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itqiqi (祺祺^_^), 信区: Green
标  题: “百世兵家之师”-《孙子兵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8月08日12:48:23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发信人: 乌托邦邦主 (正在戒烟的鱼),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百世兵家之师”-《孙子兵法》 (ZZ)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Fri May 23 18:39:33 2003), 本站(ytht.net) 


《孙子兵法》一书,是我国古代兵学的杰出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内容精博深邃,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极其深远,被尊奉为“
百世兵家之师”。直到今天,《孙子兵法》的许多合理内核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泽,对现
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孙子兵法》共有“十三篇”其基本内
容为: 
  
《计篇》 


(按)本篇是《孙子兵法》首篇,在全书中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它主要论述了战略预测
和运筹的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以“诡道”制胜的作战指导原则。 

(要言)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民众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可不认真考
察和研究。所以,要从政治、天时、地利、将才、法制等五个方面考察比较敌我双方的主
客观条件,看一看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
一方能够贯彻法令,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
从而预测战争胜负的情势,制订正确的战略战术。 

在此基础上,战争指导者还要积极“造势”,来辅佐实现自己的战略方针。所谓“造势”
,就是“因利而制权”。要知道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因此要做到:“能而示之不
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
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以最终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的效果,实现克敌制胜的目的。 

《作战篇》 


(按)本篇主要阐述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战争准备的事宜,主张树立“兵贵胜,不贵久
”的速战速决指导方针。 

(要言)孙子说,用兵打仗的一般情况是,需要动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军队十万,
还要千里运送军粮,“日费千金”,战争负担十分沉重。所以用兵打仗贵在速胜,旷日持
久就会导致军队疲惫,锐气挫伤,财力枯竭。一旦出现这种局面,诸侯列国便会乘机前来
进攻,我方在战略上就会陷入困境。所以,“兵闻拙速,末睹巧之久也”。战争久拖不决
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发生过。可以肯定,“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
兵之利”。 

从速战速决的前提出发,要求军事统帅做到:兵员不一再征集,粮秣不多次运送,“取用
于国,因粮于敌”,以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归根结底,用兵作战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
旷日持久。凡是懂得并运用这一原则的将帅,称得上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国家安危的主
宰。 

《谋攻篇》 


(按)本篇主要论述如何运用谋略以夺取胜利的“全胜”战略问题,反映了孙子对“上兵
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用兵理想境界的孜孜追求。 

(要言)孙子说,通常的战争指导法则是以“全”为上,以“破”次之。“百战百胜,非
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以上策是挫败敌人的谋略,其次是战胜
敌人的外交,再次是打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高明的战争指导者“必
以全争于天下”,这样“兵不顿而利可全”,这就是以谋略取胜的法则。 

如不得已付诸战争,也要集中优势兵力破敌,“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
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将帅是国家的辅木,辅助周密,国家就强盛;辅佐有缺陷,国家就衰弱。因此作为君主不
能遥控、干预将帅的机断指挥权,不然就会自乱其军,自取败亡,即所谓“乱军引胜”。 

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懂得根据兵力多少而采取
不同战法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君主不加牵制的,能够胜利。 

总之,“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
知己”,则“每战必殆”。 
  
《形篇》 


(按)本篇集中论述了如何依据敌我双方的物质条件、军事实力的强弱,灵活采取攻守不
同形式,以达到在战争中“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要言)孙子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先做到不被敌人战胜,然后再捕捉战机战胜敌
人。我方不可能战胜敌人时,就应采取防御;而可能战胜敌人时,就应采取进攻。实行防
御,是由于兵力不足;实施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
动于九天之上”,这样,既能够保全自己,又能取得完全的胜利。 

善于用兵的人,总是战胜那些容易被战胜的敌人,所以他们打了胜仗,既不显露智谋的名
声,也不表现为勇武的战功。因为他们的作战必胜无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他们的作战
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之上。换言之,就是他们始终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从不放
过任何击攻敌人的机会。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修道而保法”,以牢牢掌握胜败的决定
权。 

兵法的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
。其核心就是要创造条件,对敌构成以“镒”称“铢”那样的绝对优势。这样,就能如同
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在战斗中所向披靡,势不可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形
”,也是实现“自保而全胜”战略意图的物质前提。 

