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ippen (snowshuang's bub), 信区: Green
标 题: 美国军方的政治宣传工作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Oct 28 03:31:58 2002) , 转信
美国军方的政治宣传工作
送交者:熊蕾于October 25,2002:中国军事天地:
http://www.chinajunshi.com
美国军方没有政治宣传这种说法。他们没有像我们总政治部这样的机构。但是他们有没有
政治宣传工作呢?我认为是有的。只不过他们不是这个叫法。他们把我们所讲的政治宣传
工作,分解为两个P──即PR「公共关系」和Psycho「心理工作」。公共关系是沟通军方与
政府、地方和老百姓的关系,是不是有些类似我们的群工部;而心理工作则分为对军队内
部军人的心理工作和对敌人的心理战。
在我看来,美国军方的政治宣传工作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树立公众形象
◎◎◎舆论导向
◎◎◎爱国主义教育
◎◎◎鼓舞军人士气
◎◎◎心理战
◎◎◎树立公众形象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讲讲我跟美国军方几次肤浅的接触。
第一次是1983年,我拿到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研修学者的奖学金去那里学习一年,学美国历
史。因为不需要拿学位,每学期只有一门课需要有学分,所以我没有什么考试的压力,可
以自由选课。我就凭兴趣乱选,除了美国外交史、当代史、思想史之类,又选了本科生的
美国社会、旅游管理、美国音乐史、电影史等课程。这时我发现这个普通的州立大学还有
美国预备役军官培训的课程,其中有两门对普通学生也开放,一门是美国空军概况,一门
是美国军事史。我就跑去找这两门课的授课教师,告诉他们我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想旁听
他们的课,可以不可以。这两个教师都是美国军队的现役军官,一个是陆军的,一个是空
军的。他们眼皮都不眨地表示欢迎,没有二话。空军军官当时就给我一本讲义;军事史需
要买一堆书,我没买,干听。因为我并不是个好学生,不喜欢看书,觉得耽误时间。十几
门课要求看的书如果都看,打死我也看不过来。可是本来就不熟悉美国军队的历史,再不
看书,听得是一头雾水。所以那门课只给了我一点印象,就是美国军队的历史同工程技术
的发展密切相关,西点军校最初就是为解决美国军队工程人才的急需而创建的。空军概况
课,翻翻讲义就吓了我一跳。因为讲义的内容,放在中国好像都是军事机密。包括空军各
部队的番号、兵力、装备、在世界各地驻扎的地点等等。我问那个空军军官,这些东西都
写在讲义里,那什么是保密的?他说,他们认为这些都不是秘密。要保密的是具体军事行
动的计划和具体目标。
第二次是1988年,我作为美国东西方中心的杰弗逊学者再度去美国访问两个月。当时这个
项目每年邀请12个记者,6个来自美国,6个来自亚洲。大家一起在夏威夷的东西方中心学
习一个月,听安排给我们的各种讲座并互相交流,然后亚洲记者去美国大陆访问一个月,
美国记者来亚洲访问一个月,再回来互相交换彼此的观感,然后结束。
出乎我意外的是,这个项目竟然安排我们访问了两个美军司令部,还去五角大楼和负责本
国事务的官员对口采访。对许多军人来说这么好的一个参观访问机会竟然给了我这样一个
毫无军事战略知识而且对这些并不非常感兴趣的人,我自己都觉得可惜,真是浪费了。我
们访问的美军司令部,一个是在檀香山,也就是火奴鲁鲁,史密斯营地的太平洋军区司令
部,他们叫CINCPAC。另一个是在俄马哈的战略空军司令部。
据东西方中心的人说,战略空军司令部起初想拒绝我。但是东西方中心坚持我应该和其他
几个亚洲记者一起去,否则他们就取消这个项目。军方后来听说我已经去过太平洋军区司
令部,就同意我去了。我成了进入这个司令部的第一个中国人。我心说,也可能他们觉得
让我看也是白看,所以才同意了。而且让我看真是白看,我只能看热闹。
这两个司令部,从外表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军营。但是它们的核心都是在地下。指挥中心
等等都是在地下。这些地下指挥中心的装修一点也不奢华,但是可以感觉到那里的设备很
先进。在俄马哈的地下指挥中心的控制室,有11个人昼夜24小时值班,与天上的巡航飞机
保持联络,监视的目标主要是当时美国的头号对手,苏联。在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员、海
军上将海斯亲自给我们介绍情况并回答问题,大讲美苏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力量对比,讲
苏联如何威胁美国。我问他中美军事合作的前景,他说他认为很好,虽然美国国会方面有
些麻烦,但是,他说,「我们终将,而且我们必须克服那些障碍,因为合作符合我们两国
的相互利益。」现在可听不到美国军方说这个话了。到了俄马哈,他们还讲这一套,我当
时虽然并不喜欢苏联,但是总不觉得美国在受威胁。所以,我就问一个陪同我们的军官,
对美苏关系改善的前景有什么看法?他说,作为职业军人,他的天职就是维护和平,保持
警惕,而不管其他。就是说,不管世界政治风云如何变化,职业军人的使命就是随时准备
战争!他这句话,我记到今天,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真正的军人说的话。作为一个中国的
老百姓,我希望我们中国的军人也都有这样的职业素养。不知道我的看法对不对。
去五角大楼,也是我没有想到的。9-11以前,五角大楼有开放区,可以让公众参观。但是
我几次去华盛顿,都没有去那里,以为一个国防部,阴森森的没什么好看。没想到它的一
个进口就是地铁出口,虽然一上来要过安检,但是进了门就是一片商场和咖啡馆,热闹无
比。和我想象的国防部太不一样了。五角大楼的走廊都是以各种人物、事件命名的,如麦
克阿瑟走廊,英雄走廊,旗帜走廊,女军人走廊,甚至还有记者走廊。不同走廊有不同的
摆设,旗帜走廊有美国各州的州旗、不同时期的军旗等;记者走廊有不同时期的战地报道
、照片和杂志,美国各大新闻单位驻国防部的记者办公室也在这个走廊。整个开放区就像
一个历史博物馆,很好玩。
接待我们的军官就是专门做公共关系的,显得非常坦率。他跟我们点评当时的几任国防部
长说,温伯格是战后美国威望最高的国防部长,善于影响国会增加国防部的预算;卡卢奇
则注意舆论影响,精明谨慎。但是我们分头会见负责各自国家的军官时,对口跟我交谈的
地区助理,一个叫罗斯的上校,非常拘谨,一问一答,绝不多话。搞得我很尴尬,因为我
不熟悉军事,他再不主动,我只能没话找话。他从1970年开始研究中国,是在美国国防大
学学的中文,以后又去台湾学习。当时研究中国的材料很少。他还讲了当时中美军事交往
的几个层次,并且说,他理解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关系和中国对外汇的需要,但是这不符合
中国的长期利益。大概他是指中国在那里卖武器的事。
我们新华社华盛顿分社的同事还带我去参观了在巴尔的摩的阿纳波利斯海军学院。这个军
事院校没有围墙,我们可以开车长驱直入。当时它已建院140多年,美国海军高级将领大都
从那里毕业。这个学院让学生宣誓的誓词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对宪法和政
府的政策在思想上不得有任何保留!
