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A (生活多么美好), 信区: Green
标 题: 古代战争中计谋与阵形的作用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2月28日16:31:28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兵 权
原文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
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
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译文
所谓兵权,就是将帅统率三军的权力,它是将帅建立自己的威信的关键。将帅
掌握了兵权,就抓住了统领军队的要点,好象一只猛虎,插上了双翼一般,不仅有
威势而且能翱翔四海,遇到任何情况都能灵活应变,占据主动。反之,将帅如果失
去了这个权力,不能指挥军队,就好象鱼、龙离开了江湖,想要求得在海洋中遨游
的自由,在浪涛中奔驰嬉戏,也是不可能的。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为将当帅的首要问题——带兵用兵的权威。
文章首先给兵权下了定义:“将帅统率三军的权力”。接着指出掌握这个权力
的重要:“这是将帅建立自己指挥权威的关键。”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突出,单刀
直入,一下子抓住了要害问题,十分突出地摆出了为将统兵的根本问题、必要前提
——权威。
文章接着从正反两方面,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有力地加以论证。诸葛亮先用了
这样一个比喻:“掌握了兵权,就好象一只猛虎,插上了双翅,可以翱翔于四海,
应变自如。”言简意明地论述了兵权对于将帅的重要。接着,诸葛亮又用“鱼龙离
开江河湖泊”,比喻失去权威的将领,非常准确精彩地说明了没有权威的将领的窘
困。谁都知道,鱼龙在水中可以自由遨游,能够搏击风浪,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但
是,鱼龙一旦离开了河湖,失去了水,就只能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还能有什么作
为呢?一员将领,如果失去了按自己意志指挥军队的权威,上受种种挟制,自己只
有虚名,或者下面不听指挥,命令不能下达贯彻,指挥不动,那不就和离开河湖的
鱼龙一样了吗!任你有多么高的才能,也无从施展,也只能毫无作为。
文章仅用七十九个字,就准确、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为将当帅的根本问题。
拓例
周亚夫严明军令
公元前158年,匈奴结集了重兵,大规模地进犯汉朝北部边境。汉文帝任命
宗正(官名)刘札为将军,驻军灞上;任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命令河
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命令他们分别守卫京城长安附近三个战略据点,
防备匈奴进攻。
后来,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来到灞上和棘门军营的时候,劳军的车驾都是长
驱直入,毫无阻拦,将军以下的军官都骑着马迎进送出。但文帝来到细柳军营,情
况就大不一样:军官和士兵都披着铠甲,手里拿着擦得雪亮的刀枪,张开了弩搭上
箭,真是戒备森严。
文帝的先行官吏来到营门,门卫不让他们进去。那些先行官吏说:“皇上就要
到了!”守卫营门的都尉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皇上的命
令’”。过一会儿,文帝的车驾到了,也照样被挡住不能进去。于是,文帝派使者
拿了符节凭证进营去向将军周亚夫传诏令:“我要进军营慰劳将士。”这时周亚夫
才下令打开营门,放车驾进来。进去的时候,守卫营门的军官郑重地对文帝的随从
人员说:“将军有规定,军营内,车马不许奔跑。”文帝听了,只好吩咐放松马的
僵绳,慢慢地走着。
文帝来到中军营帐,只见将军周亚夫全副戎装,手执兵器,威风凛凛地站在那
里。他见了文帝,只拱手表示欢迎,说:“戎装在身,例不下拜,请允许我以军礼
朝见皇上。”文帝听了,大为震动,在车上严肃地进行答礼。
慰劳完毕,文帝离开军营。出了细柳军营门,随从的官员都感到十分惊讶,文
帝却赞叹地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前些时候,,我看到灞上和棘门两处的队伍
,就像儿戏一般!”
过了一个多月,情况好转,这三路大军都撤除了,文帝就任命周亚夫为中尉、
负责京城的治安。
兵 势
原文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大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
,彗孛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
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
,依人之利,则听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译文
大凡将帅领兵出征要注意三种情势: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战争胜利的基本
因素和条件。天时,就是指天气晴朗、气候温和适中,寒暑不烈,不旱不荒,天象
正常,没有不祥的征兆,这是有利于我方的自然因素。地利,就是指我方城墙高垒
于险峻的地势之上,有深沟、大河做天然屏障,地形复杂,深不可测,还有唯一的
羊肠小路还曲折迂回。人和,就是君主圣明将帅贤达,三军上下守礼守法,整齐统
一,士卒个个都能效命沙场,粮饷充足,武器坚利。卓越超群的将帅如果能凭借天
时,就地利,依人和,就可以所向无敌,大获全胜。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出兵打仗的战术原则。文章指出,必须善于顺应天时,善于利
用地利,充分发挥人和。为将之人能做到这三点,就能“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
”了。
拓例
洛涧挫敌锐气
公元四世纪,中国呈南北对峙的局面。在南方,西晋皇族司马睿称帝,建立东
晋政权。在北方,许多少数民族都建立了政权,史称16国。公元357年,前秦
的苻坚自立为帝。经过多次战争,苻坚统一北方,积极准备南下灭晋。
公元383年5月,苻坚率几十万大军,号称百万,浩浩荡荡南下攻晋。东晋
派出谢石、谢玄、刘牢率军迎战,但东晋的军队只有8万人,前秦的军事力量处于
绝对优势地位。10月18日,前秦先头部队攻克寿阳,并派梁成率5万军队进到
洛涧,以阻挡从东面赶来援助的晋军。东晋的援军受阻,只好退守硖石。这时,苻
坚得知在硖石的东晋军队兵力很少,粮食也不足,便以为可以一举消灭东晋。于是
,他把大军留在项城,自带8千轻骑赶到寿阳,并派朱序前往晋军营中劝降。朱序
本是东晋将领,战败被俘后被迫投降。他到晋军营地见到谢石、谢玄后,不仅不劝
降,反而告诉谢玄和谢石,前秦的军队准备不足,各路兵力尚未集结完毕,并建议
趁此良机,进攻前秦军队的前锋,挫其锐气。谢石和谢玄接受朱序的意见。11月
,晋军前锋刘牢率五千精兵强渡洛涧,夜袭梁成的营寨,大败五万前秦军队,歼灭
1万5千人,主将梁成也被晋军斩杀。与此同时,谢石、谢玄率军水陆并进,一举
推进到淝水东岸,与前秦军队隔河相对。
洛涧一仗,东晋军队打击了前秦军队的锐气,鼓舞了晋军将士的士气,坚定了
以弱胜强的信心。原来看不起东晋军队的苻坚,站在帮阳城头,看到河对岸的晋军
阵营严整,士兵的刀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心里非常慌乱,以至错把河对岸山上的
草木也当成晋军士兵。后人谓之“草木皆兵”。他再也不敢轻视晋军,下令严守淝
水,不许晋军渡河。
晋军在洛涧之战中虽然没有与前秦主力交锋,但已为在不久后的淝水之战中大
败前秦军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逐 恶
原文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
冠带;三曰,虚垮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
,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译文
不论是治军还是理国,有五种人需要对之注意,他们是国家、军队混乱的祸患
。这五种人是:私结朋党,搞小团体,专爱讥毁、打击有才德的人;在衣服上奢侈
、浪费、穿戴与众不同的帽子、服饰、虚荣心重、哗众取宠的人;不切实际地夸大
盅感民众人,制造谣言欺诈视听的人;专门搬弄是非,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兴师动众
的人;非常在意自己的个人得失,暗中与敌人勾结在一起的人。这五种虚伪奸诈、
德行败坏的小人,对他们只能远离而不可亲近。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的是将领用人的问题。当然,诸葛亮论述的标准,既可作为将领
使用部下的标准,也可以作为选用将领的标准,广而言之,更可做为各行各业用人
的标准。
文章直截了当地指出,在治国治军中,有五种人能导致军队或国家毁灭。他们
是:成群结党,诽谤能者的人;穿着引人注目的华美衣服的人;妖言惑众,诡言神
道的人;无视法律规则,爱煽动民心的人;专门计较自己利害得失或暗中与敌人相
勾结的人。这五种类型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奸诈、虚伪、道德败坏的小人。应疏远
他们,不可和他们接近。根据这个道理,做为将帅应当细心观察,要疏远而不能亲
近,早日除掉组织内部的害群之马,来维持组织内部的团结和生命力。
诸葛亮专文指出用人之忌,实在是很有见地,很重要的。诸葛亮在正面论述将
领应有的品德修养之前,先提出这个反面问题,更可说是匠心独具,值得人们深思
。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由于不能及时识别这类人,或者因某种原因而任用这类人
的现象并不少见,造成的祸患常常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拓例
牧童驱逐害群之马
远古的时候,轩辕黄帝要到具茨山去寻找一位叫大隗的“完人”,向他请教治
理天下的良策。
出发前,黄帝请了一些很有经验的人做向导和随从。可是,当他们行至襄城郊
外时,还是迷了路,绕来绕去总是找不到出路。黄帝一行正在万分着急的时候,忽
然看见空旷的野地里有个牧马的男孩,黄帝就赶快过去问他:“你知道去具茨山的
方向吗?”男孩说:“当然知道。”黄帝心中大喜,连忙又问:“那你知道大隗住
在什么地方吗?”男孩看了看黄帝说:“知道。我什么都知道。”黄帝见他果然聪
明伶俐,于是逗他说:“你的口气真大,既然什么都知道,那我问问你,如何治理
天下,你知道吗?”男孩爽快地回答说:“那有什么难的。”说完男孩却跳上马背
要走开。黄帝拉住男孩再问,于是男孩回答说:“治理天下,与牧马相比有什么不
同吗?只不过是要把危害马群的坏马驱逐出去而已。”男孩说完,骑马离去。
黄帝闻听此言,茅塞顿开,连向牧童离去的方向叩头拜谢,然后驱车打道返回
。
胜 败
原文
贤才居上,不肖居下,三军悦乐,士卒畏服,相议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劝
以刑赏,此必胜之征也。士卒惰慢,三军数惊,下无礼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敌,
相语以利,相嘱以祸福,相惑以妖言,此必败之征也。
译文
军队出师必胜的条件是:真正有才德的人担任着重要职务,没有才德的人被贬
斥到最低位置,三军将士情绪高昂,团结统一,上下关系和睦,士卒服从命令,勇
敢善战,军容威武雄壮,法纪严明。军队出师不利,必然伴随下列征兆:士兵懒惰
、散漫,不遵守军纪,全军将士非常畏惧对敌作战,兵卒不讲信义,不畏惧刑罚,
对敌军实力估计过高,内部不团结,彼此之间通常的话题是与利益有关的事情,喜
欢猜测事情的吉凶祸福,附会各种无稽之谈,军内流言蜚语盛行,军心涣散。
解析
本篇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谈论导致胜败的种种征兆,这是将领作出投入战斗判断
的重要参考。所谓不打无把握之仗,就是要判断出取胜的把握方能投入战斗嘛!在
诸多征兆中,诸葛亮特别强调“贤才居上”,把让贤德之人担任要职列为取胜的最
根本条件。从根本上说,这还是一个用人问题,只有任用贤德之人担任要职,军队
才能团结一致,才能军风端正,士气高昂,保证必胜。
拓例
诸葛亮说吴抗曹
赤壁大战之前,北方曹操力量最强大,处于攻势地位。而孙权、刘备则处于劣
势、守势地位。特别是刘备连吃败仗被曹军赶的直往南跑。曹操带领大军南下,孙
权、刘备面临曹操号称百万的大兵只好准备应战。两军决战需做各种工作,而廓清
内外环境是很重要的方面。就内部而言必须统一认识。刘备集团内部比较一致,决
心抗击曹操。孙权集团则战和不统一。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紧急,请派我去向
孙权求援吧。”刘备同意了他的请求,诸葛亮领命去了东吴。
当时孙权驻军在柴桑,正在观望刘备和曹操的龙争虎斗。诸葛亮来到这里,对
孙权说:“天下大乱以来,您起兵占据了江东,刘备也在汉水以南招募军队,和曹
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已削平群雄,基本上平定了北方,最近又攻破了荆州,威名
震动四海。刘备没有安身之所,好似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才跑到夏口。将军您应
估量自己的力量来应付眼前的局面:如果您不能依靠吴、越的兵力与中原的曹操抗
衡,不如早点儿放下武器,捆起盔甲,向曹操称臣。现在您表面上装出服从曹操的
样子,内心里却迟疑不决,另有打算,在事情已危急到如此时刻还不能决断,大祸
很快就要临头孙权问道:“如果像您说的没力量抗衡就投降,刘备为什么不向曹操
称臣投降呢?”
