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战争地理学(战术和地形)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un Oct  9 10:01:32 2005)

                         第五章 战术和地形  
                                                   帕特里克·奥利沙文 [美国]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 《孙子·地形篇 第十》
  
  战术手册和军事历史在描述计划进行一场战斗或打过一仗的地形时,常常临时使用各
种术语。在这些很少加以解释的术语中,突出的是“纵向狭隘地带”、“横向狭隘地带”
、“遮蔽地”、“开阔地”以及“正常的”与“激烈的”战斗环境。另一个经常使用的术
语(尽管对其解释常常比较谨慎)是“重要地形”。  
  本章中,我们将根据历史实例来审查这些概念。我们将指明作战规模和战斗者使用这
些概念的性质的重要性。最后,我们将仔细研究一个地区的军事战术地理学的性质何以能
随着战争性质的变化而急剧变化。  

 
                     纵向狭隘地带和横向狭隘地带  
  纵向狭隘地带这个术语,系指两边与不利地形连接,当中有利于军队运动的地形。横
向狭隘地带这个术语系指与预想运动方向垂直的、不利于军队运动的长条形地貌。根据预
期作战的方向,同一地貌可以是横向狭隘地带,也可以是纵向狭隘地带。  
  在美国国内战争中,连绵起伏的阿帕拉契亚山脉的南北走向的条状山脊和山谷,在弗
吉尼亚西部的谷地战役期间形成了纵向狭隘地带,而在田纳西和佐治亚的战役中却成了横
向狭隘地带。  
  战争初期“石壁”杰克逊指挥的和战争后期菲利普·谢里登指挥的进攻军队,都发现
宽阔的石灰石山谷足以部署规模与性质和已投入战斗的部队相同的军队。这些山谷的南北
走向,既便于杰克逊的军队向北进攻,也便于谢里登的军队向南进攻。防御军队发现没有
横贯山谷的坚固防御屏障,而且可能轻而易举地被迫在宽阔的谷地实施机动战斗。再者,
进攻者可以避让一步,越过某一山脊,进到邻近防御较弱的山谷,从翼侧包抄某一山谷的
强大防御部队,这往往使得防御军队分散兵力,试图去封锁一系列平行的山谷或纵向狭隘
地带。  
  然而,阿帕拉契亚山脉南部非常类似的地形却形成了横向狭隘地带。在这里,罗西克
兰斯和谢尔曼指挥的联邦军队进击分别由布策格和J·E·约翰逊率领的南部邦联军队。联
邦的军队由西向东推进,与南北走向的山脉和山谷成一直角。南军就占领了穿过一座山脊
的铁路隘口,迫使北军或是对南部邦联军队设在山脊顶部的坚固防御发起正面突击,或是
放弃其铁路的后勤命脉,向北或向南实施长途迂回运动,以穿过未设防的关隘。假如南部
邦联军队及时发觉了北部联邦同盟军队的动向,他们就会转而去防守北军前往的关隘。如
果他们没有及时察觉北部联邦同盟军队的行动,叛军则会穿过山谷撤退到下一个穿越山脊
的铁路隘口或隧道。联邦军队不愿意远离其铁路的后勤命脉长期作战,因而再次面临或强
攻南军阵地,或长途跋涉,绕道而行的选择。  
  与谷地战役中的快速机动战斗相比,阿帕拉契亚山脉南部的战争则是一系列对坚固阵
地的流血的、毫无结果的正面突击,或漫长的和同样毫无结果的迂回运动。军队和地形都
相似,但在弗吉尼亚西部,军队是顺着宽阔山谷的纵向狭隘地带向北和向南行进,而在田
纳西和佐治亚,他们却是穿过平行的山脊和山谷的构成的横向狭隘地带,由西向东行进。
  
  弗吉尼亚北部向东流的各条河流和小溪是另一系列的地貌,它形成了穿过国内战争中
激烈争夺之草地的纵向和横向狭隘地带。从华盛顿到里奇曼沿线,弗吉尼亚北部的军队与
波托马克的军队争相南下,在联邦军队企图渡过河川或溪流的地方经常打仗。南部邦联军
队拦阻联邦军队横渡布尔隆河的布尔隆之战和李将军坚守拉帕哈迪克悬崖阻止本西德所部
渡河的腓德烈斯伯格血战,都是著名的战例。然而,当麦克莱兰将波托马克的军队在约克
敦登陆,并在拉帕哈讷克河和詹姆士河之间西进,企图到达里奇曼时,这些水系的地貌则
成了一个纵向狭隘地带。拉帕哈迪克河和詹姆士河在麦克莱兰的军队挺进里奇曼时保护了
其翼侧。1862年的这次联邦战役,在费尔·奥克斯和麦查尼克斯维尔的殊死战斗中,于里
奇曼不到10英里之处停止。  
  虽然纵向和横向狭隘地带通常是根据地貌和水系来考虑的,但植物带也可产生同样的
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在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的作战中,穿过北欧平原向莫斯
科的大规模进攻,遇到了森林造成的横向狭隘地带。在苏联这一部分,森林区大多沿着河
流和排水很差的地区成南北走向的带形分布,位于这些森林地带之间的,地势较高、排水
较好的起伏的平原,通常是开阔的农田,德军东进时常常采取快速突进的样式。以机械化
和摩托化部队冲过开阔地带,随后沿着森林地带中狭窄的林间道路激烈战斗、较慢地推进
。在纳粹军队推进的北翼和南翼之间的普里佩特沼泽,为苏联骑兵部队形成了一个纵向的
森林地带。在开阔的平原,被德国机械化部队扫荡后,骑兵这一草原上的古老武器,扮演
了新角色,成了无路森林中的一支机动打击力量。苏联骑兵师能够从东到西穿过普里佩特
森林,打击德军的翼侧和后方。  

