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朝关系与中英鸦战争——读史随感二则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Nov  1 08:03:28 1999), 转信

索易上曾有网友声言不信中国历史书,只信外国历史书。此话当然过
于偏激,然而却发人深省。我们的历史研究常常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
要想了解历史真相的人,对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式的历史,只好姑妄言
之,姑妄听之了。
  (一)中国、朝鲜与韩国
  
  本人现在在韩国,入乡随俗,比较系统地读了有关中、朝(韩)关系
的历史书,中国与韩国(朝鲜)两方面的书都看了一些,收获良多。
  先给大家概要介绍一下朝鲜(韩国)的历史。
  
  朝鲜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千年的“檀君王俭”朝鲜(其实应算
是中国历史),当时它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位于我国东北辽宁。但这
“檀君王俭”实为中原大陆的少昊氏后裔。之后是“箕子朝鲜”。箕子是
我国著名暴君商纣王的叔父及大臣,武王灭纣后,箕子不食周粟,东渡朝
鲜半岛,建立了一个新王朝,受周册封,臣服朝贡于周。
  秦灭六国,二世而亡。汉初,被秦所灭的燕国的贵族卫满反汉,东逃
到箕子朝鲜,并推翻箕子第40代孙,建立了卫满朝鲜。卫满朝鲜同样臣服
于汉,成为汉的一个藩国。
  
  由于卫满朝鲜隔断了周边其他一些小国与汉的联系,从中作梗,因此
汉又灭了卫满朝鲜,在其地建立了乐浪郡,即今北朝鲜首都平壤一带。
  至此,古中国的疆域达至朝鲜半岛平壤以南。
  
  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乱中华,此时东北松花江中下游崛起一个强
大的新国家——高句(音“勾”)丽,起初它也野心勃勃地想问鼎中原,
但终不敌前秦北魏,于是放弃中原,专心向朝鲜半岛扩张,最后吞并了乐
浪郡。但和五胡十六国一样,高句丽理应算是中国一个地方政权。
  