《势篇》 


(按)本篇与前篇《形篇》为姐妹篇,主要论述在强大军事实力基础上,发挥将帅的杰出
指挥才能,积极创造和利用有利的作战态势,出奇制胜。 

(要言)孙子说,治理大部队如同治理小部队一样,这属于军队的组织编制问题:指挥大
部队如同指挥小部队一样,这属于指挥号令的问题;统率全军可以使它在遭受敌人进攻时
不至于失败,这是“奇正”的战术变化问题。一般作战,总是“以正合,以奇胜”,战术
不过是奇正两种,然而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战斗
态势是险峻的,发起冲锋时的接敌距离是迫近的。险峻的态势如同张满的弯弓,临战的距
离就像即将触发的弩机。 

示敌混乱,自身要有严格的训练:示敌怯懦,自己要具备勇敢的素质;示敌弱小,本身要
拥有强大的兵力。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伪装假像迷惑敌人,敌人一定会听从调动:
以小利引诱敌人,敌人一定会来争夺。要用小利去调动敌人,用重兵埋伏来伺机破敌。概
略地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因而能“择人而在势”。其所造成的有利态
势,就像转动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滚下来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势”。 

《虚实篇》 


(按)本篇强调要通过对“虚”“实”关系的认识和把握,来夺取战争的主动权,即“致
人而不致于人”,灵活用兵,因敌制胜。 

(要言)孙子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做到“敌佚能劳之
,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而其关键,在于“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一旦这样,则
实施进攻便能使敌人不知该如何防守:进行防御,更能使敌人不知该怎么进攻,从而成为
敌人命运的主宰者。 

要设法使敌人暴露而我军不露痕迹,这样我军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的兵力就不得不分
散,“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从而造成我众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
以众击寡,那么胜利的天平势必向我方倾斜。而要实现这一目的,重要的步骤就是隐蔽我
军的主攻方向,迫使敌人分散兵力,顾前不能顾后,顾左不能顾后,彻底陷入被动挨打的
地位。 

所以,要通过分析判断,来了解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要通过挑动敌军,来认识敌人
的活动规律;要通过佯装示形,来掌握制敌于死地的关键所在;要通过战斗侦察,来观察
敌人兵力的虚实强弱。伪装佯动运用到绝妙的地步,就可不显示出任何形迹,这样,敌人
对我们也就束手无策了。 

用兵的规律就好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
因敌而制胜”。所以用兵打仗没有固定刻板的模式,这正像水的流动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
,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克敌制胜,这就叫做用兵如神。 
  
《军争篇》 


(按)本篇主要论述在一般情况下夺取胜利的基本规律,其中心思想就是怎样趋利避害,
力争掌握战场的主场权。 

(要言)孙子说,争取作战胜利最困难之处,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化不利为有
利。故意用迂回绕道的佯动,并以小利引诱敌人,从而“后人发,先人至”,做到这一点
,就算是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了。 

争取作战胜利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危险的一面,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而一味去争夺先机之利
,否则便会损失辎重,大量减员。要知道“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这
一层道理。所以用兵打仗要依靠诡诈多变才能成功:根据是否有利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按
照分散和集中兵力的原则来变换战术。总之要衡量利害得失,然后相机行动。事先懂得以
迂为直方法的就能获胜,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用兵打仗还要贯彻“四治”的原则。“四治”,就是指治气、治心、治力和治变。所谓“
治气”,就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所谓“治心”,就是“以治待乱,以静待哗”;
所谓“治力”,就是“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所谓“治变”,就是“无邀正正之旗,则
堂堂之阵”。这些都是为将者必须掌握的用兵要领。 

《九变篇》 


(按)本篇主要论述在作战过程中如何根据特殊的情况,灵活变换战术以赢得战争的胜利
,集中体现了孙子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作战指挥思想。 

(要言)孙子说,通常用兵的法则,出征时在“圮地”不可宿营:在“衢地”应结交诸侯
;在“绝地”不要停留:处于“围地”时要巧设计谋:陷入“死地”时就要坚决奋战。有
的道路不要走,有的敌军不要打,有的城邑不要攻,有的地方不要争,有的国君命令可不
必执行。如果将帅能够通晓九变之利的,那就算是懂得用兵了。因此,“智者之虑,必杂
于利害”,兼顾到有利的条件,大事才可顺利进行,兼顾到不利的因素,祸患才可预先化
解。 

用兵的法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是要依靠自己作好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
于敌人不进攻,而是要依靠自己拥有使敌人无法进攻的力量。 

将帅有五种致命的弱点,这就是死拼硬打,贪生怕死,急躁易怒,自矜名节,无原则“仁
慈爱民”。这五点,是将帅容易犯的过错,也是用兵打仗的灾难,“覆军杀将,必以五危
”! 
  