在东西方中心两个月的学习结束后,回国途中,我意外地又去了美国在太平洋的一个军事
基地,中途岛。我们乘坐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班机经东京回国,但是飞过中途岛后,飞机
出现货舱起火的信号,机长不知情形究竟如何,只得要求迫降中途岛。因为是军事基地,
必须经过美军太平洋军区司令部的许可,我们近两百名乘客才能出机场。结果许可我们上
岛停留24小时。我们在岛上废弃的兵营过夜,在军人餐厅就餐,岛上的军人对我们极其热
情。当然,因为我们的行李不能下飞机,大家都没有随身带换洗用品,结果岛上的军人商
店也发了一笔意外小财。
这两次去美国,对美国军方肤浅的接触,给我的印象是他们挺开放的,比我们的解放军开
放。但是给我冲击力更强烈的,是2000年5月,去华盛顿附近的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参观。那
次,我是去美国开两个会,与军事完全无关,一个是女记者的会,一个是联合国的千年人
权论坛。但是会前有一天空闲,正好赶上星期六,正好是5月的第叁个星期六。使馆一个朋
友说,5月的第叁个星期六是美国的武装力量节,这几天安德鲁斯空军基地会对公众开放,
也邀请外国驻华盛顿使馆的外交官们去参观。中国使馆也收到了邀请,谁都可以去。第二
年,也就是去年的武装力量节,发生了美国间谍飞机在中国南海和我们撞机的事件,他们
取消了对中国使馆的邀请。然后是9-11,反恐战争,所以今年对公众的开放也取消了。这
样我就赶了趟末班车。
由于那天天气不好,云层很厚而且很低,所以原定的航空飞行表演取消了,只有几架直升
飞机做了几次升空飞行。但是,数万扶老携幼前来看各种展览的美国人依然兴致勃勃。在
基地进口处几英里的地方,访问者的汽车就排成了长龙,身穿迷彩服的美国大兵彬彬有礼
地指挥一辆辆汽车通行,进入基地后,又指挥它们非常有序地停在不同的停车场。在基地
机场的停机坪,首先看到C-5、C-130等大型运输机敞开了大肚皮,任人进进出出。为了进
入这些飞机的驾驶舱参观,很多人排起了长长的队。当然,有些型号的战斗机不让人进入
参观,就在飞机周围拦上了绳子,有士兵值班看守。但是有展示牌说明飞机的型号性能和
各种技术参数,而且值班的军人也会耐心回答游客的各种问题。
美国海军陆战队、国民卫队等军兵种,在基地里几个巨大的机库内办起了各种展台,展示
他们的历史和未来。很多展台免费发放推介这些军兵种的各种礼品,如茶杯垫、圆珠笔、
装CD盘的套等。有一个展台让参观者做投掷游戏,投完之后,不管中不中,都给一个大水
杯。就连退伍军人也有他们的展台,介绍他们的各种活动。美国退伍军人有个退伍军人协
会,设在国防部里。美国小孩子跟过节一样,在里边撒着欢地跑来跑去。所有展台前的军
人都是有问必答,彬彬有礼。有一个展示未来军人的展台,负责这个展台的军人不仅穿着
颜色很特殊的迷彩服,而且脸上也涂上迷彩,许多孩子着了迷似的围着他们问这问那,他
们也不厌其烦地为他们演示各种轻型装备,告诉这些孩子们未来的士兵是什么样的。
美国人从来不标榜他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和人民群众有血肉联系。可是看了这些展示
,我和我的朋友都非常感慨。这样向公众敞开胸怀,美国军方树立的是怎样的公众形象?
最起码,他们能让人感到亲近,特别是美国小孩子,从小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培养起了对军
队的感情,将来他们即使不当兵,这样的耳濡目染,也会使他们形成支持军队的力量。而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感到他们那样的展示有一种咄咄逼人的压力:看吧,老子就是天下
第一,不怕你们看!当时我就想,我们的人民解放军,能这样向公众开放吗?有没有在公
众、在年轻一代中这样着意而又不留痕迹地培养起对军队的亲近感?密切联系群众,本来
是我党我军克敌制胜的看家法宝之一,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但是现在,这个法宝怎么好像
让美国人用得那么好?
所以,我感到,美国军方是以一种给人开放的感觉来树立公众形象,以开放来展示他们的
亲和力,尤其是对美国公众的亲和力。当然,更重要的公众形象是展示他们的实力。
树立公众形象,是美国军方公关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美国军方有多少人做公关,我不知
道。但是我1988年去那几个军事机构访问,接待我们的军官都是专职做公关的,就叫公关
军官。在五角大楼访问时,我得知当时在五角大楼工作的军队和文职人员有2万3千多,其
中做公关的有5000多人。
这么多公关人员,都是做的什么工作呢?我认为,就是政治宣传工作。但是我还要强调,
他们绝不承认他们做的是政治宣传工作。为什么?因为美国人、西方人,对政治宣传是非
常反感的。他们把所有自我标榜做宣传工作的人都等同于希特勒,等同于纳粹德国的戈倍
尔,从内心里拒绝接受。可是他们接受公关、接受心理咨询。这种心理现在在中国社会也
很普遍。好多人对政治宣传有抵触心理,很警惕,不愿意接受。你们学过传播学,大概比
我更清楚,如果受众对你的传播有了先入为主的反感,你的传播就很难收到效果。任你怎
么说,他反正不信。而对公关,受众这样的逆反心理相对来说要小得多。另外,作为传播
者,一说是在宣传,他主观上就避免不了居高临下的态度和生硬的灌输方式,这也会影响
传播效果。而如果是公关,他就必须站在和受众平等的立场,想方设法说服受众接受自己
的推销,传播效果会比宣传好得多。所以,美国军方的政治宣传工作,是按着公关的方式
和理念来做的。上面讲的树立公众形象,就是他们的工作内容之一。
◎◎◎◎ 舆论导向
美国军方更重要的政治宣传工作,应该说是舆论导向。这种导向作用,在危机时刻尤其明
显。在这种时刻,他们的高层官员往往亲自出马。
去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遭到恐怖袭击后,美国在10月7日开始
了轰炸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战争刚一开始,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马上亲自出马,在
福克斯电视台开了一个谈话节目,向美国公众介绍反恐战争的进程。这个节目几乎天天从
五角大楼直播,观众从中可以看到国防部长如何回答记者们向他提出的各种问题。
拉姆斯菲尔德的这档节目,被称为「拉米秀」,拉米是对拉姆斯菲尔德的昵称。据福克斯
电视台网站2001年11月27日的报道,这档节目非常受观众欢迎。美国记者称拉姆斯菲尔德
「机智、尖刻、坦率却又并没谈出多少实质性内容」。
请看《华盛顿邮报》记者大卫·蒙哥墨利2001年12月12日对拉米秀的报道。报道的题目是
《最好的国防》。报道描述了这样一些镜头:
「一位记者举手提问。攻击正在撤退的部队有何道理?
