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针叶林), 信区: Green
标 题: 日本军事工业概况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4月03日16:13:13 星期四), 站内信件
日本军事工业概况
简史: 日本兵器工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世纪中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日本兵器工业的发展始于19世纪中叶,1850年长崎警备佐贺藩开设了铸炮局,1863年设
立了关口制作所,这是日本第一家正规的兵器工厂。这时,日本各藩镇也建立了一些兵工
厂,但设备都较差,生产能力较低。长崎、横须贺、集成馆三大家日本兵工厂的生产能力
还赶不上当时的德国克虏伯公司。
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极力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建立陆、海军的同时,对各藩的
兵工厂作了集中、整顿,1877年合并成两个陆军工厂(东京、大阪)、两个海军工厂(筑地、
横须贺)。
1876-1885年,陆海军都建立了专业火药厂,大量生产黑火药;1896年开始生产无烟火
药。1880年从欧美学习军事技术归国的村田经芳发明了村田步枪,成为当时的陆军制式步
枪,随后又从英国购进生产设备,在东京炮兵工厂批量生产。1898年日本制成了31式钢制
速射野炮。至19世纪末,日本近代兵器工业已经初具规模。
1905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推动了日本兵器工业的发展:研制了有名的38式步枪和机枪;
仿制了德国克虏伯公司的75mm野炮并定型为38式野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兵器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陆军扩建了东京兵工厂、大阪
兵工厂、小仓兵器制作所和热田兵器制作所。海军的横须贺工厂开始生产小口径炮的兵工
厂(生产大口径炮)已能生产100t重的炮身用钢锭。陆、海军兵工厂的从业人员达到5万多人
。同时,民间兵工企业大量发展起来,其中尤以三井财团的日本制钢所最为瞩目,其火炮
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了海军的兵工厂。但是,这时期的日本兵器工业还不能完全独立,某些
重要零部件、原材料,以及生产技术和设备等,还必须依赖进口。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为了准备发动侵略战争,倡导战争至高无上,继续推行"
富国强兵"政策,不仅大力发展兵器工业,增加对兵器工业的投资,还扶植与兵器工业有关
的基础工业,使国民经济军事化。 1937年,日本开始了全国战争总动员,推行"国防中心
主义"政策。陆、海军把其主要兵器生产厂指定为"军管厂"或"监督厂",以发挥最大的生产
能力。兵工生产人员增加了两倍,产值达到1亿日元。而且,动员广大的私营企业参加兵工
生产,并给予财政补贴或提供生产设备。
在战争期间,日本的兵器工业高度膨胀。兵器工业的从业人员曾达到110多万,其中陆
军所属的国营企业的从业人员为25万人,私营企业占80多万人;海军所属的国营和私营企
业从业人员有6万多人。产值达到160亿日元。
这个阶段,日本的兵器大多数仍是仿制西欧国家的,尤其是火炮,如榴弹饱和迫击炮多
是仿法国的,高射炮多是仿德国或瑞典的。日本在二次大战时的火炮最大口径曾达到460m
m。日本的坦克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主要型号有"九五"式和"九七"式,这两种坦克总装备
量,约占坦克总装备量的70%。
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竭尽全力发展兵器工业,兵器产量大幅度增加,但是
它存在着许多不能逾越的障碍,如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等。特别是
缺乏原材料,整个战争期间原料仍需进口。战争后期,由于轮船减少,断绝了海上原料来
源,在战争最激烈的阶段,因原料不足而有50%的工厂停工。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迄今
战后,日本兵器工业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重要发展时期,即军工生产恢复时期,基础防
卫力量整备时期和防卫力量质量整备时期
(1)军工生产恢复时期(1952-1957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波兹坦公告",日本的兵器生产遭到禁止。按照美国占领军的
"非军事化政策"和"关于武器、飞机生产的禁令",解散了全部旧日军,停止了全部军火生
产。日本的兵工厂或作战争赔偿,或被拍卖。因此,日本的兵器工业经历了七、八年的空
白期,仅能为美国检修在亚洲各战场上散失的武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把日本作为它在亚洲的兵工厂和后勤基地。同年5月,日本
开始接受迫击炮等兵器生产订货。在驻日美军的指示下,日本开始建立警察预备队。1951
年8月,成立"日美经济协力恳谈会",下设"防卫生产委员会"。1952年3月,美国占领军正
式允许日本恢复兵工生产,将850家军用设施归还日本,其中启用了日本作为战败国赔偿的
131家兵工厂,并通过向美军"特需"供货的方式恢复了日本的军火生产。1952年5月日本开
始接受迫击炮和大炮生产的订货。
1952-1957年,为提供美军的兵器"特需",日本兵工生产额达520亿日元,其中98%是弹
药的订货,其余是迫击炮、无坐力炮、火箭筒等轻型兵器订货。通过"特需"生产,不仅使
日本兵器工业得以恢复,还由于运用美军的严格标准和现代化的质量管理方法,对于消除
战后的技术空白和扭转兵器生产管理落后状况,起了很大的作用。
1954年日美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之后,日本开始建立陆海空三军自卫队及统辖机
关--防卫厅,作为防卫厅军事科研部门的技术研究所(技术研究本部的前身)也同时成
