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奇异的印军民族联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7月25日15:29:5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奇异的印军民族联队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类少数民族有 250多个。为了对部队进行有
效的管理,兼顾民族、宗教特点,印军实行联队制度。目前印军步兵营以下按
民族、宗教进行编队,共有 27个联队。各联队都保持了其自身的特点和传统。
  “印军的历史”旁遮普联队
  旁遮普是印度西北边境的一个邦。旁遮普联队由旁遮普人组成,有 200多
年的历史。印度前总统赞克尔·侯塞因称:“旁遮普联队是印度陆军享有盛名
的最早的步兵联队,旁遮普联队的历史就是印度军队的历史”。二战期间,该
部队曾赴缅甸、马来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北非和意大利作战。印度独立
前,旁遮普邦一直是印度出兵最多地方,被誉为“印度的利剑”。旁遮普联队
士兵主要来自东、西旁遮普的锡克、道格拉、帕丹族和回教徒。由于旁遮普从
远古时代起,一直是印度和外国入侵者鏖战的战场,故陶冶了旁遮普人独特的
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性格。他们吃苦耐劳,有尚武传统,世代以当兵为荣,
几乎每个家庭都挂有当兵的照片。
  蓄长胡、佩长剑 锡克联队
  锡克,意即“门徒”。锡克人也是印度出兵最多的民族之一。锡克族占全
国人口的 2%,但为印军提供了 12%的兵源。
  锡克联队始建于 1846年。二次大战期间,锡克联队曾赴伊拉克、波斯、叙
利亚、利比亚、希腊、意大利等地作战。锡克官兵的民族、种姓和教派观念浓
厚。锡克人服饰奇特,外表有点怕人,男子都留长发、扎包头、蓄长胡、戴手
镯、着衬衣、佩长剑。士兵一般身材魁梧,体格健壮,其实他们举止端庄,质
朴无邪,通情达理,富有幽默感,爱开玩笑,易交朋友。锡克士兵每天早晚必
祷告,他们祷告时,忌旁人观看。
  锡克官兵有反抗异族统治的传统。据悉,他们发展为“尚武民族”始自 15
世纪印度宗教复兴运动,他们是在战争中形成的教派团体。其性格强悍好斗,
自诩为“雄狮般凶猛”。 1758年英国统治印度后,锡克人从未间断过抗英斗
争。
  “红衣”“盐巴” 马德拉斯联队
  马德拉斯联队是以南印度马德拉斯邦(现名为泰米尔纳杜)命名的联队,
是印军中历史较久、多民族混编的联队。早在 1746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就开始招
募马德拉斯人当兵,当时人们称他们为“土著士兵”。组建初期,该联队士兵
身着镶有蓝边的红衣裤,配有燧发步枪,故很快以“红衣队”闻名于世。由于
他们英勇善战和献身精神,部队迅速得到扩编。二次大战期间,马德拉斯联队
转战缅甸、意大利、北非战场。
  马德拉斯联队各族士兵,不管是印度教徒、基督教徒还是回教徒,他们都
在联队的同一经堂中祈祷。各教派之间基本和谐,无突出矛盾。在食堂中,不
管属何教派,都聚集在一个食堂进餐,吃一样的伙食。他们每天有洗澡的习
惯,哪怕在寒风凛冽的冬天,人们仍可看到坦比人在洗澡或祈祷。他们洗澡后
通常喝一杯传统的加辣的甜酒暖暖身子。
  马德拉斯联队有尚武传统,在战斗中表现出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甚至
杀身成仁。今日马德拉斯联队士兵保持了其独特的传统。新兵训练结束时的宣
誓典礼与别的联队迥然不同,其他联队士兵是喝一口圣河之水,手捧经书,而
马德拉斯联队士兵却尝一口银盘中的盐巴,他们是名符其实的“盐巴”(盐巴
一词与中坚是同义词)。
  唯命是从 廓尔喀联队
  廓尔喀部队是英国 19世纪初侵入尼泊尔后建立起来的一支殖民武装。联队
初建时只有 4个营。由于它作战勇敢且吃苦耐劳,深受英国人赏识。 1947年印
度独立时,根据英、印、尼三方加德满都协议,英国和印度瓜分廓尔喀部队。
目前,印军中的廓尔喀联队大多为尼泊尔的廓尔喀人。据称,廓尔喀人是个反
应迟钝、感情冷漠的民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他们成为杰出的士兵。他们
在激烈的战斗中仍能泰然处置,极为冷静,但又是猛打猛冲的英雄。虽然廓尔
喀人不具有帕丹人的那种热忱,但其脾性中蕴藏着一种不屈不挠的韧性。每当
感受到生活中的真正乐趣,廓尔喀人便感到由衷的高兴。与众不同的是,当对
生活感到厌倦时,他们没有那种牢骚满腹,吹毛求疵的恶习。当受到挫折或面
对艰苦时,他们又若无其事,谈笑如常。
  由于廓尔喀士兵大多为生活所迫,世代当兵为业,不少廓尔喀人毫不掩饰
地说:“我到印度当兵就是为了钱,别无其他目的”。为保住饭碗,他们一般
能逆来顺受,盲目服从,认为“食君之禄,分君之忧”,理所当然。据说,廓
尔喀士兵没有命令绝不乱动,即使一天不吃饭,命令他坐着,他也不会离开。
他们具有山民的性格,平时沉默寡言,但是惹起性子来,就无法控制。一旦发
起脾气,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不顾死活地和你拼命。(解放军报 /王国忠 
张汝德 谢玉光)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bs.ndc.neu.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5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