诸葛亮答道:“当年的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尚能守节而不屈辱投降,
何况刘备作为皇族的后代,有盖世无双的才能,许多贤士都仰慕他,投奔到他的门
下,就好像水流向大海一样,如果他的事业不成功,那是天意,怎么能因为暂时的
挫折就投降曹操称臣呢?”
孙权有些不高兴了,吼道:“我也不会投降曹操的!我怎么能拿整个东吴的土
地和十万将士去受别人控制呢?现在除了刘备,没人能够抵挡曹操,但刘备刚刚打
了败仗,怎么能再和曹操相抗衡呢?”
诸葛亮说:“刘备虽然在长坂打了败仗,但现在归队的战士加上关羽的水军,
还有精兵上万人,刘琦手下的将士也不少于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疲惫不
堪,听说追赶刘备的骑兵一天一夜走了三百多里路,他们现在的情况,如同‘强弓
发出的箭,到射程末了时,它的力量连鲁地出产的薄绢也不能穿透’一样已经不堪
一击了。这种做法为兵法所忌。而且,北方人不习惯于水战,再加上荆州百姓是被
逼着归附曹操的,这些都是打败曹操的有利条件。现在将军您如果能够派出猛将统
率几万大军,和刘备同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曹操。曹操兵败,必然会退回北方,这
样,刘备的荆州和您的东吴,势力就会增强,三分天下,各据一方的局面就形成了
。成功与失败,就在现在了。”
孙权听诸葛亮如此一说,茅塞顿开,非常高兴,便派周瑜、程普、鲁肃等带三
万大军,与刘备合力抵抗曹操。
孙刘这两大集团解决了内、外环境问题便为全心全力、集中精力与曹操决战扫
道路,创造了条件。最终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
知 人 性
原文
夫知人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
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
观其志;二曰,穷之占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
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
以事而观其信。
译文
世界上没有比真正地了解一个人的本性还要困难的事情。每个人的善、恶程度
不同,本性与外表也是不统一的。有的人外貌温良却行为奸诈,有的人情态恭谦却
心怀欺骗,有的人看上去很勇敢而实际上却很怯懦,有的人似乎已竭尽全力但实际
上却另有图谋。然而,了解一个人的本性还是有七条办法的:用离间的办法询问他
对某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立场;用激烈的言辞故意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
度、应变的能力;就某个计划向他咨询,征求他的意见,以考察他的学识;告诉他
大祸临头,以考察他的胆识、勇气;利用喝酒的机会,使他大醉,以观察他的本性
、修养;用利益对他进行引诱,以考察他是否清廉;把某件事情交付给他去办,以
考察他是否有信用,值得信任。
解析
本篇论述识人问题。文章一开头指出:“了解人的本性并不是一件难事。”这
种欲仰先抑的说法,恰恰说明,善于认识人,了解人,是为将之人必须具备的基本
素质。一员将领如果连这点本领都没有,又何谈用人,何谈带兵?更不用说克敌致
胜了!
这篇文章的精妙在于,不但指出了四种表里不一的人,更提出了七种识别办法
,这对于为将之人,可说是珍贵的参考资料,认真研读,肯定会大有帮助。
作者在这里明确指出四种表里不一的人,一再提醒担负重任的将领警惕各种小
人,教给他们看人的诀要:不但要看外在方面,更要考察其本性,而不被表面现象
迷惑。从现实情况看,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常言道:“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见
认识人的“本性”是多么不易。
诸葛亮不仅让人警惕四种表里不一的人,还提出了七种考察识别方法,这就是
他高明和独到之处。这七种方法都是很实际,很具体,有实用价值。当然,这七种
方法在当今社会并不一定都适用,例如,用利去引诱人,从而考察人,以及把人灌
醉,考察其本性等方法,我们不应该用。但从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看,还是很有参
考价值的。认识人必须多方面考察,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仅在正常情况
下考察,还应在特殊情况下考察,总之,要“知人性”。识人是用人的前提,用人
应该在这方面下工夫。
拓例
李世民清整吏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颇有政绩的一位开明皇帝。他的许多为政之道,
为后来者称赞借鉴并仿效。
李世民非常厌恶官吏受贿,他处分受贿官吏的方法颇为独到。将军长孙顺德接
受了别人的赠绢,事情败露,在朝廷上,李世民却赏赐他几十匹绢。许多大臣不解
,以为是在助长贪欲。李世民却说:“如果他尚有廉耻,我赐他绢,那耻辱比受刑
还要难受。如果他不知羞愧,不过是禽兽而已,杀也无益。”果然,长孙顺德万分
羞愧,众臣也深有感触。
在重用和尊敬功臣的同时,李世民还非常注意对他们的统辖,决不允许他们居
功自傲。尉迟敬德为李氏江山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李世民的信任。但
他经常盛气凌人,骄纵无比。一次酒宴之上,尉迟敬德竟然殴打任城王李道宗。见
敬德如此放肆,李世民十分不悦。决心教训他一下,以示君威。他对敬德说:“朕
要与你同享富贵,而你却居官自傲。你可知汉朝韩信、彭越为何被杀?那并不是汉
高祖刘邦的过错。”敬德这才害怕,从此大有收敛。李世民是一位马上得来天下皇
帝,却深得治国之法。
“贞观之治”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盛世,出现在李世民手下绝非偶然。
李世民坚持以诚待人,以礼警人,是他能大得臣民之心的重要原因。
假 权
原文
夫将者,人命之所县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赏罚,
是犹束猿猱之手,而责之以腾捷,胶离娄之目,而使之辨青黄,不可得也。若赏移
在权臣,罚不由主将,人苟自利,谁怀斗心?虽伊、吕之谋,韩、白之功,而不能
自卫也。故孙武曰:“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亚夫曰:“军中闻将军之命,不
闻有天子之诏”。
译文
将帅是军队中的关键。他悬系着千万士卒的性命,关系着战争的胜败结局,左
右着国家命运的盛衰兴亡。如果君主不把指挥军队的权力全部交给将帅,就好象用
绳索捆住猿猴的手足却斥令它快速地攀爬树木,跳跃飞奔,又好象用胶带粘贴人的
双眼,却要求他辨别各种颜色,这都是不可行的事情。如果赏罚大权被权贵所操纵
,主将没有任何可以自主的权力,上下必然会被私心、利力所笼罩,人苟且于私利
,就没有人会为国家效命,更没有旺盛的斗志。那么,就是有伊尹、吕不韦那样出
类拔萃的才智,有韩信、白起那样的功绩,也不能自保。所以,孙武说:“将帅一
旦领兵作战,一概不从君命”。亚夫也讲:“在军中,只有将帅的命令可听,没有
听见君主的诏令”。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兵权问题。这个问题,诸葛亮在《将苑》的第一篇文章《兵权
》中,已有论述,不过侧重点不同:《兵权》论述的是统兵之权,是总的指挥权;
《假权》一文着重论述的是临阵指挥之权,强调“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要求
保证将领临阵指挥的全权。文章一开头就用了三个排句,突出说明这个指挥权关系
重大。接着,文章又用比喻加以论证,最后还引用孙武和周亚夫这样杰出的军事家
的名言加以证明,可见诸葛亮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也确实太重要了,
诸葛亮自己就有切身之痛。当他四出祁山,好不容易连胜司马懿,打出了大好形势
时,后主刘禅却听信宦官的谗言,下旨召回诸葛亮,意欲削权防变。诸葛亮无奈撤
兵,结果功号一篑,白白葬送了大好形势。最终诸葛亮没能征服中原,抱撼而死。
授予将领全权,确实是用兵的根本。
拓例
审时度势破敌军
建安十六年,偏将军马超等人谋反,杀了凉州刺史韦康。建安十九年,韦康旧
部赵衢、尹奉、姜叙等人起兵征讨马超。姜叙在卤城,马超在冀城,赵衢等人诱使
马超出城攻姜叙,便冀城空虚,赵衢等人乘机攻入冀城,将马超的妻子杀死。马超
攻卤城不下,又回不了冀城,他只好逃奔汉中。姜叙等人兵少,不敢贸然去追。
姜叙派人找夏侯渊求援。夏侯渊与手下诸将商议此事,诸将都说没有曹操的命
令不便行动。夏侯渊却认为,将在外,应当审时度势,怎么有利就怎么干。他说:
“曹操在邺城,从这里去往返一趟就有四千里地,等命令来时,姜叙他们早就被马
超打败了,非赶快去救援不可。”
于是,夏侯渊命令部将张郃率五千步骑兵,从陈仓一条小路上去追击马超,他
自己在后面押运粮草督阵。马超如丧家之犬,战斗还没打响,他就跑了,丢下的大
批军用物资,成了张郃颌的战利品。夏侯渊赶到时,支持马超谋反的各县,都已献
城投降。
和马超一起叛乱的韩遂,此时正在不远处的显亲,夏侯渊想袭击显亲,斩杀韩
遂。韩遂得到消息后,连夜逃走。夏侯渊与部将们商议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有的说
应立即攻击韩遂,有的说应去攻打兴国。夏侯渊认为,韩遂有精兵强将,兴国的城
池很牢固,攻击哪一个都不可能立即得手,不如采取调虎离山之计,先去攻打长离
的诸羌子弟,其中有很多是在韩遂的部队中当兵。如果韩遂舍弃长离,羌人子弟就
无家可归;如果韩遂去救长离,就把韩遂诱出了城,可以和他在野外作战,则韩遂
必败。众将官认为主帅说得有理,遂按计划行动。
夏侯渊留下督将看守军需物资,亲率轻兵步骑去长离,攻烧羌屯,斩杀和抓获
了很多羌人。在韩遂军中的羌人将士,纷纷奔回自己的部落。韩遂也率兵出城去救
长离,被夏侯渊拦在半路。
夏侯渊手下的部将见韩遂的兵马很多,建议挖壕沟打持久战。夏侯渊却说:“
我们围战千里,现在挖沟扎营,士兵们会很疲惫的,不能坚持多久。韩遂兵马虽多
,我看很容易打败他。”于是夏侯渊下令擂起战鼓,手下将士神威大振,高喊着冲
向韩遂的阵地,韩遂的将士人心已散,毫无斗志,顿时乱了阵脚,四散奔逃。
夏侯渊得胜回图阳,稍事休整,又兵围兴国城。兴国五千人逃奔马超而去,其
余的人都投降了夏侯渊。夏侯渊又乘势扫荡了高平等地,缴获很多粮草和牛马。
夏侯渊审时度势,赶马超,追韩遂,破兴国,平高平,连战皆捷。仗都打完了
,曹操所派的节度使才拿着曹操的命令赶来。
将 材
原文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
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唇,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
