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ore (天马), 信区: Green
标  题: 20世纪战争和战略理论的主要特色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01日21:24:43 星期五), 站内信件

20世纪战争和战略理论的主要特色
姚有志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20世纪是一个典型的战争世纪。人类仅有的两次世界大
战均发生在这个世纪,形形色色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充斥着这个世纪。从1900年"八国
联军"侵略中国拉开本世纪的帷幕,到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发动侵略南斯拉夫的
科索沃战争包括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落下本世纪的帷幕,整个20世纪以战争开始,
又以战争结束。20世纪的战争规模最大,类型最多,频率最高,性质最为复杂,对社会
进程的影响也最深刻。从一定意义上说,20世纪的战争是空前的,也很可能是绝后的。
战争实践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战争和战略理论的繁荣发达。适应战争需要应运而生的 20世
纪的战略家和军事理论家们,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精心谋划,争领风骚。他们留下的
战争和战略理论遗产既是历史的记录,同时也是未来战争的重要借鉴。 20世纪之所以成
为战争的世纪,是社会矛盾运动积淀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战争与和平发展内在规律的
展示。当人类即将开启第三个千年纪元跨入21世纪之际,善良的人们无不希望一扫20世
纪的战争阴霾而开创和平的新时代。然而,硝烟尚未散去的科索沃战争几乎把人们的美
好愿望击得粉碎。温故才能知新。深刻认识20世纪战争和战略理论的基本特点,对于在
新世纪如何正确认识战争、应付战争、控制战争、制止战争乃至消灭战争,实现由"战争
世纪"向"和平世纪"的根本转变,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20世纪的战争是世界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战争和战略理论体现了鲜明的阶级
性、政治性和对抗性
    进入20世纪后,西方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人帝国主义阶段
。垄断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的加深,帝国主义列强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和压迫
的加剧,国际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竞争的激化,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
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使资本主义世界矛盾重重。当这些矛盾斗争发展到极端激烈,用
和平方式再也不能达到各自的政治目的时,于是便诉诸武力,用战争达到政治目的。这
些战争大体上可分为:帝国主义国家扩大势力范围的侵略战争,如日本侵华战争;帝国
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如英布战争、日俄战争;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之间
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战争,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战争,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卫国战争,中
国以及许多国家的民族解放战争等。
    战争战略是国家战略、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与政治的特殊关系决定了战
争和战略理论的阶级性、政治性。一定的战争和战略理论总是从属于一定的国家、阶级
、政治集团的政治目的,受一定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的制约。每个阶级、国家的军事
理论成果,总是被用来为本阶级和本国的利益服务,维护自己的政策和制度。本世纪上
半叶,为适应垄断资本主义争夺殖民地和争霸世界的需要,各种以服务于帝国主义战争
为目的,以使用新式武器为基础的战争和战略理论相继问世。如意大利的杜黑、英国的
特伦查德和美国的米切尔的空中战争论,德国的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英国的富勒、
法国的戴高乐和德国的古德里安的机械化战争理论等。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在军事上同样有自己的表现,创造了无产阶级战争和战略
理论。无产阶级革命贯穿20世纪,无产阶级战争和战略理论独树一帜。无产阶级战争和
战略理论是代表和反映新生的最进步的最有生命力的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它打破了奴
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狭隘性和局限性,使战争和战略理论发
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不仅有严格的政治上的分野,而且在理论上也
是泾渭分明的。本世纪初,伴随无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无产阶级战争和战略理论在革命
实践中不断发展,成为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进行武装斗争的强大理
论武器。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战争,
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战争观,阐述了无产阶级关于军队的学说和武装起义的理论,
