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我们这个时代陆军的发展战略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Mar 27 08:19:50 2000), 转信

我们这个时代陆军的发展战略
作者: 李力
第一节 海战的启示
正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多配属步兵,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将坦克大规模地编组为
坦克集团军,以实施大纵深进攻战役的发展过程一样,无论人们如何颂扬坦克的优越之
处,甚至不惜一切地使其随着时代的发展无愧于久经炮火考验的称号——“陆战场之王
”。但是,直升机,尤其是武装直升机也仍以不可扭转的趋势跻身于未来的战场,终将
以大规模复合编组的武装直升机集团军的形式逐渐取代现代陆战场上的主要突击力量—
—坦克集团军。
这使我们不由地联想起战列舰被航空母舰取代的历史事实,当然也使我们的观点获得带
有相似发展过程的规律性的实际意义。的确,历史总是有着许多相似相同的发展过程。

不可否认,战列舰是一种发展较久的战舰形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以自己特有的
排水量大、装甲厚、火力猛使敌方舰艇望而生畏。并且战前在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的“
海军制胜论”的积极倡导下,一时成为各军事强国进行“炮舰外交”的实力支柱。而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海上骄子不可动摇的稳固地位终于被不受重视和令人怀疑的新崛
起的战舰形式——航空母舰所取代。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那么,让我们一起考察一下战列舰被无情淘汰的历史原因,或许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巧妙
之处。
应该承认,战列舰具有普通军舰无法比拟的特点。这里,我们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
联合海军的主力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与其它舰艇相比较可见一斑。
战列舰确实具有吨位高、排水量大、火力猛、航速高等优点。如“大和号”满载排水量
为72809吨;装有三座口径为460毫米的三联装主炮炮塔,而其每发炮弹重达一点五吨,
同时还装有近200门各类高射炮;航速最高时为27节,相当于陆地上每小时跑50公里。但
也有目标大,如“大和号”身长263米,宽38.9米,桅杆顶高50余米,转弯半径大,火炮
射程有限等一系列不可克服的缺点。这自然影响了它的战斗力、生存力和机动力。
相对而言,战列舰编队是当时水面舰艇编组样式中最常见的形式,当然也可以被认为进
行大规模海战的最优形式。这种形式的确立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结果。它起源于
于1890年美国的海军理论家马汉所整理出版的传世之作——《海军战略论》一书,又被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海战的实践所证明。马汉的《海军战略论》认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
,必须要掌握制海权,而夺取可靠的制海权,必须依靠强大的海军,而海军中起主要作
用的是在海战中摧毁敌海军的强大水面舰艇。这个理论的核心对各国海军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因此,有人描述马汉为:“他的笔强于一支海军纵队,新建的无畏战舰是他的孩子,十
六英寸口径的舰炮的轰鸣则是他洪亮声音的回声。”