 
                            遮蔽地和开阔地  
  遮蔽地与开阔地相比较,通常是指将建筑群和森林(遮蔽地)与已开垦的或被草覆盖
的平原(开阔地)上的战斗加以区别。现代化军队通常认为后一种情况是正常的,而城市
战斗或森林战斗则是特殊情况。把地形划分为遮蔽地或开阔地似乎是根据敌对双方部队作
战的可能距离而定的。战斗部队倾向于在遮蔽地而不是开阔地进行近距离战斗。与作战距
离一样,地形的隐蔽性不同,伤亡率、推进速度和对所属部队的控制程度也会随之变化。
现代直接瞄准射击兵器的有效射程往往远远超过城市和森林战斗的距离。近距离猛烈火力
造成的伤亡率通常比类似的部队在开阔地进行远距离战斗的伤亡率更高。  
  在城市和森林中的推进速度往往比在开阔的平原上慢得多。对现代机械化部队来说更
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迅猛冲过欧俄开阔地带,通过森林地带时行动就迟缓
下来。在西线,诺曼底登陆作战后,巴顿在其第三集团军装甲师席卷法国北部时,随军游
历了法国。虽然当时后勤保障允许他的部队继续推进,但部队通过起伏不平、满布森林的
洛林地区时,行进却很慢。他的军长们要求派更多的步兵支援在森林中进行的近距离遭遇
战。实施防御的德军将领们也要求得到更多的步兵支援洛林地区的丛林战。  
  由于通过城市而行进的速度极为缓慢,所以机械化部队只要有可能就往往绕城而过。
1942年,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席卷乌克兰草原,到了斯大林格勒却只能一个街区一个街区地
缓慢前进。1945年1月之内,朱可夫的红军就从华沙开进到尼斯-奥德河一线打击溃散的德
军,可是柏林战役本身却从4月16日持续到5月8日,并使苏联人伤亡了至少30万人。  
  大多数军队都力图在开阔地进行决战,因为在这种地形上可以控制下属部队和实施机
动战。在遮蔽地(例如森林)进行的战斗,由于上级司令部失去对战斗的控制,各分队在
近距离中相互拼杀,因此往往会变成“肉搏战”。在美国国内战争中,由于再生林把部队
分割开来,致使在许许多多战场上发生了近距离交战,许多战役结果变成了血腥的肉搏战
。这种战斗最大的一次发生于1863年9月盎格鲁撒克逊人军队之间(参战人数达10万以上)
,当时罗泽克兰斯和布莱格各自指挥的联邦军队和叛军正沿着田纳西西部的西奇卡茅加河
相互搜寻。在这次血流成河的混战中,双方损失了将近40%的步兵,联邦军队半数人被逐出
战场。然而布莱格的胜利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他未能完全控制其部队去追歼田纳西州的
罗泽克兰斯溃军。在森林和市区,不仅目视和传令通信联络会中断,而且现代化军队的无
线电通信也大大降低了效力。正是由于通信联络困难以及指挥员难以“看到”战场情况,
才造成了在遮蔽地失去对部队得控制并因此发生肉搏战。  

 
                             特殊环境下的战斗  
  欧洲和北美的军队通常认为正常的战斗环境是温和气候条件下的平原或丘陵。山地、
沙漠及北极区通常被看作是特殊的战斗环境,需要专门的部队、训练和战术。虽然一些军
队把丛林划为特殊环境,但丛林战的(与后勤相对的)战术方面实质上与森林战一样。  