从而牢固奠定了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基础。处在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的
列宁和斯大林,面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和
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三大基本矛盾的激烈斗争,在领导俄国革命、反对帝国主义武装
干涉及国内战争期间,反复探讨了军事理论问题,创造性地运用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
军事思想,使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暴力革命成为直接实践。十月革命—声
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诞生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
东的战争和战略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创造
性地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正确认识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斗争的特点和规律,科学
指导战争全局的理论和方法的结晶。它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而日趋成熟和完善,成
为见世纪最具特色最有影响的战争和战略理论。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
建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和筹划新时期军事斗争和国防建设的过程中,以科学的态度和
超凡的胆略,对当今世界的战争与和平问题,积极防御战略方针问题,现代条件下人民
战争问题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深刻揭示了新时期军队建设和
军事斗争的基本规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战争和战略理论。
    战场上的对抗,体现了不同阶级、国家和政治集团之间的对抗,也是战争和战略理
论之间的对抗。敌对双方为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总是竞相抢占军事理论的制高点,以
便在军事实践的主观指导上高于对手。战争和战略理论正是在激烈尖锐的对抗竞争中不
断发展的。战争和战略理论的对抗与竞争在和平时期也同样存在,有时还相当尖锐。美
苏冷战期间,双方互为对手,不断推出各自的战争和战略理论,在军备竞赛的同时进行
着"寂静战场"上的较量。历史经验证明,在敌对双方的对抗竞争中,谁的理论落后,谁
就会在军事斗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招致挫折或失败。对于曾经在战争中赢得过胜利
的国家和军队来说,充分认识军事理论发展中的对抗性和竞争性,防止和克服自满情绪
和保守倾向,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20世纪的战争是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 战争和战略理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的战争和战略理论不断出
现革命性的变化。恩格斯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
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
至变革。"①
    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出现了三次军事技术革命。第一次是20世纪上叶以坦克、飞
机、航母为代表的军事技术革命,促进了机械化战争的发展。第二次是60 、70 年代以
核武器、导弹为代表的军事技术革命,促进了核威慑和有限战争的发展。第三次是80年
代以来以指挥、控制、通信、侦察等数字信息化装备为代表的军事技术革命,促进了高
技术战争的发展。这三次军事技术革命,引起了战争形态和军事实践的跃进性变革,极
大地推动了战争和战略理论的发展。飞机的出现,使杜黑的"制空权论"得以问世;坦克
的出现,使富勒等人的"机械化战争论"应时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现了核武器,
核战略理论在核国家中相继出现。而空间战略理论的提出,则有赖于航天技术和定向能
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当代军事理论中的"信息战"理论、"电子战"理论、"环境战"理论等
,都是以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光电技术等当代高技术以及军队拥有或可能拥有的先进
武器装备为基础的。可以说,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新的战争和战略理
论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科学技术因素对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起着越来越大
的促进作用。
    战争和战略理论的发展不仅受生产力水平特别是科学技术水平的推动,而且受国家
的、阶级的或政治集团的战略思维方式的制约。历史上,无论封建地主阶级军事理论的
产生,还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和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产生,都需要对旧的理论体系进行
改造,对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作用于战争的经验进行积累、总结与抽象概括,
这是战略思维的体现。所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会自然而
然地导致战争和战略理论的推陈出新。拥有最新科学技术的一方,不见得是新的战争和
战略理论的最先拥有者和实践者。这一点在20世纪体现得最为明显。英国人利用其工业