在二十世纪初,航空母舰的出现,虽然使海军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但是,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尚未大规模地用于战争,因此,使这种装
甲厚、火力猛、排水量大的战列舰仍能称雄于海上。海战的基本样式是舰对舰的火炮互
射,海战的胜负取决于其火力的强弱、装甲厚薄、速度快慢以及战术的巧妙运用。在此
情况下,战列舰成为“海上巨无霸”理所当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与德国于1916
年5月30日在日德兰半岛西海岸的一场大海战,就是一场典型的舰炮决战。战前,英国海
军共拥有505艘舰艇,其中拥有新旧战列舰共计68艘;德国海军共拥有219艘舰艇,其中
战列舰达40艘。尽管这场海战表明,战列舰称王称霸的时代已经过去,海战从此进入合
理运用海军诸兵种及各种手段进行密切协同的新时期。但由于“巨舰大炮”的理论根深
蒂固,以及航空母舰战斗性能的缺陷与各国发展的缓慢,虽然直到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
事件后才逐渐以血的代价清洗了保守和顽固的旧思想。然而,在此之前,战列舰发展的
前景的确是蒸蒸日上、一帆风顺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当时科学技术较发达的三个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日战列舰发展的比例是5:5:3。以此作为其海军实力的象征
。而对战败国德国的一个主要限制就是不准拥有战列舰。这不能不说是历史造就的科技
发展的局限性所致。
而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海军飞机的出现,使得海战的样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实质就是在于:它适应了海战发展规律所表现的武器编组形式的变化。
在飞机尚未投入海战前,舰队编组形式主要以战列舰为核心。战列舰编队中编组有巡洋
舰、驱逐舰、护卫舰等。当海军飞机大规模地用于海战时,舰队的编组形式则变为主要
以载有大批海战飞机的以航空母舰为主的、其它舰艇为辅助的“航空母舰战斗群”。航
空母舰一般载有七、八十架甚至近百架作战飞机。它利用舰载飞机飞行速度快、机动灵
活、可携载各种类型的炸弹及鱼雷因而具有很强的战斗力的特点,在发现敌方舰艇编队
后,能在半小时内迅速起飞二十多架舰载机,来打击方圆600海里广阔海域内敌各种各样
的目标。可见,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舰艇编队要比战列舰编队具有成倍的机动力,因而
就有成倍的战斗力。
进一步说,航空母舰的大规模使用是适应了有了制空权才可能有制海权的海战理论的新
发展。应该认识到,海军在辽阔的海面上实施舰队机动作战往往缺乏陆基航空兵的可靠
掩护,尤其是对于远洋舰队更甚如此。这犹如对于目标庞大的舰艇编队来说,无疑少了
把挡风遮雨的伞。而且更少了一种能够有效攻击敌人的手段。当飞机出现时,陆战场随
即出现“地空一体”协同作战的新式,海战场适时强调了“海空一体”作战势在必行。
战争实践证明,制空权不仅对陆战场有重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而且两样对海战场具有
巨大的影响。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航空母舰虽然在1944年前没有大规模地攻击过日本商船
队,但它们仍以击沉日本商船队总吨位的18%仅次于击沉日本商船的54%的潜艘部队而名
列第二。即使在原子弹及苏军未攻击日本本土和日本关东军以前,盟军就依靠强大的以
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舰队,切断了日本国赖以生存而进行战争冒险的石油、煤、矿石等原
材料的来源,从而加速了日本最后的投降。同时,美国海军强大的舰载机群还击沉了包
括“大和号”在内的5艘战列舰和10艘航空母舰以及其它大量的日本联合海军的作战舰艇
,成为超过其它任何兵器击沉日舰数量中的魁首。