  同时,在朝鲜半岛南部兴起了两个新国家——新罗与百济(他们才是
朝鲜半岛的土著,被称为“三韩”)。它们与高句丽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
“三国”时代。
  隋唐两代,中原统治者为了收复“秦汉故土”,屡次征伐高句丽。后
来,在新罗的请求下,唐朝出兵,新唐联军先灭掉了百济,后灭掉了高句
丽。唐在高句丽故都平壤设立了“安东都护府”,而新罗则统一了朝鲜半
岛南部。
  唐末五代以后,宋朝无力统一辽东,原唐界逐渐北缩。新罗改朝换代
为“高丽”,自居为原“高句丽”的继承者,向北扩张,要收复“故土”。
后经元至明,李氏朝鲜终于与中国最后划定以鸭绿江为界。
  由此可见,朝鲜(韩)作为鸭绿江以南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才不过
数百年。历史上无论是“檀君王俭”,还是“箕子朝鲜”、“卫满朝鲜”、
“高句丽”,都属于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中国与后来的“朝鲜”作为国与
国的关系,是中国在朝鲜半岛上以平壤为界向南扩张,而“朝鲜”则是向
平壤以北扩张,最终以鸭绿江为界的过程。
  现在,无论南北韩,都把中国的东北(古辽东)视为他们的故乡,把
隋唐时对高句丽的征服看作“侵略”、“国耻”,念念不忘“恢复故土”。
这种观念不仅见于韩国历史著作与教科书,在与一般韩国学者、老百姓交
谈时亦能强烈感到:长白山是朝鲜人的圣地,就象犹太人视耶路撒冷为自
己的圣地一样,朝鲜(韩国)人来中国差不多必去长白山。
  为什么两方面观念差距这么大呢?他们到底根据的是什么呢?主要根
据高句丽灭亡后,其中一部分人流入南部“三韩”。他们自居为高句丽的
继承者,把高句丽又看作是“檀君王俭”、“箕子朝鲜”、“卫满朝鲜”
一脉相承的继承者,因此,古辽东自然就成了他们梦牵魂绕的发源地和故
乡了。
  但无论是文献资料还是考古发掘,中国学者在两方面都提出了确凿的
证据,证明作为高句丽民族主体的“秽陌”族中,只有少部分(三分之一)
流入朝鲜半岛南部,与“三韩”融合而形成后来的“朝鲜”族,而大部分
却已融入中国其他各民族之中(如汉族与满族等)。“高句丽”与“高丽”
并不是一码事。今日作为统一的朝鲜民族国家,其主体是半岛南部的土著
“三韩”,而不是中国古代东北的“秽陌”族。
  今天,如果一个意大利人拿古罗马来夸耀(在地理上,古罗马相当于
意大利),人们一定会笑掉大牙,因为当年古罗马与今天的意大利并不是
一码事。今天的朝鲜与古朝鲜同样没有直接关系,它以古朝鲜的继承者自
居同样是可笑的。当然不是没有关系,但这种关系正证明一点:朝鲜和中
国一样,其民族形成是一个很复杂的交融过程,中国与朝鲜正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韩国学者的论述明显缺乏文献史料与考古发掘方面的充分证据。有的
韩国学者甚至根据一些似是而非的史料,提出一个“天方夜谭”似的神话:
在魏晋南北朝时,大朝鲜帝国在中国的“辽西”即河北、山东、浙江等地
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地”,统治居然达四百年之久!——你信吗?恐
怕大多数韩国学者也不相信这一点。
  人就是这样,一方面对别人祖宗的侵略扩张愤愤不平,另一方面又为
自己祖宗的侵略扩张而沾沾自喜。
  如果说,南韩还知道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北韩则干脆耍赖了。
他们的史学赤裸裸是为金日成“主体思想”服务的,凡有利朝鲜的就肯定,
不利于朝鲜的就否定。比如,对于卫满朝鲜,他们的逻辑是:卫满如果是
汉人,就一定不会反汉;既然反汉,就一定不是汉人,因此结论是:卫满
一定是朝鲜人。
  对此“史学”,你还有何话可说?或许其“民族自尊心”还值得同情
吧?——只是他的“自尊心”满足了,别人的“自尊心”搁哪儿呢?
  (二)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印度
  咱也别光顾说人家,自己也照照镜子。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百年耻辱史的第一页,因此一提起万恶的英帝国
主义,真能让中国人恨得咬碎钢牙。的确,本人小时受的教育就是这样:
翻开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都是人家怎么怎么侵略我们,帝国主义如何如何
凶恶之类;我们则完全是待宰的无辜羔羊。
  但,不怕被人骂作“汉奸”,本人现在对英国人却越来越有好感。总
的来说,英国人是一个宽厚大度、讲究信誉和法律的民族,以下本人用事
实来说明这一点。
  本人时常翻译一点东西,因此时常会涉及到西方史学。读其史学,你
不能不佩服其严谨与科学,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论述,如可能,必罗列
一大堆当年的外交文件作证据,不由你不信。当然这并不等于就一定真实,
但起码可信度较高。
  在鸦片战争问题上也是如此,本人惊奇地发现:有些事人家的说法和
我们不一样。当然一些基本事实还是一样的,比如,我们说鸦片战争是在
1840年,他们也说是1840年;但在一些节骨眼儿上,总免不了有点儿出入。
  宏观地看,鸦片战争是落后的中国封建文明与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文
明第一次正面交锋,其结果对中国来说注定是悲惨的。资本主义当然不是
吃素的,唯利是图的本性决定了它必然要攫取最大利润,鸦片贸易即其中
之一。
  鸦片贸易当然是可咀咒的,但就象今天西方国家里的吸毒一样(其实
中国现在也很普遍),这也是当时一个世界性问题。但今天吸毒与贩毒却
不会因此引发国家之间的战争,因为这主要是一种商业行为。
  鸦片贸易当初主要也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中国政府对此问题处理不当,
终于使这一商业问题演变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一个突破口。
  首先,在1800—1858年的长时期里(包括了鸦片战争时期),对于英
国政府来说,鸦片对中国出口一直是违法的;因此鸦片贸易采取了走私的
方式,而且主要是英属东印度公司的行为。直到鸦片战争过后15年,鸦片
贸易才合法化。因此,鸦片战争的主因不在鸦片贸易。
  当然,当时的英国政府由于从鸦片贸易中获取巨额税银,因此采取睁
一眼闭一眼的态度,甚至包庇怂恿,出于它的国家利益,英国政府当然不
会主动禁绝鸦片贸易,甚至还借鸦片贸易之机向中国开战。1858年,更是
借中国战败求和之机,使鸦片贸易合法化。但这也是出于资本主义的本性,
倒也不能完全怪它。
  其次,作为一种商业行为,鸦片贸易也必然受市场供求关系的支配。
鸦片消费在中国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如印度是鸦片的主要生产地,其鸦
片却主要供应中国。如果在中国不存在着巨大的消费需求,走私商就无利
可图;如果没有中国官员作为同伙,走私业也难以维持,更不用说发达起
来。
  换句话说,如果中国政府有足够的决心、足够的能力首先在国内取缔
鸦片黑市,鸦片走私无利可图,那么鸦片战争也是打不起来的。然而悲剧
在于,已经极度腐败的中国社会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因而也就不能避
免被征服的的命运。
  而在另一方面,从一般商业行为的角度来看,中国政府的许多作法违
反国际惯例,傲慢地对待西方商人,表现出一种极为可笑和幼稚的“大中
华帝国”心态;当然,有一些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海员在广东酗酒
杀人的事例,然而,许多西方商人所受到的野蛮粗暴的对待,他们合法贸
易的正当权利遭到践踏,却是以中国政府的名义由官方干出来的。这不能
不激怒英国人,引起他们的敌意。
  这种敌意的表现之一,即在1839年鸦片战争前夕一位林姓中国商人被
一伙喝醉的英国海员殴打而死,这也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导火索之一。在电
影《林则徐》及一般历史教科书中都提到一个人物——英国驻华贸易总督
义律:这是个大坏蛋。其实他是一个忠于自己国家利益的官员。他对林则
徐进行了有限的合作,也曾对这一事件着手进行法律调查,试图查出凶手,
却未能成功(当然从中国人立场也可以说他是故意包庇)。
  面对更先进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压力,以非理性的、野蛮的方式
回应,遭致武力报复,最终导致丧权辱国,——这就是落后的封建国家走
向殖民地的普遍方式。
  平心而论,除了作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不可避免的劣性外,英国人做
得还不算过分。
  在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英国早已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治上实
行议会民主制,人权观念根深蒂固。鸦片走私贸易在英国并不得人心,英
国政府虽然默认鸦片走私,但直到鸦片战争后的1858年,毕竟没有在法律
上认可鸦片对中国进口。而且由于国会的影响,英国政府在鸦片战争前还
曾采取措施限制在华英商的特权。1839—1840鸦片战争更是激起议会反对
派和社会舆论对政府施加了强大的影响和压力。
  