成就称霸海洋曾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而系统提出"海权论"的却是美国人马汉。英国还是
最早将飞机使用于战场的国家,而"制空权"理论的先驱却是意大利人杜黑。坦克也是英
国人发明并最先使用的,然而,用"闪击战"理论将坦克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则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将领古德里安。这说明,先进的战争和战略理论是新思想与新技
术在军事实践中紧密结合的产物,新技术条件下军事对抗的需要是其形成和发展的根本
动力。
    20世纪西方的军事理论,带有明显的"技术决定"倾向,甚至一再陷入误区。如"坦克
制胜论"、"空军制胜论"、"核武器制胜论"、"导弹制胜论"以及现在出现的"高技术武器
决定论"、"信息技术决定论"等。这些理论在关注军事技术发展方面不失敏锐性,但它们
都把战争的制胜因素完全归结为先进的武器装备,这在根本上是错误的。第二次世界大
战中,德国的闪击战失败了,美英的战略轰炸也未达到预期效果。战后,核武器和导弹
也没有成为"决定性武器",美国在朝鲜和越南发动的侵略战争均以失败告终,阿富汗成
为前苏联的"滑铁卢"。即使刚刚结束的以石击卵式不对称的科索沃战争,不可一世的北
约也不是胜利者。当前美国进行的"新军事革命",依然深受"技术决定论"的影响。美国
指望依靠军事技术优势维护霸权地位,但像"核保护伞"一样,"信息保护伞"也不会为美
国带来"绝对安全"。高技术领先不会使美国拥有为所欲为的权力。战争的胜负取决于诸
多因素,首先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目的,还取决于战争双方的政治、外交、经济、军
事、自然等各方面条件,就军事而言,军事技术因素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一定情况
下,军事技术优势固然有助于造成某种战略优势,但这种优势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不
可打破的。   尤应指出的是,生产力水平较低,特别是科学技术不占优势的一方,并非
不能创造新的有利于克敌制胜的战略理论。归根到底,战争和战略理论的先进性是由其
战争指导作用来衡量和展示的。只要充分认识到新武器装备给战争特点带来的变化,从
战争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对抗的需要出发,照样可以创造新的战争和战略理论,并以理
论的先进性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农业
国诞生的在世界军事理论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毛泽东战争和战略理论,就是一个明显
的例证。那种认为军事技术落后,战争和战略理论难以创新的观点是错误和片面的。
    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转换迅速,战争和战略理论把战争实施和战争准备及其相
互关系作为重要内容
20世纪发生战争约200次,战争与和平的转换相当频繁。从一定意义上讲,战争是两个和
平之间的现象,和平则是两个战争之间的结果。它们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20世纪上半叶,战争阴云十分浓重,多数国家都有意识地把一场战争
之后的和平看着下一场战争的准备与过渡,战争和战略理论则把战争准备放在十分突出
的位置。如何打赢战争和准备战争,是战略家和军事理论家所关注的永恒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战争和战略理论在继续关注战争危机
和战争准备的同时,开始重视和平与和平存在的形式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一变化,主要
是因为:第一,美苏在全球争夺霸权,但由于核武器的相互威慑力,美苏都未敢发动一
场核大战,都力避大国之间的直接对抗和战争。在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等重大危机
中,几近导致美苏的直接对抗和大动干戈,但最终都被遏制了。第二,随着中国等第三
世界国家的崛起,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逐渐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使世界前有利于和
平的方向发展,这使得某些对抗性的矛盾有缓和的可能,战争随之也可能预防、制止或
避免。第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加深,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的关系格局,国际垄断资本可以通过非战争手段达到过去惟有用战争手段才能达到的
目的。这对战争爆发特别是大战的爆发也是一个有力的制约。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斗
争的重点出现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倾斜的趋势,发展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成为
各国战略追求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国家希望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不主
张把扩军备战作为国家战略的首务,希望不再将战争手段作为解决国家间矛盾的主要手
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遏制、防止战争的国际环境。
    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战争和战略理论界都重视战争准备与战争实施的相互关系
研究,特别是注重预防和遏制战争问题的理论探讨。美国是冷战后霸气上升,野心膨胀
,肆无忌惮地对外发动战争的惟一国家。但是它的军事战略却强调"建设性"、"积极主动
性"和"预防性",主张"预防-威慑-实战"的三位一体。美国认为,预防性防务旨在防止美
国安全所面临的潜在威胁转化为现实威胁,是保持美国利益的最重要手段。为此,它专
拣软的欺,拣弱的打,对战斗力水平对美国不构成威胁的"不听话"的中小国家,"想出手
时就出手,随意诉诸武力。而对于能够并且敢于跟美国抗争的国家以及能对美国造成威
胁的因素,采取预防性措施。美国的预防性防务措施包括与北约和亚太地区盟国保持强