即使现代,在导弹及核潜艘发展的昌盛时期,航空母舰舰载机仍然是打击敌方各种舰艇
的有效武器。航空母舰数量的多与少、舰载机战斗力的强与弱及“航空母舰战斗群”的
大与小,仍是一个国家海军实力的标志。拿苏联与美国比较,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海军是
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苏联则次之。这主要与美国海军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性能最优
的航空母舰密切相关。美国海军正是因为有强大的“航空母舰战斗群”,才为它敢于宣
布战时要控制世界16个海上咽喉要道奠定了客观基础。虽然有些国家目前仍无航空母舰
,远洋作战能力相对较弱,但是,它们的作战舰艇上常载有高效的防空导弹,而且通常
在岸基航空兵的掩护海域内活动。因此,在现代,一个国家的海军没有海军航空兵,没
有航空母舰,则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百六十三万三千七百三十七节 飞机与战列舰的优缺点
第二百六十三万三千七百三十七节 ……
第二百六十三万三千七百三十七章 直升机的产生与发展
直升机诞生于三十年代末期,直到1943年,美国陆军才开始使用小型直升机作战术试验
,并用其担任为数不多的空运、救护任务及小分队作战。总的来说,直升机的诞生及使
用是由于战争对新技术兵器的需要。这也如同坦克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一样的道
理。
第二百六十三万三千七百三十七节 坦克诞生的启示
坦克是因为步兵不能攻克以机枪、堑壕、碉堡为主体的坚固防御的筑垒地域才应运而生
的。直升机是因为它独特的飞行本领及产生的一系列固定翼飞机所不具备的优点才倍受
重视的。
坦克一经诞生就因为它在战场上所表现出强大的突击力、机动力及防护力的良好特性而
引起军事家们的兴趣,从而随着战争实践的要求逐渐发展成坦克集群的编组形式,而集
群坦克在空军和地面炮兵的支援下,以其对大纵深的坚固防御阵地具有强大的突贯力闻
名于世,终于成为倍受各国有识之士青睐的战争武器。因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终
编组成为具有混合编制的坦克或合成集团军,成为实施大纵深性质的各种战役的主力。
直至今日,坦克或机械化集团军仍是实施陆地各类战役的基本战役单位。
直升机一诞生,就以其独特的受地形限制小、能垂直起降、灵活机动等优点受到人们的
关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直升机多用于救护被击落的飞行员,以及部分用于代替
滑翔机的小分队行动。那时,各国尚未认识到直升机的巨大的战术价值。直到大战后的
1946年,美国海军陆战队才组建一个直升机战术试验中队,专门对直升机的战术使用方
面进行探讨。到1950年的朝鲜战争时,它仍多被用于运输、救援、侦察和特种机降作战
等任务。但它们的许多潜在的战术性能尚未被发掘出来。后来由于战斗的需要,法军首
先地阿尔及利亚战争中使用20毫米口径的机炮攻击地面零星目标。以后,从越南战争开
始直到今日的阿富汗战争、两伊战争、英阿马岛战争、第五次中东战争,直升机因为机
载了机炮(枪)以至发展到机载了反坦克导弹、火箭弹才被大力用于空中火力支援、反
坦克作战及部分对地攻击任务。其中空中火力支援任务尤为重要,以弥补地面火炮和强
击轰炸航空兵之间形成的火力支持空白区,并适时迅速机动火力,及时准确地支援地面
部队作战。
同样,以机降突击为目的的空中机动作战已发展到大规模、多梯队的程度。从1956年,
英、法军队首次使用直升机实施机降突击来增援苏伊士运河登陆部队起,在越南战争和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机降作战已发展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如1973年10月6日夜,埃及
军队在攻击巴列夫防线初期,使用直升机机降突击分队,深入到以军后方的主要道路附
近,袭击并阻止了以军从国内调至西奈前线的的装甲部队,结果为主力部队强渡苏伊士
