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ore (天马), 信区: Green
标 题: 军事欺骗法种种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01日21:17:13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军事欺骗中, 战略欺骗独具特色。战略欺骗不同于战役、战术欺骗的地方是战略欺
骗大多是以真实的行动为基础,只是在外交上做假,使对手思维上形成定式, 或是在心
理上产生错觉,进而达到欺骗对手的目的, 其实质是一种自饰伪装。那么战略欺骗是如
何进行自饰伪装的呢? 加深对战略欺骗方法的研究的意义在于增强识别能力,在纷繁复
杂的国际政治、 军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简述其中的几种方法。
装友好兵法云: 诱之以利,淬而袭之,获大胜。装友好正是这种谋略方法在战略欺
骗上的运用。 一般是以和平为幌子,掩盖其真实企图; 或是通过外交上的支持,经济
、军事上的援助,取得信任,进而掌握其政治、 经济和军事上的要害,或者要挟控制,
或者武力侵略。这种方法大多是强国对弱国,大国对小国实施的,因为它披着“友好”
的外衣, 一般难以查觉,待到发现时,已是“无力回天”了。苏联入侵阿富汗就是采取
的这种装友好的战略欺骗手段,使阿富汗毫无准备。苏联在侵略阿富汗前装出对阿友好
的姿态, 侵略前20天,勃列日涅夫利用“苏阿友好条约” 签订一周年之际,亲自致电
阿明祝贺,并表示苏将继续向阿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 。 苏电台、 报刊也大肆宣传
“苏阿友好” 。 阿富汗完全被苏联的“友好” 所欺骗,并为苏联的“援助” 大开方
便之门,而苏军则利用与阿的“友好”关系,派遣高级将领赴阿进行实地考察。 为了策
应军事入侵,苏军事顾问和特工事先控制战略要点和阿军, 剪除阿明亲信,削弱阿明的
势力及其对政府和军队的控制。 苏联的这种“友好”行动,为其以后的顺利入侵打下了
基础, 使苏军能够在一夜之间就推翻阿明政权,一周之内就完成了对阿富汗的军事占领
。
装敌人装敌人是指两个国家并无矛盾冲突, 故意挑动事端,使两个国家处于敌对状
态, 打乱别国原定的经济、军事发展计划;或是逼其在自己占优势的方面竞争, 使之
以全部国力发展某一有害其综合国力发展的军事或其它项目, 以阻碍其发展和强大;或
是联合其它国家对其某一弱点大加指责, 促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畸形发展,或促其国
内不稳, 发生动乱。采用这种战略欺骗的国家大都有着较强的国际政治、 经济和军事
实力。其对象大多是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可能在未来对之会构成挑战的国家。 第二次
世界大战结束后,唯一能同美国抗衡的只有苏联, 但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最
大,战后急需恢复, 而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的损失最小,还发了战争财,经济
实力最强。 因此,美国采取了对苏敌对的态度,组织了北约,逼苏联与之在军事上进行
竞争, 使苏联没有时间恢复经济,发展生产,遏止苏联的发展。 里根的苏联经济顾问
还提出:“我们应该把军备保持在高水平上, 以使莫斯科努力追赶我们,同时,停止供
应他们生存所必需的东西, 我们在这10年内就会看到苏联体制如何垮台。”于是美国制
造军事技术方面的假情况, 包括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苏联担心力量平衡遭到破坏,而不
断增加军费,终于拖垮了苏联的经济。
装软弱老子认为, 柔胜刚,弱胜强。装软弱正是这种哲学观点在战略欺骗上的运用
。 主要是:其一是在国家利益受到侵犯或损害时,判断其行动不会因为外交活动而停止
,并且认为此时的对抗不利于己,或是准备不周,或是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则不以实
际行动做出反应,而是在暗地里进行准备, 外交上进行一系列的抗议、谴责等活动,显
示本国的态度。 面对其进一步的侵犯或损害行动,依然采取外交上的抗议或谴责, 使
之产生错觉,诱其采取冒险行动。一旦态势有利,或是完成准备, 则突然采取行动,全