  而当满清即将灭亡、中国正好任人宰割之际,英属印度政府却在1909
年(?)与中国达成协议,逐步减少鸦对中国的进口,终于结束了中英之
间的鸦片贸易。原来流了无数人的血没有达到的目标,此刻却不费吹灰之
力实现了。
  至于以后鸦片再度在中国流行,那得怪中国人自己连年军阀混战,不
关英国人的事了。
  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也比较绅士。
  英国人和法国人争夺印度大陆时,开始确实抱有一种“捞一把就走人”
的海盗心理,但一旦确立了对印度的控制,他们就作为绅士开始实行一种
负责任的统治。
  英国的民主文化传统对印度社会的改造起到重大作用。例如印度最落
后最野蛮的陋习——烧死寡妇,在英国统治的200年里,虽然未被根绝,
但受到有效的抑制。一位英国军官的一段话后来流传很广:“你们民族的
习俗是烧死寡妇,我们民族的习俗是把烧死寡妇的人吊死,让我们各按自
己民族的习俗去做吧!”
  英国人在印度建立了比伊斯兰人统治时更文明的政府和更有效率的官
僚制度。传统的左翼观点认为,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妨碍了印度自主地
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但现在西方一些严肃的社会学著作,根据大量资料
分析,指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印度落后的最根本问题是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既是阶级的标志,也
是职业划分的基础。这使印度的社会结构变得十分破碎。任何突破旧传统
的革命运动,都无形中转化成了种姓之间的斗争,从而妨碍了政治上的联
合。直到今天,这仍然是阻碍印度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
  尽管英国人出于本国的利益,消极对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反对印度民
族工业的成长,但绝没有野蛮的、破坏性的掠夺。实际上,如果没有外来
帮助,17世纪的印度社会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工业现代化或议会民主制。
  进入20世纪后,面对圣雄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英国人
采取了很理智的态度,和平地放弃了权力,从而很体面地从印度撤退出来。
  英国人这样做获得了印度人民的极大尊敬,因此印度人对英国人没有
丝毫敌意。只要读读英国游客或记者的文章报道,就不难看出,英国人无
论到印度何处,都受到了热情和亲切的对待,就好象一家人一样。
  总的来说,英国是比较善待其殖民地的。如1840年左右,英国在加拿
大颁布了第一部殖民地的自由宪法,并进而在澳大利亚推行。英国对其殖
民地的善待等到了回报,现在英联邦50多个国家,其实就是殖民地,却很
少要求独立的。只要不是自欺欺人,谁都知道,香港90%以上的居民并不
愿回归祖国。
  (三)假设……
  我突然想,假设把我们网上一些高烧级的“爱国主义者”放在英国人
的位置上,他们会怎么样呢?
  1)在鸦片战争的问题上,他们大概会把谴责反对鸦片战争的议会反对
派都打成“叛徒、卖国贼、英奸”;
  2)在印度问题上,他们大概会觉得甘地的“非暴力”最好对付了。他
们大概会仿效菲律宾的独裁者马科斯总统,动用坦克镇压甘地们,甚至不
惜让坦克从甘地们的身上碾过去。据说马科斯手下一位将军有这样一句名
言:“学生要造反,一个机枪连就解决问题了!”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dip1.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0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