运河扩大战果赢得了宝贵的3个小时的时间。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军率先使用
空中“蛙跳”机降突击战术,赢得了世界各国对直升机连续机降使用的瞩目。最应该引
起我们关注的是,苏军目前的摩步师和坦克师的摩步分队均可搭乘直升机执行机降突击
任务。它拥有的数千架运输机,可同时保障数十个战斗营同时实施实施机降突击。机降
作战发展到今天,由于直升机机降克服了运输机伞降的一连串弱点,如机降人员不需要
作较大难度的训练,机降易于保持建制的完整,机降可以连续重复进行等。因而,有趋
势表明,在战役战术地幅内机降作战很可能代替伞降作战。
在空中机动作战中,美军最富于实战经验。它在越南战争中使用了装备有430架直升机的
空中机动师。全师编有16000人,共编有3 个伞降营,6个空中机动步兵营,3个105毫米
的榴弹炮营,1个陆军航空兵(直升机)编队及其它特种部队和分队。具有很强的空中机
动力和攻击力。例如,美军为了诱歼越军,通常先以少量兵力在战略公路附近引诱越军
大部队上钩,待其完成包围后,内圈部队已紧紧吸引住对方时,则迅速以空中机动部队
在越军侧后进行大规模机降,对被吸引的越军实施反包围,迫使越军腹背受敌,内外夹
攻下而遭受重大损失。除此之外,美军还广泛使用特种作战分队,利用直升机隐蔽性能
好,突然性大等优点常常对越军后方实施奔袭作战,使越军后方不得安宁。
在阿富汗战场上,苏军直升机的机降小分队作战,常使阿富汗游击队蒙受重大损失。实
战证明,在这个多山地的国家,苏军对付游击队最为有效的武器不是坦克,也不是歼击
轰炸机,而是武装直升机米—24及米—8。
第二百六十三万三千七百三十七节 武装直升机的优越之处
应该看到,仅仅在我们这个时代,武装直升机作为军队中的一种制式技术兵器就有许多
优越之处。
一、武装直升机作为“空中坦克”是远距离打击地面坦克最有效的武器。据分析,在中
等起伏地,反坦克直升机只要升高1.5米,发现和攻击坦克的距离可由800米增大到3000
米。在3000米距离外,又恰好是坦克高射武器射程之外。即使面临着坦克发射的防空导
弹的威胁,反坦克直升机仍可以使用各种干扰措施和机动灵活的的规避动作同样能够免
遭有效攻击。由此可见,武装直升机作为反坦克的有力武器,配备上先进的“打了不用
管”的反坦克导弹以及搜索、火控系统后,将使其反坦克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北约集团
多次军事演习证明,从空中击毁坦克占被击毁坦克总数的60-70%,以双方对抗部队战术
发挥正常的情况下,直升机与坦克的损失比为1:12,甚至有时高达1:19或1:20。据美
军测算,反坦克直升机平均每出动1架次,可毁伤对方3辆坦克。因此美国陆军设想,如
部署310架反坦克直升机,按80%的出动率,每1架次发射4枚反坦克导弹,则共发射1184
枚,再按命中90%计算,一次出动就可摧毁1056辆坦克,相当于苏军2.5个坦克师。这使
得各国对直升机反坦克作用刮目相看,苏、美、英、法、意、联邦德国不断研制与发展
新一代武装直升机中,反坦克直升机占有很大比例。如美军早已装备了6个反坦克直升机
独立旅,拥有包括先进的AH-64“阿帕奇”式反坦克直升机在内的各型机1000多架。苏军
拥有1000多架米-24型武装直升机中,米-24D和米-24E型是专用反坦克型。米-24E配备有
4枚性能先进的AT-6型反坦克导弹,最大射程为5000米以上,破甲厚度为650—700毫米。
而新发展的米-28反坦克型,可挂载16枚毫米波制导的改进型AT-6反坦克导弹,同时加挂
火箭弹与机载机炮。
二、武装直升机是对付武装直升机最有效的武器。目前国外有资料和实践证明,无论固
定翼的歼击机配备的多普勒雷达系统如何完善与先进,仍很难将贴地或低空飞行的直升
机与地面景物完全分开,也就是说,搜索到的概论几乎为零(美国人证明)。对于高速
飞行的飞机来说,靠飞行员的目视搜索可以发现低速飞行中的直升机,但是对付这样一
个目标,当两倍于音速的歼击机低空仍以一倍音速以上的高速使用机炮攻击时,成功的
可能性很小。若发射空空导弹,但复杂的地形使得两倍于音速的导弹无法具有良好的机
动性而往往撞地自毁。而使用地空导弹时、高炮及其它地面武器时都很难发现这样一个
能够使用地形的飞行目标,即使发现,因目标在隐蔽处迅速规避也来不及瞄准。确切地