立。在这种形势下,日本经团联防卫生产委员会出于对兵器稳定生产的需要于1954年3月向
日本政府提出了"充实防卫生产态势的意见书"等一系列建议要求,希望日本政府制定军工
生产的基本方针和长期防卫计划。随着日本军火生产由向美军特需生产逐步转向防卫厅内
需生产以及日本防卫力量的发展需要,日本政府通过与经团联等民间组织反复协商,于19
57年5月由内阁会议和国防会议通过了《国防基本方针》并制定了战后"第一次防卫力量整
备计划"及相应的研究开发计划(简称"一次防",1958-1960年)。基本方针的确定和"一
次防"计划的编制不仅标志着日本国防发展战略的形成,同时也标志着日本战后兵器发展战
略的形成。1952-1962年日本生产1万辆军用车辆,产值100亿日元(折合2800万美元),武
器检修创收70亿日元(1900万美元),50年代美国的军事订货为56亿美元,60年代保持每
年5亿美元的水平。
(2)基础防卫力量整备时期(1958-1976年)
这期间日本的自卫队处于初步创建阶段,日本经济已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并处于高速发
展阶段。日本政府的基本考虑是依靠日美安全保障体制来保证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即通
过"抑制军扩急进(抑制军备迅速增长)、依靠日美同盟、优先发展经济"的所谓"吉田路线
",争取经济上赶超英、法、德等工业发达国家,以实现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发展目标。
随着兵器工业的恢复,美援的减少和停止,日本开始考虑独立地发展自己的兵器工业。
在此期间,日本政府确定了"基础防卫力量整备"作为"一次防"到"四次防"的总体发展目标
。
1958-1960财年实行的"第一次防卫计划",着手兵器装备许可证生产。当时不仅重点兵
器仍从美国引进生产技术,连零部件也从美国进口。
1962-1966财年的"第二次防卫计划("简称"二次防"),重点是实现军事装备现代化和开
发先进的兵工技术。从"二次防"开始以"明示总额"的方式提出了跨年度的防卫计划预算方
案。武器装备的国防化和自主研究开发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二次防"期间,国产化生产
的装备主要是地面装备。此时,日本的兵器自给率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够自行研制生产火
箭炮弹、第一代主战坦克、装甲车等兵器和零部件。
1967-1971财年实行的"第三次防卫计划"("简称"三次防"),包括飞机、导弹、电子装
备在内的先进技术装备也开始国产化生产,又一次推动了日本兵器工业的发展。在此期间
,日本自卫队的兵器主要由国内生产,武器自给率达到91.6%,由美国进口的武器装备只
占很小比重。这时期,日本还引进瑞士的专利,生产35mm双管高炮,并装备部队。在"三次
防"期间(1970年),日本防卫厅长官正式下达了有关武器装备和兵器工业发展的基础方针
和政策。美国国防部倡导的"规划-计划-预算体制"(PPBS)在"三次防"期间也开始考虑
,并对某些计划项目实行滚动发展。
1972-1976财年实行的"第四次防卫计划"("简称"四次防"),由于70年代初世界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引起通货膨胀,致使兵器的成本扶摇直上。尽管"四次防"的财政支出超出了原
计划1万亿日元以上,但兵器产量远远没有完成原计划指标。此外,还由于日本在日美贸易
中的巨额顺差,被迫购买美国兵器,而使本国的兵器工业遭到打击,兵器生产量下降,开
工率很低。
在此期间,日本研制成功并定型的主要兵器有:74式主战坦克,73式装甲人员输送车,
75式130mm自行多管火箭炮。到"四次防"计划结束时,"基础防卫力量整备"的目标基本实现
。其中陆上自卫队基本达到18万人的计划指标,甲类装备(各种战斗车辆、枪炮和导弹等
作战武器)为计划指标的97%,乙类装备(雷达、工兵器材等)在"三次防"时已达计划指
标的92%,飞机达到97%,地空导弹为100%,海上自卫队的装备为计划指标的93.4%,其
余装备均为100%。装备的国内采购额比率也从"一次防"前的39.6%和"一次防"时的64%,
提高到"四次防"的93%。坦克、装甲车辆等主要装备的国产化率都在90%以上。
(3)防卫力量的质量整备时期(1977-1990年)
1975年10月29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防卫计划大纲"决议。1977年以后的兵器工业以
此大纲为指针,进行开发和生产。实行"防卫计划大纲"的目的在于更新武器装备,提高武
器装备质量。从此,日本的兵器工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日本防卫力量进入到以质量整备
为特点的新的发展时期。
经过70年代的试探和酝酿,日本在80年代提出了要成为政治大国的发展目标。1982年,
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要进行"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要重新确定"国家的发展方向"
、"要加强日本在世界政治中的发言权"。在这种背景下,尽管日本仍标榜坚持日美安全保
障体制为支柱的专守防卫战略,但其实质内容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1983年日本防卫白皮
书明文写上"日本周围数百海里、海上航线1000海里左右的海域为日本防卫的地理范围"。
为此,防卫力量的建设"不只是增强数量,更重要的是提高质量","为了保证防卫力量的质
量,需要提高技术水平,谋求性能优于对方的国产化的装备",需要"提高各自卫队有机协
同体制,促进和发展各类武器装备的综合运用效果。" 根据《防卫计划大纲》所确定的"质
量整备"的总体发展目标和要求,日本防卫厅在保持自卫队人数不再增加的前提下,通过广
大武器装备在军费开始(防卫关系费"中的比例,大量采购各种先进武器装备。在1977-1
990年发展时期,装备采购费绝对值、增长率和所占比例逐年提高,人粮费比例则呈下降趋
势。以陆上自卫队为例,这一时期恰好是坦克装甲车辆、野战火炮等主要装备的采购高峰
期。日本的军费开支也连续3年(1987-89年)突破国民生产总值1%限额。为日本兵器工业