「拉姆斯菲尔德眯起了眼睛,嘴张开,做出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显然已经给过他们投
降的机会了,』他解释道,好像是在对很年轻的人说话。『他们没有投降。』
「难道部长不担心这样强硬的策略会逼得敌人铤而走险?
「『你以为停止我们现在的做法就能安抚他们……那纯粹是胡扯,』拉姆斯菲尔德反驳道
。『那就有点像喂鳄鱼,但愿它最后才吃你。』
「记者们哈哈大笑,国防部长也笑起来,一些在家里看这个有线电视节目的观众准保也在
笑。」
报道介绍了这个节目受欢迎的程度:最好的答问在夜间新闻和次日的报纸都会报道。很多
人打电话给五角大楼询问下一次拉米秀的播出时间。尼尔森媒介研究的统计表明,通过有
线电视看他实况播出的观众有80万人。按电视网的标准来说这不算多,但是对有线电视来
说就很可观了,对华盛顿的吹风会来说,这更是天文数字。
报道说,「关于这场战争,有好多东西当然是拉姆斯菲尔德不会透露的,他对此也很坦率
。问到他能否谈谈正在进行的地面行动,拉姆斯菲尔德回答说,『我能说。我不说。我不
愿意讨论这个话题。』
「9月11日使拉米成为随时可以出镜的国防部长。他和他的参谋们决定,他应当在为公众框
定这场战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这是一个有意识的决定,』他的助手说。『让他出来解释时局似乎是非常恰当的。』
对恐怖主义的战争是一种美国公众从未经历过的冲突,而拉姆斯菲尔德『非常善于解释它
的实际意义,』这位助手说。」
接下来,在介绍了拉米秀的背景、拉姆斯菲尔德本人的宦海沉浮、克林顿政府的一个智囊
对这个节目的肯定之后,报道在结尾部分是这么写的:
「每一集节目中拉米都有片刻把下巴一沉,眯起眼睛,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冲突、美国和历
史将会记住的事。
「『说到底,战争不是统计数字,不是标题,不是过眼烟云或者24小时的新闻循环。它是
意志,意志的表达,美国总统明确而毫不含糊的决定……还有美国人民要看到的必定的胜
利。
「『在以往美国参加的战争中,敌人的统帅已经怀疑与这个国家的实力和她的人民的决心
相抗衡是否明智。我期待着在阿富汗的某个山洞里,有一个恐怖主义领袖此刻正想着同样
的事。』」
报道无意中泄露了「天机」:国防部长应当「在为公众框定这场战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所谓「框定战争」,就是领导战争中的舆论。而且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美国新闻媒介
会回放他的一些精彩答问,军方从而掌握了舆论宣传的主动。
美国国防部网站上公布的拉姆斯菲尔德今年8月21日到9月19日期间参加的媒介活动,有接
受不同电视网和通讯社记者的采访,也有一些会议、会见和演讲的消息。这里,我注意到
,对不同电视网和媒体的采访,他是分别进行的。
美国人不像我们很多高官,越是危机的关头越不说话,好不容易同意说了,还是一堆媒体
一起接见。结果我们在舆论上总显得很被动。而像拉姆斯菲尔德这样频繁的活动,他想不
对舆论产生影响,都办不到。
美国军方的舆论导向,尤其是危机时刻的舆论导向,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是影响美国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美国没有一个如同我们的中宣部那样的机构,来命
令新闻媒介报道什么或者不报道什么。在他们的媒介上,也看不到「舆论导向」之类的话
。可是他们的想法却几乎都能通过新闻媒体体现出来。9-11之后,他们马上在美国主流新
闻媒体发表演讲,为恐怖袭击定了调子:「这是对自由和民主的攻击」,「美国进入了战
争状态」,「美国向恐怖主义宣战」。而他们的调子,立刻成了新闻媒体的标题和报道基
调。他们不会用行政命令来让媒体听命于他们,他们完全是通过向媒体和公众提供他们想
提供的情况和观点,来左右舆论。拉姆斯菲尔德9-11之后在媒体的频繁亮相,就是典型的
例子。在所有这些亮相中,媒体对他的报道都是有实质内容的。我们很多领导人总是把舆
论导向挂在嘴头上。可是他们往往只在幕后行动,至多充当一个编辑的职责,就是记者写
了稿他们来审阅批准。他们出现在新闻媒体中的时候,礼宾性的活动居多,能够影响舆论
的有实质性内容的言谈很少。讲出来的话,出现在媒体里,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套话,有个
性的话几乎听不着。结果,即使媒体有对他们的报道,也很难打动受众。
其次,他们会影响国会和政府的议程设置。媒体的舆论声势造足了,国会就会通过他们想
要的东西。比如国防预算的增加。比如去年10月美国国会匆匆通过的《爱国法案》。这个
法案赋予执法机构很大的权力,包括对可能无辜的嫌疑人做有罪推定,不经任何程序就可
以拘捕嫌疑人等。
第叁,影响美国公众的政治倾向。从海湾战争以来,美国公众的政治倾向可以说急剧地右
转,美国军方在海外的军事行动总能在美国国内的民意测验中获得很高的支持率。像这次
他要打伊拉克,在国际上有很多不同意见,但是国内的支持率仍高达半数以上。
第四,他们不仅影响了美国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也影响了全世界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
包括我们中国的很多媒体,几乎也是「内听中宣部,外听美国」。轰炸阿富汗了,炭疽病
了,巴以冲突了,要打伊拉克了,美国一刮风,我们这儿就下雨。很多新闻媒介甚至政府
官员,都围着他们的思路转。
大家都还记得去年的撞机事件。明明是美国在靠近中国海域的地方,而且是间谍飞机的侦
察行动,他们倒一副理直气壮的架势。不说他们逼近中国领空领海,只说中国战斗机冲撞
了他们在「正常执行任务」的飞机;不说他们的机组人员非法登陆我国,只说中国把他们
的机组人员扣为人质;不说他们在中国的间谍行动,只说中国会「偷窥」他们间谍飞机的
高技术。一下子就搞得美国老百姓群情激昂,仿佛中国很无赖。而且美国军方从一开始就
不断发布消息,与我们军方的沉默形成鲜明的对照。最后,美国机组的人被我们放回去,
一个个成了「英雄」一样。
比如这里,拉姆斯菲尔德说:中国一架战斗机和一架美国侦察机在空中相撞,要怪中国。
中国战斗机飞行员飞得太近,失去控制,从下面撞到了美国飞机。「那位飞行员显然是想
骚扰机组人员。」他不说美国飞机来骚扰我们的领空,说我们骚扰他们,没理搅叁分。可
我们偏就想方设法解释是谁撞的谁。
美国说相撞的海域不是中国领海。我们就拼命解释什么专署经济区之类。
我真不明白我们干吗要跟他们纠缠这些细枝末节。相撞的海域,即使不是中国领海,距离
中国领海的疆界有多远?距离美国的领海疆界有多远?你自己都说是间谍侦察机,你跑到
离我这么近的地方,干什么来了?总不是来送橄榄枝的吧?我凭什么不能赶你走?我没把
你揍下来,已经很客气了,你得了便宜还卖乖,那叫不知好歹。当年南朝鲜一架客机飞入
苏联领空,苏联把它给揍下来,它不是也没脾气么?我们60年代70年代打美国间谍飞机,
基辛格还对周总理说表示理解。美国人就因为理亏,才去纠缠那些枝枝节节。过去毛主席
有个战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此使兵力和武器装备都处于劣势的红军打仗打得生龙
活虎,很主动。为什么在舆论上我们不可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非要跟着美国走?