大的联盟;与以俄罗斯为首的拥有核武器的独联体国家开始对话与合作,以减少前苏联
遗留的核武器,并提高剩余核武器的安全性,确立限制大规模毁伤武器扩散的机制;与
那些既非结盟又非敌手,但对美国安全相当重要的国家建立合作性的防务关系;对它认
为是潜在对手的中国,则毫不犹豫,毫不手软地采取遏制政策。作为苏联继承者的俄罗
斯在战略理论上把"防止战争"作为安全政策的主要目标。一些中小国家也大都通过战争
准备来防止战争作为军事战略的重要功能。各国在完善和发展制约战争理论方面,都重
视研究制约战争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揭示新的历史时期战争与和平的演变规律,
认清战争的主要动因与和平存在的方式。各国始终把实战准备和加强军事力量建设作为
遏制和防止战争的重要前提,认为只有具备了打赢战争的实力,才能使遏制和威慑战略
有效。必须指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预防性战略理论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制约战争理论
有本质的不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制约战争理论主要是自卫性的、防御
性的,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战略理论则极富侵略性、进攻性和挑衅性。美国的预防性防
务既强调美军的非暴力运用及必要时的暴力运用,又强调运用政治、外交、经济、心理
和政府、国会、民间的力量,力图把美全球战略与军事战略更好地衔接起来,以实力求
威慑,以战争夺利益,为其对外扩张的霸权主义政策服务。
    战争与和平理论的统一,战争实施与战争准备理论的统一,是战争和战略理论的重
大发展。只有充分做好战争准备,立足打赢战争,才可能遏制战争,赢得和平。尤其对
于坚持独立自主政策和坚持自卫性军事原则的国家来说,只有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才
能达到防止和避免战争的目的。也就是说,和平的实现,既要靠强大的实力来保障,也
通过坚决斗争和认真准备去争取。因此,战争和战略理论只有把实施战争和准备战争有
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军事斗争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为国家的战略和
政略服务。
    四、20世纪的战争在力量角逐中反映了整体性和综合性,战争和战略理论突出了力
量的运用和力量的建设
     20世纪的战争,不论规模大小,都体现了力量对抗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战争作为力
量的竞赛,既包括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的较量,也包括意志、谋
略、组织、指挥和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的抗争。物质力量只有通过战争指导者有效的
动员和组织工作,才能使之成为现实的战争力量,才能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发生直接作
用。主动权的得失是战争胜负的关键。战争物质力量的优劣,固然是交战双方主动或被
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更不等于战争胜负的结局。对于弱小一方
来说,只要战争指导和战略筹划正确,就可夺取并掌握主动权,不断消耗对方的战争力
量,使之由强变弱或越战越弱最终走向失败,而己方由弱变强或越战越强最终赢得胜利
。在战争中,"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
观指挥的错误"。中国革命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越南抗美救国战争等,都是很好的证明

    战争艺术,说到底是战争力量建设和战争力量运用的艺术。20世纪的战争和战略理
论,基本都是围绕力量的建设和运用展开的。较为典型的两类理论是总体战理论和人民
战争理论。总体战强调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平时就应服务战争准备的需要,而在
战争过程中则投整个国力于战争,利用一切力量、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极端野蛮的手段
进行战争。这一理论的首创者之一是德国的K·希尔,他在德国纳粹党的代表大会上提
出了"总体战"的基本原则。鲁登道夫在《总体战争》一书中,全面阐述了总体战争的理
论及原则。"总体战论"反映了德国复仇主义者的欲望,深受战争狂人希特勒的赞赏,成
为德国法西斯"闪击战"战略的理论基础。后来,总体战理论成为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
的重要指导思想,法西斯德国侵略波兰、苏联等国的战争,都是以总体战思想为指导的
。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也发动过"总力战"除军事进攻外,还推行政治诱降、经济
封锁、文化欺骗,疯狂掠夺战略物资和劳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无数惨案。总体战的
创立,是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服务的。德国和日本法西斯所发动的总体战,由于其非正
义性而以失败告终。然而,总体战理论中关于综合运用国家一切力量进行战争的思想,
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全面战争的规律和客观要求,从而受到广泛关注。
    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之后,为谋求民族解放或反抗外来侵略,必须发动和依靠
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理论特别强调战争力量的建设和综合运用。如毛
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伟大事业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
体实践相结合,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汲取第一次大革命由于放弃军队和武
