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ore (天马), 信区: Green
标  题: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军战略的影响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01日21:20:46 星期五), 站内信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军战略的影响
沈中昌 周新胜
    1994年11月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涉及了海洋的内水、领海、 毗连区、专
属经济区、大陆架、岛屿、国际海底等海洋各领域的法律地位和制度。 海军战略是筹划
海军作战和建设全局的方略,它随着濒海国家探索、 开发、利用海洋活动的发展而逐步
完善和发展,所以《公约》的生效必然对海军战略产生深远影响。
    一、海洋法和海军战略具有统一性
    1、海洋法的起源。1930年国际联盟在海牙召开国际法编纂会议,首次系统地编纂了
海洋法规, 讨论了领海问题,确立了领海的法律地位。而后,英、美宣布了3海里宽度
的管辖区,法国、日本、荷兰、比利时等也先后宣布3海里领海宽度。1947年,智利和秘
鲁分别宣布对其沿海200海里的海洋区域行使管辖和控制;接着非洲也有不少国家,先后
提出"200海里海洋权” 和“专属经济区”的主张,从而为海洋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
973年12月至1982年4月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大会,共召开了11期会议,有150多个国家
参加,制定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公约》的产生是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对海洋权益
逐步认识的最终结果。
    2、海军战略的发展。海军战略是社会生产力和海上武装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海军和海战的出现虽然为时久远,但把它们作为一种战略因素推向战争舞台, 却是
近几个世纪的事情。19世纪末,欧美濒海大国, 意识到在一场即将到来的瓜分世界的斗
争中,海洋和海军具有决定性意义。 为此出现了一批有关海军战略的理论著述及其代表
人物, 两次世界大战丰富和发展了海军战略。濒海各国进一步加深了对海洋重要性的认
识, 促进了海军战略发展。战后,海军战略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再加上广大发
展中国家保卫海洋权益能力的提高, 给这些国家的海军战略运用注入了新的活力。海军
战略发展过程历时数百年, 期间,海洋的战略地位每上升一步,必然推动海军战略的发
展。由上看出,虽然《公约》和海军战略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但两者具有统一性。

    二、《公约》的生效是海洋战略地位突出的重要标志
    1945年, 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大陆架公告,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性围圈海洋的开
端, 美国单方面宣布“处于公海下但毗连美国海岸的大陆架底上和海床的自然资源属于
美国, 受美国的管辖和控制”。此后, 不少国家纷纷仿效。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
的战略价值越来越受到各沿海国家的重视。 也正因为如此,世界性的第三次大规模围圈
海洋的浪潮不可避免地席卷而来。 《公约》的生效促使全球海洋态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也将促使海上安全形势、海洋斗争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1、《公约》的生效带来了新国土观。首先,从全球看,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在
沿海。 其次,《公约》规定,领海是沿海国家在主权之下的和国家领土紧连着的一片海
域,是国家领土在海洋上的延伸,国家对领海可以行使主权, 对领海内(包括海面,海
面上空及海底与底上) 的一切享有管辖权,可称之为国家海洋国土。海洋国土成为国家