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
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
,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於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
,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
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译文
根据不同的将帅不同的才干,可以把将帅分为九种类型:一是用自己的德行教
育部下,用礼法规范部下的行动,对部下关怀备至,问寒问暖,与部下同甘共苦,
这种将帅是仁将。二是做事能不只图眼前消灾去难,还有长远打算,一丝不苟,不
被利益所诱惑,宁愿为荣誉献身,也不屈辱求生,这样的将帅是义将。三是身居高
位但不盛气凌人,功绩卓著又不骄傲自大,贤德而不清高,谦让比自己地位低的人
,个性刚直又能包客他人,这样的将帅是礼将。四是运用战术高深莫测,足智多谋
,身处逆境能转祸为福,面临危险又知逢凶化吉,这样的将帅是智将。五是忠诚信
实,对有功之人以重赏,以有过之人以重罚,赏罚分明,奖赏时不拖延,惩罚时不
管对方的地位高下,这样的将帅是信将。六是身手矫捷,冲锋陷阵时快如战马,气
慨豪壮,斗志昂扬能胜千夫,善于保卫国家,又擅长剑戟,这样的将帅是步将。七
是能攀高山,走险地,驰马如风,身先士卒,锐不可挡,撤退时在队伍后面抵挡敌
兵掩护他人,这样的将帅是骑将。八是气盖三军,所向无敌,对小的战役小心谨慎
不马虎,面对强大的敌人则愈战愈勇,这样的将帅是猛将。九是遇见贤者虚心请教
,对别人的意见从谏如流,能广开言路,待人宽厚又不失刚直,勇敢果断又富于计
谋,这样的将帅是大将。
解析
本篇文章提出了为将之人应有的品质修养,也就是指出了成为一员优秀将领所
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和才干。作者一共提出了九条,逐条说明了内容和要求,十分
具体。这九条
要求,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即我们常说的“德”和“才”。作者提出的
道德品质修养方面的要求共有六条,简单说来就是仁、义、礼、智、信以及一员“
大将”应有的胸怀和修养;而就军事才干来说,要求是三条,要求领兵将领武艺精
熟,骑射步战均有过人之处,而且要“气凌三军”,勇气过人,临战身先士卒,有
压倒强敌的气慨,堪称全军楷模。
诸葛亮能提出这么全面、具体的规范要求,述说这么细致,看来是他多年军事
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这些标准作为选拔将领的标准和将领自我修养的规范是很
必要,很恰当的。按照这九条标准,要求将领做到德才兼备,才能造就出优秀将领
。
拓例
祁黄羊荐贤无私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缺个县官,你看谁当合适?”祁黄羊说:“解狐最合
适。”晋平公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做官?”祁黄羊
答道:“您只问我谁能当县官,并没问我谁是仇人。”于是解狐就被派去做了南阳
的县官。他在南阳做了一些好事,得到了百姓的称赞。
又有一天,晋平公问祁黄羊:“朝廷里缺个法官,你看谁当合适?”祁黄羊说
:“祁午合适。”晋平公又奇怪了:“祁午不是你儿子吗,你不怕别人说你为儿子
走后门吗?”祁黄羊答道:“您问的是谁可以当法官,并没有问祁午是不是我儿子
。”祁午做了法官,能秉公执法,得到了人们的称赞。
这两件事后来传了出去,知道的人都说:“祁黄羊这人可真不错,无论是自己
的仇人还是自己的儿子,只要是有德有才的,他都能推荐。这才是真正的大公无私
呢!”
哀 死
原文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
注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
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译文
古代凡是优秀的将领,对待自己的部下就好象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当困难来
临时,身先士卒,首当其冲,站在最前面,在功劳荣誉面前,与部下谦让,把功劳
、荣誉推给部下,对待受伤的士卒,百般安慰和抚恤,当部下为国捐躯时,又能厚
葬他们,并妥善地安排好后事,在粮食不够吃时,主动地把自己的食物让给下级,
在天气寒冷的时候,把自己的衣服让给士卒穿用,对待有才智的人,以礼相待,并
委之以高官,对待英勇擅战的部下,他会给予恰当、及时的奖赏并勉励他再立新功
。身为一名将帅,做到了上面的几项内容,就会所向披靡,百战百胜。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养人如养已子”的论点,这和我国历代将领“爱兵如子”的
说法是一致的。诸葛亮是不是第一位提出这一主张的人,没有考证,不敢妄下断语
,但他在一千多年前就如此明确地提出这一论点,总是十分可贵的。更可贵之处还
在于,诸葛亮不但提出了主张,而且提出了这一系列爱兵的途径,总共达八项,相
当详尽。作者说,如能做到这些,就能造就一支所向无敌的军队。诸葛亮在前面论
述过从严治军,这里又专文论述爱兵如已子,可见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这个问题
确实是领兵的要旨之一,得军心者就能取得将士效命的结果,失军心者则会导至败
亡丧身的后果。
拓例
平天下先兴礼仪
曹操成为北方霸主后,百废待兴。在他的兴邦强国的计划中,他首先考虑的是
兴礼仪。东汉建安七年春天,他率军进驻谯县。在谯县境内,他走了一天,也没遇
见一个熟人,这使他感慨万分。他对部将说:我起正义之师,为天下人铲除暴乱。
故乡的人民很支持我,父送子,妻送郎,跟我走的人很多都战死在沙场。这真让我
悲痛欲绝。”
曹操安顿下来后,马上下令:“凡是跟我当兵的将士,因战死沙场而绝了后代
的,找他们的亲戚当他们的后裔,分给田地,由官府配给耕牛,设立学校,教育这
些英雄的后代。要建立祠庙,让活着的后代能够有地方祭祀自己的祖先。能够把死
者的后代培养成人,我死后见到我那些先去的将士,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第二年秋天,曹操又下令:“十五年战乱,使青年人没见过仁义礼仪的风尚,
这使我很忧伤。我命令所辖各郡都要提倡和重视古代圣贤们的典籍的研究,要建立
学校,满五百户的县要设立专门负责培养年青人的官员,选拔本地优秀子弟给以教
育,使先王之道不致废绝,从而兴天下。”
各郡县按照曹操的命令,大兴教育。教育兴而人才起,人才起而百废兴。曹操
的教育计划,为汉王朝崩溃后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奠定了人才基础。
将 器
原文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基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
夜寝,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
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
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
理,四海之内,枧如室家,此天下之将。
译文
将帅的气质、气度有不同,其本领、作用有大小之分。如果能察觉他人的奸诈
,看到事物潜伏的危害、祸端,被部下所信服,这种将领为十夫之将,可以统领十
人的队伍。如果早起晚睡,整日为公事操劳,言辞谨慎小心,能倾听部下的心声,
这种将领为百夫之将,可以统领百人的队伍。为人耿直又深谋远虑,勇猛善战,这
样的将领是千夫之将,可以统领千人的队伍。外表威武,内心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个性光明磊落,能了解别人的努力和辛苦,又能关心他人的饥寒情况,这种将领为
万夫之将,可以统领万人的部队。能举贤能之人,进德修业不断充实自己,连续不
断,为人忠诚、可信、宽容、大度,善于治理乱世,这样的将领为十万人之将,可
以统领十万人的部队。能以仁爱之心待部下,又能使领国信服,晓天文,善处人际
关系,知识地理,放眼四海之内,治家如同治国,治国如同治家,和谐圆满,这样
的将领是天下之将,可以治理整个天下。
解析
本篇文章说明了各级指挥人员必须具备的素养和才干。作者写得很细致,从“十夫
之将”、“百夫之将”,直写到“、十万人之将”以至“天下之将”,逐级加以述
说。对于为将之人选拔任用部下,各级将领规范自我,很有参考价值。
我们还可看出,诸葛亮理想的最高境界是“天下之将”,作者说,这种将领普
施仁爱于天下,讲信义而让四邻邦国信服,善于识人用人,懂得天文地理,并且四
海为家,以天下为已任。这种人当然不是一般领兵打仗的将领,而是统率三军的帅
才,治国安邦的栋梁人物。这种人才自然十分难得,但一个国家要强大,要长治久
安,要兴旺发达,就必须得选拔和造就出这样的人才。
诸葛亮本人可算是这类人物的典型。刘备在得到他之前,尽管也有关公、张飞
、赵云等等无敌猛将,却无立足之地,成不了气候。只是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辅佐之后,才得以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建立了蜀国。
一个国家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将是国家幸甚,人民幸甚了。
拓例
唐太宗封赏不私亲
李氏灭隋兴唐后,又经过数年征讨,到李世民称帝时,才算彻底平定天下。李
世民封赏有功之臣,房玄龄、杜如海等人都受到了重用,被视耿股肱之臣。但李世
民大封天下,却引起了许多旧部的不满。其中他的叔父李神通最为不悦。
淮安王李神通说:“我起兵关西,最先拥戴高祖。如今,连房玄齿、杜如海这
样的人都位居我上,我是李氏家族的长辈,这让我怎么能够服气?”李神通此言一
出,立刻得到反响。那些没有得到升迁的秦王府的旧人,也纷纷抱怨起来。见此情
景,李世民对李神通说:“叔父是我的至亲,我非常尊重您。但您虽首倡义军,却
无功于国家。起兵是为了避患,您先在山东全军覆没,后在刘黑闼作战时望风而逃
。如果没有房玄齿等的辅佐,我早就被敌人打败了。我不能因为您是我的叔父,就
把您和开国元勋同功论赏。”一席话说得李神通面红耳赤,闭口无言。李世民又说
:“为政之道,只有无私才能让天下人心服。行赏只能按功而论,任用有用之才。
秦王府的人虽是我的旧部,但有的人却缺德少才,只会空发怨言,这哪是治国安邦
的大计呢?”