  在山地,陡峭的斜坡常常甚至将履带式车辆也限制在很少几条曲折崎岖的山路上运行
,并使步兵离开道路行进困难且缓慢。山地中开进路线狭窄,部队展开困难,使小部队得
以抵御或阻滞兵力大得多的部队。公元前480年,列昂尼达斯和斯巴达人在特莫鲁拉耶对赫
海斯和波斯人的封锁,便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古代战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阶段,南
斯拉夫的小股游击队迟滞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军队通过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向后撤退。在
狭隘山口的精心选择的阵地面前,大部队的优势兵力是不能发挥作用的。  
  山地历来是轻装部队对付重装的敌军的安全之处。瑞士的无装甲步兵能够在其本国山
地打败奥地利的重型装甲机械化部队(重装骑兵部队)。目前,阿富汗游击队正迫使完全
机械化的苏军走出其装甲战斗车,并重新训练不乘车的步兵战术。兴都库什山不是坦克驰
骋的地区。对瑞士的中世纪武士和阿富汗的苏军来说,过去和现在一样,问题都在于机动
力。除了道路和较平坦的谷地外,山地只有轻步兵才能进入。  
  直升机也许正在改变山地战的性质,但以往这方面的经验不多。1973年,叙利亚人曾
使用直升机从以色列人手里夺取赫尔曼山;苏联人正在探索对付阿富汗游击队的直升机战
术。过去,一支军队攻打坚守山口的敌人仅有两种选择方案:找到另一个山口或者发起正
面突击。装备有直升机的现代化军队可以选择将部队空运越过对方的阻击阵地。美国海军
陆战队所谓的垂直包围对山地战的影响如何,目前只是当作一个思考题目,尚缺乏历史的
分析。  
  在沙漠地上,据说机械化部队作战可以像船在海上航行一样,四面八方到处机动而不
受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役的历史和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在西奈和戈兰高地的战斗却
展示了一幅迥然不同的情景。  
  在沙漠地车辆离开道路自由运动非常罕见。松散的沙粒加上斜坡的急剧变化限制了通
行能力。沙漠地的侵蚀比在温润地区的侵蚀往往产生更陡峭、棱角更多的山坡和河岸。这
些陡坡和干涸河道的岸堤造成了越野运动的障碍并规定了运动道路的走向。在四十年代,
英国军队也好,德、意军队也好,都能在北非找到有利的防御阵地。北非作战的高度流动
性,与其说是由于那里运动异常方便造成的,不如说是因为小规模的军队争夺大片不动产
的缘故。戈兰高地的尖角形玄武岩和西奈的山地地形,使大规模运动被限制在现有的道路
上。尽管与交战部队的规模相比,西奈有广大的空间,但1956年、1967年和1973年战争中
,战斗往往是为了争夺对道路枢纽或山口的控制权。除了因地表形状而限制运动外,草木
贫乏也影响到观察和隐蔽。车辆运动扬起尘土,视界和射界不会被树木、灌丛或庄稼遮住
。1973年的战争中,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坦克在2,500码以外的距离上交火,互相摧毁。坦克
在这种距离上交战,在遍布林木的西欧“正常”地形上是难以想象的。  
  北极地区作战通常是根据由寒冷气候引起的严重后勤问题来讨论的,但北极区也有其
独特的战术方面。在短暂的夏季,永久冻土层上的地表融化泛出的泥浆,使车辆在许多地
方都不可能离开道路运动。冬季,陆路和水路都冻得很结实,从而提高了其机动性。1939
年12月,苏联入侵芬兰,发动了冬季战争。然而,在北极的冬季,深雪可以限制离开道路
的运动,芬兰的积雪把摩托化的苏联入侵者困在道路上。在积雪的森林中,实施防御的芬
兰轻步兵滑雪部队实际上较苏联摩托化部队机动性更强,他们能够把苏军分割开来,并各
个消灭。在居民稀少的北极区,道路稀疏,如果泥浆或积雪将机械化部队困在道路上时,
则会严重限制其行动。正如在山地一样,非常先进的军事技术也许能以仅属猜测的方式提
高在北极的机动性。直升机和雪车可以证明其优越于滑雪的轻步兵,但它们不是注重坦克
的北约和华约的军队正规学说的一部分。  