说,直升机面对固定翼飞机的攻击,可充分利用其速度快、转弯半径大,而不适于低空
作战的缺点,适时隐蔽并降低高度,或者作“S”形和“8”字形飞行动作,以摆脱高速
固定翼飞机的跟踪和攻击。 而且,当直升机在低空从3—5公里或更远的的距离上实施突
击时,地面高射火器几乎因距离的缘故无法消灭它;直升机若以小机群实施多波次、多
梯队的协同攻击时,地面高射火器极难应付自如。当直升机机载类似以军自第五次中东
战争实施检验的POD电子对抗装置,以及加装外挂主动装甲后,将使地面防空火力器的杀
伤力大为下降。已经有观点认为,随着新材料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直升机在空中具有很
强的生存力。但是,为了攻击直升机,有必要寻找一种在战斗性能和战术运用等方面能
与武装直升机相匹配甚至并驾齐驱的能够对抗的兵器。这莫过于直升机了,进一步讲则
称之为歼击直升机。这类同直升机如苏联米-28“浩劫”武装直升机。它可携带改进型S
A-14空空导弹8枚,能在低空、超低空有效攻击3000米至6000米范围内的敌方武装直升机
,并能拦截敌方低空固定翼飞机和巡航导弹。就目前及近期发展情况来看,直升机空战
属于近距离作战和机动作战。直升机大多使用机炮(枪)和近距格斗导弹,尚不具备拦
截中、远距敌方飞机的能力。这就如同坦克在近距反坦克一样,是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同样的道理。当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强击机是反直升机最有效的武器。这种观点主
要是基于它飞行速度低,但大大超过直升机。但我们认为,强击机毕竟用途不同于直升
机,它们不属于同一作战空间,而且强击机的出动仍被攻击一方固定翼歼击机的威胁。

三、武装直升机因不受地形、屏障及人工沟壑的限制,又具备贴地飞行的能力,因此,
在山岳丛林地、山地、石林地等复杂地带里,可以不受道路稀少,地形起伏剧烈,大部
队指挥、通信、控制、作战困难等缺点的限制,而能迅速利用自然的屏障及林木等隐蔽
近敌,迅速集中、快速分散,出其不意地攻击敌地面各种目标,然后,迅速采取规避动
作,防止敌火报复。而地面机械化大部队面对这样的攻击,往往有劲使不出,消极地被
动挨打。这无疑使直升机成为上述地形条件下的主力变成一种可能。相对坦克和军用汽
垫船而言,后两者虽然具有一定的越野机动性能,但毕竟力不从心,受地面基体和自身
能力的限制。自然,以轮子代替双腿实现了“跑着打”的愿望,但“跑”完后想“飞”
也是一种合理的想法。“飞”具有空间广阔、视野开拓等一系列优点,更主要的是减少
了地面限制的烦恼。当然,“飞”也有暴露机会多、协同复杂等困难。每个人都可以提
出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以评价上述的观点。但勿需着急,必须记住,任何新式兵器诞生
的初期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经过发展也只是提高了完美程度,并不能真正达到尽善尽美
的地步。因而在山地作战中,使用武装直升机代替坦克打先锋,并非未尝不可。这已在
阿富汗战场上,由苏军大量使用米-24武装直升机大规模实施直升机作战的实践做了证明
。以军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在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的西奈半岛使用直升机证明,即使
在平原作战时,直升机利用贴地飞行的特长,仍能取得出动1架次,毁伤3辆坦克的战果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武装直升机是编制各种空中机动师的主力。目前,北约对付华约战役机动集群的主
要方法是使用阻击部队与各种制式兵器进行消耗、迟滞、疲惫等一系列战术行动,等其
行动受挫后,再用担任空中机动的以编组直升机为主的机降突击部队伺机聚而歼之。法
国为了自身的防务,已组建一支由47000人,5个师组成的快速机动部队,其中包括第11
空降师和第4空中机动师。其中,第4空中机动师编有90架反坦克直升机,30架支援直升