听了李世民的一番言辞,众将心悦诚服,纷纷说:“陛下如此大公无私,对至
亲的叔父和旧部没有一点私心,我们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一点也不敢有非分之想
,唯有尽力报效国家三 宾
原文
夫三军之行也,必有宾客,群议得失,以资将用。有词若县流,奇谋不测,博
闻广见,多艺多才,此万夫之望,可引为上宾。有猛若熊虎,捷若腾猿,刚如铁石
,利若龙泉,此一时之雄,可以为中宾。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
引为下宾。
译文
凡是三军出征作战,将帅必须有各类幕僚人员为自己策划参谋,共同讨论利弊
得失,辅佐在将帅左右。有些人口若悬河,能提出奇妙的谋略,见闻广博,多才多
艺,这是万里挑一的出色人才,可以成为将帅的高级幕僚,有的人象熊虎一样勇猛
,象猿猴一样敏捷,性格则烈如铁石,作战如楚地龙泉般锐利无比,这些人是一代
豪杰,可以成为将帅的中级幕僚。有的人喜欢发表言论,但能力一般,只是普通之
辈,可以成为将帅的下级幕僚。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识人、用人问题,这也是带兵的根本。诸葛亮在前面的文章中
已不止一次论述了这个主题,不过各篇侧重点不同而已。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把
人分为三种,主张把有真才实学的能人引为“上宾”,而把只会花言巧语,哗众取
宠的人引为“下宾”。不过,这说起来容易,真正识人就难了,以诸葛亮这样精明
的统帅,也错用了只会夸夸其谈,死搬书本的马谡,导至街亭大败,连累一生谨慎
的诸葛亮也只好行一次险,唱了一回“空城计”,差点连命都保不住。看来,为将
领兵之人,真得好好研读诸葛亮的《知人性》一文,照他论述的那样,多方面考察
人,彻底了解人的本性,从而做到恰当用人。否则,一着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了
!
拓例
毛遂自荐说楚王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几天工夫把个赵国的国都邯郸团团围住。赵王一面
命令将士坚守城池,一面派平原君到楚国请求救兵。平原君深感此次楚国之行,成
败与赵国生死存亡息息相关,于是决定从数千门客中挑选20名文武双全的门客一
道去楚国求救,并讨论合纵抗秦之策。
平原君立刻在门客中挑选去楚的人,可是挑来挑去,选了又选,只挑选出19
人,还差一人,怎么也选不出来。
这时,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找到平原君,自荐道:“将军此次挑选的人,听
说还少一个,我向将军推荐我自己,请您也带上我吧!”平原君看看,此人其貌不
扬,个子不高,一脸凶相。平原君根本不记得这个人,就问他:“你到我这多年了
?”毛遂回答说:“已三年。”平原君不大高兴地说:“有才能的人,就像一把锥
子放在袋子里,它的尖会刺破袋子露出来,可是你在我这呆了三年,我从没听说过
你的情况,可见你是没有什么才能,所以你还是不要去了。”毛遂看了看平原君,
请求说:“我今天要求的正是像锥子一样被放进袋子,如果早能这样,早就刺破袋
子显露锋芒了!”平原君佩服毛遂的胆量和口才,于是就决定把毛遂带上,也正好
凑够了数。
到了楚国,平原谷和楚王谈了整整一上午合纵抗秦的事,可楚王就是不肯出兵
。毛遂见事情如此不顺利有些不耐烦,他手按宝剑走到楚王面前慷慨陈词,楚王见
毛遂持剑站在自己面前,又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最后终于答应联合抗秦,派兵救
赵。
邯郸解围,赵国得救后,平原君赞扬毛遂说:“毛先生以三寸之舌,胜过百万
雄师。”从此平原君把毛遂当为上宾。
将 弊
原文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
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
以礼。
译文
身为将帅有八种弊病,是将帅用兵的大忌:一是对财、物的需求永远不满足,
贪得无厌;二是对贤德有才能的人妒嫉强烈;三是听信谗信,亲近能说会道、巧言
谄媚的小人;四是只能分析敌情,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五是遇事犹豫不决
;六是沉迷于酒色而不能自拔;七是为人虚伪奸诈而自己又胆怯懦弱;八是狡猾巧
辨而又傲慢无礼,不按制度办事。
解析
本篇文章指出了为将之人应该力戒的“八弊”。这“八弊”和《孙膑兵法》提
的“十五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更概括,更精炼突出,是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和
发展。
这“八弊”切中要害,当将之人,以至于任何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应把诸
葛亮提的“八弊”引为警钟、戒律。这八弊中的任何一弊都是为害极大的毛病,犯
了任何一弊都会导致失败,甚至全军覆没,而个人则会身败名裂,直至送掉性命。
拓例
宋太宗诫吏慎刑
古时候,由于法律允许体罚,刑讯往往成为主要的取供手段。“捶楚之下,何
求而不得”,办案人过于依赖刑讯的结果,致使冤、假、错案层出不穷。一些明智
的统治者,意识到了滥施刑罚的危害,便想出各种办法,力图杜绝执法官吏的枉法
事件。据《宋史·太宗本纪》记载,宋太宗赵光义曾经设计警告下级办案官吏,用
活生生的事实,说明滥用酷刑的危害和慎刑的必要。
宋代太国兴平年间,京都汴梁街头有许多乞丐,他们往往肆意胡为,成了民间
的祸患。一次,一名恶丐到一家大户门前,索要赏钱,态度十分强横。由于要求未
能满足,便开始大吵大嚷,骂不绝口,围观的人很多,大家都有些愤愤不平。因为
怕恶丐邀集同伙进行报复,众人都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从人群后面走过来一名
军官,见此情景怒不可遏,从人丛中跳出来,抽出佩刀,挥手将恶丐刺死。杀人之
后,军官便将刀放在地上,若无其事地走了。在场的众人见此人这样凶猛,谁也不
敢上前捉拿。
街上巡逻的士卒将此事报告官府,官府没法抓到杀人凶手,就判定大户犯了杀
人罪,将军官留下的那把刀作为脏物,连同人犯的口供收录在案。后来,这件案子
被报到朝廷,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审理,问罪犯说:“你服罪吗?”罪犯说:“我服
罪。”宋太宗要来杀人凶刀,拿到办案的官吏面前,对官吏说:“这是我的刀,那
人也是我杀的,你为什么冤枉好人呢?由此可知,重刑之下,哪有不屈打成招的?