装斗争领导权而导致失败的惨痛教训,揭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指出了创建
人民军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谁想夺取国家政权,并想保持它,谁就应有强大
的军队","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他成功地进行了把以农民为主要
成份的武装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实践,创立了一整套具有
中国特色的战略力量建设和运用理论。这主要包括: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
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
争,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在军队内部建立和实
行民主制度;进行根据地建设,有效地解决革命武装力量的生存、发展、补充等基本问
题;建立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
装群众相结合的革命的武装力量体系等。人民战争思想,不仅是中国人民克敌制胜的法
宝,也是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克敌制胜的法宝,是世界军事理论宝库中的瑰宝。20世
纪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较之以往更为密切,国家联盟战争理论和实践突出出来。一
些战略家和军事理论家认为,战争的胜负将取决于联盟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和军事
的综合力量。战争将是联盟间的总体战,包括武力战、政治战、外交战、经济战和思想
战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战时将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运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十分重视
联盟战略问题,不仅在世界大战中如此,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等局部战争中也注意
联盟力量的运用。同样,被压迫民族和弱小国家要打赢反侵略战争也离不开国际援助条
件,比较突出的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抗美救国战争。
    世界多数国家的战争和战略理论在关注战争力量运用艺术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整体
力量特别是军事力量的建设,出现了"质量建设论"、"协调发展论"、"优化组织论"、"国
防管理论"等力量建设理论以及"文官控制论"、"依法治军论"、"精神支柱论"、"基层管
理论"等治军理论。进人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国家以应付高技术局部战争
和武装冲突为理论指导和主要战略目标,积极调整建军方针和计划,加强军队质量建设
。主要趋向是:在压缩军队规模、裁减军队员额的同时,优化军队结构,谋求建立一支
精干有效的军事力量;大力发展军事高新技术,重点发展打高技术战争的武器装备;加
强快速反应部队建设,提高部队机动能力,以有效地应付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等多种挑
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力发展军备,是为构筑一极世界的全
球战略服务的,将军事力量作为推行霸权主义和新军事干涉主义的重要工具,对一些第
三世界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军事力量建设,
则主要是为了捍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是为抵御侵略的防御性政策服务的。
此外,在军事力量的运用上,还出现了"非战争军事行动",如反恐怖、缉毒、戒严、维
和、军控军贸、抢险救灾等,这些都成为战争和战略理论研究的领域。
    五、20世纪的战争空前惨烈,造成对人类的空前浩劫,战争和战略理论中注重威慑和
危机控制的成份与日俱增
    进入20世纪后,帝国主义之间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日益尖锐,战争频仍
,特别是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大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
零3个多月,共有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战火遍及欧洲、非洲、亚洲,协约国和同
盟国双方军队共阵亡853万余人,平民死亡126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863亿美元。第
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先后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参战国61个)、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就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扔下了两颗原子弹,从而揭开了核时代的序
幕。继原子弹之后,氢弹、中子弹等相继问世,而导弹武器的出现,又使这些令人望而
生畏、谈核色变的核武器插上了翅膀,把整个地球推到了随时都可以被毁灭的危险境地
。战争的巨大破坏性使各国决策者和军事理论家们十分注重从战略的角度研究威慑理论
,促使威慑理论走向成熟。核武器产生后,核武库成为现代威慑理论的物质基础,使威
慑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由于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即使力量相对弱小的一方
也能给强大的对方造成不可承受的损失,特别是在美苏双方都拥有毁灭对方若干次核打
击能力的条件下,威慑成为主要大国战争和战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威慑理论是美国率先建立的。美国首先提出"核武器制胜论"和"大规模报复"战略