在舆论的议程设置上跟着美国的思路走,倒也罢了。最可怕的是,我们有些人的脑袋似乎
也长到了美国人的肩膀上,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了。我给我们新华社今年新入
社的同志讲美国新闻媒体,准备材料的时候,看到9月1日《北京晨报》有一篇报道,题目
是「《9月11日》吓了威尼斯一跳──部由11部短片组成的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引起轰动」
。我不知道这部电影是否「吓了威尼斯一跳」,报道里的一些提法,倒有点吓了我一跳。
据说,这是法国一个制片公司从全球各地请来了11位有「突出表现」的大导演,「给每人
11分钟来描绘去年恐怖袭击所带来的震撼和灵感」。报道说,「制片人给所有导演『完全
自由的表达方式』,例如埃及导演尤素福·查汗的作品,片中的演员对9·11的看法令人惊
愕。该片还讨论了从越战到入侵索马里的数十年间,关于美国政府『对文明的破坏』以及
由此造成的『数百万牺牲者』的问题。」我注意到,记者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并没有点
明越战和入侵索马里都是美国所为,而且『对文明的破坏』和『数百万牺牲者』都加了引
号。不过,有点吓了我一跳的不是这些,而是下边这句话:「当然,如此偏执的作品毕竟
还是少数,在大多数短片中,电影工作者都对恐怖袭击后美国所面临的危机深感担忧。」
一部11分钟的短片,因为表现了美国侵略别国造成对文明的破坏和数百万牺牲者的历史事
实,就「偏执」了?「对恐怖袭击后美国所面临的危机深感担忧」,就不偏执,就正常了
?这好像应该是美国人而不是中国人说的话吧!更何况,9·11之后,巴勒斯坦不危机?伊
拉克不危机?阿富汗死的平民比9·11死难者多多了,它不危机?真不知道这个报纸的记者
和编辑是怎样的思维逻辑。
美国军方比较善于掌握舆论导向的技巧,尤其是危机时刻。他们平时有定期的吹风会,到
了危机时刻,会根据事件发展的进程不定期开,而且通常选择在临近新闻媒体的截稿时间
之前,使记者和编辑部根本来不及去核实他们所发布消息的真实性如何,来不及去找不同
意见,只有听他们的。此外,在危机时刻,军方特别注意控制消息源,在采访军方的记者
中,只挑选4-5个接触所谓比较核心的情况,或采访所谓比较重大的行动,别的记者只能等
待分享他们采访的结果。据说这些记者是经所有获准采访军方的媒体记者投票选举产生的
,而且轮流坐庄,但是军方不欢迎的记者,绝对进不了这个圈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方面,
他们的选择余地更大,对美国军方持批评态度的记者和媒体,大概永远也不会有独家采访
军方领导人的机会。
◎◎◎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9-11以前的美国媒体上,我们很少见到「爱国主义」这个词。但是在美国,爱国主义教
育几乎无所不在。做得最广泛最深入的,应当是美国军方。
在美国华盛顿附近阿灵顿美军公墓中的无名军人纪念碑前,守卫这个纪念碑的海军陆战队
昼夜24小时,都有一名士兵在这里守卫,独自持枪沿着那个黑色的甬道以标准的军人步伐
走过来再走过去。经常有游客到这里来,被持枪士兵的行为所吸引。士兵们便定时向游客
解说无名军人纪念碑的来历。其实就是向游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只不过他们做得自然而
巧妙,仿佛是在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定位是「解说」而不是「宣讲」。也不
觉得他们有什么直接的功利主义在里头,因为他们的媒体几乎从不渲染守卫这个纪念碑的
士兵「宣讲」了多少人次之类。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埋葬在阿灵顿军人公墓。来这里看他的墓地的人也很多。环绕肯尼迪
墓的石墙上刻着他生前讲过的一段名言,应该是精心挑选的,可以说是美国军方的座右铭
,也是对美国人爱国心的激励,虽然这段话里没一个爱国的字眼。这段话是:
「所以,我的美国同胞们,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什么,问一问你们能为自己的国
家做些什么;我的世界居民同伴们,不要问美国将为你们做什么,而是问一问我们一起能
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
美国军方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典型实例,就是朝鲜战争50周年纪念活动。
2000年5月在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我在好多展台上看到了一些传单,介绍并号召人们参加纪
念朝鲜战争50周年的活动。大约因为我是抗美援朝时期出生的一代,同龄人中叫抗美或援
朝的很多,所以朝鲜战争几乎是唯一能够引起我兴趣的战争。我看了那些传单,惊讶地发
现,美国正在准备一场规模很大、持续3年的朝鲜战争纪念活动。这在美国是前所未有的。
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曾被当时的美国总统的杜鲁门称为「一次警察行动」。由于美国并
没有打赢这场战争,所以当时回到美国的大兵们,没有像以往出国作战凯旋时那样受到欢
迎,而是长期默默无闻。以至多年来,朝鲜战争在美国被称为一场「被遗忘的战争」。
但是,到了80年代中期,这种情况开始有所改变。美国国会在1985年通过了在首都华盛顿
建造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的决议。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和苏
联的解体,美国主流媒体开始将这场战争描绘为抵制共产主义传播的「正义之战」。1992
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亲自为朝鲜战争纪念碑奠基培土,1995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
战43周年时,这座花园式纪念碑正式落成。
这个纪念碑和越南战争纪念碑遥相呼应,同样以光可鉴人的黑色大理石幕墙为主。墙边的
草坪上,竖立着十几个成散兵队形的真人大小的美国军人雕像。他们一个个神情严峻而坚
毅。雕像前的地上,刻着这样几行字:
「我们的国家向她响应召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从不知道的国家和他们从未谋面的人民的儿女
们致敬
1950-朝鲜-1953」
在旁边的黑色大理石幕墙上,则刻着一排醒目的大字:「自由不是没有代价的!」
接下来的一片幕墙上,是许多美国士兵的肖像。园区内还刻着当时参加所谓「联合国军」
的各国的国名。
为纪念朝鲜战争50周年,美国国会授权国防部组织美国朝鲜战争50周年的纪念活动,国防
部为此专门成立了朝鲜战争50周年纪念委员会。纪念活动从200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整
整50周年那一天──开始,将一直持续到2003年11月11日结束。
这个委员会的网站和它所发的各种宣传材料说,纪念活动的举办宗旨是,「向朝鲜战争老
兵及其家人表明,一个知恩图报的国家记住了他们50年前所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此外还
要「使美国公众对朝鲜战争的教训、历史和遗产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并且「告诉未来
的世世代代,美国军方为维护世界和平和自由对国家的贡献」,「认识到美国武装力量维
护了大韩民国的和平、自由和繁荣」。委员会的一份文告称,该委员会已经组织了很多活
动向朝鲜战争的老兵及其家人表示感谢和敬意。这样的规模,是不是一场广泛而深入的爱
国主义教育活动?