看来制造冤狱,不一定在大乱之世啊。”于是下令释放那个大户,并告谕执法衙门
:“从今天起,再审案子,务必慎重,切不可乱来。”
后 应
原文
若乃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光动后用,刑于无刑。此用兵之智也。师徒已列,
戎马交驰,强弩才临,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敌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冲矢石
,争胜一时,成败未分,我伤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译文
如果能把危险的局面转换成容易的事情,在事情还没有转变成复杂之前就预先
做了准备,在事情还没有变得不可收拾时就采取了应对措施,在军中设立了严明的
刑罚但不以动用刑为最终目的,这是用兵的上策,这样的首领是智者。与敌人交战
,将士已布列阵形,双方兵马交错,短兵相接,这时将帅如果能乘机以种种威势扩
大自己的影响,使敌军混乱以致失索,这算得上是用兵的能者。在战场上,将帅冒
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但只是逞一时之能,双方损失极大但不分胜负,这是用兵中
的下策。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用兵的战略思想。全文把用兵的水平分为三等,主张以智用兵
,讲求谋定而后动,不打无把握的仗。掇对仅凭血气之勇,猛冲蛮撞,将其列为用
兵的下等。这确是军事大家的见解,而非一介武夫的主张。“诸葛一生唯谨慎”,
所以他能百战百胜,在极其不利的形势下也能转危为安。
综观这四篇文章,诸葛亮详尽地论述了用兵的战略思想和基本原则,道出了用
兵的真谛。这些论述是其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其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深
入研究。
拓例
狡兔三窟留后路
战国时期,齐国宰相孟尝君的家里,养了很多的食客。其中有个名叫冯谖的,
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所以来了很长时间也没引起孟尝君的注意。
有一次,家里正赶上没人,孟尝君就派冯谖到孟尝君的封地薛地去收债。临走
的时候冯谖很有礼貌地问孟尝君是否带些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随便,你看
着办吧,你觉得应该带些什么回来就带些什么吧。”
冯谖来到薛地,召集了所有的债户,把债契收上来,又当众把所有的债契烧掉
,然后对大家说:“孟尝君让我把你们的债全免啦,今后你们可以安居乐业,过好
日子了!”人们非常高兴,纷纷欢呼、磕头。
冯谖回来,孟尝君问他带了什么回来?债收完了没有?冯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
:“您说让我看着办,如果我觉得应该带
些什么回来就带什么,我觉得最应该给您带回来的是‘德政’,所以我就给您
带回来个‘德’。因此我就把薛地的全部债契烧掉,债免了。”孟尝君听了很不高
兴,可一想,木已成舟,也没说什么,就算了。
一年后,孟尝君被齐王免去了宰相的职务,他只好回到薛地。当地百姓听到这
一消息,扶老携幼到大路上欢迎他,孟尝君对百姓如此热烈地欢迎他,感到很奇怪
。冯谖就对他说:“这就是我给您带回‘德’的验证。”孟尝君这才恍然大悟,真
正体会到冯谖的用意,非常感谢他。冯谖接着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保
住性命,现在你只不过才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睡安稳觉,万一齐王对你再
有不利,还得有另外的存身之处,因此我们还得再凿两个洞才行。”于是冯谖向孟
尝君请求,让他到魏国去游说。
冯谖来到魏国,对魏王说:“孟尝君名扬各国,您如果能请他到魏国来做您的
宰相,魏国定会国富民强。”魏王正好空着相位,找不到合适的人,于是派人带着
重金来聘请孟尝君。冯谖临走时早就告诉过孟尝君这样做只是给齐王看,并不要接
受聘请。所以魏王连请了三次都被拒绝了。
果然齐王听说魏国要请孟尝君做宰相,吓得连忙叫人带着黄金、彩车,用很隆
重的礼节把孟尝君请了回去,恢复了原职。
齐王为了表示诚意,特意问孟尝君还需要什么。冯谖就偷偷告诉孟尝君说:“
请求齐王在薛地建立祠庙,再赐份先王留下的祭器,以保薛地的安全。”
齐王答应了孟尝君的请求。祠庙建成那天,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洞已
经挖好了,你可以高枕无忧,安安稳稳睡觉了。” 将 志
原文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缺,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
,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
译文
兵器是一种凶器,统兵为将是一种重大的责任。兵器刚硬,容易缺损,将领任
务重大所以有风险。因此,真正的将帅不以自己的部队强大有威势做靠山,当他受
到君主的宠爱时不得意忘形,当他受到别人的诽谤污辱时,也不惧怕、退缩,看到
利益时不起贪念,见到美女时更不心生邪念,只知全心全意,保家卫国,以身殉职
。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的修养。文章开门见山,以兵器作比喻,提出“器刚则欠
”的论点,说明担负重任的将领,必须戒骄戒躁的道理。为免于“欠”,即免招“
损”,为将之人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为此,诸葛亮提出了六个方面的禁戒,即不恃
强,不怙势,不恃宠,不惧辱,不贪利,不贪淫,而要求将领之志“以身殉国,一
意而已”。
诸葛亮这个标准相当高,按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要做到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把
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奉献给国家。但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身负重任的人,
必须有这样的品德修养,才能不辜负委以重托的人。
诸葛亮自身足为典范,他一生谨慎,忠心耿耿,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受到后人钦敬效法,流芳千古。
拓例
郭子仪示以无私
唐末藩镇割据,君臣互相猜忌,文臣武将皆感自危,甚至连私下的交往都深觉
恐惧。一些人为怕引起别人的怀疑,恨不得一入深宅,便与世隔绝,和谁也不相往
来。在众臣子中,唯有汾阳王郭子仪与众不同。郭府每天大门敞开,任人出入,他
竟不闻不问。
有一次,他麾下一将军离京赴职,前来告辞,看见他在夫人和孩子面前,有如
仆人一样随便,甚感惊讶。郭子仪的儿子们也觉得父亲做的太过分了,劝他说:“
您功业显赫,但不尊重自己,不管贵贱都随便进入你的卧室。古代的圣人和权臣也
不会这样做。”郭子仪笑着对儿子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用意。我有马500匹
,部属仆从千人。如果我一向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倘若与
人结下私怨,再有嫉贤妒能之人挑唆,那我们全家的大祸也就不远了。现在我坦荡
无邪,四门洞开,纵有人谗言污我,也找不到借口加害。”
郭子仪不但在家中如此,在朝中也处处表现得坦荡无私。鱼朝恩曾请他同游,
有人告诉郭子仪,说鱼朝恩准备害他。当时有将士三百,纷纷要求随同保护。但郭
子仪临行时,却只带几名家僮。鱼朝恩感到奇怪,郭子仪便以实言相告。鱼朝恩抚
胸流涕,惶恐地说:“像郭公这样的长者,谁还能怀疑呢!”
郭子仪开门揖客对人不防,对一切都不存戒心的做法,果然令唐代宗非常钦佩
,对他深信不疑。便 利
原文
夫草木丛集,利以游逸;重塞山林,利以不意;前林无隐,利以潜伏;以少击
众,利以日莫;以众击寡,利以清晨;强弩长兵,利以捷次,遇渊隔水,风大暗昧
,利以搏前击后。
译文
在草木茂密的地区作战可以采用游击战略;有浓密的山林地带作战可以用突击
的办法,出敌不意;在平原作战没有任何隐蔽物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壕堑战术;在
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我方应在黄昏时候攻击敌人;在我众敌寡的时候,则应在清晨
向敌人进攻;如果武器装备精良,兵力强盛,则应速战速决;如果隔岸对峙,又有
风沙,视线不清,就应采取前后夹击的战术。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基本战术策略。详细说明在各种条件下宜于使用的战术,启发
将领按照客观条件灵活运用战术,而不可主观臆断瞎指挥。
拓例
主观臆断失街亭
三国时,诸葛亮得报司马懿领兵二十万前来,立即布置镇守街亭,诸葛亮说:
“这是我军的咽喉要道,关系重大。如果失了街亭,我们大军就完了。”马谡自愿
前去守卫,诸葛亮告诫:“这里没有城郭,又没有险阻,防守非常困难。”马谡却
说:“我自幼熟读兵书,懂得兵法。难道连一个街亭都守不住吗?”
马谡到达街亭,看了地势,就笑诸葛亮多心,料定魏兵不敢来,把诸葛亮的谆
谆嘱咐全抛到一边。王平要在五路总口当道下寨,他却要上土山屯军。王平说:“
如果魏军来围住怎么办?”马谡却大笑说:“你真是女子的见解!兵法说:‘居高
临下,势如破竹’。魏兵如来,我让他片甲不回!”王平又说:“我多次随丞相出
征,每到一处,丞相都尽心指教。我看这座山是个绝地。如果魏兵切断我军水道,
我军就会不战自乱了。”马谡说:“你不要乱说!孙子说:‘置之死地而后生。’
如魏兵断我水道,蜀兵岂不死战?可以以一当百。我一向多读兵书,丞相还事事问
计于我,你为什么拦阻我呢!”王平又请求分兵在山下扎一个小寨,成为犄角之势
,可以呼应。马谡连这也不答应,这时,百姓成群结队逃来,说魏兵已到。王平要
辞去,马谡才分兵五千让他去自己下寨。探路回报,街亭有守军,司马懿叹道:“
诸葛亮真是神人!我不如他。”听说蜀军屯兵山上,司马懿才放心。然后,亲自去
察看,马谡还在山上大笑说:“他们如果要命,就不来围山!”
司马懿派人打听到是马谡守卫,就笑着说:“只有虚名,实际是个庸才!孔明
用这种人,怎么能不误事!”随后带大军把土山四面围住,蜀兵一见魏兵漫山遍野
,十分严整,全都丧胆,哪里还敢下山。马谡连连摇动红旗,蜀将谁敢去冲杀呀!
马谡大怒,亲自杀了二员将领,众军害怕,才奋力下山冲击魏兵;但哪里冲得动,
蜀军又退回山上。马谡这才知道事情不妙,让军士紧守寨口,等待外援。蜀兵被困
一天,山上没有水,众军吃不上饭,嚷到半夜,山南蜀兵就打开寨门,下山投降魏
军去了。司马懿又命人沿山放火,蜀军更是大乱。马谡一看守不住了,就驱赶残兵
杀下山,往西逃跑了。将 善
原文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
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胃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译文
对将帅的军事实践能力的要求是“五善四欲”。五善是指:擅长察晓敌人的兵
力部署,擅长正确地判断进攻和撤退的时机,擅长了解交战双方的国力虚实,擅长
利用对自己一方有利的时机,擅长利用山川地形的崎岖险阻。四欲是指:作战时出
奇制胜,谋划要周密,人多事繁,追求文静稳重,保持全军上下团结一心,合力抗
战。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素养。文章采用直述方法,直截了当,明确具体地提出了
五善四欲的要求。其中“五善”是对将领军事素养方面和知识才能上的要求,而“
四欲”则是在指挥才能和修养上的要求。
这些要求对一员优秀将领来说,不算荷求,只有做到“五善”和“四欲”,才
能指挥自如,战无不胜。诸葛亮效力的蜀国,是三国中最弱的一方,他却能左右三
国形势,让蜀国屹立不动,正是由于他做到了“五善”、“四欲”,而能屡战屡胜
,甚至败中求胜。
当然,真正做到“五善”、“四欲”很不容易,必须博学多识,肯于研究,善
于总结,注重修养。要想成为一员杰出将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却是非做到不可
。有志者应以此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磨砺自己。
拓例
吕蒙读书献妙计
三国时代,吴国有一位著名的大将军,名叫吕蒙。他出身行伍,没有机会读书
习字,幼时家境贫寒,除了苦练武功之外,没有接触到诸子百家的著作。
有一天,吴主孙权把吕蒙请来,关心地对他说:“如今你是朝廷既有名望又有
权势的人,不能没有知识呀,只讲武战是不够的,应该多读点书,增加一些见识,
才不负众望哟!”
吕蒙窘迫地辩解说:“我整日在军营里忙碌,有处理不完的军务,哪里还有空
看书呢?”
“不对呀,”孙权耐心地开导他,“以军务忙为借口就不读书是说不过去的,
我难道不忙吗?朝廷上下,内政外交,哪一项不让我操心,但我还是抽出时间来读
书。当然我也不是叫你整日埋头在书籍里,不问军务,而只是想让你看看前人留下
的经验,扩大些眼界,充实一下自己,这样对你日后领导军队是极有益处的……”
“您说得对,我听说光武皇帝也是一位勤奋好学的人,他在兵荒马乱的军旅生
活中,手一直没有离开过书本……我要以他为榜样,下苦功夫读书呀!”