 
                                 重要地形  
  重要地形通常是指战场上的一种地貌,控制它可使某一军队较对方军队占有很大优势
。重要地形随着战场的性质、交战部队的规模和性质以及所包括的指挥官的水平和任务而
明显不同。对对立的部队的每一方来说,一个战场上的重要地形甚至不一定是同一块地方
。  
  在越南中部的丘陵高地,山顶通常长满了草丛而且地势开阔,陡峭的山坡被灌木丛覆
盖。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由于美国握有制空权。越共避开开阔的山顶,在可躲避空中观察
的长满灌木丛的山地扎营设防。美国空中机动部队和越南陆军部队需要开阔的山顶作直升
机降落区。战斗通常是由直升机在山顶降落而打响,美军或越南陆军向下突击,攻占越共
设在长满灌木丛的山坡上的营地,而不是用防御者在山顶防守、进攻者企图夺取之而从下
往上攻击的传统方法。对于越共来说,便于隐蔽的长满灌木丛的山坡是重要地形,而对空
中机动部队来说,开阔的山顶空降地区则是至关紧要的。  
  对当代军队来说,师和师以下部队的重要地形通常是战斗地带内的高地。从制高点上
观察和控制射界,常常使占领制高点的一方占有比敌方军队明显的战术优势。但是,什么
才算高地,却随着所使用武器的射程而变化。汉尼拔在特拉西湖从比标枪能掷到和弓箭能
准确射到的还要低的斜坡上伏击罗马人。在美国内战中,火炮和滑膛枪的最大有效射程均
为400码(加农炮发射炮弹的距离远得多,但它只有在榴霰弹的有效距离即约400码之内,
方能大量杀伤士兵)。葛底斯堡墓地的隆起部在现代士兵看来实际上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高
地,但在1863年,它却是一个略微高出于阿帕拉契亚大山谷的理想的火炮和步枪射击台。
争夺奇卡马瓜重要地形的战斗是在斯诺德格拉斯山(一座大得多的山岭的小山脊)上进行
的。在现代的1:62,500地图上,斯诺德格拉斯山在阿帕拉契亚山脉那部分区域几乎不为人
所注意(连名字都没有),但在1863年,它稍高于东面的山谷,也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炮台
。这个较高的狭长隆起部高得简直无法用19世纪的兵器对它进行有效地射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炮兵的射程大大增加,山顶上的观测员能够召唤间瞄火力,射
击他可观察到的大部分目标。有了远程炮兵后,高地的价值不是作为武器的发射台,而是
作为观察台。今天,随着能击中并摧毁一英里以外目标的坦克炮和反坦克导弹的出现,制
高点再次成了既是观察台又是直射台而具有重要价值。按照美国陆军作战纲要,即FM100-
5野战条令的说法,现代武器的精确性高,射程远,破坏力大,凡战场上可以看见的它都能
打击,凡能打击的均可摧毁。  
  对师以上指挥机构来说,重要地形通常是交通线,而不是高地。军和军以上指挥员在
战术上首先关心的是大部队在其作战地区实施广泛的机动。道路和铁路网对这一活动至关
重要,而重要地形通常是重要路线的交叉点。这些交通枢纽常常是城市。  
  在恶劣的环境中,重要地形可能是“避难”场所。沙漠中的绿洲对于古代军队和现代
军队都是重要地形。在1941年-1942年严冬,苏联和德国的小部队为控制村庄而殊死战斗。
在冬季暴风雪里,在开阔的平原上过夜,可能意味着整个部队都会冻死,因此,为争夺一
片棚屋的战斗打得很艰苦。  
  今后的战场上,将配置密集的射程远、精度高、杀伤力大的武器,这可能会迫使指挥
员把有掩蔽和隐蔽的地区看作是重要地形。美国陆军的军事原则主张,对机械化部队进行
防御时,轻步兵应占领“防坦克”地形,如村庄、密林、断绝地,即严重限制装甲战斗车
辆的视线、射击距离和机动性的任何地貌。北约的直升机作战理论要求战时直升机作超低
空飞行。直升机飞行应紧贴地面、并低于山脊线、大桥、和邻近森林的树冠。这些措施对
于直升机在有现代化雷达、高射炮和导弹的战场上的生存,是非常必要的。机械化部队可
能也已经感到,要在今后的战场上求得生存,就必须优先考虑掩蔽和隐蔽问题。  

 
                             洛林地区军事地理的变化  
  法国东北部的洛林盆地,在巴黎盆地和莱茵河流域之间形成了一个纵向狭隘地带。它
南连孚日山脉,北靠岩石嶙峋的洪斯吕克高地,是一条位于法国北部和德国中部之间的很
好的行军路线。凯撒的军团挥师东进去征服莱茵河流域的日耳曼人的部落时,发现了古代
凯尔特族人修筑的城堡。自那以后,许多军队为争夺洛林打过仗。从本章的目的考虑,我
们将着重研究其中最后三次主要战役(1870年普法战争的最初阶段、1914年的边境战役和
1944年的巴顿的洛林战役)期间这一地区的战术军事地理的变化。最后就这一地区八十年
代的战争中战术问题提出一些设想。  
  从1870年到1944年的四分之三的世纪中,洛林的地理状况及其山脉、气候、植被和村
庄等,变化很小。然而,这期间却是军事技术飞速变化的时期。此外,洛林的战略价值在
各次战争中是大不相同的。从1870年到1944年,由于敌对双方军队及其战略目标发生了显
著变化,同样的乡村在军事地理上的意义却迥然不同。  
  洛林的被谷地割裂的地形由起伏的平原和台地组成,台地种类颇多,从孤立的山岗到
横跨入侵军队东西路线的广袤的南北山脉不等。当地高地和低地之间的地势起伏大约在30
0英尺到600英尺之间。台地的表面有的平坦,有的自下而上起伏,边缘常与相当陡峭的斜
坡接连,特别是在其朝东的一侧。这些斜坡常被冲沟和沟壑割裂。该地区四分之一至三分
之一的地方长满了森林。林区几乎是一半分布在高地,一半分布在低地;往往出现大小不
等的小林地,但通常形不成茂密而绵亘的林带。这里,林业已经营很久了,经过这段时期
,小林地一般不再是下层林丛,它已明显地把田野和森林区分开来。所有三次战役都是直
到八月或九月才开始,因为那时候谷物已收获,饲料作物也已收割。除了莱茵河和摩泽尔
河流域附近的葡萄园有较小的障碍作用外,森林地和开阔地之间能与之相比的具有军事意
义的地物只有植被了。洛林地区的村庄通常由石头建筑组成,在战役期间,村庄和森林成
了备用的掩蔽和隐蔽场所。  

