比如说,将伊拉克“旁边的”、与美国打得火热,对屏障俄罗斯、上合组织进入伊拉
克、伊朗有关键作用的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阿富汗;还有对屏障欧盟力量从场面进入伊
拉克有重要作用的土尔其,也当作“薪柴”给一并投入进去?
要知道,这几个国家,对华盛顿控制里海石油、对美国的中亚政策、南亚政策、东欧政策
的制定,都是至关重要的。值得强调的是,被美国决策层赋予了重大战略意义、将来用于抽
空中俄中亚油管、破坏上合组织合力的“里杰石油管道”,就在那一带。
同样,拉姆斯菲尔德在撰写备忘录时,也“不应该”忘记,一旦伊拉克内战打了起来,那么
,象“中欧俄”这样的力量,在上述几个地方,要想弄点儿什么出来,一点儿也不比美国让
伊拉克打内战来得麻烦。何况,美国的后院--南美洲,对美国人而言,也够闹心的了。那里
,离“中欧俄”很远,但却有美国的重大的、现实经济利益。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5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63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