以国内技术为主而进行的武器装备的自主研究开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
础。
到1990年中期防结束时,各类装备均达到了《大纲》的计划指标要求。其中陆上自卫队
的坦克由790辆提高到1210辆,装甲车由640辆提高到950辆,自行火炮由80门提高到330门
,作战飞机由330架提高到430架。一批新研制的武器装备相继定型并开始装备部队,如90
式坦克、89式步兵战车、87式侦察警戒车、87式双35自行高炮、87式反坦克导弹和88式岸
舰导弹等。
4.90年代的发展(1991年-至今)
1990年12月20日,日本安全保障会议和内阁会议批准的1991-1995年度的"中期防卫力
量整备计划"(简称"新中期防"),使日本国防建设和兵器工业发展又迈入新的台阶。
在此时期,由于东欧剧变和华约解体、国际政治军事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形势下,日
本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也居于较为有
利的地位。这种形势对日本兵器工业的发展极为有利。雄厚的经济实力,使日本兵器工业
有充足的实力提高武器质量,以适应兵器装备技术水平发展的需要。同时根据1995年通过
的新的"防卫大纲",政府又为日本兵器工业发展武器装备提出“合理化、效率化、小型化
,加强功能,提高质量、确保灵活性”的方针,致使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兵器工业一
直遵循此原则,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时期。
资料来源:
1、《防卫务实小六法》平成3年版
2、《日本军事基本情况》军事科学出版社__1987年
3、《世界军事工业概览》1991年
4、《日本的军扩经济》坂井昭夫 1988年
5、《兵器大国日本》1983年
6、《日本的兵器产业》吉原公一郎 1982年
7、《军需产业》1988年
8、《防卫年鉴》1960-1996
9、《防卫白皮书》1960-1998
10、《自卫队年鉴》1960-1996
11、《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十年史》1962年
12、《防卫技术》1960-1998年
13、《防卫生产委员会特报》1955-1962年
14、《日本军事工业》莱因哈特·德赖弗特国防科工委情报研究所译,1984年
方针政策: 随着历次防卫计划的实施以及兵器工业体制和技术研究开发体制的建立,与之
配套的方针政策也得以逐步明确和完善。其中最为系统的是1970年由防卫厅长官向有关次
官传送的"关于装备生产与开发的基本方针""防卫产业整备方针"和"研究开发振兴方针"。
其它方针政策则散见在历年的防卫计划、防卫白皮书、有关协议和防卫厅长官的指示或训
令之中(详情请见《防卫务实小六法》一书)。
具体政策概括为:
1、 充分利用民间企业的技术力量和优势
关于日本兵器的研究与开发,军方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技术调研,确定发展目标,制定计
划和方案、签订委托合同、审查设计、监督合同履行、组织审查鉴定和装备的采购。此外
,军内科研部门还承担不便于由民间企业进行的预研或基础项目的研究。而兵器的通用性
基础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大部分产品的试制和研制以及全部军品的生产都委托民间企业实
施。因此,日本充分利用民间企业的技术力量和优势发展兵器工业。
这是因为军方没有自己的兵工厂,军品试制生产要委托民间企业完成。军方科研部门如
技术研究本部的力量和水平有限。技术研究本部编制为1000余人,其中半数以上为行政人
员,余下的科研人员分散在全军各个不同的技术领域。其技术力量甚至不如一家民间军工
企业雄厚。例如,三菱重工有5个专门从事武器研制的研究所,工作人员高达1500人,仅1
980年的研制经费就高达528亿日元,相形之下,技术研究本部的研制经费仅为350亿日元。
原因之二是,在技术开发的总投入上,日本历来是民高军低。就全国科技开发的总投入上
来看,包括防卫厅在内的政府投入比例不足20%,其中用于军事科研的经费投入比例不到
1%。就从事兵器装备的民间企业来讲,根据对15家公司的10年统计结果,军方等部门的委
托合同费用仅占这15家公司总投入的3% 。即便是民间企业进行的军品科研项目,企业自筹
经费也在50%左右。三是在技术开发能力和水平上,民间企业都是主要角色,尤其是电子、
信息、材料等军民两用技术领域。如美国军方感兴趣的日本35项技术均由8家主要民间企业
开发生产。民间企业对兵器工业发展做的贡献表现在,日本主要军品科研项目的一半左右
是由民间企业独立开发生产的,近些年来,尽管日本防卫厅逐步加强了对军事技术的开发
和管理,但仍将继续执行该项方针政策。
2、 推进兵器装备的自主研究和适当国产化
从长远性、合理性、效率化和通用化角度考虑,日本决定该国武器装备实现适当国产化
。特别是像电子战等保密性强的领域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以此作为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措
施。
自主开发能力的增强可对民用技术的发展产生波及效应,可充分利用日本兵工企业一流
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便于武器装备的长期维修和管理,有利于巨额的设备投资和稳定
技术力量。对于技术要求高而本国技术难以达到的某些设备,则引进国外技术进行许可证
生产。这样可在较短时间内建立国内生产体制,有利于吸收国外最新技术和生产工艺。
3、加强兵器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日本认为发展武器装备不仅要着眼于本国的优秀技术力量,
而且要着眼于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先进技术力量。因此,要加强对国外兵工技术的情报搜
集和分析,加强同美国兵器工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90年代以来,尽管日本已扭转了技术单向引进的贸易格局,并在某些技术领域居于世界
领先地位,但从整体来讲,日本还不能同美国抗衡,尤其是军事技术领域。据美国对21项
关键技术中98个子系统的评价结果,日本仅在18个子系统中同美国平起平坐或略有优势,