 
                     1870年普法战争的最初阶段  
  在法国与普鲁士的战争中,洛林是决定性的战场。普鲁士人及其德意志盟军通过一系
列的遭遇战,打乱了法军部署,他们包围了梅斯,在色当大败法军,把巴黎围困起来。战
争爆发时,双方都将其军队集结在莱茵河和摩泽尔河之间,沿着法国东北部边境摆开。法
军的步枪比普军的好,而普军的炮兵又胜过法军,但关键之差在于普军在编成上占优势。
法军的编制为师和军,没有编集团军,并且没有多少大规模机动的实际经验。普鲁士及其
盟军具有直至野战集团军规模的固定编制,并在平时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实兵演习。在大多
数交战中,普军的编制和指挥控制比较强,使其能集中优势兵力投入战斗。  
  法国最初打算采取防御部署,将其大部分正规部队集结在梅斯和斯特拉斯堡,而在沙
隆动员后备部队。拿破仑三世改变了法国的计划,决定一有可能就入侵德国南部,将其战
败,并诱使奥地利与法国联合反对普鲁士。然而,最初的防御类型的动员计划在战争爆发
时依然起作用。所以法军分别由巴赞元帅和麦克马洪元帅统辖,集中兵力于海斯和斯特拉
斯堡。为了防止法国对德国南部发动计划中的入侵,德国不等法国完全动员起来就先发制
人,抢先进犯了洛林地区。  
  在法国东北边境沿线的特里尔和莱茵河之间,普鲁士及其盟军动员了三个野战集团军
。普鲁士总参谋长冯·莫特克想在战争早期快速向南推进以粉碎法军。德国人首先完成了
动员。到8月2日已开始向法国进军。兵力较小的第1集团军沿摩泽尔河开进,第3集团军向
斯特拉斯堡前进,要求他们攻击法军翼侧。强大的德国第2集团军位于中央,负责牵制法军
。  
   8月4日,德国第3集团军将法国的一个师赶出了边境城镇维桑布尔,它先派遣一个军
去警戒其南翼的海格诺森林,尔后沿着索尔贝克河向西推进。麦克马洪的部队被分散去搜
寻粮秣(法军的供给系统处于瘫痪状态),他命令其分散的军在沃尔思城正西面的弗罗斯
威勒高地集中,去封锁德国第3集团军的道路。8月6日,德军接近了沃尔思,虽然德军司令
部不打算对坚固的法军阵地发起正面突击,但由于普鲁士和巴伐利亚的先头部队发起了攻
击,于是第3集团军的其余部队也开上阵地,并投入战斗。在高出沃尔思城的开阔的陡坡上
,法军的步枪火力给德军造成了严重伤亡,但是,普鲁士步兵却渗透到法军右翼(或者说
南翼)的一个小森林,并威胁要包抄麦克马洪的阵地。法国骑兵对森林中的普军实施反击
,但是,树木和断绝地阻碍了他们的攻击,普鲁士步枪火力将其割裂成许多块。傍晚,麦
克马洪后撤了。  
  同一天,第1和第2集团军沿陡坡同法军在弗巴斯附近的斯宾斯林高地上的一个军展开
浴血奋战遭到失败。法军担心其翼侧被包抄,当晚即从弗巴斯后撤,向梅斯转移。麦克马
洪的部队撤出沃尔思后,背向梅斯的巴赞所部穿过孚日山脉,向沙隆行进。尽管8月6日的
战斗在战术上不是决定性的,但法军两支集中的部队却彼此朝着相反的方向后撤。冯·莫
特克失去了在边境附近粉碎法军的机会,于是就抓住法军部署笨拙这一有利条件,挥戈西
进。  
  第3集团军追击麦克马洪,以一个师包围斯特拉斯堡。该集团军未遇任何抵抗即通过吕
内维尔和南锡。第1和第2集团军向梅斯挺进。8月14日,第1集团军在梅斯东面进行了一次
非决定性的战斗。15日,第2集团军在梅斯南面渡过了摩泽尔河。16日,法军企图从梅斯后
撤时,才发现西行道路已被第2集团军的一个军封锁。在一座俯视起伏地的低矮山脊上,普
军占领了许多互不连接的树林。经过激烈的拉锯战,普军拖住了巴赞,使其无法向凡尔登
突围。在这场战斗中,德军和法军的步兵都从树林里发起冲击,而骑兵虽然集中在小林地
,但却避免从树林里发起冲击。  
   18日,德国第2集团军及第1集团军的一部分攻击梅斯西面巴赞部队的阵地。法军将其
阵地构筑在南面的格拉维罗特村(普军要到这里必须穿越一个陡峭的、长满树木的深谷)
和北翼的圣·波利奥特村。在南面,德军打通了一条穿过长满树木的深谷的道路,但当其
走出树林向开阔的高地行进时,被法军猛烈的步枪火力击退。在北面,德军利用小再生林
地掩护其行动,并将其步兵编成散兵队形通过树林。他们如果无法从法军手里夺到一块再
生林地,便用炮火猛轰,迫使守军撤离。圣·波利奥周围的战斗不利于法军,于是他们占
领了焦茅特林地,以掩护其撤退。19日,巴赞撤到了梅斯要塞里面。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
,他的部队都有效地隐藏在该要塞里。包围梅斯之后,第2集团军的一部分加入第3集团军
行列,追击麦克马洪指挥的那一半法军,于是激烈的战役移向了洛林西部。  
  普法战争主要是一场步兵战,炮兵还没有主宰战场,90%以上的伤亡是由步枪火力造成
的。经改进的步兵火力使骑兵冲击毫无结果,而这一地区的断绝地及分散的树林使骑兵冲
击更是行不通。双方在战术和编制上都采用了经过改良的拿破仑式的方法,而没有跟上步
兵火力改进的步伐。所以,作为这些战斗的特征的密集步兵突击一般都是伤亡惨重而又没
有结果。集团军的编制还很小并且相当紧凑,形不成绵亘的正面。翼侧可能被包抄,障碍
物或坚固支撑点可以绕过。晋军获胜是靠了在法军能就地部署足够兵力之前即威胁其翼侧
或夺取要地(如梅斯-凡尔登道路)。尽管双方都利用树林来掩蔽行动或隐蔽部队,但面对
火力的改进,各方似乎都未充分认识到掩护和隐蔽的价值。  