面反击。其二是为了获得支持或获得便于国家发展的国际环境, 而“示弱”。日本在其
发展的历程中就是采取的这种策略。 自从一千多年前的中日自江口海战惨败后,日本“
精神上由信心百倍与唐抗衡的亢奋状态, 一下子堕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 (《日本通
史》)。此后日本对于唐卑躬屈节,谦恭求教以求发展, 尊敬地称中国为“支那”,他
们说,“中日亲善”,“同文同种” ,用这种方法获得了中国的信任,使他们从文化到
物质都沐浴在中国的恩泽中。 在其强大之后就一反软弱的姿态,对中国发动了给中国和
亚洲人民带来重创的侵略战争。 连“支那”这个同也失去了尊称的意思, 而意近“猪
”,是极度蔑视的称呼。其实,日本不只是对中国先示弱后逞凶, 只要是它认为是强大
的,是它所要求助的,它都采取这种策略。 美国的汽车技术先进,它就拜美国人为师,
技成之后,首先占领了美国汽车市场。
装宽容这种战略欺骗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在本国面临着其它严重威胁, 或要
在其它方面行动时,为了稳住另一个国家而采取的策略。 其过程是两害相较取其轻,对
于较轻的侵犯置之不理,并表示出一种宽容的态度, 以稳住事态的发展,集中力量先解
决威胁最大的,或实现利益更大的目标。之后,一反宽容姿态,毫不留情地给予反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39年9月17日,正当德军占领大半个波兰的时候,苏联以保护波兰
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为理由, 下令苏军向波兰东部进军, 不仅进入了西白俄
罗斯和西乌克兰,而且越过寇松线。希特勒为了集中力量完成对波兰的占领, 对苏联的
行动并没有表示异议,于9月28日同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了一个边界条约,确定了苏德两国
的“最后的国界” 。希特勒认为“现在俄国并不可怕,因为我们已同俄国缔结了条约,
但是条约只是在对我们有用的时候才有遵守它的必要。 一旦我们在西方腾出手来,我
们就可以对俄国作战。”而苏联却被希特勒这次“宽容” 所蒙蔽,一直认为德国不会对
其发动战争,甚至在战争迫在眉睫时, 还认为德国会遵守和平条约。结果在战争初期陷
入了极大的被动。 其二是为了坐收渔翁之利而“宽容”,待到胜负将定之时, 或是在
威胁到它的时候就会撕掉“宽容”的面具,而打击将败者或加入到斗争中来。 美国人特
别长于此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采取的都是这种装宽容的策略
。
装糊涂
所谓糊涂是故意犯错误, 或以含混的态度诱使其它国家做于己有利的事, 并非真
的糊涂。美国前司法部长拉齐姆·克拉克在其《美国在海湾战争的罪行》一书中说,萨
达姆实行400亿美元的重建计划时,美国害怕海湾出现地区强国, 为制造一场危机,使
美国的军事干预合法化,美国开始挑拨伊科关系,策动科威特对伊拉克发动“经济战争
”, 提高石油配额。而当伊拉克在科威特边界集结军队时,美国大使格拉斯皮向萨达姆
表示, “我们对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冲突没有意见。”之后, 她又接到国务院的电报,
指示她重申美国在阿拉伯国家间的冲突中“没有立场”。1990年7月31日,美国助理国务
卿凯勒在众议院听证会上肯定了“我们没有条约义务促使我们使用美国军队” 的质询。
美国的这种“糊涂” 态度向伊拉克发出了美国不会干预的信号,伊拉克明白无误地确信
了美国的“糊涂” 态度后,入侵了科威特。于是,美国就大举出兵海湾了。 对于美国
来说,海湾是美国的“命脉”之所在, 它从来都不希望海湾有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国家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同美国这一政策相抵触的,正常情况下美国是不可能同意的,
但是美国为了能找到一个能在海湾驻军的借口, 需要在海湾地区发生一次侵略战争。因
此,美国在这个关键时候有了“糊涂”的态度。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iris.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0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