而美国则在几乎所有98个子系统中均居于世界前列。因此,继续加强同美国兵器工业的技
术交流和合作,继续吸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技术仍然是日本兵器工业发展的基本方
针政策。
90年代后期,日本除了在红外/毫米波复合制导技术等具体技术领域进行合作外,日美
之间还签订了每年一度的"日美装备、技术定期协议",借以加强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
4、军事科研费比重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1986~1993年,日本防卫厅科研预算在军事预算中所占比率分别为1.95%、2.08%、2
.21%、2.35%、2.48%、2.60%、2.77%和2.93%。这表明冷战结束后,日本科研费占军
费的比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略有上升。同时也反映了政府继续提高自行研制能力的决心
。充足的科研费用为日本兵器工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经济的基础。
5、确定兵器科研重点
日本防卫厅研究本部近几年确定的兵器重点科研项目有:轮式装甲车等26个地面兵器项
目;反潜鱼雷等15个水中兵器项目;近距离地空导弹等14个导弹项目;新型炮位雷达等31
个电子仪器项目。为集中力量与资金,确定了新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为重点突破项目,其
科研投资为0.4亿美元。
6、继续坚持技术引进
在“中期防卫整备计划”期间,兵器工业继续利用外国技术进行国产化的主要武器装备
如下(括弧内数字系指计划期内的产量):
(1)AH-1S眼镜蛇反坦克直升机(18架);
(2)MIM-104爱国者地对空导弹(1套);
(3)改进型霍克地对空导弹(2套)。
7、开辟科技合作的新途径
鉴于军事科研费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政府竭力开辟花钱少、效益高的科技合作
这一新途径,并已经或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效果。
90年代中后期,日美两国一直在商讨可以联合研究的军事科技项目。其中有:具有红外
/毫米波制导方式的导引头;战斗车辆的推进技术;对人眼无损害的激光及导管式火箭发动
机等科研项目都在酝酿之中。为确保实现可能的军事科技合作项目。现在,日美两国每年
都要召开两次日美系统与技术专题座谈会,探讨科技合作项目,以便使两国的科技人员可
以共享他们的科技成果。
8、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日本的兵器工业全部属于民营企业,而且兵器工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受武器出口三项原
则的限制,武器装备的销售市场仅在国内,用户只有防卫厅一家,订货属于多品种小批量
。冷战结束后,日本也对其国防战略进行了调整,大幅度地削减武器装备采购费,使得兵
器工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其生存。日本大型军工企业集团在军品订货中是总承包
商,它们都是军民品兼营,以民品为主。据统计,订货额排在前10位的企业对军品订货的
依赖程度为6%。数以千计的转包商则是中小企业,一般都是专营军品的零部件制造商,对
军品订货的依赖性很强,至于弹药与武器一类制造厂商对军品的依赖程度则高达100%。在
军品订货减少的形势下,无论是大企业或中小企业都将受到影响。为此,日本主管兵器工
业生产的通产省从1997年开始采取鼓励兵器企业设备投资政策,从税制上予以优惠,实行
“国防工业相关税制”。
所谓国防工业相关税制,主要是对飞机制造企业、武器制造企业,并且包括这些行业的
转包商,在他们投资设备时,减收法人税。实行的优惠措施既有老措施,也有新措施。
(1)老措施
鼓励企业投资的老措施有五项,它们分别是减免购买高技术设备的法人税、减免工业革
新设备的法人税、减免能促进中小企业形成新技术而投资的法人税、减免促进能耗供需结
构改革的法人税以及按比例减免试验研究费增加部分的税额。
可减免税额的高技术设备共有8种,例如用于导弹制导控制部的电子设备的电波干扰试
验装置、用于原材料特性分析评价的分光分析机、用于试制高强度纤维装置等。
可减免税额的工业革新设备共有10种,如高功能三元测量仪、先进工业机器人、先进自
动设备分析管理装置等。
减免能促进中小企业形成新技术的设备的税额规定,凡购买新技术设备的中小企业可减
收7%的税收,或予以设备购买价的30%作为折旧费。这些设备有发光分光分析装置、精锻
设备等。
对能促进能源供需结构改革税收制的优惠办法与上条相同,这些设备有用于制造枪炮弹
与药筒的双轴挤压成型机等。
关于扣除试验研究费增加部分的税额,为鼓励企业积极从事试验研究活动,当试验研究
费有增加时,从法人税中扣除附加额的20%。
(2)新措施
新措施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增补适用基础技术研究开发税制的设备,减收设备购买价
5%的法人税;二是将飞机制造业列入事业革新法所包含的内容,增加了适用事业革新税制
的设备范围。该税制的优惠办法是将设备折旧费提高到设备价格的25%。
基础技术研究开发促进税制,属于高技术税制范畴。该税制优惠的对象是有助于开发尖
端技术基础的设备,有红外线能量放射系统装置和快速显像摄影设备。前者用于开发具有
目标识别功能的红外寻的头,后者则是用于解析导弹、炮弹等高速飞行体的飞行状态。
事业革新法优惠的对象是有助于加强生产基础的设备,有复合材料自动叠层设备,它可
用于制造飞机的机体、机翼等复合材料结构件。
9、重视人才培养
为提高研究人员的技术水平,以确保研究发展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在这方面日本采取的
措施是,对研究人员实行由官方借给学费进行技术进修的制度,为研究人员设置技术进修
机构,加强国内的科技培训和国外留学活动,提高主要研究人员的地位和工资。同时,为
了确保提高技术情报的收集能力,还注意向国外派遣技术人员收集情报,以便集中管理、
有效利用国外的最新技术资料。
可见,日本一贯强调,根据本国的工业实力建立相应的生产、科研体制,提高部队的装