 
                            1914年边境战斗  
  虽然洛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阶段的一个重要战场,但它不是唯一的作战地区,德
军挺进比利时和“马恩河奇迹”自然使其相形见绌。洛林的战略价值降低了,此外,自18
70年起,军事学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火炮成了主要杀伤武器,并与机枪一起主宰了战场
。集团军的规模很大,摆开来可以形成一个横贯整个法国北部的绵亘正面,象以往战争中
实施的那种机动已经不可能了。如果一支部队的正面是沼泽地或敌人的一个坚固支撑点,
由于其左右两侧的空间已被其友邻部队占据,所以他除了实施突破外别无他法。极少会有
可以迂回的敌军暴露翼侧,因为其部队通常已形成了一个从英吉利海峡到瑞士的绵亘正面
。  
  在开战之前,法军再一次变更计划,把防御改为进攻,结果发生了种种事件,又迫使
其退回到原先的防御态势上。1870年的惨败之后,法国总参谋部计划,如果同德国再次发
生战争,开始先在边境要塞实施防御,然后发起反攻。然而,在1914年前十年,法国军事
学说却主张进攻。于是制定了一个新的计划,要求通过洛林地区向萨尔河直接进攻。如果
德国通过比利时和卢森堡进攻,法国在由洛林地区进发的同时,将越过阿登山脉发起攻击
。  
  施利芬于1905年公布的德国的最初计划主张在右翼大量集结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
势横扫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德军左翼佯作虚弱,以诱使法军朝莱茵河方向进攻,背离对比
利时的决定性的扫荡。施利芬死后,德国的计划被修改了,变为加强左翼,即洛林地区那
一翼。  
  在战争的开始阶段,法军拥有一种德军无法相比的机动性强、射速快的野战炮,但德
军在重型榴弹炮的装备方面占有优势,而且在机关枪的研制上走在前头。  
   8月14日,法军第2集团军和第1集团军的左翼向萨尔河进攻,同时经由贝耳福隘道和
孚日山的各垭口向阿尔萨斯发起助攻。德军从边境后退到摩泽尔河东岸的外围的坚固阵地
上,以及该阵地东面的一块沼泽地,从而控制了梅斯-斯特拉斯堡铁路线。法军第1集团军
的左翼沿孚日山脉和迪兹南部沼泽地之间推进,到达萨尔希尔和萨尔河深沟,但当其试图
通过深沟时被击退,因此不得不后撤,法军第2集团军用一个后备师在摩泽尔河东面的山脊
佯动,而一个军沿着开阔的山脊突向迪兹城。在第2集团军右翼,3个军在沼泽中奋力前进
,期望从北边走出沼泽,并顺着萨尔河东岸突击,以迂回德军阵地。沼泽中的那个军被地
形分隔成许多小分队,无法强行到达北边出口。开阔山谷中的其他二个军遭到德军炮火杀
伤。8月20日,集结在山顶森林中的巴伐利亚部队对其实施反攻。法军被牵制在山谷中,坚
守不住。法军第2集团军撤到摩泽尔河东面的山上。法军第1集团军的左翼在渡河时行动迟
缓,最后在向东延伸至孚日山脉的摩迪根河一线停了下来。法军的进攻失败使他们在洛林
的部队回到了原先的防御计划上。法国东部的防御是以洛林的默兹-摩泽尔防线和孚日山脉
的厄比纳尔-贝耳福防线的筑垒工事为基础的。这些防线之间的查姆斯槽谷没有设防,以引
诱德军沿着这条狭窄的路线进攻使其易于遭到来自孚日山脉或摩泽尔河东面高地的反击。  
  德军第6集团军打退法军第1和第2集团军之后,德军司令部将其任务由防御改为进攻。
他们现在不再是穿过比利时从右翼实施一翼包围,而是在其左翼派遣第6集团军通过洛林,
实施进攻,企图实施两翼包围。8月23日,德军第6集团军沿着查姆斯槽谷向南推进。德军
中了法军原先的防御计划中所设置的圈套。查姆斯槽谷中的德军正面和右翼遭到了俯视的
高地上密集炮兵连的轰击,同时法军第2集团军猛烈地反击其后方和西翼,德军第6集团军
被迫后撤。德军认识到,必须先夺取摩泽尔河东面的高地才能沿着查姆斯槽谷前进,接着
他便试图攻占南锡北面和南面的悬崖。这两个台地朝东一面是陡坡,它们被切割或一系列
天然的棱堡和幕墙。在大部分地方,陡坡顶端周围的森林遮蔽了法军的炮兵和部队的行动
,并隐蔽了其观察哨。德军在吕内维尔和南锡周围低地的大片森林中集结了大量兵力,猛
攻西面的高地,但是,当德军步兵离开森林时,法军炮兵粉碎了冲击。法军炮手发现,顺
低地道路均匀相隔的树木是极好的试射点。9月8日,德军最后一次夺取高地的企图受挫,
退回到了边境附近,于是洛林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相对安静了。  
   1914年德军对洛林陡坡台地上的敌军阵地实施正面突击,像1870年的情况一样,毫无
效果,唯一不同的是在1914年,机关枪和改进了的火炮使其付出的代价更大。而且,在19
14年,用正面突击拖住敌人的同时没有迂回其翼侧。当时,集团军的规模、军事技术以及
地形都对洛林地区的防御极为有利。然而,与1870年的情况相比,作战双方在利用森林作
集结地域或掩护部队方面要自觉得多。  