吕蒙是一个说到做到的将军,从那以后果然坚持天天读书,有时读到深夜。书
读得多了,见识也提高了许多。
不久,鲁肃代替了都督周瑜的职位,两人经常讨论国家的军政要事。一天,鲁
肃到吕蒙的驻地去看望他,吕蒙盛情款待。席间吕蒙问鲁肃:“您受朝廷重任,驻
防陆口,与关羽为邻,有何谋略以防不测?”鲁肃随便答道:“哦,到时候再说吧
!”吕蒙站起身,一本正经地说:“关羽如同熊虎,厉害得很,不能不防呀!我这
里有五条妙计,愿意奉献给您……”
鲁肃听罢吕蒙五条密策,不禁惊喜万分,高兴地说:“我以前只知道你有武功
,现在才知道你还有广博的学识。你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阿蒙喽!”
吕蒙也大笑起来:“士别三日,就该刮目相待嘛,不能用老眼光看人!” 应
机
原文
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乎?见机之道,莫先
于不意。故猛兽失险,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虿发毒,壮夫彷徨而失色,以其祸出不
图,变速非虑也。
译文
必胜的要诀及掌握情势变化以指挥调动部队的方法是出其不意。如果不是智者
,谁又能把握时机当机立断呢?掌握时机的秘诀在于出其不意。如果猛兽离开山区
,失去了险峻的山势做依托,就是个孩子手持长戟也可以吓退它,而小小的毒蜂只
凭借自己一根毒刺,就可使强壮的大汉不敢靠近,对敌人来说,让灾祸突然出现,
防不胜防,无法预料,是最好的制胜办法。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基本战术策略。侧重于论述捕捉战机。文章强调指出抓住战机
的重要,文章说,小孩抓住了战机,可以制服猛兽;小小的毒蜂,如出击得当,可
以让壮士大惊失色。文章特别强调抓住战机,出其不意,打击敌人,可收到意外的
效果。
拓例
曹操北伐出奇兵
东汉末年,北方的少数民族经常进犯,其中辽西的单于蹋顿势力最强。公元2
07年,曹操亲自率兵讨伐,以稳定北疆。
由于曹军人马众多,粮草无数,所以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河间的易城(今河北
省雄县西北)。谋士郭嘉对此状况很焦急,便对曹操说:“兵贵神速。行军千里去
打人家,又带这么多的东西,是很难取胜的。如果敌人知道我们来了,必然会有所
准备,不如留下辎重,派出轻兵日夜兼程,打他个措手不及,这样才能获胜。”曹
操觉得郭嘉言之有理,亲自点出数千精兵,轻装前进。在白狼山,曹军与蹋顿的数
万骑兵相遇了。曹操登上山头,见敌军虽人数众多,但队形不整,于是下令先锋张
辽率领部队冲杀上去。将士们以一当十,奋勇杀敌,结果蹋顿军队大败,许多将领
都死于乱刀之下。
将 刚
原文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
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长。
译文
好的将帅应该具备的性格是刚强、刚烈,但不固执己见,温和、柔和但不软弱
无力,即通常听说的刚柔相济。单纯一味的柔和、软弱,就会使自己的力量被削减
,以至失败,单纯一味的刚烈、刚强又会导致刚愎自用也注定要灭亡。所以,不柔
不刚,刚柔并济才是最理想的性格特点,才是最佳的状态。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的修养。文章提了一个刚柔相济的要求,从正反两方面进
行了论述,说明“纯柔”和“纯刚”都不行,必须刚柔相济。
传统观念上,武将都是刚强的男子汉,大丈夫,似乎和“柔”不沾边。有的人
讲“柔能克刚”。这些都是片面的,只说了一个方面。诸葛亮指出:“善将者,其
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说得非常准确,一员将领,该刚时要坚强无比;该柔时
,可以委曲求全。要依据需要,该刚则刚,该柔则柔,应付自如。诸葛亮的结论是
:“不柔不刚,合道之常。”确实很有见地,是符合辩证法的真知灼见。
当然,要真正做到刚柔相济,刚柔适度,是很不容易的,要善于审时度势,恰
当应对。但是,一员良将,甚至一个普通人,为人处世,要立于不败之地,又必须
学会刚柔相济,刚柔适度。
拓例
张良刚柔并用
张良给刘邦筹划过许多关系大业成败的重要谋略,其中以弱制强、刚柔并用之
例颇多。如:当秦军主力与项羽会战时,刘邦决定由南阳入武关攻秦,张良反对硬
拼,劝刘邦以重宝招降秦将贾竖。而当贾竖同意投降时,张良又恐士卒不从,乘敌
懈怠之机,一举破之。结果直下咸阳,擒秦王子婴。后来楚汉相争,汉弱楚强,张
良劝刘邦处处退让,以柔制刚,不但避开了鸿门之宴的生命危险,而且取得了汉中
、巴蜀之地。接着,又火烧栈道,使项羽屡屡上当。刘邦转弱为强,终于以布衣取
天下。张良的高明谋略,据说来自黄石公所授的三略。三略并不是一味只讲以弱制
强,而强调刚柔强弱都要得当,作到“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
。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揣 能
原文
古人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胜负。主孰圣也?将孰贤也?吏孰能也?粮饷
孰丰也?士卒孰练也?军客孰整也?我马孰逸也?形势孰险也?宾客孰智也?邻国
孰惧也?财货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观之,强弱之形,可以决矣。
译文
古代善于用兵的将领,往往能在掌握了敌我双方实力的虚实后就对双方交战的
结果有了基本的认识。将帅在预料胜负的结果时需要了解的内容有:双方的君主哪
一个比较圣明?双方的将领哪一个更为贤明有能力?双方的官吏哪一方更有能力?
双方哪一方的粮草更为充足?双方中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双方的军容哪一方更
为严整?双方的战马哪一方跑的快?双方哪一方占据的地势更为险要?双方哪一方
的幕僚更有计谋?双方各有哪些可以畏惧的邻国?双方哪一方的国力更富有?双方
哪一方的百姓生活更安定?通过比较上述几个方面,双方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可
以比较容易地做出判断了。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知已知彼的问题。这是我国军事家们都十分重视的临战指挥的
基本问题,孙子兵法也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诸葛亮十分强调开战之
前深入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不打无把握之仗。这再一次显示了诸葛亮谨慎用兵的指
导思想。
拓例
诸葛亮两全遣兵
三国时期,曹操谋杀马腾之后,又想趁周瑜新死之际进攻东吴。而这时刘备正
在积极准备攻取西川。曹操认为既攻东吴又防止刘备的势力扩大,似不可能。另一
方面如果放纵刘备入川,也有有利的一面,可使孙权处于无援的地位。于是决定举
兵攻吴。孙权得到消息大惊,忙向刘备求救。刘备、诸葛亮认真分析当时形势,认
为如果孙权被灭刘备则成为更孤单的力量。如果援助孙权,则失去进兵西川的好时
机。诸葛亮经过认真思考,他认为不动用江南之兵,也不必动用荆州之兵,曹操不
会真的举兵东吴。只要修书一封给马超即可。原来诸葛亮想到,曹操杀了马腾;其
子马超必有报仇之心。这时如果表示与马超结好,马超必定更加放心地考虑攻打曹
操。果然,马超见到刘备的书信后,马上决定攻打曹操,并连下长安、潼关。曹澡
得知马超由西入关,只好率军调头舍东吴而顾马超。
这一实例充分说明诸葛亮根据当时几方力量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找
到了变两难为两全的对策。
地 势
原文
夫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川,
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狭,蔓衍相属,此车骑之地。依山附涧,高林深谷,此弓弩之
地。草浅土平,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芦苇相参,竹树交映,此枪矛之地也。
译文
好的地势对军队作战取胜是最好的帮助,身为将帅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地势地
形特点就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高山峻岭、森林险川的地形,适合用步兵
作战。山势高陡、蔓草杂生的地形,适合用战车、骑兵作战。在依山临水、狭涧谷
深的战场上,可以用弓箭手作战。在平坦宽阔、可以自由活动的战场上,可以用长
戟与敌交战。在草木交错的地带,又可以充分发挥长枪、长矛的优势。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善于利用地形地物。文章指出,不会利用地形地物的将领,无
法取得胜利。文章还具体说明了在各种地形地物条件下,该用什么战术,甚至该用
什么兵种、兵器,都讲得十分详尽。这篇文章对临阵指挥的将领大有用处。
拓例
韩信背水破敌军
公元前205年,汉将韩信偷袭魏王豹,灭掉魏国。10月汉王又派他与张耳
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击赵国。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
20万重兵,严密防守。
赵国谋士李左车对陈余说:“韩信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胜仗,可谓是一
路威风,现在他又乘胜远征企图攻下赵国,其势锐不可挡。不过,他们运送粮草需
经过千里之遥,长途跋涉。现在我们井陉山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进,汉军的粮草队
必定落在后面。这样你暂时给我3万人,从小道出击,拦截他们的武器粮草,断绝
他们的供给,汉军不战死也会饿得半死。你再在这里坚守要塞,不与他们交战,他
们前不能战,后不能退,用不了几天我们就可活捉韩信。”
陈余是个迂腐之人,又自以为是,他不听李左车的话,还说:“韩信的兵力很
少,长途千里赶到这里又精疲力尽,像这样的敌人我们都不敢打,别国会怎么看我
们,不是更瞧不起我们了吗?”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探听到这种情况,很高兴,庆幸自己碰上这样一个迂腐将领。于是就将军
队安营扎寨在井陉口30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韩信又派精锐骑兵2000人,
每人拿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爬上附近山头,埋伏起来。然后韩信又派出1万人沿
着河岸背水摆开阵势。背水历来是兵家绝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陈余得知消息
,大笑韩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灭亡。
天亮后,韩信竖起帅旗,大张旗鼓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立刻迎击,两军激战很
久。韩信、张耳假装败退,丢盔弃旗向河岸阵地靠拢。陈余则指挥赵军拼命追击。
汉军背水而战,非常勇敢。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倾巢出击,立
即飞奔驰入赵营,拔掉赵国的全部军旗,换上汉军的红旗。
赵军久战不能取胜,也抓不住韩信,想收兵回营,回头一看军营里已全部插起
了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俘虏,于是顿时军心动摇,纷纷逃跑。这时汉军两面
夹击,赵军大败。士兵们杀死了陈余,抓获了赵王。
出 师
原文
古者国有危难,君简贤能而任之。斋三曰,入太庙,南面而立;将北面,太师
进铖于君。君持铖柄以授将,曰:“以此至军,将军其裁之”复命曰:“见其虚则
进,见其实则退。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
,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如此,日则士必尽死
,敌必可亡”。将受词,凿凶门,引军而出。君送之,跪而推毂,曰:“进退惟时
,军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
主于后,是以智者为之虑,男者为之斗,故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
福流于子孙矣。
译文
从古至今,大凡国家遇有危难,国君会选拔贤德之人作将帅以解救国难。出征
前,斋戒三日,进至太庙告祭列祖列宗,国君面南而站,将帅面北而立,太师双手
奉上大斧(权力的象征),国君接过大斧,手持斧柄授给将帅说:“从现在开始,
部队由您指挥。”然后,国君接着说:“作战时,见敌人势弱则进击,见敌人实力
强固则以退为主。不能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看轻别人,也不要因为自己意见独特而
听不进部下的意见,不可以凭借自己功绩显赫就失去人忠信本分的品质。部下还没
有坐下来休息时,身为将帅不能自己先坐下来休息,部下还没有吃饭时,身为将帅
也不要首先进餐,应该与部下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做到了这一切,
手下的将士必会竭尽全力,敌人也一定会被打败”。将帅听完国君的训命后,宣誓
效忠,然后亲自打开凶门,率军出征。国君把出征的军队送到北门,向将帅乘用的
车马跪拜同时又说:“将在外,不受君命。从今天起,军队中的一切行动都由您来
决策”。这样,将帅就具有了绝对的权威,也可以使智谋之人为之献策,使勇犯之