,尔后又逐渐形成以"恐怖平衡"为基础的核威慑理论。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战略环境
的变化,美国的威慑思想不断变化,其实质是以实力相威胁,以达到维护美国利益的战
略目的。在现代核条件下,美国的威慑理论已发展成包括数个方面和若干层次的系统理
论,就形式而言,主要是核威慑,也有常规力量威慑和国防潜力威慑。就组成而言,既
可能单纯依靠美国力量,也可能依靠盟国的力量。就层次而言,分为预防性威慑、升级
性威慑和报复性威慑。前苏联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威慑和威慑战略,但其战争和战略理论
中包含有威慑的内容。与美国不同的是前苏联历来认为,威慑也是直接运用军事能力,
具有打赢的实战能力,才算是有效威慑。因此,苏联曾强调未来战争可能是以核武器首
先是战略核武器为主要手段的全面战争。前苏联不相信核战争一旦爆发能够被控制在一
定范围内进行,指责美国的"有限核战争"理论是一种"诡计",并认定"有限核战争"很容
易发展成全面核战争。基于这样的理论,苏联十分重视发展大当量和超大当量的核武器
,强调防御和进攻相结合,在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中一举摧毁对方。直到戈尔巴乔夫上
台后,前苏联才改变能打赢核战争的观点,把战略核力量作为威慑的主要手段,把防止
核战争作为核威慑理论的基础。
    威慑理论强调以实力为基础,以使用力量的决心为发挥威慑作用的基本保证,以威
慑的可信性为必要条件。综观世界各国的威慑理论,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性质。一是防御
性威慑,即通过威慑手段使对方放弃进攻企图,达到捍卫自己现有利益不受侵犯的目的
;一是进攻性威慑,即通过威慑手段使对方放弃抵抗的决心,使自己夺取那些本来需要
通过战争才能夺取的利益。超级大国把威慑奉为军事战略的主旨,强调以强大的进攻手
段向别国施加压力,为其侵略扩张和谋求霸权的政策服务。英、法等中等核国家核威慑
理论被称为"有限核威慑"理论,也就是依靠数量有限却有效的核力量,必要时给对方一
定程度的核打击,以此来发挥威慑作用,遏制对手。中国是在面临超级大国核威胁的情
况下发展核武器的,所拥有的最低限度的核力量完全是出于自卫目的。中国无条件地承
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这是地地道道
的纯防御性核战略。
    仅靠威慑并不能完全避免危机和冲突。20世纪不仅是战争频仍的世纪,也是危机和
冲突迭发的世纪。根据有关统计,在1929-1985年的57年间世界上共发生了323场国际危
机,平均每年发生近6次。在1929年1月至1939年8月以及1945年9月至1985年底的51年间
,几乎每天都有两场国际危机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存在。特别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大政
治军事集团尖锐对立,两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几乎把人类社会拖到核战争的边
缘。于是,在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对抗之中,战争和战略理论中增添了危机控制的内容
。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曾说:"今后战略可能不复存在,取而
代之的将是危机管理。"此话虽然过于绝对,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危机控制
的日益重视。危机控制成为国际斗争的重要形式,在一定情况下具有战略对抗性。各国
军事家和理论研究人员从剖析国际重大危机人手,研究危机爆发的动因和特点,揭示危
机的演进发展规律,探讨危机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方式,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进一
步丰富和发展了战争和战略理论。
    六、20世纪的战争形态和样式更新频繁,战争和战略理论推陈出新的势头迅猛,成
为军事变革的推进器和催化剂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上剧烈变革的时期,开启了从战争与
革命时代到和平与发展时代,从列强争霸、两极格局到一极称雄下的多极格局,从工业
文明社会向信息文明社会的历史大过渡。在这种历史大过渡条件下,帝国主义各国和国
际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不断引起新的失衡、动荡和战争。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
应用,使战争和军事斗争不断具有新的特点,从而导致军事思想日趋活跃。一方面,一
些重要军事观念和理论原则不像以往那样长时期基本稳定不变,而因客观情况的迅速变
化失去原有的光彩;另一方面,新的理论接连涌现,并以较快的速度在一定范围内居于
主导地位。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又使得发生在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军事活动特
别是战实践,以及理论创造很快成为可供世界共享的信息资源,迅速对各国军事思想产
生影响,从而推动战争和战略理论的发展。而且,随着人们对理论研究的日益重视及新
方法、新手段的运用,缩短了新的战争和战略理论的诞生过程,这也是理论推陈出新势
头相当迅猛的一个重要因素。
    20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被大量运用于军事领域,坦克、潜艇、飞机、
航空母舰和化学武器等相继问世,使人类战争逐步从一般热兵器战争发展到机械化战争
,从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适应帝国主义国家需要和反映军事技术进步的新的战争和
战略理论应运而生,如"空中战争论"、"总体战理论"、机械化战争论、闪击战理论等,
机械化战争发展到极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进人了核时代。核武器的大规模
杀伤破坏作用使战争的手段与目的发生严重矛盾,因而核武器在二战后从未投入实战,
仅仅用于威慑,战争表现为核威胁条件下的常规战争。与工业时代的大规模和集约化生
产方式相适应,战争样式表现为大规模毁伤的机械化火力型战争。从1950年爆发的朝鲜
