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解析20世纪的十次典型战争战役
发信站: 紫 丁 香 (Wed Jan 5 16:13:36 2000), 转信
机械化战争登场———德国入侵波兰战争
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
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
德国空军仅用3天就使波兰空军不复存在。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
,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6.6万人阵
亡,20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3万余人。在这一旋风般的战役中,德
军充分利用了空中和陆上最新的武器发展成果,将闪击战这一崭新的作战样式推上战争
舞台,坦克与飞机这两种力量与速度的完美结合及陆空联合实施机械化闪击战的模式,
被刻印在了20世纪的战争史册上。
战争世纪的最大空战———不列颠空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欧洲战场曾上演了本世纪最大的空战———不列颠空战。德
国出动了14个轰炸机大队,9个单引擎歼击机大队,2个双引擎重型歼击机大队的约1300
架轰炸机、900架单引擎攻击机和120架双引擎重型歼击机及俯冲轰炸机等共2800架。英
国皇家空军以最多约650架飞机,依靠雷达技术迎战,取得胜利。战争中德军希望通过猛
烈攻击英国海港和战斗机基地,诱使英机出航,然后在空中将其击落。但由于英军得力
于雷达的帮助,能够在最重要的时间地点集中优势兵力迎敌,使德军始终未能夺取英国
上空的制空权。10月底,不列颠战役结束,德国共损失了1733架飞机,英国则损失了91
2架。
1人牵住百人的战争———大西洋“狼群”战
1942年10月30日,在纽芬兰南岸一个名为“紫罗兰”的潜艇群,对驶往英国的SC10
7护航运输队的攻击行动中,6艘德国潜艇在两个晚上共击沉15艘商船,总吨位达87818吨
,而德军仅损失两艘潜艇。这就是邓尼茨创造的潜艇“狼群”战术。邓尼茨一改一战时
潜艇单艘游弋的作战模式,将潜艇组成集群方式进行作战,大大提高了潜艇作战的效能
。邓尼茨明确指出这一作战模式的实质是经济战,通过对大西洋上英国的经济生命线的
绞杀来遏制其战争能力。这一作战模式对英国造成了最大的威胁。在整个战争期间,同
盟国专门制造了5500艘反潜舰,2万艘小艇,平均以25艘舰只和200架飞机来对付德国1艘
潜艇,以100名英国和美国人来对付1名德国海军潜艇人员,德国潜艇部队始终牵制着敌
方庞大的护航和反潜部队,并一举将2882艘、共计14408422总吨位的商船送入海底。
海上“巨无霸”露面———日本偷袭珍珠港战役
1941年11月26日,日本海军的6艘航空母舰编队,由千岛群岛的一个小港启航,于1
2月7日接近了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7时55分,日本舰载机对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进行了
毁灭性的偷袭,击沉5艘、重创3艘战列舰,摧毁3艘巡洋舰和近200架飞机。日本仅靠36
0架舰载机,花了一个多小时,就使一支庞大舰队失去了作战能力,控制了太平洋。
从20世纪初开始,海军进入了巨舰大炮主义时代,由铁甲和巨炮武装起来的万吨级
军舰是夺取制海权的主要手段。日本偷袭珍珠港,使以航母为主进行的海空袭击战,逐
渐成为海战的主要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证明,在航母编队面前,没有飞机护航
的舰队只能沦为靶标,而航母海空袭击战的成败将对战争的进程和战争的结局产生巨大
影响。海战己由战列舰时代过渡到了航母时代,海战模式也己由“大舰巨炮”的对抗模
式完成了向航母海空袭击模式的变迁。
“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使用核武器的战争
1945年8月6日8时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9日,在长崎投下了第
二颗。日本受到原子弹威力的震慑,第二天日本天皇就通过瑞士转达了愿意接受《波茨
坦公告》投降建议的电文。
原子武器的出现,极大地震惊了世人。这种威力空前的武器似乎成为决定战争命运
的魔杖。但随着核武器的不断发展,人类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一旦在战争中使用了
核武器,将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所以,时至今日,核武器仍旧在扮演着一个尴尬的角
色:它是人类所建造的最有威力但却最不敢用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直升机显神威———“蛙跳”在越南战场
1947年12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建成了第一个直升机中队,开始试验在进攻中实施垂
直包围;1963年,美国以第11空降师为基础组建了空中突击师,开始对空中机动作战这
一新的作战模式进行研究。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直升机部队使用了“蛙跳”战术。这
种战法的基本方式是:陆军航空兵受领任务后,立即出动武装直升机和侦察直升机,把