《行军篇》 


(按)本篇主要论述军队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如何行军作战、驻扎安营以及怎样根据不同
情况观察判断敌情等问题,并提出了“兵非益多”的精兵思想和“令文齐武”的治军原则
。 

(要言)孙子说,凡是在山地处置军队,应当注意,应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不要去仰
攻敌人已占的高地;在江河地带处置军队,应远离水边驻扎,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
如敌人渡水来战,则应采取半渡击的战法去对付它。在盐碱沼泽地带上处置军队,应迅速
摆脱这类不利地形,不可逗留,万一同敌军相遇于盐碱沼泽地带,就必须靠近水草而背靠
树林。在平原地带处置军队,则应占领开阔地域,主要冀侧要依托高地,做到前高后低。
总括起来说,处军的基本原则是“好高而恶下,贵阳而残阴,养生而处实”。这乃是作战
必胜的保证。 

在妥善“处军”的同时,也要善于“相敌”。例如,从敌人逼近而保持安静的征兆中,分
析判断其依仗着占有险要地形的优势;又如,从敌人离我很远而前来挑战的征兆中,判断
识破其诱我前进的战略企图……这类“相敌”之法共有三十余种,都是一个将帅所必须通
盘掌握和巧妙运用的。 

打仗不在于兵力愈多愈好,只要做到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
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对待普通官兵,则要用政治道义去教育他们,用军纪军法的手段
去管束他们,这样就必定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地形篇》 


(按)本篇集中论述了利用地形的重要性以及军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进行作战的基本指导
原则,强调了将帅应具备的道德准则:“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 

(要言)孙子说,地形有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六种。这六种地形各有自
己的特点。例如,凡是可以前往,却难以返回的地域,就叫做挂形。军事指挥员应该根据
这些不同的特点,实施适宜的作战指导。如在通形地域上,就要先抢占居高向阳的地方,
保持粮道畅通,争取对敌作战的先机之利。总之应认识到,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判断
敌情,掌握主动,考察地形的险易,计算道路的远近,这些都是高明的将帅所必须掌握的
方法。“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军事上有“走”、“驰”、“陷”、“崩”、“乱”、“北”等中必败的情况,它们都不
是天然的灾害,而是由将帅的过错所造成的。作为将帅对此要引起高度的警惕,努力避免
这类情况的发生。这样就要求将帅做到“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
曰必战,无战可也”。进不企求战胜的名声,退不回避违命的罪责,只求保全民众,同时
符合国君的根本利益。果真如此,那么行动起来便不会有所迷惑,战术变化也就不会有穷
尽。“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九地篇》 


(按)本篇从战略地理学的角度,论述了军队在多种不同兵要地理环境下作战的指导原则
,阐发了战略突袭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掌握运用军心士气的有效手段。 

(要言)孙子说,根据用兵的原则,兵要地理可以区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
、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大类。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作为指挥者,就应采取不同
的作战指导。具体地说,就是在散地上,不宜作战:在轻地上,不宜停留;遇到争地,不
可冒然进攻:逢上交地,要部署得宜,不可隔绝;在衢地上,则应结交诸侯:深入重地,
就要掠取粮草;到了圮地,就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计运谋,突出重围;困于死
地,就要奋勇作战,死里求生。 

要善于掌握军队的士气。通常的作战原则是,深入敌方腹地,军心就稳定,反之,军心就
容易涣散。因为士卒的普遍心理状态是:身处包围就能竭力抵抗;形势险恶,迫不得已就
会拼死战斗;深陷危境就会听从指挥。将帅应善于利用这种心理,”聚三军之众,投之于
险“,即将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以激发士卒的求生欲望,最大限度发挥其战斗潜能
,殊死拼杀,死里求生。所谓“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指的就是这层道理
。 

