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ljack (江湖夜雨十年灯), 信区: Green
标  题: 日本军事思想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Oct 11 20:09:50 2002) , 转信

日本官方和军事理论界关于战争、军队和作战等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是日本长期军事实
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日本进行战争和军队建设等军事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简史 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日本进入奴隶制社会。3~6世纪“大和时代”,奴隶主阶级
已建有正式军队。645年经“大化改新”建立封建制度后,日本不断派使者到正处于盛唐时
期的中国,中国军事思想随之传入日本。日本兵学家学习、研究《孙子》、《吴子》等中
国古代兵书,写出《斗战经》等兵学著作;日本武将则运用中国古代兵法于军事实践,为
日本军事思想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德川幕府时代,日本兵学家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各种主张
,形成多种兵学流派,留下大批兵学著作。随着西方殖民势力东侵,日本军事思想家著书立
说,主张严修武备,加强国防;同时鼓吹对外扩张。

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为日本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形成开辟了道路。明治政府成立后,实
行“富国强兵”政策,掀起学习西方的热潮。在军事领域,海军以英国为样板,陆军先后
以法国和德国为榜样。西方的军事思想、军事制度、战略战术、条令教范等大量传入日本
,尤其是C.von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A. T.马汉的海权论对日本军事思想产生深刻影响
。西方军事思想的传播,加速了日本的军事改革。明治政府建立由中央统一指挥的常备军
,在全国实行国民兵役制;完善军队指挥体制,设立参谋机构;成立军事院校,加强教育训
练;发展军事工业,改良武器装备。至19世纪末,日本军队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军队。在引进
西方军事思想的同时,日本继承和发展其封建“武士道”精神。1878年发布《军人训戒》
,要求军人效忠天皇。1882年颁布《军人敕谕》,要求军人遵守“武士道”的忠节、武勇
和礼仪。“武士道”成为日本军人的伦理规范,日本军队成为具有军事封建性质的资产阶
级军队。1890年,首相山县有朋把日本本国疆域称作“主权线”,把朝鲜和中国称作“利
益线”。以此为理论依据的大陆政策成为当时日本国家战略的核心。作为推行这个政策的
重要步骤,1894年和1904年日本先后发动两场对外侵略扩张的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和日
俄战争。战争中,日本军事思想得到发展,陆军获得了大兵团作战经验,海军积累了大规
模海战经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出兵中国山东,攫取德国在中国和南太平洋诸岛的
权益,并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27年,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确定
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方针,提出“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
征服中国”的总战略。日本军事理论界总结世界各国许多著名战争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经验,于1928年和1932年先后推出《统帅纲领》、《统帅参考》等著作。1931年,日本
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历时14年的侵华战争。1937年制造“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
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推行“南进”战略,对美、英、荷兰等国开战,发动太平洋战争。
此时,日本军事思想更加明显地呈现出为其侵略扩张服务的基本特征:在对战争的认识上
,提出战争是国家使用武力实行国策的行为,日本进行的战争是实现所谓“八纮一宇”、
“大东亚共荣圈”的“圣战”,为此应动员一切力量并使用一切手段进行总体战争;在军
事与政治的关系上,实行统帅权独立和军政分离原则,将国家政权置于军队控制之下;在
军事与经济的关系上,实行战时经济体制,牺牲国民利益;在战争与精神因素的关系上,夸
大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实行精神“总动员”;在战略指导上,采取突然袭击、先
发制人、夺取主动、速战速决的进攻战略,陆军重视大兵团机动作战,海军强调舰队决战;
在军队建设上,提出国民皆兵,以“武士道”精神和奴役性军纪将士兵训练成战争“肉弹”
;在作战方法上,强调主动性、坚决性、连续性、快速性和近战。由于日本进行的是侵略
战争,失道寡助;人力财力有限,资源匮乏,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树敌过多,战线太
长,战略指导错误等原因,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打击下,最终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15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0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