备水平。在兵器的科研、生产方面,根据日本的特点,加强兵器装备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提
高装备国产化的比例;充分利用民间企业的技术力量,立足于长远目标,编制科研、生产
规划,注意其有效性、经济性和稳定性,促进计划实现;积极地引入竞争机制,以刺激民
间企业不断提高科研、生产能力。
在兵器工业的生产方面,日本强调引进适当的竞争机制,确保适当的生产规模,注意采
购价格的适宜,对兵器出口要慎重,健全保密措施。
在促进兵器的研究开发方面,日本采取有重点的、有计划地展开研究发展项目,扩大研
究开发领域,有效地利用竞争机制,提高科研水平。对于多家企业竞争试制的项目,要确
保试制经费。民间企业承包的研究发展项目,其成果(包括工业所有权、设计图纸和资料等
)归国家所有,要保证承包企业具有适当的科研经费。
资料来源:
1、《国外兵器动态》1997年8月27日
2、《陆军武器要闻》1994
3、《兵工情报研究报告》1994
规模布局: 一、规模
日本的兵器生产全部由民间企业承担,这些企业的规模大小不一,既有雇员数以千计、
资本雄厚的第一流大企业,也有一般的中小企业。兵器生产的垄断性很高,防卫厅的主要
兵器订货合同集中在大企业。直接接受防卫厅订货的兵工企业有六、七十家,其中从事坦
克与装甲车辆生产的企业有20多家,枪炮生产的企业有10多家,弹药生产的企业有二三十
家。有资格同防卫厅签订合同的企业达上百家。尽管兵器生产在日本大多数企业中所占比
例很小(10%左右),且规模小,开工率低,但企业配套齐全,从系统到部件,从总装到材
料,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生产加工体系。
二、兵器工业所属的主要厂商规模
1、三菱重工业公司
该公司是日本老牌的兵器企业,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因人员多、生产范围广、产值
大而有“日本兵器厂”之称。战后,它既是日本最大的综合性企业,又是日本最大的武器
装备生产厂家,每年的军品定货额都位于同行业榜首,是日本唯一一家承包陆上、海上、
航空三个自卫队主要武器装备生产的厂商。
三菱重工业公司下设14个厂,其中5个厂生产兵器。名古屋飞机制造所除了生产战斗机
外,还生产空空、空舰、地空导弹,火箭发射架和各种自行火炮底盘。相模原制造所是日
本唯一的坦克生产商。
2、川崎重工业公司
该公司主要生产反坦克导弹,是日本第二大武器生产公司,下设13个工厂。岐阜工厂是
川崎重工业公司的骨干厂,主要生产反坦克导弹及火箭发射架。
3、日本制钢所
该公司是日本唯一的火炮生产企业,长期以来垄断大、中口径火炮的生产。下设4个工
厂,其中的广岛制造所,除主要生产火炮外,还生产火箭发射架和火箭弹装填机。
4、小松制造所
该公司是军用车辆、军事工程车辆和炮弹生产厂商,下设6个工厂,其中的大阪工厂是
炮弹生产专用厂,川崎工厂是装甲车、自行火炮车体生产厂。
5、住友重工业公司
该公司于1982年10月兼并了日特金属工业公司 之后,成为机枪生产厂商。公司下设9个
工厂,其中的田无制造所除生产机枪外,还生产机关炮。
6、大金工业公司
该公司是日本唯一的火箭生产厂商,下设5个工厂,其中的淀川制造所是炮弹生产厂。
7、日产汽车公司
该公司是日本唯一的火箭弹生产厂商,下设9个工厂。
8、丰和工业公司
该公司是步枪生产厂商,下设3个工厂,其中的新川工厂和稿泽工厂是枪械、迫击炮、
无后坐力炮、烟幕弹发射器、手榴弹等轻兵器生产厂。
9、旭精机工业公司
该公司是步枪弹生产厂商。
10、日本工机公司
该公司是机枪生产厂商,有2个工厂,除了生产枪弹外,还生产火炸药、火工品、机关
炮炮弹及工业火药等。
三、布局
日本兵器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东京、大阪、广岛和神户等地。日本兵器工业主要企业的
地理分布请见图,图名为jggkjp01.gif。
资料来源:
1、《陆军武器要闻》1994
2、《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 1992
结构体制: 一、兵器工业结构
1、产品结果
日本研制和生产的兵器种类比较齐全,包括主战坦克、装甲车辆、火炮、火箭炮以及各
种弹药等。
2、分类
日本兵器工业以私营企业为主,没有独立的官方军工厂,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均由防
卫厅通过合同委托私营企业完成。
3、兵器行业结构
三菱重工业公司、相模原工厂是主战坦克、装甲车辆及其发动机的主要生产厂家.五十
铃汽车公司、丰田汽车公司和日野汽车公司等厂家生产战斗、工程和后勤保障车辆。火炮
和枪械的生产企业主要有日本制钢所、神户制钢所、住友机械工业公司和丰和工业公司等
。日本制钢所是制造大中口径火炮炮管的垄断企业,神户制钢所主要生产炮钢,住友机械
工业公司生产小口径机关炮和机枪,而迫击炮、无坐力炮和步枪主要是丰和工业公司主产
的。生产弹药的企业主要有小松制作所、大金工业公司、日本工机公司、日产汽车公司、
旭精机工业公司、石川制作所等。火炸药则由日本油脂公司和旭化成工业公司等企业生产
。理光钟表公司、日本电子机器公司、细谷火工公司等生产引信和火工品。三菱电机公司
和日本电气公司等生产火控装置。
总之,日本兵器生产的企业配套齐全,从部件到系统,从材料到总装,基本上已形成较
完整的体系。
二、管理体制
1、 高度集中的一元化管理体制
日本总理大臣亲自掌管国防事务,凡有关兵器装备发展的规划计划及重大项目一律亲自
审批 。由总理任主席的国防会议(或安全保障会议)负责上述事宜的审批和决策。
防卫厅长官具体负责兵器装备发展和采办计划的监督执行。防卫厅事务次官任主席的装
备审查委员会是防卫厅长官审查上述事宜的决策咨询机构。
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是国防科研的管理机构,也是唯一的军方科研中心,统管陆海空各
自卫队装备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2、 官民军相结合的决策运行机制
在日本,民间兵器工业不仅是兵器装备和技术研制生产的实体,而且也在兵器工业的发
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民间兵器工业界代表的防卫生产委员会等民间组织通过恳谈会
、联谊会等形式同日本政府和决策人员进行协商面谈,并以建议书等形式向日本政府提出
决策咨询建议。这些意见连同通产省、大藏省等大臣所代表的政府部门的意见以及由防卫
厅长官所代表的军方意见在内阁会议上进一步协调,最后再正式提交安全保障会议进行最
后的审议和决策。