指导战争的关键,在于审慎地考察敌人的战略意图,“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以神速的
机动,“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这就是所谓巧妙用兵从而达到克敌
制胜的目的。所以在决定战争行动时,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行符证,“无通其使”,在庙
堂上仔细筹划,作出战略决策。一旦敌方出现间隙,就要迅速乘机而入,首先夺占敌方的
战略要害,不要轻易约期决战;要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始如处
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从而“威加于敌”,拔“其城”,隳“其国”,
实现战略突袭的最终目标。 
  
  
  
《火攻篇》 


(按)本篇是有关先秦火攻作战经验的总结性文字,主要论述火攻的种类、条件、实施方
法以及火发后的应变措施等问题,同时还包含有孙子的“慎战”思想。 

(要言)孙子说,火攻的方式有五种,一是焚烧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是焚烧
敌军辎重,四是焚烧敌军仓库,五是焚烧敌军粮道。实施火攻必须有一定条件,烟火器材
必须常有准备,放火要看准天时,起火要选准日子。同时还要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不同
敌情变化,灵活机动部署兵力进行策应,以发挥火攻的威力。总之,用火来辅助军事进攻
,效果是至为显著的。将帅对此应充分了解和掌握。 

对待战争要慎重,应做到没有利益不行动,不能取胜不用兵,不是危迫不开战。“主不可
以怒而必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所以在战争大事上,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
要警惕,这乃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基本原则。 
  
《用间篇》 


(按)本篇主要论述在战争中使用间谍的重要性,以及间谍的种类、特点、使用方式。 

(要言)孙子说,战争耗资巨大,后果严重,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重用间谍,以致
因不知敌情而导致失败,那是十足的罪人。明君贤将之所以战无不胜,建功立业,就在于
能事先了解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则不可祈求于鬼神,不可用类似的事情去类此推测,
也不可据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进行验证,而一定要取之于人,取之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 

运用间谍的方式共有五种,即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它们各有其特殊的作用,
其中尤以反间最为重要。要充分重视间谍在整个军事活动中的地位,视他们为亲信,予以
优厚的待遇,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从前商朝的兴起,在于伊挚曾经在夏为间:周朝的兴起,在于姜尚曾经在殷为间。所以明
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这是用兵上重要的一着,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
谍所提供的情报来决定军事行动。 


原文 
孙子兵法 孙武 
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
,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
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
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
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
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
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
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
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
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
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
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
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
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
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
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
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
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
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
也。 

【注:】 
①:“忌”加“艹”头。 


谋攻第三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
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①□②,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
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
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
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
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
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
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
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 
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注:】 
①:[车贲]。 
②:“温”字“氵”旁换“车”旁。 


军形第四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
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
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
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
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
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
,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
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称胜
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势第五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
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①投卵者,虚实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
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
,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
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
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
,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
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
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 
①:“瑕”的“王”旁换“石”旁。 


虚实第六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
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
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
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
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
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
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
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
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
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
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
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
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
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
无穷。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
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
,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军争第七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
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
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
,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
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
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
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
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
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
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
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
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
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第八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
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
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
,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
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
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
,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
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军第九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
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
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
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
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
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
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
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蒹葭、小林、□①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
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
,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
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
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
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
军无粮也;悬□②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③□③,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
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
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
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
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注:】 
①:“翳”加“艹”头。 
②:[垂瓦]。 
③:[讠翕]。 


地形第十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
,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
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
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
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
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
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
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
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
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
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
之宝也。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
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
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
,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
,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
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
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
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
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
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
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
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
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
攻其所不戒也。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
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
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
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
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
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
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
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
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
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凡为客之道
,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
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
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
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
,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
,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
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
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
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
巧能成事。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
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
脱兔,敌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
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
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
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
,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故
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凶,命曰
“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
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
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用间第十三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
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
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故
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
,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
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事
,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
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凡军之所欲
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
必索知之。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
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
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昔殷之兴也,伊挚
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
之所恃而动也。   



-- 



I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Nature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 来源:.一塌糊涂 BBS http://ytht.net [FROM: 218.98.148.7] 
 
--
http://lanxian.hit.edu.cn/luntan/upload/fyzw_200362421420.gif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50.2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0.3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