突击队员运送到战斗地域。突击队员迅速机动到敌人的翼侧和后方,配合正面攻击部队
对敌实施包围,保障中路主力突进。战斗目的达成后,继续按预定作战方案,在下一个
要点机降,组织第二次对敌垂直包围行动,使正面部队逐步前进,保证进攻部队的态势
。在越南,仅美骑1师在1966年中就实施了6次大规模直升机作战。
导弹战来临———第四次阿以战争
持续了18天的第四次阿以战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参战的陆、海、空三军都以
导弹为重要兵器,并取得了重大战果。在陆上战斗中,导弹与坦克之间的争斗引起了世
人的瞩目。强渡苏伊士运河的埃军用苏制“AT—3”反坦克导弹迎接了以军王牌190装甲
旅的反扑,3分钟内击毁以军85辆坦克,最后全歼190装甲旅。以军由空军发射了58枚美
制电视制导“小牛”空对地导弹,击毁埃军52辆坦克。在整个战争期间,由于以军大量
使用了反坦克导弹,使阿方参战坦克4750辆,战伤高达2554辆。在空中,阿拉伯军队发
动进攻约40分钟后,首批以军飞机出现在西奈和戈兰战线的上空,但却立即遭到威力强
大又为数众多的苏制导弹打击,当天就损失飞机30余架,战争中共被苏制“萨姆”导弹
击落114架。在海军方面,则发生了世界海战史上第一次舰对舰导弹之间的对抗。以军5
艘导弹艇与叙利亚3艘导弹艇、1艘鱼雷快艇和1艘扫雷艇之间展开激战,双方均发射了导
弹,叙利亚5艘艇全部被击沉,而以色列无一损失。
进入四维战场———贝卡谷地之战
1982年6月9日,贝卡谷地的叙军防空指挥部发现以军飞机,叙军迅速捕捉目标并发
射了导弹,然而击落的却是以军加装了雷达波增强器的“火蜂”无人驾驶飞机。与此同
时,以军部署在黎巴嫩西海岸上空的美制E—2C“鹰眼”预警机截获了叙军防空导弹阵地
的警戒雷达、火控雷达和导弹制导系统的电磁波信号,并通报给了正在空中待命的F—1
5、F—16突击机群和以军地面指挥中心。以军飞机迅速飞抵贝卡谷地,仅用6分钟就以激
光制导炸弹和反辐射导弹摧毁了叙军的19个苏制“萨姆—6”防空导弹阵地。叙军从国内
机场紧急派出60余架苏式米格—21、米格—23战斗机前往贝卡谷地增援,然而刚起飞就
被E—2C预警机捕获并被诱至指定地点,叙以双方150余架飞机进行了一场空战。由于以
军飞机配备了先进的电子对抗系统,在空战中无一损失,而叙军则损失了29架。当夜,
叙军又向贝卡谷地增派了4个“萨姆—6”导弹连和3个更先进的“萨姆—8”导弹连,并
连夜布置好了导弹阵地。第二天上午,以空军再次出战,92架飞机用同样的办法对叙军
发起了进攻,叙军则出动52架飞机迎战。以军再次以强电磁干扰使叙军雷达失灵,52架
飞机和7个导弹连无一幸免,而以军则全身而退,令全世界瞠目结舌。
高技术战争代名词———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因多国部队在质量和技术方面占据的绝对优势,使其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
代名词载入战争史册。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动用了12类50多颗各种军用和商用卫星构成
战略侦察网,为多国部队提供了70%的战略情报;多国部队集结了2790架现代化的固定
翼飞机、1700多架旋翼飞机(其中600多架攻击直升机),6500余辆坦克装甲车辆以及大
量自行火炮、火箭发射车、工程技术保障车辆等;多国部队虽然与伊军在数量对比上不
占优势,人员比为1/2.4,火炮数量比为1/2.4,坦克数量比为1/1.44,但多国部
队调集的现代化装备数量却超过伊军许多倍:新式飞机数量比为13/1,攻击直升机数量
比为16/1,在精确制导武器上多国部队拥有绝对优势。在海湾战争空中作战投掷的8万
多吨弹药中,精确制导武器仅占总投弹量的7%,但命中率却高达90%;伊军共被摧毁、
被俘坦克3700多辆,装甲车2000多辆。海湾战争中所体现出的技术对战争的强烈影响使
海湾战争预示了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拥有质量优势的部队面前,单纯的数量对比已
失去了意义;各种军事高技术应用导致的对信息的大量获取,也使与之对阵的敌人在战
术运用方面困难重重。
高新武器的表演场———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调集了50多颗原用于对付华沙条约集团的卫星,
直接为针对南联盟的军事行动服务。除此之外,还动用了属于美国中央情报局两颗“长
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3颗KN—11型数据传送卫星以及10余颗军、民用气象卫星和美国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24个航天器来为打击南联盟的军事行动提供信息。在空中力量方面
,美军拿出了最先进的F—117A、B—2隐型轰炸机和B1—B远程战略轰炸机,北约集结的
作战飞机也均为先进机型,对南联盟的百余架老旧作战飞机占据了数量和质量的绝对优
势;在攻击模式上,以南联盟防空火力圈外的海上和高空发射的巡航导弹为先导,然后
以空中投掷的激光制导炸弹做为主要突击手段,高技术兵器的使用空前密集;同时,美
国把南联盟作为新式武器装备的试验场,首次使用了专用于打击坦克群和装甲车队的CB
U—97/105传感器引爆炸弹、增大飞行距离的AGM—130A带动力制导炸弹、造价低杀伤率
高的AGM—154联合远程投放炸弹(JSOM)、高精度全天候的JDAM联合直接攻击炸弹等。
--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2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