3、多层次的管理体制
日本兵器工业的科研、生产与试验均由军方管理。军方对企业没有直接行政管理权。完
全靠经济"杠杆"和指导性计划,并在民间兵工生产管理机构(如经团联防卫生产会、兵器工
业会等)的密切配合下,从宏观上予以调节和管理。军方管理兵工生产的部门是防卫厅采购
实施本部,其职责是签订各种合同,监督并检查企业履行合同的情况。
因为日本的兵器工业不是自成体系,而是属于制造行业。所以,通产省对其没有直接领
导、管理权。实际上,日本的兵工企业是接受通产省和防卫厅的双层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兵器工业科研与生产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管理体制。
(1)政府系统
a、内阁总理大臣
内阁总理大臣亲自掌管国防事务。凡有关武器装备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和其它重
大事项一律亲自审批,除必要时召开安全保障会议进行审批。
b、安全保障会议
安全保障会议是内阁有关国防事务的综合审议和咨询机构,参与审议与防卫计划相关的
兵器工业调整计划大纲等。
c、通商产业省
该机构是日本政府管理兵器工业生产的职能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对兵工生产实行宏观调
控。
在通商产业省下属各局中,直接与兵工生产有关的机构是机械情报产业局(设12个处)
。该局制定兵器工业、机电工业、电子工业和信息工业等行业的法规、政策并负责实施。
(2)军队系统
a、防卫厅
防卫厅通过合同方式实施武器装备发展计划和采购计划,对民间企业的兵工生产起重要
管理作用;对军内的科研工作则实行计划管理。防卫厅长官是武器装备发展和采购计划的
最高决策层,凡有关武器装备的规划、计划及其他重大事项,均由归口部门呈报审批;必
要时召开装备审议会审议,再报总理大臣审批。
b、装备审议会
装备审议会是防卫厅长官在发展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方面的审查和咨询机构。陆上自卫
队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方针、规划计划、重要技术发展项目、武器系统战术技术
性能指标与制式规格等重要事项,需经过装备审议会的审查。
装备审议会设有综合小组委员会和15个专业小组委员会。在15个专业小组委员会中有1
2个方面的业务审查涉及兵器工业。
c、防卫厅有关司局
d、采购实施本部
e、技术研究本部
(3)影响较大的一些团体
a、经团联防卫生产委员会
成立于1952年8月,是经济团体联合会的特别委员会,主要由80家生产军品的企业组成
,负责政府与民间团体及企业间的联系,调查研究军工产业的各种现实问题。
b、防卫装备协会
成立于1979年11月25日,属于财团法人。该协会的主要工作是,奖励对武器装备的研究
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作出贡献的个人和群体以及对国防采购作出贡献的企业,并组织与武器
装备研制及其生产有关的学术活动。
c、防卫技术协会
成立于1980年3月5日,属于财团法人。该协会的主要工作:促进官方与民间在防卫技术
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交流;奖励在防卫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中作出贡献者。
d、日本防卫装备工业会
成立于1988年9月16日,属于财团法人。该工业会成立的目的是促进武器装备的生产技
术。该工业下设业务联络委员会,所属的部会有:材料部、电子部、枪炮部、弹药火药部
、车辆部、舰艇兵器装备部、水下兵器部、制导武器部、舰船搭载武器部、反舰飞机武器
部等。正式会员有118家公司,赞助会员(法人)有33家公司。
e、防卫生产管理协会
成立于1991年8月,属于财团法人。该协会由日本军工产业的主要厂家三菱重工业公司
、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川崎重工业公司等20家组成。
资料来源:
1、《兵工情报研究报告》1994
2、《世界军事工业概览》1991
能力水平: 一、兵器产品的能力和水平
日本具有各种兵器的研制生产能力,有些兵器的性能水平很高。例如主战坦克,自60年
代以来,每隔10年左右就推出一代新产品。目前装备部队的新一代90式坦克,就采用了许
多最先进的技术,总体性能已超过美国的M1A1和德国的豹2坦克。日本的火控装置也比较先
进,不论是高炮配用的还是坦克炮配用的火控系统都属于世界先进水平。
1、主战坦克
日本兵器工业的坦克设计工作只能从1927年在大阪兵工厂设计“实验型重坦克1”样车
算起。在30年代发展了几种重型坦克之后,日本决定放弃发展重型坦克,而轻型坦克和中
型坦克仍在发展,并在二战中生产了5000辆坦克,其坦克生产量位居世界第六,排在美国
、英国、法国、德国和苏联之后。日本在坦克设计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很早就使用了柴油机
并研制出水陆两栖坦克。日本的兵器工业平均每隔10年推出一种自行设计和生产的主战坦
克,60年代研制并装备了61式坦克,70年代定型并装备了74式坦克。74式坦克属于第二代
主战坦克,年均产量为60-70辆,按计划到1988年底装备850辆,每辆价格约3.86亿日元。
74式坦克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液气压悬挂系统,可使车体前后倾斜6度,左右倾斜9度,上
下起落450mm,可使车底离地高从20mm调至650mm。此外,坦克炮的火控系统也比较先进,
配有激光测距机和模拟弹道计算机。装甲板采用含镍铬的高锰钢板,前装甲厚度为110mm。
发动机功率为550kW(相当于750马力)的风冷式柴油机。
日本现正在研制(已接近完成)的90年代主战坦克TK-x,属第二代产品,它进一步提高了
发动机的功率,达到1100kw(相当于1500马力)。火控系统由激光测距机、数字式弹道计算
机、热成像仪和火炮稳定器等组成。新坦克还装备弹药自动装填机,采用复合装甲,悬挂
系统是采用液气压与扭力杆混合成的。IK-X主战坦克相当于美国的M1Al和联邦德国w的"豹
"坦克。据估计总研制费达250亿日元,是74式坦克研制费的10倍。
日本的坦克水平比世界的先进坦克水平,大约相差一代。日本虽然有独立的预研、设计