在美国国会和政府的支持下,美国各军兵种连手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同时号召全国各地和
各种社会团体、机构、学校积极参与并组织更多的纪念活动。这些活动的主调是:朝鲜战
争是「在联合国旗帜下打的第一次战争。由美国领导的来自22个国家的联合国军队使共产
主义陷于停顿。我们那些老兵50年前所做出的牺牲拯救了一个国家使之免受共产主义的奴
役,并帮助创造了它今天所享受的和平和民主自由」。纪念委员会为这次纪念活动设计了
专门的旗帜和标志。旗帜「象征着美国、大韩民国和我们的盟国50年前齐心协力停止了朝
鲜半岛上的共产主义侵略」。同时汇总了联合国旗、美国国旗和韩国国旗的特征。
朝鲜战争50周年纪念活动开幕式于2000年6月25日下午4点至5点半(当地时间)在美国首都
华盛顿的朝鲜战争纪念碑附近举行。开幕式由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科恩主持,克林顿总统
做主题发言。应邀出席的有韩国驻美国大使,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兵、参议员约翰·格伦(
John Glenn),就是当过宇航员的那个格伦,和当年到战地为美国大兵表演过的歌星等。
开幕式上有直升飞机和朝鲜战争时期飞机的飞行表演,克林顿还向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献
花圈。国防部有专车免费接送所有朝鲜战争老兵及其家人从五角大楼前去参加这次活动。
对于各地应开展什么样的活动,纪念委员会有很具体的建议,如:举行队列表演或游行,
出版对某一兵种、部队、战舰或军事行动专门介绍的小册子,表演当时的音乐剧和戏剧如
「流动战地医院」(MASH)和「伤心岭」(Heartbreak Ridge)等;在重要纪念日降半旗
,当地领导人发表讲话,穿着朝鲜战争时期的军服游行,请老兵讲战争故事,安装一个朝
鲜战争飞机的50年密封舱,让朝鲜战争老兵的后裔在2050年到2053年开封;以朝鲜战争作
为毕业典礼、比赛乃至舞会等节庆活动的主题,用朝鲜战争的领导人、英雄和战役来重新
命名街道和建筑物,组织志愿者访问朝鲜战争老兵,种纪念树;办各种类型的展览,收集
并展出朝鲜战争老兵的照片、纪念品、书信和日记;鼓励图书馆展出以朝鲜战争为主题的
书;复制当时的宣传画、照片、标语等创办一个「朝鲜战争走廊」;展示朝鲜战争的飞机
模型;组织学生去朝鲜战争培训场所、博物馆和纪念地,了解老兵做出的牺牲与成就,鼓
励他们去参观军事设施,讨论朝鲜战争的意义及其与当今世界的关系;出版以朝鲜战争为
主的问答和填字游戏;就军事战略、联合国声明和经济或政治决策等重大问题开辩论会、
研讨会。委员会要求,各部队代表参加社区或州朝鲜战争纪念委员会的代表不仅要积极参
与其事,而且要始终身着制服以强化军人身份。他们果然举行了很多战役或事件的纪念。
比如,9月13日,在韩国纪念打破釜山防御圈。11月11日,在韩国汉城纪念了长津水库战役
。与此同时,该纪念委员会开了专门网站,便于公众了解和参与纪念活动。
在朝鲜战争50周年纪念委员会的官方网站的主页,左上角就是纪念活动的会旗。这个网站
分为纪念活动的参与伙伴(我们叫主办单位)、主要活动、历史、教师参考、英烈馆、图
片、新闻通讯、专访等专项或专门网页。这是历史页。
进入人物专访页,你点击谁的图像,就会看到对他的专访的全文。所有专访页的上部,都
有这么一行字:「记住朝鲜战争的老兵;记住『自由不是没有代价的』」。
在美国朝鲜战争老兵委员会的网站主页,写着这样的话:「一场被遗忘的战争的被遗忘的
士兵不再被遗忘了!」「你不仅『没有被遗忘』而且你受到了高度的赞赏」。
在美八军网站纪念朝鲜战争的专页,除了美八军在朝鲜战争中的战史,还有整个朝鲜战争
中地面战斗的大事记,空战大事记,美军情况、推荐图书等等。
特别使我震惊的,是一本叫《鹅卵石》的杂志。它的宗旨是「发现美国历史」,发行对象
是小学叁年级到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也就是9到14岁的孩子。它在1999年的秋季,也就是美
国全国的纪念活动开始之前,就和美国国防部合作,出了一期朝鲜战争专刊,图文并茂。
它用儿童易懂的语言,从方方面面介绍了朝鲜战争。这一期的开头,是主编玛格瑞特·乔
里安写的编者按:
「多年来,朝鲜战争(1950-1953)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这场战争夹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1941-1945)和随后很快发生的越南战争(1954-1973)之间,历史学家和美国人民往
往都忽视了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在国家间有着巨大的不信任的时代发生的。曾经一度是盟友的美国(一个民
主国家)和苏联(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彼此发生了摩擦。它们意识形
态的不同导致了一个政治紧张和军事对抗的时期,被称为冷战。虽然技术上相安无事,但
是两个国家都以为会有武装冲突而建立起各自的军事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被分为两个区域。北朝鲜由苏联占领,南朝鲜由美国军事
人员和顾问占领。本来打算这个局面是暂时的,到朝鲜统一时就可以自治了,但是分裂的
朝鲜成了两个超级大国的较量的实验场。哪一方都不能容忍另一方政治制度的扩散。双方
都要支持和自己的哲学相一致的国家。到1948年,共产主义的北韩和民主的南韩都建立了
独立的政府而不是一个统一的政府。两年后,朝鲜战争开始了。
「2000年是朝鲜战争爆发50周年。在这期《鹅卵石》里,我们聚焦于这场武装冲突的历史
──从两年的和平谈判,到妇女和美国黑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到对朝鲜难民的救济工作。
通过考察这场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希望年轻一代不仅会记住这场战争本身,也记住
所有那些在战争中服务过、战斗过和牺牲了的人。」
这一期《鹅卵石》打头的文章,叫《地平线上的战争》,是个专业记者写的,详细介绍朝
鲜战争的背景。这篇文章和「编者按」一样,对战争起因的叙述充满了不实之词。但是他
的语言通俗易懂,没有说教,而且是用所谓的「事实」说话,小孩子很容易接受。比如,
「通过帮助朝鲜,苏联可以接触朝鲜的不冻港,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北韩高度发达的工业
基地。」「联合国说朝鲜人自己应该组成一个临时政府。然后所有的外国军队都应撤退。
