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抗美援朝战争前期的一些军事问题漫谈(三)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y 30 22:22:57 1999), 转信


作者: spk(巴.镇.黑.杨) [603], 23:45:09 4/22/99: 
三次战役,由于美军接受了教训,迅速后撤,收缩了防线,所以志愿军没有能 
够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虽然将战线推进至三七线附近,但志愿军连续作 
战后的减员和疲劳造成的战斗力下降、运输能力随着战线的延长而减弱等缺点 
逐渐显现出来。有争议的地方主要是否应该打过三八线,毛、彭有不同意见。 
但毛从整个形势看,要否定三八线作为南北朝鲜的分界线的合法性,以取得外 
交上的主动,彭最后同意了毛的看法。从战略思维角度说,这个决定和毛出兵 
朝鲜的决定是一贯的。即先打过去,即使有若干失利,只不过是军事问题,如 
停战,则意味着默认三八线,将来再动兵,则世界舆论将可能对我不利。彭对 
此是有看法的,认为三次战役“带有若干勉强性”。 

四次战役之后,有些指挥员,尤其是三十八军的部份指挥员,对彭总将三十八 
军置于汉江南岸打阻击的做法表示不满,认为以主力打阻击的做法不符合我军 
的作战常规,“如果林总来指挥,如何如何”。但是从当时实际出发,既要保 
障横城方向的反击、又要掩护新入朝部队的展开,而美军在三次战役又未受大 
的打击,并以主力进行反扑的情况下,汉江南岸的防御战不能取通常的运动防 
御形式,以一般的二流主力来承担这一任务是不保险的。所以,这一做法是正 
确的,也是一开始制订“西顶东放”这一策略时就决定了的。邓集团的反击战 
中,砥平里战斗的不成功很引人注目。过去的很多资料过多地将砥平里战斗的 
不成功归之于主观上的问题,即分属不同军的师团的协同配合不好,现在看来 
,还是应该承认,主要的一方面还是装备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则是美军在战术 
上的进步。装备上的弱点仍然是反坦克武器的缺乏,我以三个团围攻砥平里美 
军一个团和一个法国营,以一个师负责阻击美骑一师三团(?)的增援,在六公里 
的距离上,将增援之敌的步兵消灭殆尽,但无力阻止其坦克23辆进入砥平里, 
和原有的敌21辆坦克会合。美军以前的战斗特点是害怕夜战、近战,尤其是害 
怕包围和迂回,一旦侧翼或背后发现情况,往往就放弃抵抗或撤退。但砥平里 
之战,美军在无可奈何之下,以坦克、火炮为中坚,证明以志愿军的火力和攻 
坚能力,不可能在一到两夜之内消灭依托野战工事进行防御的美军团以上的单 
位。这一仗没有打好,使美军对坚守现有阵地以待援军的战法有了信心,从而 
增加了以后作战的难度。 

还有一种意见,即认为应该先打砥平里,再打横城之敌。彭原来的确曾发过一 
个电报,准备先打砥平里。但后来敌情变化,黎浦洞以东有美二师两个团,二 
十四师一个营,还有法、荷军各一个营,彭见到不能在一两天内解决砥平里, 
所以改变决心,先打横城,求得先歼敌两团。这一决策不能算错,如先打砥平 
里,很可能连横城之敌也打不到了。 

第二阶段的防御战中,彭所确定的“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原则,是 
针对了朝鲜的地形情况和志愿军的装备的,五次战役后的防御战战术原则基本 
上也是照这个来的。值得一提。 


第五次战役失利原因之总结 


送交者: 求实 于 April 22, 1999 22:27:03: 

关于第五次战役,网上有很多文章,这些文章在对得失的检讨方面已经很深刻,这里 
讲一下我对这些检讨的个人总结。 
第五次战役战略决策不当,主要表现在高层决策仍希望将美军击败而占领整个朝 
鲜,这个战略目标超出了志愿军的能力范围,具体这个目标来自谁还不清楚,可能 
来自斯大林。 
发起时间太仓促,新入朝的部队没有时间来适应环境,没有时间来熟悉美军战术特点, 
作战物资储备也不足。 
新部队由于政治宣传的影响,普遍存在轻敌思想,正所谓骄兵必败。 
第四次战役防御阶段,有战斗经验的老部队损耗太大,无力再战。 
美军在战前察觉志愿军援军到达,主动转入纵深防御。 
战役部署试图攻击美军最强的西线部队,并且进攻正面狭窄,该区美军已占领具有 
二道防御地带的纵深防御阵地。战役目标明显过于乐观,企图在歼灭一线美军后进 
而再合围位于纵深的美24师和25师,这是显然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从以往美军的 
特点看,美军绝不会死守阵地。美军虽然战略预备队兵力弱,但是在进攻区域的 
美军战术,战役预备队均很充分,加以侧翼攻击迂回纵深小,美军可以轻易后撤摆脱 
包围。据我看来,进攻已转入防御的美军不是好办法,等待美军进攻,采取机动防御, 
并保持反击主力于战线中部,适时转入反击,先从中部割裂美军,然后视战况决定 
攻击东线还是西线,可能更适合当时的战场情况。朝鲜中部地形不适合机械化部队 
行动,是美军无法避免的弱点。志愿军受政治因素约束,反倒不如美军能自由进退, 
这本是我军的长处。 
志愿军新部队相互不熟悉,指挥员关系复杂,导致一些部队协同太差。这也说明仓促 
进攻是不合适的。 
第二阶段攻势抓住了一个有利的战机,但所定的目标仍是太大,如将目标只定为歼灭 
韩军数个师,随后马上收兵,是真正利用了战机,否则兵疲弹尽之后,根本无力稳定 
战线。此阶段,进攻计划不细致,加上韩军惯于溃退,所以无法对其兵力做到歼灭性打击。 
败笔在于仍未重视从中部割裂美军战线。如先突破中部,然后向东线韩军深远纵深 
突击,韩军就不那么容易溃退了。 
志愿军通信能力差,导致指挥不及时,上下级沟通差,司令部对战况无法即使掌握。 
这是由志愿军装备条件决定的,是我军的弱点。这在国内战争是不太明显,但在美军 
高速机动力面前暴露无疑。 
志愿军新部队对美军作战特点不熟悉,无准备,尤其缺乏阻止反坦克防御的训练。对 
后勤地域的管理没有经验,也没有相应的训练,这都说明志愿军还不是一只有现代化 
作战思想的部队。 
战后处罚,对180师的处理明显不公,有上级向下级推卸责任的重大嫌疑。180 
师的失败被扩大来掩饰整次战役的失败,来遮盖别的部队的败绩。180师在美军的反击 
中首当其冲,损失重大在情理之中,不能妄以他处他部轻易突围之例相比较。 
以上观点,不同的文章都提出过,这里我只是思考总结而已。 

送交者: spk 于 April 22, 1999 23:41:12: 

回答: 第五次战役失利原因之总结 由 求实 于 April 22, 1999 22:27:03: 

战略决策问题,我想主要不在斯大林(当然斯也想全胜,但对战役决策无影响 
力)。根本还是毛有轻敌速胜的思想,虽然他给彭的电文中要求“准备长期, 
争取短期”,但立足点当时还是想短期内歼灭美军几个师,一举解决朝鲜问题 
。彭身在前线,对长期化认识比毛早些,对解放汉城后的游行曾表示不赞成。 
但彭在战役部署上,仍贯彻力争短期的目标,所以才有第二阶段的被动。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6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