主权或管辖的领海、 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总称。再次,海洋岛屿具有新价值
。 《公约》规定不仅沿海大陆可以拥有领海和专属经济区, 具有一定条件(人类生存
条件,周围海底足够宽广等)的海洋岛屿也可拥有领海和专属经济区。 第四,海陆综合
的国土观。当 代沿海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已不仅仅有陆地国土, 而且还有海洋
国土,所以沿海国家的国土观应该是海陆综合的国土观。
    2、《公约》的生效赋予国防新概念。根据《公约》,国家管辖海域的扩展使国防的
地域概念发生变化, 以往“领海以外为公海”,以海岸和领海为防卫对象的传统国防观
已经过时,   国防范围应拓宽到《公约》 规定的整个国家管辖区,以专属经济区、大
陆架的外缘定为新的战略防御边缘。 对许多濒海国家而言,  传统的国防集中体现在“
屯兵边关”保卫陆土上,将陆上疆界作为国家实施主权的外邻界限。《公约》 生效后,
广阔的海洋国上和巨大的海洋权益必将促使传统专防陆上占主导甚至绝对地位的国防观
念随之更新。 现代国防应与国际法“接轨” ,国家军事战略也必须由此而与国际法“
接轨”,海军战略更应如此。
    3、《公约》的生效促进了国防重点由陆向海转移。经过两次大战和多次局部战争及
划界谈判, 世界性陆地瓜分已经宣告结束,争夺陆上和权益的斗争已经转向海洋。据不
完全统计,世界上共有370多个海域划界有争议,经过谈判达成协议的仅有132个,有争
议的岛礁近1000个。 由于《公约》某些条文是妥协的产物,存在着不确定性,各国为争
夺更多的海洋利益, 会采取不同的解释,有可能引发新的冲突。因此沿海国家一面将《
公约》 作为法律武器,一面调整国防重点,增强海军在三军中的发展比重。 对于各海
洋大国,他们加快了海洋战略调整的步伐, 目光已不仅仅局限于《公约》规定的管辖范
围,而是充分利用《公约》 的疏漏,把战略争夺的视野扩大到了大洋公土(公海海 底
和南、 北极)的开发利用上。所以当今世界海洋成为争夺的焦点,必然成为未来局部战
争的重要发源地,导致当今世界濒海国家(地区)海军的“逆裁军”,调整国家军事战
略,将国防重点由陆地转向海洋,提高海军战略在军事战略中的地位。 他们比以往任何
时候都更加关注争夺海上战略优势, 纷纷调整海军战略,大力发展海军,更新海军装备
, 其目的都是为争夺海上战略优势,谋求和捍卫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
    三、《公约》的生效对海军战略产生深远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 《公约》是推动海军战略发展的宣言书。其生效对于海军战略诸
多方面都正在产生着影响。
    1、调整海军战略,加快海军建设步伐。海洋已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新高地。 当前
,世界各国围绕海洋权益争夺激烈,并已由过去的争夺军事目标、 战略要地和海峡通道
为主变为以争夺经济利益、岛屿、海洋资源为主; 由过去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
为主,变为广大沿海国家都纷纷参与的局面, 促使海洋斗争升温。虽然当前世界上普遍
主张“和平解决争端” ,但大多数沿海国家均把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作为国防建设的重点
, 意在以海上军事力量为后盾,维护,扩展和夺取海洋利益。
    各沿海国家都在调整战略重点, 由陆向海转移,减少陆军,注重海军; 海军战略
也做了及时调整,以加快海军建设步伐。美国由过去与苏联争霸, 调整为对付地区强国
和地区冲突;日本转为护航和参与并重的远洋积极歼敌战略, 保卫两条1000海里海上交
通线;越南调整为以控制北部湾、 南沙群岛和泰国湾的重要岛屿,控制海上交通线;菲
律宾实行控岛战略,增强海军实力;印度奉行区域威慑与控制战略,企图控制印度洋;
韩国确定了建立一支“蓝水海军”的五年计划等等.各濒海国家海军的投资仍呈上升趋势
。 在各国裁减三军人员时,海军受裁比例最小。 世界主要有核国家都将核武器的发展
转向战略导弹潜艇,美国的83%、英国的100%、法国的80%、俄罗斯的50%的核力量都
部署在海洋上。 在常规兵力部署方面,美国将西太平洋、地中海、波斯湾作为三个战略
区, 重点部署海军力量。世界各濒海国家都根据现在和未来海洋权益的需要, 发展海
军和加强兵力部署。而多数发展中国家海军, 为了维护或夺取海洋利益,在远战能力不
强的情况下,倍加重视岛屿的作用。
    2、促使沿海国家海军战略加快转型步伐。海军战略类型可分为三种: 远洋进攻战
略、近海(或区域)防御,沿岸防御。《公约》的生效加快了各濒海国家海军战略转型
的步伐。 目前战略转型主要表现出了两种形式, 一种是近海(或区域)防御战略向远
