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A (生活多么美好), 信区: Green
标  题: 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2月28日16:52:58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对依托野战阵地并已建立较完善防御体系之敌的进攻战斗。 
是进攻战斗的一种样式。 目的是歼灭敌人,攻占敌防御阵地。


简史 

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是随着武器装备和阵地防御的发展逐步形成与发
展的。冷兵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对利用野外有利地形和营寨壁垒布阵设防之敌的
进攻战斗。19世纪中叶出现后装线膛炮后, 产生了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
 战斗中,先用火炮袭击对方的沟壕工事,掩护步兵和骑兵成散兵线展开,利用地
形迫近敌人,而后以猛烈的冲击攻占对方阵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野战阵地防
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发展成为诸兵种在统一计划和指挥下的合同战斗。 冲击前先
行炮火准备, 接着以步兵、骑兵或坦克兵协调一致地对敌实施突击。第二次世界
大战中,参战的兵种增多,航空兵直接支援地面进攻,有时还以机械化步兵迂回包
围,或以空降兵在对方纵深内空降,配合正面部队进攻。战后,这种进攻战斗已发
展为高速度、大纵深、立体的连续突击,使火力、机动、突击紧密结合。

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
,战斗的规模不大,主要采取袭击战法。解放战争中,多为步兵、炮兵密切配合,
并有工兵参加的合同战斗,主要采取袭击与强攻相结合的战法。抗美援朝战争中,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般都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火力,步坦炮密切协同实施强攻,有
重点的突破,结合穿插分割、迂回包围,各个歼灭敌人。

基本要求 野战阵地防御之敌,通常构筑有野战防御工事,已完成兵力部署、火力
配系、阵地编成、障碍物配系,但防御阵地不够坚固。对其进攻的基本要求:①快
速准备。迅速查明敌情,果断定下决心,周密组织协同动作,尽快完成进攻准备。
②集中优势兵力。迅速隐蔽地集中优势的兵力兵器,建立纵深、梯次、立体、有重
点的部署,形成和保持强大的突击力,预备队使用在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机和方向上
。③采取强攻或袭击。选敌弱点,突然攻击,重点突破,实施纵深打击和立体封锁
,迅速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敌人。④全面组织保障。周密组织战斗保障、技术保障
和后勤保障,及时而有重点地实施,采取自身保障与专业兵保障相结合,确保战斗
顺利进行。

组织与实施 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攻,一般在集结地域完成进攻准备,通过隐蔽
开进或秘密换班占领进攻出发阵地。部队遭敌火袭击时,利用工事迅速隐蔽,以部
分炮兵压制对己威胁最大的敌炮兵,以防空兵协同航空兵打击敌飞机和攻击直升机
。采取强攻战法时,集中航空兵、炮兵对敌实施突然、猛烈的火力准备,以反坦克
火器摧毁突破口及其附近的装甲目标和火力点;第一梯队迅速占领冲击出发地区,
在敌障碍物中快速开辟通路并通过通路;向敌前沿阵地勇猛冲击;冲击的火力准备
,按命令或信号转为火力支援;袭击、机降、穿插迂回分队对敌人纵深要害目标攻
击,配合主力突破;电子对抗分队对敌主要无线电网路和雷达进行强烈干扰;防空
兵集中火力打击敌飞机和攻击直升机。突破敌阵地后,第一梯队乘势迅速向纵深和
两翼猛烈扩张,消灭突破口前方和两侧支撑点的敌人,扩大与巩固突破口;炮兵、
航空兵火力压制突破口前方、侧方的敌支撑点和炮兵,拦击向前机动的敌预备队,
制止敌人封锁突破口;反坦克火器以火力制止敌坦克从两翼突击, 保障攻击部队
翼侧安全;防空兵集中火力与封锁突破口的敌飞机和攻击直升机作斗争;工程兵继
续扩大敌障碍物中的通路;第二梯队适时进入战斗,利用打开的突破口和敌防御间
隙,广泛实施迂回包围、穿插分割,多路连续向敌纵深突进,在穿插迂回等分队配
合下,各个歼灭纵深之敌。当敌人进行反冲击时,通常先以集中、猛烈的火力突击
,予反冲击之敌以重大毁伤,打乱其部署;以一部兵力在正面阻击,主力向敌侧后
迅速突击,一举歼敌于运动中;地形有利或在夜间,可以采取伏击方法歼灭反冲击
之敌。对顽抗的被围之敌,通常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火力,实施猛烈的火力袭击
或火力准备,攻击部队按统一号令,利用火力突击效果实施攻击,将敌分割歼灭;
与此同时,防空兵实施对空封锁,航空兵实施空中封锁。袭击时,通常利用夜暗或
不良天气,秘密接近敌人,秘密开辟通路,突然发起攻击,夺占敌前沿阵地;袭击不
成,立即以猛烈的火力掩护主力转为强攻。

未来战争中,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火力的作用将进一步提高,行进间
发起进攻可能被普遍采用,空降突击、垂直包围增多,战斗将在敌防御全纵深同时
展开。 

--

                       同舟共济海让路
                       号子一喊浪靠边
                       百舸争流千帆进
                       波涛在后岸在前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94.161.12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