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观察和监督选举。苏联安置在北韩的朝鲜官员拒绝允许选举。
但是1948年5月10日,南朝鲜人选出两百名代表到大韩民国的新国民大会。为北韩留出了代
表席位。」「中国出兵是担心北韩垮台,又希望换取苏联的援助。」
一篇题目是《被遗忘的战争》的文章,讲朝鲜战争的经过。作者是一个社会学教科书的编
辑和撰稿人。杂志中还一目了然地列出了美国参战部队的序列;用漫画肖像展示朝鲜战争
的主要人物,包括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李承晚、麦克阿瑟、李奇微、金日成、斯大林、
毛泽东等;用漫画的形式介绍关于朝鲜战争一些常识或趣闻,如:1950年11月8日,北韩的
米格15和美国的F-80C交火,是历史上第一次全喷气式飞机的空战。朝鲜这个名称的来历和
意思。叁八线是怎么回事。还有一条说:「很多共军不是被俘虏,而是在读了联合国散发
的宣传品后向联合国军投降的。」此外,还有专门的篇章讲朝鲜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工作
」,美军如何救济难民的;讲朝鲜战争中的女军人,不光有美国女军人,还有南韩部队中
的女军人。最后,还有编码解码游戏,照着给出的指示,可以做一个编码解码盘,然后找
出所有必要的字母,完成一段语录,就是朝鲜战争纪念碑前的那段话:「我们的国家向她
响应召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从不知道的国家和他们从未谋面的人民的儿女们致敬」;还有一
个填字游戏,用给出的条件填出和朝鲜战争有关的一些重要的人名、地名和事件,如苏联
、麦克阿瑟、鸭绿江、仁川、停战等。
美国孩子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共产主义的憎恨,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因为不是灌输,不
会引起他们的警惕和抵触。这才是宣传的高段。人家从来不说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之
类的话。可是你们看人家的工作实不实?不动声色就做到9岁到14岁孩子的心里。我们成天
喊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曾就朝鲜战争的历史,出过一本这样图文并茂的专门给中小学生
看的读物?
特别令人感慨的是,我们当年的对手在举行这样声势的纪念,在这样向下一代解说这场战
争的时候,我们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知识精英」却在质疑当年中国抗美援朝的必要
性,这实在太可悲了。记得2000年6月,我从美国回来之后,就美国纪念朝鲜战争的活动写
了一个材料,在一个会上交给了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同志。他认为很重要,说要向上
反映。后来新闻办又有人来电话让我写个更详细的情况汇报。以后我们纪念抗美援朝的情
况大家都知道了,我也不罗嗦了。但是就有社科院的学者认为这样的纪念活动莫名其妙。
真不知道是谁莫名其妙。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才换来了中国几代人
的和平,才赢得了全世界对新中国的尊敬。我们的前辈在那样百孔千疮的情况下和世界上
最强大的国家的霸权主义图谋相抗衡,好比轻量级拳击手同重量级对手较量,虽然打了个
平手,其中谁胜谁负,明眼人不难做出判断。这令中国人在全世界扬眉吐气。然而50年之
后,这样一场为中华民族赢得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抗美援朝战争,却几乎在中国成为一场「
被遗忘的战争」,真不知道我们高喊的爱国主义教育究竟教育了谁。
◎◎◎◎ 鼓舞军人的士气
鼓舞军人士气的,有美国国防部和各军兵种的出版物。全军性(甚至也面向全国和世界)
的军方出版物,从google上查有40几种。一些地方驻军办的刊物有十几种。这些刊物不仅
写军旅生活,也有国防预算、世界军事和政治消息以及国际关系的新闻报道和分析。
比如,美国国防部和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美国武装力量保险公司合办了军事时报
媒介公司,出版发行《陆军时报》、《海军时报》、《空军时报》和《海军陆战队时报》
四家周刊。公司的网站为纪念9-11一周年出了专页,其中一个专题是,从《废墟上崛起》
,介绍五角大楼重建的情况,而且说要建得比以前加倍的好。另一个专题,推出5个人物特
写,是说9-11怎样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如何坚强地挺了过来。如一位妇女,丈夫在五
角大楼工作,9-11袭击时丧生,6星期后,她生下一个遗腹子,她是怎样生活的,等等。从
他们的版面安排看,这一个纪念专页既有对军队意志和国家意志的宏扬──从废墟上崛起
,又有浓浓的人情和亲情。当然,在我看来,「从废墟上崛起」有些太夸张了,好像美国
整个都被夷为平地了似的。其实他们9-11受打击的程度,他们那个废墟,跟伊拉克、跟巴
勒斯坦、跟南斯拉夫能比吗?可人家就这么煞有介事地认为自己在从废墟上崛起,以显示
美国的意志不可战胜。
这个公司所属几家刊物的主要新闻,是公司统一提供的。比如这一期的几家时报头版都登
了空军要从2004年开始削减研发预算的消息,布什总统要转变国家安全战略的消息,还有
美国在寻找和恐怖袭击企图有关的苏丹飞行员的消息。这些消息都采用职业新闻报道手法
,看上去很客观,很有内容,读者比较容易看进去。
他们也表彰先进。如《空军时报》每年推出一位当年的空军「风云人物」,标准非常简单
:「一个每天都让我们感到光荣的日常英雄」。为此每期杂志都推出一个样板。这一期推
出的是一个女兵,是负责载荷的。她的成绩都是通过她的同事、领导的口来介绍,对她的
描述,如她「无可挑剔的专业技术远远高出她的伙伴许多」,她「干起活来让人敬畏」之
类的话,都是她的领导和同事说的。而且他们都以她为自豪。不像我们有的典型显得那么
高不可攀,也没有我们有些写典型的报道,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废话。
对于美军的失误,他们是能否认就否认。比如在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伤及无辜的事
,军方发言人总是坚决说,他们炸的是「合法目标」,最后实在不行才承认「误炸」。而
且尽量控制消息源,少报或不报对平民的伤害。但是对于美军的一些遮不住的丑闻,他们