洋防御甚至远洋进攻转变。 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和印度。《公约》的生效,日本获取的海
洋国上是其陆地国上的10多倍。 日本甚至不惜重金,采取措施以使远离本土的冲鸟岛不
致消失而获取大片海域。 这极大地刺激了日本海军建设的步伐,   海军战略第二种转
变类型是由沿岸防御型战略向近海(或区域)防御型战略转变。这是主流。长期以来,
在全世界130多个拥有海军的国家和地区中, 居多数的是沿岸型海军,它们所执行的战
略无一例外地属于沿岸防御型战略。 《公约》的生效,使他们获得了巨大的海洋国土和
权益, 为了防止这些利益受侵害,它们加速了海军战略的调整和转型, 以加强海军向
近海(或区域)作战方向发展。目前, 亚太各沿海国家从各自的战略需要出发,纷纷调
整海洋政策和防务重心, 先后由沿岸向近海转移,以维护、扩展或攫取海洋利益。海军
战略类型的转型步伐加快是海洋在国家生存和发展中地位上升后的必然结果, 是海洋权
益斗争已经等同,并将超越陆地权益斗争的必然结果。这种转型带有普遍性。
    四、《公约》生效后海军战略的新特点
    首先, 世界海洋秩序短期年难以改变混乱的局面。最先批准《公约》 的60个国家
几乎全是发展中国家。海洋权益关系到沿海各国和地区的切身利益, 谁也不会轻易放弃
已到手的利益,海洋争端或纠纷往往涉及多国利益, 这更增大了解决海洋纠纷的难度。
“海洋开发”将成为国家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世界海洋斗争中,许多国家
已不再把“海洋开发” 仅仅作为经济手段使用,而是更多地用以显示国家主权, 给相
关国家施加压力,以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局部海区不安定因素将呈上升趋势, 亚太地
区将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热点。海洋已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重要领域。 《公约》的生效
,使世界处于海洋新旧秩序交替之际。 许多沿海国家(地区),怕失去瓜分海洋的机会
, 纷纷根据本国利益迫不及待地单方面宣布本国的专属经济区范围, 企图先人为主,
造成既成事实,结果导致相邻国家管辖海区重叠严重, 双边矛盾和多边矛盾日趋激化,
使海洋斗争日趋复杂严峻,海洋斗争已成为影响当今国际战略走向的重要因素。
    其二、 海军战略目标将围绕海洋利益调整。《公约》生效后,各国都将其作为海军
战略目标调整的重要依据。 对海上强国来说,海军战略目标的发展基本上围绕控制和管
理《公约》 规定的管辖海域,并力图谋取更多的域外海洋利益作调整。 对超级大国而
言,还要加上为控制海洋和夺取海洋霸权而进行必要调整。对大多数中、小国家来说,
其海军战略目标围绕谋求较强的近岸、 近海作战能力,以捍卫管辖的海洋国土和经济利
益, 防止海上强国侵犯其海洋权益,应付与邻国在海洋方向上的利益之争端, 一些较
强的国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也将谋求一定的域外海洋利益。
    其三、 海洋管理成为海军的战略任务。《公约》最突出的是管辖海域范围扩大, 
权利增多,管理任务加重。《公约》对海洋的不同区域规定了不同的法律地位和沿海国
家应有的权利, 因此海洋管理又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现代的海洋管理是空中、海面
、水中和洋底的多维立体管理, 而且海洋管理的目标类型多、海域大,情况复杂,不仅
有域内问题, 还有域外问题,这些都给海洋管理带来困难。海军作为国家武装力量中一
个具有战略功能的军种, 是国家海洋国土及其资源的主要捍卫者,海洋管理理所当然地
成为海军重要的战略性任务。
其四、 海军遂行战略任务的时空观念更新。《公约》生效,促使海军遂行战略任务的时
间和空间概念要更新, 以海岸或领海为主要地域, 遂行战略任务的观念已经陈旧,应
将这个范围扩大至整个国家管辖海域, 直至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外缘,另外《公约》
还赋予了有关国家管辖海域以外的若干权益, 所以空间还将向域外延伸。海军不仅要完
成作战任务。 还要进行大量的日常勤务和海洋管理,所以海军应具有全时域观念, 发
挥其“战争运用”和“非战争运用”两种运用方式, 在军事、外交、搜救、缉私、打击
海盗以及国际维和等“非战争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iri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6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