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苏军最神秘的铁拳:洲际弹道导弹装甲列车(图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an 23 12:19:32 2003) , 转信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1-22/js0123train6.jpg">
地下爆炸时的壮观景象
70年代苏联的667型弹道导弹核潜艇开始服役,但是其噪声水平高,只能在受到己方严
密保护的苏联近海执行核威慑战备值班,因此苏联仍然继续发展铁路机动发射系统。1986
年苏联三级固体燃料的PC-22多弹头弹道导弹开始服役。很快苏联就将这种被西方称为SS-
24的洲际导弹部署在铁路列车上。PC-22铁路机动发射由一列发射列车作为一个作战单元,
列车一般由6~8节车厢组成,其中有两节铁路发射车厢各装一发导弹,电源车车厢、测控
车车厢、指挥通讯车车厢各一节,其余为人员生活车。列车平时停放在导弹基地的车库内
或支线、专用线上,战时可做长距离的机动转移,在铁路上的任一点实施发射。铁路机动
发射作为一种发射方式,它的最大优势是机动速度可达100~200km/h,机动距离远,一次
可机动转移1000~2000km,可以做大范围的机动,便于摆脱敌方侦察手段的跟踪。同时铁
路运输中平稳性要好于公路机动运输,车辆的转向速率也较公路机动为小,适于在机动运
输中进行测试工作,可以减小发射阵地发射准备时间,这都大大提高了该导弹的生存概率
。但这种发射方式也有它明显的不足:一是铁路桥梁、隧道在战时是敌方的破坏重点目标
,有可能因线路的破坏难于实现大范围的机动;二是列车的外形尺寸较大,目标大,平时
贮存隐蔽较为困难。苏联在部署这些列车时,一般选定容易伪装和隐蔽的西伯利亚地区等
人烟稀少,而铁路线上大型桥梁隧道少的森林地区。
弹道导弹铁路机动发射时,要求导弹应能实现全方位发射。铁路线路的方向是因地而
异的,机动途中的列车如在任一点益实施发射,无论列车朝向如何,都能保证导弹在起飞
后,自行准备飞向目标。弹道导弹的机动发射要求平台能实现快速定位定向,列车在铁路
的任意点皆可实施发射,由于事前已无法测定发射点处的经纬度,高程和基准方向。因此
,要求发射列车上装载快速定位、定向设备,到列车停稳后,很快给出需要的数据。此外
铁路陆基有三角坑和弯道内外侧轨道高差问题,需要对发射车底底盘进行自动校水平。长
期机动战备值班的列车在转移过程中,需要一边行进,一边对导弹进行测试检查及射前准
备工作,这要解决惯性器件对不断转向列车的适应性和电气化电网对导弹控制系统等的干
扰,解决惯性器件在测试中调水平的问题。在铁路发射时,铁路两侧难于架设瞄准经纬仪
,无法实现垂直瞄准,只能在导弹水平位置时,采用水平瞄准的方法将射向或基准方向传
送到垂直陀螺仪的棱镜上或者陀螺平台上的棱镜上。由于苏联境内电气化铁路区段多,丘
陵和山区是发射列车最为活跃的地域,而此区域电气化铁路所占比例也最大,如何在电网
下实现发射筒起竖和发射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铁路电气化电网下实现起竖、发射前,
要将接触网悬臂转开接,发射完毕后,再恢复接触网。在紧急或故障情况下,苏军发射分
队可以炸掉接触网。
苏联在在导弹发射列车上,发射车厢的研制困难最多。车厢内不仅要布置起竖设备和
开车顶盖机构,还要解决发射后座力的传达,底座水平自动校正等问题。发射时,由地面
陀螺仪及电子光学系统校准后,将基准射向方位角数据传送给弹上陀螺仪。由于导弹发射
后坐力极大,普通的两轴转向架很可能承受不住。因此苏联采用的是在原来的两轴转向架
之间,增加两个两轴8轴转向架,一来可以承受发射时的后坐,而来减小车体大梁的跨度。
而发射底座位于车厢一侧的2个两轴转向架正上方,使车体大梁悬空的中部在发射时不受力
。
PC-22导弹采用的是运输发射筒封装。由位于发射筒底部的固体燃气发生器瞬间爆发的
高压,将导弹射出发射筒。起飞重量104.5吨的PC-22象迫击炮弹一样射出,车辆底盘的瞬
间过载可想而知。由于铁路车辆无须千斤顶,车体的行走缓冲机构会有很大的震动和反弹
颠簸。可能影响相邻的导弹发射车厢,所以挂接车厢时,都有缓冲隔离车厢隔开发射车。
在极端情况下,可能连续密集挂发射车厢,在此情况下发射时,同批发射的车厢要保证间
隔一节车厢,以免发射抖动相互影响。这批发射完毕后,在将原来充作隔离车的发射车导
弹起竖,进行第二轮发射。可见铁路机动发射能力力不亚于弹道导弹潜艇。正是由于弹道
导弹铁路机动发射的巨大威慑,一些国家都尝试这种部署。某核大国在70年代也开始进行
了研究。
90年代依照美苏核裁军协定,PC-22铁路机动发射弹道导弹系统被列入了裁撤范围。1
991年,苏联这些威力强大的绿色钢铁长龙逐步退出了现役。今天,在西伯利亚荒凉的原野
上,再也看不到那快速穿行威武神秘的绿色列车了。伴随列车的消逝,是一个大国伤感的
解体,宣告了核威慑下冷战时代的终结,但愿这是人类和平安宁的福音。 (文 管带)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1-22/js0123train1.jpg">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1-22/js0123train5.jpg">
PC-22导弹外形和弹头爆炸景象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1-22/js0123train7.jpg">
核爆炸后的巨大弹坑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52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