能力,但是,他们往往是走捷径--参考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之作,结合本国的实际研制主
战坦克,这样做虽然水平差些,但可以大量节省经费。
三菱重工业公司是74式主战坦克的总承包商,并承担发动机、车体和炮塔的生产。坦克
炮是采用英国的,由日本制钢所特许生产,炮弹是由小松制作所和大金工业公司分包的,
火控系统由日本电气公司和三菱电机公司分包,车载大口径机枪是从美国进口的,参与74
式坦克军部件生产的厂商总共有数百家。
2、装甲车辆
日本装甲车辆生产始自1918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战后被解除了武装,装甲车辆的发
展也受到遏制。重要产品是与74式主战坦克协同作战使用的、日本自行研制和生产的73式
装甲人员输送车,其主承包商是三菱重工业公司,总研制费约3亿日元,每辆价格为9500万
日元。该车的车体为铝合金结构,悬挂系统是扭杆式。此外,还有82式指挥通信车、87式
装甲侦察车以及战斗保障车辆,工程保障车辆,后勤保障车辆等。
50年代由于美国卷入侵朝战争,并觉察到苏联在欧洲的威胁在增长,急于在亚洲寻找防
御伙伴,促成了日本重新走上武装的道路。日本在美国的纵容和支持下开始重新发展自己
的兵器工业,特别是战车工业。
自1954年起,日本在美国的技术支持下先后发展了三代装甲战车:
(1)第一代仿制起家
当主要军事大国在发展“第二代”主战坦克时,日本陆上自卫队装备的是极为落后的M
4A3和M24坦克。60年代初,日本就研制成功本国第一代装甲战车:61式主战坦克和60式装
甲人员输送车以及由这两种车发展的70式抢救车、67式架桥车、67式工程车、60式81毫米
自行迫击炮和60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然而,无论是61式坦克还是60式装甲人员输送车,
基本上都是美国的第一代装甲战车的仿制产品。
(2)第二代自行研制
70年代,在仿制的基础上,日本自行研制出第二代装甲战车:包括74式主战坦克和73式
装甲人员输送车以及由这两种战车发展的78式抢救车、87式自行高炮、74式105毫米自行榴
弹炮、75式130毫米自行多管火箭炮、75式测风车和76式炮位侦察雷达车。这代车的最大特
点是多数部件领先本国自行研制、性能接近世界水平。
(3)第三代全面赶超
80-90年代,日本陆上自卫队为改变依赖美国发展战车的现状,安排发展了第三代战车
,包括90式主战坦克和89式装甲人员输送车以及由90式坦克发展的90式抢救牵引车和91式
架桥车,这些战车不仅性能先进,而且主要部件基本上由日本自行研制。以90式主战坦克
为例,除120毫米火炮是利用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许可证在日本生产外,其余部件均由日本工
业界自行研制。90式主战坦克的性能真正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几次在世界主战坦克排行
榜上名列前茅。尤其是自动装弹机的使用,使乘员减少到3人,这在西方国家只有法国的“
勒克莱尔”坦克才能相比。
3、火炮和轻武器
日本研制和生产的轻武器有:丰和工业公司研制和生产的64式步枪,住友重机械工业公
司研制和生产的62式机枪,以及丰和工业公司从瑞典引进特许生产的84mm火箭筒等。 75式
155mm自行榴弹炮是陆上自卫队的主要火炮。从1967年开始研制,1975年定型:火炮和炮塔
由日本制钢所生产,车体由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该自行炮的炮塔和车体都采用铝合金防
弹板焊接结构,配备了弹药自动装填装置。到1988年陆上自卫队装备了201辆。日本还引进
和生产英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共同研制的FH70式155mm榴弹炮,以取代现有的牵引式
155mm榴弹炮,并计划将其装于75式自行榴弹炮的底盘上。特许生产FH70炮的厂家是日本制
钢所。此外,还特许生产美国的M110A2式203mm自行榴弹炮。
35mm高炮原是瑞士厄利孔公司产品,日本也引进特许生产,火炮生产厂家是日本制钢所
。日本现生产装备的35mm高炮有两种:牵引式和自行式。自行式是将35mm高炮装于74式坦
克底盘上,1978年开始试制,!987年定型,称为87式35mm自行高炮,1988年开始装备部队
,总采购量110辆。自行高炮的火控系统比较先进,它有三个可以独立工作的系统:雷达系
统、电子光学系统和目视光学系统。即使战时有两个系统失灵,剩下的一个系统仍可以担
负起火炮射击控制工作。这种自行高炮每辆价格为16亿日元左右。火炮和炮塔由日本制钢
所生产,车体由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火控系统由三菱电机公司生产。
130mm75式30管自行火箭炮,是1975年定型的,年产量8部,计划共生产66部,发射车是
小松制作所研制的,火箭炮是日产汽车公司的宇宙航空事业部发展的。75式130mm火箭炮配
有自行风速测量仪。
4、弹药
日本使用的弹药基本都是本国生产的,包括枪弹、迫击炮弹、野战炮弹、高射炮弹、火
箭弹、坦克炮弹,以及火炸药、引信、火工品等。
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研制的弹药有:155mm底喷弹,这是一种远程弹,于1987年开
始试制,1989年进行弹道性能试验;120mm坦克炮弹是为新坦克的120mm滑膛炮研制的,分
为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尾冀稳定破甲弹两种,1987年技术研究本部试制这种炮弹的预算
经费为2.5亿日元,正式试制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1989年需要试制费预计超过10亿日元
;40mm预制破片弹,1982-l985年由技术研究本部进行基础研究,1986年由大金工业公司承
包弹体设计和试制,合同额达3774万日元,计划1990年进行"试制研究"。
日本还在研究一种磁感应式地雷,用于击穿坦克和装甲车的底装甲或破坏其行走结构。
弹药制造业1989~1993年的产量比值为100:86:66:59:58,下滑幅度甚大。
5、导弹
1990~1993年的产值分别为15.8亿、11.4亿、10.2亿和7.3亿美元。这表明:从1991年
开始,导弹产值即迅速跌落。
6、“乙类”装备
“乙类”装备指通信电子器材、一般车辆、设施器材及军需品等。1990~1993年的产值