战争到70年代中期,火力战的强度战有明显的提高。与此相适应,出现了核战争和核战
略理论、冷战理论、有限战争理论、特种战争理论等。从动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
新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大量新技术用于军事目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
技术战争成为主要战争样式。这标志着机械化战争走向衰微,战争空间由陆海空发展到
陆海空天电,制陆权、制海权、制空权、制无权和制信息权相互为用。战争和战略理论
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又一次重大变革,出现了低强度冲突理论、高技术战争
理论以及天战理论、信息战理论。在战略方面,既研究核战争和常规战争战略,更注重
研究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战略;既研究军事战略,又研究国防战略、国家安全战略
等。
    20世纪的军事实践证明,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武器
装备的更新,促使战争形态和战争样式的变化,推动着战争和战略理论的推陈出新。而
新的战争和战略理论,对战争发展和军事变革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恩格斯曾经指
出:"每个在战史上因采取新的办法而创造了新纪元的伟大的将领,不是物质手段的发明
者,便是以正确的方法运用他以前所发明的新手段的第一人。"战争发展和军事变革的深
刻动因蕴涵于军事技术进步和物质手段的创新之中,而它的最终实现则有赖于以战争和
战略理论为骨干的军事理论的创新与突破。部队机械化以及相配套的无线电、通信等技
术进步,只是在德国人提出闪击战理论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部队编成之后,才导致军事
能力的革命性变化。有了集海空力量于一体的航空母舰,也只是在提出独特的海战理论
和战略并摒弃大舰巨炮时代的海战编成后,其作战能力和威力才进一步发挥出来。理论
创新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促进和牵引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军队体制编制以及战术战法的
改革,并对整个军事领域发生深刻影响,成为军事变革的推进器和催化剂。
    与20世纪纷繁复杂的战争相适应,战争和战略理论出现多层面和多样性的特征。所
谓多层面,主要表现为:第一,从影响上看,有些战争和战略理论超出国界、地域和时
间的限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和一定的普遍意义,如无产阶级战争和战略理论、核战
争和战略理论、威慑理论、高技术局部战争理论等;有些理论则主要在一定的地区和国
家以及有限时间内产生影响。第二,从地位上看,可分为在国家或政治集团中占主导和
指导地位的理论、属于不同学术流派的理论、仅是一家之言的理论等。第三,从涉及内
容看,可分为从宏观上论述战争和战略问题的综合性理论,以及论述战争观、战争制胜
因素等不同方面问题的专题理论。所谓多样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各种战争和战略理
论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反映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比较
先进、科学,有的则比较落后、片面。第二,战争和战略理论涉及不同的内容和领域,
具有各不相同的类别和范畴。第三,各种战争和战略理论与特定的国家、民族及其历史
传统、价值取向相联系,往往烙上民族文化的印记。战争与战略理论的多层面与多样性
,是各种不同的战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同阶级、国家、政治集团不同利益需要的客
观反映,是世界多样化的必然体现,是理论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恩格斯指出:一
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样,一支军队要站在时代的高峰
,成为精锐之师、威武之师,也不能没有科学理论。世纪之交,世界军事领域正在发生
一场深刻的变革,将导致战争形态和军事行动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这场军事变革中
,创新军事理论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作用。谁拥有卓越的军事创新体系和不竭的军事创
新能力,谁就能把握军事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我国是一个有着军事理论创新传统的国家
。正是由于有了先进的军事理论,有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我军才不断创造出令世人
惊叹的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战争奇迹,才不断取得军队现代化建
设的新成就。我们要清醒地看到21世纪初我国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威胁,正视我军与西方
军事强国军队的差距,积极迎接世界军事发展的挑战,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占领军事理
论上的"制高点",以此带动、引导和促进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我军的跨世纪发展,保
证我军在捍卫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作者:姚有志,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部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王生荣) 注: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iri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1.11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