 
                           1944年洛林战役  
   1940年德国对法国的入侵多半是绕过洛林地区实施的,当然,法国之役的结果就由德
军穿过低地国家和其装甲部队越过阿登山脉来决定了。洛林地区的激烈会战不像1870年和
1914年那样发生在战争开始时,而是在接近战争尾声时。当时巴顿的第3集团军正从法国北
部向莱茵河挺进。洛林是个次要战线,因为同盟国的主要方向是在阿登山脉北面,德军也
是通过阿登山脉实施冬季反击。蒙哥马利的部队沿着比利时平原的莫伯日-列日轴线推进,
直接威胁关键性的鲁尔地区。巴顿威胁重要性远不如鲁尔的工业区萨尔和1944年军事价值
不大的曼海姆与法兰克福。  
   1944年秋季和初冬,美国第3集团军从摩泽尔河向萨尔河的推进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而1870年和1914年在洛林的激烈战役分别持续了二周和三周半。这次作战既不同于1870年
所特有的、数量比较少的按固定计划实施的战斗,也不同于组成1914年边境战斗的大规模
的防御作战和攻势作战。尽管1944年参战部队的规模较1914年小(巴顿的师奋战想得到的
是三十年前法国和德国的军所争夺的地盘),1944年洛林的“战斗”往往是在宽大正面上
,由许多彼此分隔的连或团级规模的战斗同时进行的广泛交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
武器射程和杀伤力的不断提高,使得形成战线的每一单位地域所需兵员,较第一次世界大
战中少得多。虽然1944年部队的规模较小,但战术上对机动的限制却类似于1914年:没有
可迂回的翼侧,前面不管是什么样的地形和敌军阵地,部队都必须拼死通过。在战争的这
一阶段,巴顿的集团军比德军防御部队机械化程度高得多,但是洛林地区稀疏的道路网和
很差的越野机动性,使美军没有机会发挥这一优势。  
  在林地,特别在有道路通过或有道路相交的林地,战斗大多数发生在森林中。凡有道
路通过森林的地方,德军通常都在美军开进路线沿路埋设地雷并进行封锁。美军已经惯于
在森林中找到敌军,所以对其攻击路线沿线的林区照例都进行轰击。作战双方都有意识地
和广泛地利用森林隐蔽防御阵地,集结部队实施攻击或反击。接近战役尾声时,德军往往
在可以避寒的石头建筑的村庄中设置其拦阻阵地。美军发现这些筑垒村庄比德军在森林中
的阵地更易包围和切断其联系。多山并长满树木的地形不仅将作战分割成一系列分散的小
部队战斗,而且使装甲部队难以运用。第3集团军所特长的快速机械化作战难以实施。美军
和德军的野战指挥官都吵着要其上级派更多的步兵。德尔米山岭是一个有趣的例外。该山
岭系南锡东西摩泽尔河岸的一个西北-西南走向的外围地形,美军装甲部队猛攻其东面的开
阔山坡,击溃了德军的一个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是坚固防御阵地的地方,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中一天内便被攻占,原因就在于它是洛林少数几个便于坦克通行的地区之一。  