也做公开报道。比如美国在欧洲和亚太地区驻军的官方网站《星条旗》,在9月22日的头版
报道了美国在南朝鲜的驻军为今年6月13日被一辆美国军车轧死的两个南朝鲜女孩举行丧礼
的消息。
他们鼓舞士气,并不是只报喜不报忧。我们认为美国的军事力量现在是世界上最强的,可
是他们却很有忧患意识。这篇《国防日报》的报道,就是说美国空军的防御如何需要更多
的经费来更新、增加情报、监控和侦察设备。说得毫无顾忌。而且是引用美国驻欧洲空军
司令的话。
另一个军方杂志《国防》则发表文章,说美国军队对打城市战争毫无准备,缺乏成功地进
行城市作战的能力。
这样的文章和分析,一方面会提醒美国军人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
,就像会叫的孩子有奶吃的道理,他吃得再饱还是喊饿,喊的结果,就是社会的关注,政
府和国会都给他拨款。
美国开始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开始之前,美国国防部开办了一个新的新闻网站,叫「保卫
美国」。在今年9月19日这一天的网页上,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谈话居然放在总统布什
的上面,而且标题的字号比总统的消息醒目得多。这在中国是不是要犯大忌?人家觉得国
防部长讲得更新鲜、更重要,人家就把国防部长摆到总统上面。
拉姆斯菲尔德讲什么呢?他说,「枪冒烟了就意味着太晚了。」他对美国国会说,「我们
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一支冒烟的枪。开了枪,枪才冒烟。必须在开枪前制止开枪。」他告
诉国会议员们说,萨达姆·侯塞因有化学和生物武器,并且正在发展核能力。等等。人家
用不着号召全军指战员去学习拉姆斯菲尔德的讲话。我要是美国士兵,看到这话,也会嗷
嗷叫着去打萨达姆。
比较一下美国受到打击、挫折之后媒体反应的措辞与我们在这种情况下的措辞,我觉得很
有意思。美国受到打击,如9-11这样的打击之后,毫不遮掩地说:美国愤怒了!美国人被
激怒了!而我们,遇到类似售台武器这样的事,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伤害了中国人民的
感情。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看,告诉人家我的感情被伤害了,是完全无效的传播。谁在乎
你的感情被伤害了?人家又没跟你谈恋爱。而从鼓舞士气的角度看,表示一个国家的愤怒
更积极呢,还是表示一个国家的感情受伤害了更积极?
关于美国军方媒介的忧患报道,我觉得也值得我们参考。美国的防御战线远远超出他们的
疆界,达到欧洲、中东。可是他们老是在大喊大叫他们的安全有问题,喊来了NMD,喊掉了
束缚他手脚的《弹道导弹条约》。我们呢?周边净是隐患,说南沙群岛是我们的领土,可
是南沙200多个岛礁我们只占着6个,有一个还不能堂堂正正穿着军装上去。结果我们还总
是说现在是同周边国家关系最好的时期。传达这样的信息,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有利还
是不利?我不知道。我们军队的实力究竟怎样暂且不说,在人家不断叫嚷「中国威胁论」
的时候我们不时地发表我军科技强军如何成绩斐然的报道,不知道是起什么作用?
最能鼓舞美军士气并提升美军的公众形象的,还是电影。美国军方没有我们那样的八一电
影制片厂,也没有我们那样的部队文工团。但是,五角大楼和好莱坞的关系极其密切。从
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凡是有美国地面部队参战的战争,都有好莱坞
的演员去劳军。而且好莱坞还不断根据军方的需要,生产出各种故事片。比如40年代一些
很温馨的片子,像《鸳梦重温》等等,据说都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满足前线美军的
心理需求拍的。70年代到80年代,好莱坞推出了一大批以越战为背景的银幕上的美军英雄
,从《第一滴血》到《兰博》、《野战排》,不了解历史的人看了那些电影,还以为美国
在越南打的多么漂亮。这些影片,不仅能鼓舞美军的士气,也使美国公众从越南战败后的
低迷状态走出来,重新振奋了精神。可是好莱坞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听到过什么「爱我
美国,振兴美国」之类的口号吗?从来没有。
据美国军事史学家斯泰德披露,美国军方与好莱坞的合作关系已有100年的历史。鲜为人知
的是,军方与好莱坞的互动,创造出700多部影片中生动的男女军人形象。这些形象,从《
巴顿将军》到《拯救大兵瑞恩》和《珍珠港》,无不张扬着一种颇具个性的英雄主义。这
些电影,有许多相信大家都看过,它们的艺术感染力怎么样,我想你们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
更有意思的是,据美国报纸报道,9-11之后,美国军方专门就未来恐怖主义袭击活动可能
的地点、情节、人物和悬念向好莱坞的编导们咨询。
◎◎◎◎ 心理战
鼓舞军人的士气,应该说也是一种心理动员。但是这里所讲的心理战,主要是对敌方。
美国军方对敌人的心理战,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了更深入的研
究和更多的实践。美国军事术语词汇中,有美国国防部对心理战和心理战行动的定义。
对心理战的定义是:「有计划地利用宣传和其他心理行动,以影响敌对的外国团体的舆论
、情感、态度和行为作为首要目的,从而支持实现国家目标。」
对心理战行动的定义是:「向外国受众传达经过选择的信息和指标,以影响他们的情感、
动机、思维,并最终影响外国政府、机构、团体和个人的行为的有计划的行动。心理战行
动的目的是诱导或强化外国的态度和行为倾向于行动发起者的目标。」
美国军队的现役心理战部队是第四心理战群。肯尼迪特种战中心学校对心理战部队的士兵
进行心理战、民政和特种作战的初步培训。他们说,从事心理战的军人是军队中大众传播
的专家。他们能以印刷和广播媒体进行传播,鼓舞军人和民众在冲突之后或在和平时期支
持美国的军事作战目标。
心理战部队在越南用无线电广播、大喇叭和传单宣讲美国的力量,谴责中国和苏联的帝国
主义,介绍战俘的幸福生活,鼓励(敌人)开小差。1989年入侵巴拿马期间,心理战部队
帮助那里的民众平静下来。在海湾战争中,他们通过大量散发传单鼓励敌人投降。在这次
阿富汗战争中,第四心理战群又在轰炸一开始就参加行动,向阿富汗老百姓广播,解释说
美国人的悲愤不是针对他们或任何一个伊斯兰国家,而是那些推行和支持恐怖主义的人。
对此,国内外的新闻媒体都有不少报道。
心理战部队的行动指南是:「说服、改变、影响。」心理战部队的徽标周围几个字就是他
们的指南,「说服,改变,影响」。中间是特洛伊木马,我想大家都知道特洛伊木马的故
