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抗美援朝战争前期的一些军事问题漫谈(一)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y 30 22:20:59 1999), 转信

以下是一些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前期五次战役的军事指挥上的得失的一些看法 
,大部分来自于各种书籍和杂志,也有少量是我自己的看法和总结。其中以 
总结经验教训为主,涉及的人物褒贬并非针对个人,而主要是我的一些看法 
。有兴趣的朋友,希望能一起来讨论。 

在朝鲜内战刚刚爆发,朝鲜人民军尚处于攻击顺利时,军委就已经下令成立 
了东北边防军,这是极富远见的一着。当军委作战部研究认为朝鲜内战局势 
有可能逆转、美军很可能在人民军后方实施登陆以后,更加强了东北边防军 
,使之达到包括后勤在内共近七十万人,还加强了炮兵。如果当时没有这一 
步,在美军仁川登陆后,局势迅速恶化的形势下,中国很可能来不及出兵了 

美军仁川登陆后,毛泽东一度设想在平壤以北的德川、宁远一带占据要点, a 
构筑工事,实施一个阶段的防御战,但随着形势的迅速恶化,毛、彭均认为 
须以遭遇运动战的形式予美军和南朝鲜军以打击后方能稳住局面。这里要指 
出的是,虽然未能实现原防御计划,但看到德川是攻防转换的枢纽,也是非 
常有眼光的,一、二次战役能够取得胜利,在战役上即是抓住了这个枢纽, 
这也是毛高明的地方。彭提出的以东北边防军六个军和炮兵全部出动,而不 
是渐次出动的主张,对后来的一、二次战役能迅速集中力量,打开局面也起 
了关键性的作用。斯大林原希望我军出动六个师和两个炮兵师,但我们一开 
始就出动了十八个师。敌在朝鲜有十四个师四十二万,其中一线即有十三万 松 

一次战役,彭总利用美军和南朝鲜军轻敌冒进,兵力分散的弱点,不待部队 
进至指定集结地点(有些预定集结地点也已经不合适了),果断发起进攻,收到 
了突然的效果。部署上,彭利用美军东西线之间相隔八十三公里的大空隙 
以一部(两个师)牵制东线之敌,集中力量于西线。同时根据敌以“坦克数辆, 
汽车十数辆”组成支队到处冒进的特点,将原来力争打大包围战的计划改为 
打一个个小的包围战。一次战役,歼敌一万五千多,收复清川江以北和以南 
但除了指挥员主观上的原因外,道路、防空、情报不准确也是客观上存在的 
问题。 

二次战役,美军在指挥上除了仍犯轻敌冒进的错误外,以第十军遂行毫无意 
义的元山登陆,从而与第八集团军拉开了几十公里的间隙,是麦克阿瑟最大 
的失误。相反,彭诱导并抓住了这一战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并将战线推 
回至三八线附近。这次战役胜利的关键即如前述,是抓住了德川这个枢纽, 
即由敌右翼薄弱的德川切入,对敌迂回,打乱对方的布势。但在113师已经插 
到三所里、龙源里,切断了敌南逃北援之路的情况下,未能达到更大战果的 
原因,主要在于装备太落后(我军在当时拥有的打坦克的武器,只有内战中缴 
获的少量美制60、88.9(?)毫米火箭筒和无后座力炮,全国只有640多具。而美 兵 
军一个师就拥有60以上火箭筒和无后座炮500多具,坦克129辆。这使我军在对 
付敌方坦克时,主要只能依靠集束手榴弹、爆破筒和少量反坦克手雷,在某 
些地形有利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遇到地形开阔或敌以坦克集团冲击,则 
无任何办法。龙源里切断敌联系后,仍不得不眼睁睁看着敌坦克和车辆200余 
逃脱,就是这个原因。苏军当时的反坦克制式装备中有40火箭筒(弹径80毫米) 
,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反坦克武器,但没有提供中国军队。)另外,五十、六十 
六军攻击进展缓慢,也是造成战果不如预期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东线新兴里 
歼灭美军一个团部和四个营,是五次战役中唯一一次歼灭美军团以上单位。 
下碣隅里包围了美军一部,也是在敌坦克冲击下未能达成全歼。二十六军接 
替二十军任务时,个别指挥员求战意识不强,事后也受到批评。 

彭德怀被打倒后,有人指责彭没有在二次战役中集中三个军左右的兵力,直插 
新安州,否则可以打一个更大的歼灭战。但事实上,这种指责是没有道理的。 
以当时朝鲜的道路情况和我军的后勤运输能力(仅三个汽车团,且损失后无补充 
),保障东线三个军、西线六个军的供给已经力不从心了,以三个军作大迂回, 
在无法就地筹粮的情况下,粮弹断绝的危险。而且,即使三个军插到西海岸的 
新安州,仍难以对敌达成包围,因为我军无空军、无坦克、无火炮,很难有更 
理想的战果。所以,这种指责是不切实际的。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9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