  在上述的时期内,洛林的战略价值在下降。普法战争中,它是决定性战场;1914年,
它是重要战线之一,尽管是在次要方向;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阶段,这里却未发生
激战。1944年,洛林地区成了一个次要战线,以牵制德军的力量,使其无法用于同盟国在
阿登山脉北部的主要突击方向上。1870年的战役是这一地区内短小精干的部队足以实施传
统的机动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该地区进行的以士兵个人携带的步枪为决定性武器的最后
一系列战斗。1914年和1944年都形成了战线,主要杀伤兵器是数人操作的武器。1870年和
1914年期间军事技术的发展,使优势转向防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和机械化又使进
攻重新处于优势。但是,洛林地区的崎岖地形以及稀疏的道路网和较差的越野通行性,使
巴顿的装甲部队的进攻效力大大减弱。1870年,洛林地区不适于骑兵冲击,1944年同样不
适于装甲部队行动,所有这三次战役都是步兵行动占主导地位。上述三次战争中的另一个
明显趋向是,由于攻击部队被起伏的地形隔开并分散,所以这里的战斗分裂成一系列混乱
的小分队行动。  
  这个时期的一个明显趋势是,由于武器的改进,掩藏和隐蔽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与18
70年相比,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更多地利用林地和起伏斜坡躲避敌人的观察和射击。
但是在三次战争中,非常小的林地却成了寻找掩蔽的士兵的陷井,因为这些林地易遭炮火
的饱和轰击。同样,当防御者将其火力集中在森林集结地域的出口时,进攻常常被瓦解。
  

 
                   北约与华约——八十年代的设想  
  已经公诸于世的关于华约入侵方案,大多设想他们不是企图以闪电战在四至六周内占
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就是同时夺取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低地国家。按照这类计划,红军
推进的主要路线是穿越汉堡和汉诺威之间的北欧平原。这将是华约通向鲁尔地区及荷兰和
比利时的海峡港口的最径直的路线。  
  如果华约将试图征服整个西欧的话,那么入侵可能呈现另外一种不同的情景:红军由
富耳达山峡挺进,在法兰克福和曼海姆之间渡过莱茵河,穿过萨尔和洛林地区到达巴黎盆
地。如此进攻将威胁巴黎和法国北部工业区,把西欧分割为两部分,并由南面威胁海峡港
口。假如北约猜想苏联会在汉堡和汉诺威之间实施主要突击,在富耳达山峡红军只进行助
攻,因而冒然将其大部兵力集中在北欧平原,那么这个计划对华约来说可能是一个十分诱
人的计划。  
  假如苏联大规模主要突击指向富耳达山峡的美国第5军并直逼莱茵河,洛林地区预期将
发生什么样的交战?从莱茵河向西发展的苏军可能是以坦克为主的部队,很可能还有第二
梯队坦克集群在其后迅速跟进,以扩大突破后的战果。如果北约遵循其宣布的“前方部署
”方针,那么其大部分机械化部队将已经在苏军突破地段的南北两翼投入交战。通过洛林
地区可立即迎击红军的,很可能是北约战略预备队中法国地面部队(步兵)和大概是美国
和加拿大的空中机动部队。把一个由上述部队仓促组成的军交给一名法国中将指挥,他怎
么能在洛林地区对付得了苏联的坦克集团军呢?也许他的处境不至于太坏。  
  在以往的战争中,该地区不是骑兵或坦克可通行的理想地形。其长满树木的起伏地形
可能迫使快速装甲部队完全依赖道路。步兵部队能够轻易地在有道路穿过树林的地方阻击
或伏击沿道路行进的纵队,迫使苏联人停止前进,并运用机动部队和炮兵部队。缺少惯于
徒步作战的步兵,将进一步妨碍苏联装甲部队克服对森林道路的封锁。在莱茵河西面扩张
战果的一个苏联坦克集团军,可能会运动到其较先进的防空武器射程之外的地方,并易受
到北约的空袭和发射导弹的直升机的攻击。长满树木的起伏地将为直升机提供理想的设伏
地形,向沿道路行进的纵队发射反坦克导弹。空中机动部队可在通往苏联进攻纵队后方的
补给线沿线伏击其补给纵队和设置阻击阵地。在莱茵河西面实施快速推进的红军可能会感
到其后勤能力十分紧张,而在其后方进行的敌人空中机动作战则破坏性极大。假如苏联人
集结机械化部队来对付他后方的敌空中机动步兵,这些直升机机降部队完全能够在苏联人
接近他们之前更快地转移到新的阻击阵地。  
  机动性和主动性方面的优势在直升机机降轻步兵一边,而不属于沿道路行进的重装纵
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徒步步兵在洛林地区能够使巴顿率领的人数上占优势的美军
机械化部队停止前进。八十年代中,装备现代化反坦克武器的直升机机降轻步兵部队,也
完全可能在此地将以坦克为主的部队隔裂开来,各个歼灭。  

--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
红旗指处乌云散,解放区人民斗倒地主把身翻,
人民的军队与人民共患难,到这里为的是扫平威虎山。
http://ark.hit.edu.cn/luntan/attachments/forumid_13/1dTW3cfF_JNpHJGF7UILC.jpg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1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3.0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