事,就是打入敌人心脏么。美国军方的说法是,它代表「以出乎意料的方式行动和在各种
类型的战争中施加影响的能力」。闪电和剑表示速度和在任何地方实施打击的能力。特种
战中心学校的校长保拉准将说,在今天和明天的信息时代,心理战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
美国军方对心理战的重视程度,从他们的心理战行动网页上就可以看出来。在这个网页上
,专门有一个是古今名家论心理战的语录。头一个就是孙子兵法中的《计篇》:「怒而挠
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接下来还是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
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
兵,善之善者也。」
还有英国作家吉卜林说的:「战争的第一个伤亡者是真实。」
孙子的,「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拿破伦的两段话,一段是:「世界上只有两大力量,剑和心。从长远来看,剑总是被心所
击败。」另一段是,「在战争中,士气与物质的比例是叁比一。」
无名氏的话:「俘虏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心和灵魂就会跟过来。」
「沙漠风暴」行动之后,一位伊拉克将军说,「心理战……对部队的士气是一种极大的威
胁,仅次于多国部队的轰炸。」
美国将军格利非茨的话:「敌人的思想和其领导人的意志,是远比其部队的躯体更重要得
多的目标。」
艾森豪威尔的话:「在这场从任何意义上都称得上是全面的战争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军事
学的许多伟大的变化。在我看来,其中最不可小看的就是心理战作为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武
器的发展。」
朝鲜战争中的一个准将罗伯特·麦克卢尔的话:「在现代战争中,征服敌人的思想和征服
他们的躯体同样重要。」
美国将军施瓦茨科普夫在1990年沙漠盾牌行动中说的话:「如果我们真地进入战争,心理
战将绝对是我们必须卷入的任何战役中置关重要的一部分。」
麦克阿瑟将军的话:「在当前情况下,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就不能发动战争,而舆论在很
大程度上是新闻媒体和其他形式的宣传塑造的。」
巴顿将军的话:「假如你要赢得任何一个战斗,你必须做一件事。你必须让思想主宰你的
身体。决不要让思想听命于身体……。如果思想不疲劳,身体决不会疲劳。」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战案例教科书:「如果给一个人正确的信息给7年,那么在你认为
必要时,他可以在第八年的第一天就相信不正确的信息。你首先要建立起你的宣传的可信
度和真实性,说服敌人信任你,即使你是他的敌人。」
克劳维茨的话:「心理的力量对卷入战争的各种因素有决定性的影响。」
所有这些,可以说构成了美国军方心理战的指导方略。
美国军队从事心理战的人员,据说有7万人,在其130万人的军队中,比例不能算小。而配
合美国军方从事心理战的,远远不只这7万人。美国新闻媒体也是他们搞心理战的同盟军。
美国政府主办的「美国之音」,是美国军方心理战的天然同盟军。据西方媒体揭露,CNN与
美国军方配合也很默契。第四心理战群有一个专门的「业内培训」,就是在CNN总部进行的
,由心理战部队选派军人到CNN总部,作为正常雇员参加新闻报道工作。直到阿富汗战争开
始后,一位荷兰记者披露了此事,第四心理战群的一位军官才宣布这个培训计划已经结束
。据揭露此事的美国一个独立新闻网页说,荷兰记者在今年1月披露这件事以后,美国各大
新闻媒体对此事出奇地沉默,没有一家报道或评论。
据这个独立的新闻网页报道,今年2月初,美国军方在阿灵顿召开了一个军事研讨会,会上
,第四心理战群司令克里斯托佛上校说,「军方应当加强同大媒体的合作」。据第一位报
道CNN和军方心理战部队关系的荷兰记者研究,在科索沃战争的头两个星期,CNN网站有30
篇关于科索沃战争的报道,平均每篇有7次引用北约的新闻发言人、其他北约官员以及英国
首相布莱尔的讲话。难民、种族清洗、大屠杀之类的词平均每篇出现9次。但是南斯拉夫的
平民伤亡在这些报道中几乎不存在,平均10篇才出现一次。
美国军方心理战的效果怎么样?我没有研究,不好妄评。但是我想讲一点,就是美国军方
的心理战以及他整个的政治宣传工作,都完全是为美国的霸权主义服务的,因此从根本上
来说,在世界范围内是不会得人心的。他的心理战最近在阿富汗就遇到了麻烦,阿富汗老
百姓对美国军队的存在越来越反感。但是,在一定的时候,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会产生很
大的影响和效果。有人把苏联解体也归因于美国对苏的长期心理战,这且不说,只看看海
湾战争后,中国多少人谈到美国的军事力量就为之色变,甚至认为在美国的空中打击力量
面前,我们再怎样加强防御都没有用,你就很难说这里没有心理战的因素,也不能小看他
心理战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战略上藐视他,在战术上应该重视他。他们的政治宣传攻势
、手段和技巧,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的政治宣传声势,即使不求能与美国抗衡,至少也不能显得这么无所作为吧?在信息
时代,别人在拼命想掌握舆论的主动而且确实在掌握舆论主动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
总应该有些让人能听得进去的声音吧?
面对美国日益膨胀的霸权行径,面对海峡彼岸分裂祖国的图谋,我赞成国家增加国防预算
,以保障我们的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我觉得这些钱中,应该有相当数量用于政治宣传工
作。但是,这些宣传工作要落到实处,就要多考虑考虑针对性和宣传的实效,而不能只考
虑让领导看,让领导喜欢。如果我们的宣传工作只是为了给领导看,那就很难收到打动普
通受众的实效。而你的宣传如果没有实效,我想领导也不会喜欢的。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8.8.24.9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9.22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