机,80架运输直升机和1个具有很强反坦克作战能力的步兵团。空中机动师主要由4个直
升机团编成,共计约241架直升机,可在一天之内,将整师装备与人员空中机动数百公里
。而且,据有关资料介绍,联邦德国前陆军航空兵将军汉斯.德雷宾提出建立空中机械化
师设想,他认为,该师可辖三个部分:一个由反坦克直升机团、战斗支援直升机团、反
直升机直升机团组成的陆军航空兵旅;一个搭乘通信直升机、战斗支援直升机和反坦克
直升机的直升机侦察团;另有一个空降旅,含配备各类轻型火箭炮、迫击炮和高炮的空
降团以及运输直升机团。这位将军构想的思路很合乎现代战争和武器装备发展趋势。实
际上,美军为了适应新的“低强度”战争理论的要求,陆军的作战编组在1986年版的《
作战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求具有特殊的兵力编成和特混编组,以便快速部署”,因
此组建了专门的快速反应部队。美国陆军1986年师的编制中先后组建的第7、第9轻型步
兵师。这种师分为4个旅,其中3个地面机动旅,1个战斗航空旅,计编有100多架先进的
攻击直升机和运输直升机;还装备了快速攻击车,多用途运兵车,新式中、轻型榴弹炮
和多管火箭炮及防空武器,配有战术C3I系统和电子战系统。这种部队编制特点值得我们
借鉴。
五、现代直升机的战场生存力已大大提高。在现代战争中,直升机的生存力已大大提高
,在战场上的野战生存能力勿庸置疑。我们之所以将直升机的生存力问题列入武装直升
机的优越点之中,是基于解决这个问题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我们单独将其列出
,是有着深刻寓意的。直升机,尤其是武装直升机作为飞机出现在战场上,人们出于对
飞机防护性能的质疑,提出它的生存力问题,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这就跟早期的
装甲车、步战车伴随坦克一样,禁不住想问,装甲车的装甲能抗击炮弹的攻击吗?因而
,早期装甲车能否在战场上生存也成了一个疑团。然而实战表明,装甲车、步战车不仅
能生存,而且还能克敌制胜。经过几次局部战争实践同样证明,直升机,尤其是装有一
定装甲的武装直升机是能够在现代战场上生存的。一般认为,只要直升机驾驶员技术熟
练,直升机要害部位加装若干装甲,那么直升机及其乘员在现代战场上的生存机会并不
比其他武器和人员低。据资料,美军在越南战争中的1962年至1972年的十年间,直升机
出动36083696架次,共飞行13477430小时,被击落5604架,修复3571架次,实际损失为
2033架。除此之外,因飞行事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损失2610架。两者相加共计损失4643
架,即平均飞行17749架次或6629个飞行小时才被击落1架直升机。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美国陆军航空兵的固定翼飞机共出动461554架次,共损失1747架飞机,平均264架
次损失1架。在越南战场的1968年1971年的四年中,美国空军固定翼飞机共出动310216架
次,被击落158,平均飞行1963架次损失1架。同样,在上述同一时期和同一地区,AH-1
“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出动1314967架次被击落122架,平均10778架次损失1架(以上数
字均摘自《未来军事世界》一书第743至744页)。由此,我们可以简略地分析一下上述
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美国侵朝战争中,美国空军固定翼飞机是空战和对地攻击的主
力,因而是对方重点打击的对象,而且由于这个时期飞机速度低、低空性能良好,尽管
空空导弹、地空导弹尚未使用,但飞机在整个空域内受性能相当的高射火器和性能同步
的敌机的威胁,挨打的机会仍然很多。随着喷气化技术的发展,随着导弹武器的大量使
用,飞机在低空机动转入困难阶段,在中空、高空突防的机会逐渐增多,与此同时,在
面对性能先进的地空导弹和空空导弹时,挨打的机会仍然很多,并且在低空空域,机动