人为之效命沙场。由此,可以百战百胜,立下汗马功劳,也能扬名于后世,福泽恩
及子孙。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帅统兵打仗应有的行为准则。文章借叙述古代帝王向将帅授
权仪式上,君臣间的一段对答,说出了将帅统兵打仗应有的行为准则。将帅的答词
正是将帅的行为准则,这里既讲了临战指挥问题,也讲了用人、律已和决策问题,
讲述十分详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将帅当着君王的面说出了:“进退惟时,军中
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接着,诸葛亮又充分论述了这样做的必要性。可见诸
葛亮在将帅行为准则诸方面中,特别重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一兵权问题
,这和他在《将苑》中,把《兵权》一文放在最前面,首先论述将领的权威问题的
用意一样,在于着重说明兵权问题是将帅统兵打仗最根本的问题,必须充分授权,
才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孙。”
诸葛亮借将军之口说出这一切,没有空洞说教的味道,让人感到亲切可信,易
于接受。确实高明。
拓例
田穰苴重权立威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征战不休。有一年齐国连吃败仗,齐景公很着急,很想找
到一位得力的将领能够扭转局面。
齐景公根据正卿晏婴的推荐,决定令田穰苴为将军,领兵开赴前线回击敌军。
田穰苴原来只是一名下级官吏,他拜谢景公后,诚恳地提出一条请求,说:“君王
,我一向地位卑微,现在您一下子把我从卒伍之间提拔到将军之位,我担心士卒们
不听我的,百官不信我的,这是因为人微权轻。我请求您派一位高尊的大臣,做我
的监军,以助士气。”
齐景公说:“这好办。”当即派他的宠臣庄贾走一趟。田穰苴与庄贾约定好第
二天中午在军门外会合出发。
第二天,田穰苴很早就带领部队来到军门外,列好队伍,等侯庄贾。可是到了
傍晚,庄贾才大摇大摆地来到军门。田穰苴很生气地厉声喝问:“庄大人为什么这
么晚才来?”庄贾因受景公宠爱,一向狂妄骄横,他哪里把小小的田穰苴放在眼里
,就傲慢地说:“亲朋饯行,多饮了几杯……”田穰苴说:“眼下敌军入侵,大王
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士卒战死在边境,百姓的性命难保,你却为酒宴而违犯军法
……”庄贾毫不在乎地说:“你不要太神气,才当了几天将军就教训起我来了。”
田穰苴毫不示弱,厉声吼道:“违犯军法该当何罪?当斩!”说时迟,那时快,田
穰苴刚刚下令,庄贾的脑袋就被砍了下来。
田穰苴的举动,威震三军,将士们俯首贴耳地听从他的指挥。
几个月后,击退了敌人,田穰苴率军凯旋,齐景公亲自迎接,后提升他为大司
马。
------------------地 势
原文
夫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川,
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狭,蔓衍相属,此车骑之地。依山附涧,高林深谷,此弓弩之
地。草浅土平,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芦苇相参,竹树交映,此枪矛之地也。
译文
好的地势对军队作战取胜是最好的帮助,身为将帅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地势地
形特点就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高山峻岭、森林险川的地形,适合用步兵
作战。山势高陡、蔓草杂生的地形,适合用战车、骑兵作战。在依山临水、狭涧谷
深的战场上,可以用弓箭手作战。在平坦宽阔、可以自由活动的战场上,可以用长
戟与敌交战。在草木交错的地带,又可以充分发挥长枪、长矛的优势。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善于利用地形地物。文章指出,不会利用地形地物的将领,无
法取得胜利。文章还具体说明了在各种地形地物条件下,该用什么战术,甚至该用
什么兵种、兵器,都讲得十分详尽。这篇文章对临阵指挥的将领大有用处。
拓例
韩信背水破敌军
公元前205年,汉将韩信偷袭魏王豹,灭掉魏国。10月汉王又派他与张耳
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击赵国。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
20万重兵,严密防守。
赵国谋士李左车对陈余说:“韩信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胜仗,可谓是一
路威风,现在他又乘胜远征企图攻下赵国,其势锐不可挡。不过,他们运送粮草需
经过千里之遥,长途跋涉。现在我们井陉山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进,汉军的粮草队
必定落在后面。这样你暂时给我3万人,从小道出击,拦截他们的武器粮草,断绝
他们的供给,汉军不战死也会饿得半死。你再在这里坚守要塞,不与他们交战,他
们前不能战,后不能退,用不了几天我们就可活捉韩信。”
陈余是个迂腐之人,又自以为是,他不听李左车的话,还说:“韩信的兵力很
少,长途千里赶到这里又精疲力尽,像这样的敌人我们都不敢打,别国会怎么看我
们,不是更瞧不起我们了吗?”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探听到这种情况,很高兴,庆幸自己碰上这样一个迂腐将领。于是就将军
队安营扎寨在井陉口30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韩信又派精锐骑兵2000人,
每人拿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爬上附近山头,埋伏起来。然后韩信又派出1万人沿
着河岸背水摆开阵势。背水历来是兵家绝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陈余得知消息
,大笑韩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灭亡。
天亮后,韩信竖起帅旗,大张旗鼓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立刻迎击,两军激战很
久。韩信、张耳假装败退,丢盔弃旗向河岸阵地靠拢。陈余则指挥赵军拼命追击。
汉军背水而战,非常勇敢。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倾巢出击,立
即飞奔驰入赵营,拔掉赵国的全部军旗,换上汉军的红旗。
赵军久战不能取胜,也抓不住韩信,想收兵回营,回头一看军营里已全部插起
了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俘虏,于是顿时军心动摇,纷纷逃跑。这时汉军两面
夹击,赵军大败。士兵们杀死了陈余,抓获了赵王。
出 师
原文
古者国有危难,君简贤能而任之。斋三曰,入太庙,南面而立;将北面,太师
进铖于君。君持铖柄以授将,曰:“以此至军,将军其裁之”复命曰:“见其虚则
进,见其实则退。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
,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如此,日则士必尽死
,敌必可亡”。将受词,凿凶门,引军而出。君送之,跪而推毂,曰:“进退惟时
,军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
主于后,是以智者为之虑,男者为之斗,故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
福流于子孙矣。
译文
从古至今,大凡国家遇有危难,国君会选拔贤德之人作将帅以解救国难。出征
前,斋戒三日,进至太庙告祭列祖列宗,国君面南而站,将帅面北而立,太师双手
奉上大斧(权力的象征),国君接过大斧,手持斧柄授给将帅说:“从现在开始,
部队由您指挥。”然后,国君接着说:“作战时,见敌人势弱则进击,见敌人实力
强固则以退为主。不能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看轻别人,也不要因为自己意见独特而
听不进部下的意见,不可以凭借自己功绩显赫就失去人忠信本分的品质。部下还没
有坐下来休息时,身为将帅不能自己先坐下来休息,部下还没有吃饭时,身为将帅
也不要首先进餐,应该与部下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做到了这一切,
手下的将士必会竭尽全力,敌人也一定会被打败”。将帅听完国君的训命后,宣誓
效忠,然后亲自打开凶门,率军出征。国君把出征的军队送到北门,向将帅乘用的
车马跪拜同时又说:“将在外,不受君命。从今天起,军队中的一切行动都由您来
决策”。这样,将帅就具有了绝对的权威,也可以使智谋之人为之献策,使勇犯之
人为之效命沙场。由此,可以百战百胜,立下汗马功劳,也能扬名于后世,福泽恩
及子孙。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帅统兵打仗应有的行为准则。文章借叙述古代帝王向将帅授
权仪式上,君臣间的一段对答,说出了将帅统兵打仗应有的行为准则。将帅的答词
正是将帅的行为准则,这里既讲了临战指挥问题,也讲了用人、律已和决策问题,
讲述十分详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将帅当着君王的面说出了:“进退惟时,军中
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接着,诸葛亮又充分论述了这样做的必要性。可见诸
葛亮在将帅行为准则诸方面中,特别重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一兵权问题
,这和他在《将苑》中,把《兵权》一文放在最前面,首先论述将领的权威问题的
用意一样,在于着重说明兵权问题是将帅统兵打仗最根本的问题,必须充分授权,
才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孙。”
诸葛亮借将军之口说出这一切,没有空洞说教的味道,让人感到亲切可信,易
于接受。确实高明。
拓例
田穰苴重权立威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征战不休。有一年齐国连吃败仗,齐景公很着急,很想找
到一位得力的将领能够扭转局面。
齐景公根据正卿晏婴的推荐,决定令田穰苴为将军,领兵开赴前线回击敌军。
田穰苴原来只是一名下级官吏,他拜谢景公后,诚恳地提出一条请求,说:“君王
,我一向地位卑微,现在您一下子把我从卒伍之间提拔到将军之位,我担心士卒们
不听我的,百官不信我的,这是因为人微权轻。我请求您派一位高尊的大臣,做我
的监军,以助士气。”
齐景公说:“这好办。”当即派他的宠臣庄贾走一趟。田穰苴与庄贾约定好第
二天中午在军门外会合出发。
第二天,田穰苴很早就带领部队来到军门外,列好队伍,等侯庄贾。可是到了
傍晚,庄贾才大摇大摆地来到军门。田穰苴很生气地厉声喝问:“庄大人为什么这
么晚才来?”庄贾因受景公宠爱,一向狂妄骄横,他哪里把小小的田穰苴放在眼里
,就傲慢地说:“亲朋饯行,多饮了几杯……”田穰苴说:“眼下敌军入侵,大王
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士卒战死在边境,百姓的性命难保,你却为酒宴而违犯军法
……”庄贾毫不在乎地说:“你不要太神气,才当了几天将军就教训起我来了。”
田穰苴毫不示弱,厉声吼道:“违犯军法该当何罪?当斩!”说时迟,那时快,田
穰苴刚刚下令,庄贾的脑袋就被砍了下来。
田穰苴的举动,威震三军,将士们俯首贴耳地听从他的指挥。
几个月后,击退了敌人,田穰苴率军凯旋,齐景公亲自迎接,后提升他为大司
马。情 势
原文
夫将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
怯者,有谋而情缓者。是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喜利
者,可遗也;仁而不忍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谋而情缓者,可袭也。
译文
将帅的性情对作战有直接的影响。有的将帅勇猛顽强不惧怕死亡,有的将帅性
情急躁没有耐心一味追求速决,有的将帅贪爱小功、小财,有的将帅过于仁慈失去
了威严,有的将帅虽有计谋但常常犹豫不决,有的将帅则谋略有余而不能身体力行
。所以,对待上述不同性情的将帅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待仅有匹夫之能的将帅要
设法使其暴躁起来然后消灭他;对待性情急躁没有耐心的将帅,要用持久战、消耗
战去消灭他;对待贪图功利的将帅,要用财、色去贿赂引诱他;对待仁慈有余威严
不足的将帅要使用各种办法使他整日奔忙;对待智而心怯的将帅,可以用猛烈的进
攻使他陷入窘迫的境地;对待谋而情缓的将帅可以用突然袭击的办法使他彻底灭亡
。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对敌战术。指出对不同的敌人要使用不同的战术,从而克敌致胜
。文章把敌军将领分为六种类型,进而说明对付这些不同敌将的不同策略。文章对
敌军将领的分析细致入微,因此提出的策略针对性很强,切实可行。
拓例
刘邦因敌择将帅
刘邦于同年8月任命韩信为左右丞相,与曹参、灌婴一道率兵攻打魏王豹,以
打通汉军与汉中的通道。刘邦在发兵前把郦食其叫来询问魏王豹的情况。刘邦问:
“魏大将是谁?”郦答:“是柏直。”刘邦点头微笑道:“柏直是个乳臭未干的人
,缺少作战经验,他不是我韩信的对手。”接着又问:“魏骑将是哪位?”郦答:
“是马敬。”刘邦用手捋了一下胡子笑着说:“原来是马敬。他是秦将马无择的儿
子,这个人虽然有些才华,但敌不过我灌婴。”刘邦再问:“那么魏步卒将是谁?
