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dfox (不灌水!), 信区: Green
标  题: 走向成熟的“防区外空袭”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7月21日12:57:43 星期五), 站内信件

走向成熟的“防区外空袭”  http://go.163.com/~planeboy/file/ZQ.HTM
   
    1998年8月20日,克林顿以打击制造美国驻东非使馆爆炸案的恐怖分子为借口,
命令驻海湾地区的美海军第5舰队空袭伊斯兰极端分子在阿富汗和苏丹的基地。该舰
队由“亚伯拉罕.林肯”号航空母舰等15艘舰艇组成,分别于苏丹时间下午7时30分
和当晚10时,从红海和阿拉伯海发射巡航导弹空袭了喀土穆的一个药厂和喀布尔以
南150千米伊斯兰极端分子的6个训练基地,共发射了70多枚“战斧”巡航导弹,基
本命中目标,仅有2枚导弹落在了巴基斯坦境内西南部的埤路支省。空袭至少造成伊
斯兰激进分子40人死亡和在阿富汁的2个军训 营地被摧毁。这次袭击表明:美国有
能力在距离近1500千米地方,从海上超越国家和地区对特定目标进行空 袭;也标志
着依靠精确制导武器远程化、精确化,无人临空的“防区外空袭”战术趋向成熟。

  精确制导武器一一”防区外空袭”战术成功的保障

  世界上正在研制和装备的精确制导武器有160多种,上千个型号。20多个国家和
地区具备研制生产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装备有各种类型的
精确制导武器系统。精确制导武器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火力,特
别是近年来全球定位系统( GPS)技术的引入,使精确制导武器发生了革命性的 变化,
具有了更高的命中精度和更远的作用距离。为了提高人员、装备的安全性和攻击效
率,各国普遍重视发展精确制导武器,并研究相应的作战理论和战术。精确制导武器
的发展为“防 区外空袭”战术的成功实施提供 有力支撑。美海军此次发射的导弹可
能是改进后的“战斧”海上发射巡航导弹BGM—109,该导弹的造价为每枚280.4万美
元,其最大有效射程为2500千米,巡航高度为海面或地面障碍物上8—152米,最大M
数为0.72,圆概率误差为30米。

  “防区外空袭”具有空天一体化作战特征

  “防区外空袭”更加重视依托航天系统购支援,具有明显的空天一体化作战特征。
美国过去对利比亚的空袭, 以及在海湾战争中发动的空袭,十分重视海上支援,包
括使用舰载护航战斗机、预警机、或空中加油机的起飞保障等;而此次空袭,更加强
调“天”对“空”的支援。美“战斧”巡航导弹经过改进后装有GPS模块,不用地面识
别系统,各定点卫星采用“接力棒”的方式,在巡航导弹的有效射程之内,根据覆盖
范围进行不间断地交替引导,使导弹完成依靠 GPS系统飞行。如果依靠地面识另U系
统,则首先要通过侦察取得地面地形资料。而依托卫星系统导航,就打破了地形资料
的制约,增强了使用导弹空袭的随机性和主动性,空袭在实质上成为空天一体化作战。

  “防区外空袭”向主要使用巡航导弹转变

  “防区外空袭”由运用飞机平台与精确制导武器相结合的方式向主要使用巡航导
弹转变,使攻击跃离进一步加大、隐蔽性和减慑效应增强。以往类似的特种空袭,包
括以色列袭击巴解总部、伊拉克核反应堆,都是以作战飞机进行空中远距离奔袭的。
此次美国一改往日作风,不用作战飞机参战,直接使用巡航导弹,且最远距离从阿拉
伯至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地区约1400千米发射,从红海发射导弹攻击喀士穆也近800千米,
如此远的距离,而巳直接越过其他国家和地区上空,大大增加了攻击的隐蔽性,防
空的一方如果没有预警卫星的监控(其作用预警飞机难以代替),或者空袭—方不发表
声明,几乎都能以判断敌人是谁。这样的空袭,除了弹药的消耗,其空袭人员和装备
的损失系数可以降到最低,甚至接近于零。“防区外空袭”使用巡航导弹,无疑也比
传统的武器更具有威慑效应。

  “防区外空袭”——未来信息战的重要手段

  随着精确制导武器进一步向高度信息化发展,“防区外空袭”将成为未来信息作
战中的重要手段。防区外发射精确制导弹药,是以武器系统的充分信息化与数字化为
基础的,本身具有鲜明的信息战特征。未来信息领域的斗争在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上
表现得将更加尖锐,进一步增强信息技术是精确制导武器发展的大趋势,如:采用中
段GPS制导十末段光电(或毫米波)制导,导引头趋于复合化和智能化;以及采用更高攻
击速度和多种隐身技术等等。在未来的信息作战中,将更加重视使用精确制导武器进
行“防区外空袭”,打击敌军信息系统核心和有关设施,使敌指挥控制、预警探测和
情报系统瘫痪,从而赢得战争主动权。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7.10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