方便的密集型火力的小高炮对其构成巨大的威胁。而且,由于高炮的射速有限,地空电
子对抗技术的尖端化趋势,因而,飞机的生存力相对而言有所提高。但同期使用的直升
机,比起固定翼飞机具有低空机动性能良好,行动更为隐蔽突然等优点,这对对方空军
和地空导弹部队及高炮部队来说,无疑使其所长变为所短,相当于用地空导弹和空空导
弹打“坦克”的结局,却又不尽人意。
一种武器生存力的高低,是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而作为相对程度的提高的。坦克诞生之
初,7.62毫米的机枪弹打不透仅十几毫米厚的装甲,但野炮可以做到。当坦克加厚了前
装甲后,普通的野炮和榴弹炮却打不穿它,但配有穿甲弹的小口径反坦克枪和反坦克炮
却可以打穿它。坦克发展至今天,前装甲厚达500毫米以上,而且还配备了复合装甲,甚
至反应式装甲,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反坦克导弹侵彻装甲的厚度也达600毫米以上,
而且击中坦克时,能够保证一举摧毁。那么,我们能说坦克的生存力很高吗?显然不能
。由此可见,武器系统战场生存力是个相对数,是随着战斗环境、战斗使用方法及自身
防护能力、机动灵活程度等要素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大致认为,生存力与突击力、防护
力、机动力所产生的综合效能有关。坦克的生存力之所以在想象中比直升机高,主要在
于坦克的动力结构合理、装甲厚、火力凶猛。其实,就目前坦克与直升机损失比来看,
坦克的生存力明显低于直升机。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直升机产生的综合效能要比坦克的
综合效能高得多。譬如,直升机旋翼面积大,按理说,受弹面积大,挨打的机率就高。
但不要忘记,直升机飞行速度比起坦克来说是成倍大的,而且规避动作明显较坦克机动
灵活。就飞行速度而言,时速若为360公里时,即速度为100米/秒,假若炮弹飞行速度为
1000米/秒,也就是3倍音速时,这时高炮瞄准2000米以外的直升机射击时,我们假定直
升机是平行炮阵地飞行的,则高炮需要约200米的提高量,这才恰好能击中平飞前行的直
升机。按一般的道理,若直升机照直前进时,肯定是难逃厄运,但当直升机采取一系列
规避动作时,高炮就难于瞄准了。退一步讲,即使中弹,也未必被击落。如美军1983年
入侵格林纳达时使用的UH-60直升机的浆叶浆毂等多处被击中40发炮弹时仍能继续飞行并
完成作战任务。就目前发展的直升机来看,由于采取了抗弹伤、抗坠毁技术,采用了复
合操纵系统,雷达、红外警告装置和全天候导航系统,使其生存力大大提高。如美军的
VAH-64武装直升机就率先采用了新型复合金属材料,加油系统装有防爆防火设备,油箱
中弹后能自行补漏。美军最新型的AH-64型反坦克直升机,驾驶舱加装金钢板后,可抵御
23毫米的炮弹,若以12.8米/秒速度垂直下降时,抗坠毁装置可保证飞行员不至受伤。而
且,采取抑制发动机红外辐射,减少雷达反射面,采用隐身技术、降低噪声等措施,来
降低被敌发现的可能性,提高战场生存力。总之,武装直升机生存力将随着科学技术的
发展一定能达到愈加完善的地步。
上面,我们概括的优越性未必全面和准确,但毕竟可以反映出一个大致轮廓。那么,我
们可以从中认为,在作战能力方面,直升机较坦克占绝对优势,因而,能够在战术发挥
正常时的损失比达到1:12到1:20。虽然目前武装直升机抗弹性能不及坦克,加之因为
目标反射面大,噪声高等诸如此类的被动防护性能亦不及坦克。但在主动防护措施方面
,直升机远比坦克更有生存力。同时,应该看到,从目前各国直升机发展趋势来看,一
旦解决被动防护性能中的抗弹毁伤性能、抗坠毁及其它此类的客观必需的技术问题后,
直升机较坦克系列的生存力有一个质的飞跃。还应该看到,在用途方面,直升机有广阔
的前途,不仅可以军用,而且还可民用;不仅可以战时大量使用,而且平时同样可以大
量使用。这对于保持平时保持一支庞大的坦克部队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挑战。大规模地
建立和使用直升机部队,不仅可以迅速发展航空工业,还可以克服战时直升机生产量抵