”郦立即回答:“是项它。”刘邦眼睛一亮,马上说道:“是项它,他更不是曹参
的对手,这样看来,我破魏是没问题了。”于是,刘邦在胜利在握,胸有成竹的情
况下,立刻传令,向魏王豹进击。
此时正值雨季,黄河水位高涨,魏王豹为阻止汉军的攻击,早已把重兵屯于黄
河东岸的蒲板(今山西省永济县西),严密封锁了渡口。当韩信率军来到与蒲坂隔
河相望的临恶渡口时,发现魏军早已严阵以待。沉着老练的韩信望着对岸的魏军和
那涛涛东去的黄河水,心中盘算着:看来在此渡河已不可能,我何不来个将计就计
呢?于是,韩信令一部分军队抓紧筹集船只,摆出要从临晋强渡的架势。暗中却乘
夜暗率主力北上来到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韩信令部队连夜迅速砍伐树木,制
造了很多大木瓮,用绳索连结起来,漂在水上,代替船只,出其不意地渡过了黄河
,奔袭魏军后方重镇安邑。魏王豹得知后,大吃一惊,慌忙引兵赶往安邑,迎击韩
信。韩信针锋相对,挥师大战魏军。魏军不堪一击,很快被杀得溃不成军。汉军乘
胜追杀,斩杀魏军无数,魏王豹最终没能逃脱被擒的下场。择 材
原文
夫师之行也,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盖三
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阵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
,名曰搴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射必中
,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远而必中者,聚为一徒,名
曰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名因其能而用之也。
译文
将帅在编排军队时,应该注意:有的士兵武艺高强,喜欢对敌厮杀,愿意独立
地与强劲对手较量,应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些人可以算的上是报国之士;有
的士兵气冠三军,精力充沛,身手狡捷,应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些人可以算
作是突击队;有的士兵行走快速而敏捷,象飞驰的马一样有威势,应把他们编在一
起,这此人可以组成前锋队;有的士兵善骑善射,箭术高超,百发百中,应把他们
编在一起,这些人可以组成奇袭队;有的士兵专门擅长射箭,是一流的射手,也应
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些人可以组成射击队;有的士兵力大无比可以使用强有
力的弓弩,即使射程比较远也可以射中目标,应把他们编成一组,组成阻击队。可
见,不同的士兵,有不同的能力特点,应该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其
才,各尽其用。
解析
本篇文章专门论述用人之道。作者把军中将士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描绘出各自
的特点,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因其能而用之”。
能否识人、用人,是一员将领才干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而且是一项重要的标
准。将领本领再高强,也不可能一个人包打天下。只有组织起一支强大的队伍才能
战胜强敌。而军中将士不可能人人一样,必然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很难一个人
样样皆精。但是,一支军队如能充分发挥军中将士的各自所长,就能形成一支样样
皆精的强大无敌的军队。一个聪明的将领,就在于能够了解军中将士各自的长短,
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把自己的部下组织成一支样样皆精的队伍。那么,即使这位
将领并非武艺超群,而他的军队却是无敌的。所以说,一位杰出将领的高明就在于
“各因其能而用之”!
拓例
任人唯贤得天下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登基,做了皇帝,称为汉高祖。文武百官前呼后拥,
毕恭毕敬。这是农民儿子出身的皇帝在几年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呀。于是他在洛阳
南宫摆设庆功酒宴,大庆三天。大家喝着、说着、笑着,非常热闹。刘邦也非常高
兴,他对大家说:“各位诸侯将领,今天是大庆之日,你们都说心里话,不许欺骗
我,告诉我,我刘邦为什么能获天下,而项羽为什么却失了天下?”
大伙酒是没少喝,可谁敢说胡话。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唱着恭维话。将军王
陵说得更好,他说:“陛下派壮士去披甲征战,攻下城邑就封给他,有封有赏,有
利可图。陛下能与天下同利,所以大家肯卖力替你打天下。而项羽却不封不赏,所
以丢失天下。”有人接着说:“不仅不封赏而且还妒贤忌能,贤能的有功的还要被
陷害,遭怀疑呢!”刘邦笑了笑说:“你们说得很不全面,我之所以能有今天,主
要是用人上能够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我重用了三名大贤人。其实在深谋远虑上我
不如张良,在治国安民上我不如萧何,在统兵攻城这方面我更不如韩信。可是我能
够重用这三位当世豪杰,所以才能取得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还不能重用
。这就是他失败的根本哪!”
------------------击 势
原文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敌情而后图之。凡师老粮绝,百姓愁怨,军令小习,器械
不修,计不先设,外救不至,将史刻剥,赏罚轻懈,营伍失次,战胜而骄,可以攻
之。若用贤授能,粮食羡余,甲兵坚利,四邻和睦,大国应援,敌有此者,引而计
之。
译文
古代善于用兵的将领,一定会首先打探敌人的情况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对策。凡
是敌人处于下列情况:军队长期征战失去锐气,粮食供应不上;百姓对战争怨声不
断;士兵不熟悉军中的各项法令;武器装备不充足;行动作战没有任何计划可言;
战时孤立无援;将、官对部下刻薄无度又暴敛资财;赏罚不清,士兵懈怠;阵营混
乱,没有秩序;偶尔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大,这时就可以向敌人发起进攻。凡是
敌处于下列情况:能选派贤良之士辅助将帅,粮饷充足有余,百姓生活安定,铠甲
、兵器锐利精良,能与周边国家保持和睦友善的关系,又有大国作后盾,这时,就
应设法避开敌人,不可轻举妄动。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探敌情”的重要,要求将领先探明敌情,再定进退。临战必
先探明敌情,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然而,如何探明,如何决策,就不是人人懂得
,人人能处理好的了。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就在于,给将领提供了这方面的参考。
文章详尽说明,对哪些敌军可以进攻,对哪些敌军则要避开。这些经验之谈,对临
阵指挥的将领太有用了!
拓例
诸葛亮疑兵取西川
公元219年三、四月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今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
斗争日趋激烈。
魏蜀两军隔着一条河安营扎寨。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使用了疑兵计惊诈曹操,大
败魏军。诸葛亮命数百名士兵带上战鼓和号角,埋伏在上游的山上。要他们以炮声
为号使劲敲鼓吹号。于是,或在黄昏,或在半夜,只要军营里炮声轰鸣,这些士兵
就拼命擂鼓吹号。
曹操听到从蜀营传来鼓号声,以为蜀军要来劫营,忙出帐察看,连一个蜀兵的
影子也没有见到,他就回帐中休息。隔了一阵了,蜀营又传来炮声和鼓号声,曹操
又被惊动。这样一连折腾了好几个通宵,曹操被弄得心惊胆颤,疑虑重重,为了对
付蜀军的偷袭,他只好把军营从隐蔽的地方迁到宽敞的地方。诸葛亮见曹操中计,
魏军暴露,就率大军渡河背水设阵。曹操看到后,更是心疑。双方交战后,蜀兵佯
败,并故意沿路丢弃兵器。曹操的士兵一边追,一边争抢兵器,一片混乱。曹操见
状,下令杀死了那些抢兵器的士兵,同时命军队撤退,诸葛亮乘机指挥蜀军追击,
魏军大败。
--
人应该相信自己,只是需要毅力及坚持。
不要迷信权威,不要信赖所谓的高手,你就是今后的权威及高手。
不要幻想有人会主动地来帮助你,一切都得靠自己去获取,吸收。
学以致用,分清主次,先确定自己的目标再来学知识。
在学习中要注意自己的人生观或哲学思想。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94.161.12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2.1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