不过损失量所产生的矛盾。就武器装备的经济花费来说,目前一辆先进的坦克至少200万
美元,直升机的平均价格为250万美元,再想高点,按照效费比,发展直升机这种武器系
统是非常合算的。如果组建同等级别建制部队,基本上以2.5辆坦克的价格抵消1架直升
机价格。即使维护同等级直升机建制部队的费用略高于或明显高于原坦克建制部队的费
用,但考虑到武装直升机的战斗力及战争规律的发展,这样做,仍然是比较合理的。这
就是当前法军宁愿多发展一个以直升机为主体的空中机械化团,而少发展几个坦克装甲
团的核心思想。
第二百六十三万三千七百三十七节 直升机的缺陷
上面论述了直升机的的优越之处,但决不意味着它十全十美,作为军人,不能否认,直
升机作为战争行动中的一类武器系统,本身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具体表现在:

二百六十三万三千七百三十七、 直升机特殊的动力结构带来一系列问题
直升机的动力系统是由旋翼、尾桨、动力装置、操纵系统、传动系统等组成。它既不同
于普通的固定翼飞机,也不同于坦克的动力的结构,因此,带来一系列现实和潜在的问
题。
(一)油料消耗量大。如美陆军1个攻击直升机连编有21架攻击直升机、12架侦察观测直
升机、3架支援直升机。日油料需要量为37850公升至56789公升,在2小时的作战飞行中
即需要耗油料22000公升。
(二)对油料的储备、运输及防护比较困难。油料消耗得多,必然要补充得多,而因为
运输直升机满载时时飞行距离明显缩短,必然要在前线贮存得多。无论对油库还是运输
直升机而言,它们的防护力都很差,一旦被毁,则严重影响武装直升机的行动。
(三)噪声大。直升机的桨叶片由于剧烈地切击空气,叶片与空气发生剧烈磨擦而产生
巨大的噪声,通过空气传播,使几公里,甚至深夜时的十几公里外都可以听见。而坦克
在这方面要稍微好一些,它可以把一部分噪声通过履带传给地面,而且,因为它的驱动
装置装入在机体内,自然会屏蔽一部分噪声。
(四)操作不稳定。直升机机体振动很大,缺乏可靠的操作稳定性。这对于长时间的贴
地飞行状态来说,是很危险的。
(五)桨叶旋转起来增加了挨打的机会。据资料,苏军新研究的“飞行坦克”直升机,
叶片长17米,那么,旋转时,它的受弹面积则可计算为226.865平方米,再加上尾桨旋转
面积和机体外露面积,估计差不多为235平方米。这比坦克正面受弹面积大多了,如美军
M-1坦克,火炮俯角时正面暴露面积A=2.05,更何况其正面装甲非常之厚,令穿甲弹望而
生畏。
(六)尾桨易损坏。尾桨是直升机一个重要的机件,但它的工作环境却极其恶劣。在直
升机飞行过程中,因为动力结构的特殊性,使其遭受巨大的应变力。这种应变力不仅给
尾桨带来工作的不稳定性,也迫使直升机产生剧烈的振动。并且由于尾桨叶制造时重心
位置不易控制,常使其内部隐蔽弊端。据资料,美军在越战中损失的大量直升机中,其
中一半以上是因为尾桨造成的。尾桨在低空飞行时,易撞着树木、高压电线杆等;拉起
时,又极易触地。
二百六十三万三千七百三十七、 武装直升机本身动力结构与战术使用产生的矛盾
武装直升机不要仅仅作为一个袭击兵器使用,而要大规模地强攻使用。但这种设想却与
直升机本身的动力结构产生巨大的矛盾。
直升机分队相对于庞大的坦克部队来说,确实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如美军曾在1977年9月
的北约军事演习中做过如下试验:一个“眼镜蛇”攻击直升机中队一天内对90辆坦克的
“红军”反复攻击,而坦克部队竟毫无察觉。而且总的来看,单独由直升机各兵种进行
的攻击行动,多带有“偷袭”的性质。
直升机分队一旦扩编为战役一级的部队,在实施进攻作战或防御行动时,必定不能仅靠
隐蔽性和机动性来取胜,它必须有坦克师那种正面暴露攻击的能力。这就需要直升机具
有强大的的中、近火力及防护力。就火力而言,目前直升机机载炮最大口径为30毫米,
这至多在几公里的范围内有效;机载的火箭弹,最大射程为7公里左右,而且精度往往不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24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53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