各为5.1亿、4.6亿、4.6亿和4.3亿美元。“中期防卫整备计划”的前3年当中,日本“乙类
”装备的产值相当稳定。它反映了冷战结束后,日本政府对通信电子器材及后勤保障设施
器材等十分重视。
二、兵器工业技术水平
1、 枪炮车辆技术
以坦克装甲车辆为代表的军用车辆技术从第1次防卫计划开始就成为重要研究开发领域
。到80年代,以90式坦克、89式步兵战车、87式侦查警戒车辆为代表的军用技术的开发进
入高潮。特别是90式坦克研究开发上广泛采用了如稳像式指挥仪型火控装置、全电气炮控
系统、自动装弹机、发动机、传动与冷却系统一体化的动力装置,带液力变矩器自动变速
、静液转向、电液操纵的传动装置,可调式液气/扭杆悬挂系统,陶瓷复合装甲,激光测距
、红外热像仪和瞄准镜三合一的瞄准装置等。为日本军用车辆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
了技术基础。90年代后期,仍在进行新型燃气轮机、涡轮复合柴油机、液压无级变速传动
装置、半主动液气悬挂系统的研究,为第四代坦克的发展准备技术。
同其他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相反,日本的枪炮弹药技术仍无大的起色。日本制钢所研制
120mm坦克炮尚不能满足90式坦克的需要,因而临时决定引进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技术。在
其他各类枪炮弹药技术领域,日本也无自己的独创成果,几乎全靠仿制或引进。为此,日
本曾在1988年由技术研究本部和民间军工企业组团赴美调研火炮、弹药的发展状况,寻找
日美之间的技术差距。1990年6月再次组团赴美进一步考察近期火炮、弹药的发展状况。技
术研究本部也开始进行液体发射药火炮、电磁炮、高性能发射药和推进剂等火炮弹药技术
的探索研究。
2、 制导技术
由于日本军方认为制导兵器更适合日本防御要求,故制导技术一直受到格外的关注。5
0年代,日本从瑞士厄利空导弹以及美国奈基导弹的仿制和许可证生产入手,开始制导导弹
的研究开发。到1962年就初步定型了采用有线制导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从1966年开始对
红外线半自动有线制导技术的研究开发,并开发出79式反舰反坦克导弹。从 1980年又开始
激光制导技术的开发,并于1987年定型了87式反坦克导弹,1992年又开始了XATM-4型重型
反舰反坦克导弹的研究开发,探讨开发红外图像指导和多目标处理技术。除反坦克导弹外
,像SAM防空导弹、SSM-1反舰导弹等种类导弹也相继问世。90年代末,重点开发的项目是
,采用小型前视红外仪的高智能、高自主成像系统,研究二维红外CCD成像技术,毫米波主
动引导技术,主被动双式制导(红外/毫米波复合制导)、电视制导技术等。这些技术已处
于世界领先的研究水平。到新的中期防卫计划结束时,日本将全面具备自主研究开发各类
战术导弹的能力。
3、 电子技术
日本民用电子技术为军用电子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80年代以来,日本军用电
子技术除开发野战炮兵射击指挥系统、电子交换设备及与制导技术有关的电子技术外,更
加注意对日本C3I系统网络的建立。从1983年开始日本电气公司同技术研究本部合作研制日
本的C3I系统-自动警戒管制系统,其中包括一体化的数字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网络等分系
统,摸索美国国防部开发的Ada程序语言,以及加固型小型计算机、频谱扩展等技术。
雷达技术除三菱电机开发有源相控阵雷达外,还在进行合成孔径雷达和逆向合成孔径雷
达的研究开发。光学传感器方面,则重点探索、开发二维红外电荷耦合气件(CCD)技术,
以发展新型前视红外热像仪。激光测距仪方面,则正在进行CO2激光器的小型化研究。电子
战技术方面,则正在进行宽频雷达、多基地面雷达和大功率激光器的研究开发。
4、 军民两用技术
日本从60年代起,就提出了民间企业在国防技术开发上以军民两用技术为主的方针。在
1965年日本经团联防卫生产委员会拟定的《防卫机器产业实态的调查报告》上,列出的85
项与国防有关的核心技术项目中,有83项属于军民两用性质。除完全通过改进技术或防卫
厅委托的5项技术外,民间企业主动投资开发的就有73项。在83项技术中,防卫厅委托的项
目为19项,需要部分或全部引进国外技术的为25项。到80年代,日本民间企业在电子、信
息、材料和制造技术等军用两用技术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由日本28家公司开发的18项
技术则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美国国防部对关键军事技术中15项军民两用技术的估计,日
本在大多数军民两用技术领域已成为美国的有力竞争者。日本民间企业对军民两用技术的
开发不仅为日本发展高技术兵器奠定了基础,而且大大改变了过去单向引进技术的技术贸
易格局。1984年美国国防部"关于日美武器技术合作"的报告中提出的16项美国军方感兴趣
的日本技术和1986年"关于日本电子技术和毫米波、微波技术"报告中提出的35项技术绝大
部分属于军民两用技术。前一报告中涉及的技术包括砷化镓器件(微波集成电路与高速逻
辑集成电路)、微波集成电路、光纤通信、毫米波技术、亚微米光刻技术、图像识别装置
、陶瓷材料、复合材料、耐热材料、火箭推进装置、计算机辅助设计、机器人等。后一报
告包括的技术有:场效应晶体管、毫米波与微波集成电路、光电子技术、光纤陀螺仪、光
盘、相控阵天线、高分辨率电视摄像机、毫米波多谱勒雷达、光学元件、光学火控装置等
。日本民间企业在半导体和机床这两个支撑兵器工业的军民两用支柱产业上,除已完全掌
握了机床发展的主动权外,在半导体软件方面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资料来源:
1、《国外兵器动态》1997年11月12日
2、《陆军武器要闻》1994
结构能力调整:
冷战结束给日本兵器工业带来很大影响。弹药产量大幅度削减,致使一些弹药厂家“连
维持最小限额所必需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都十分困难”。在日本国防工业中雄居霸主地
位的三菱重工业公司 ,正在把一些从事军品业务的人员从飞机和特种车辆事业部调到别处
;排名第六的东芝公司,共有2000人从事军品业务,其中有70人被调换了工作。但与美国
军火企业大批解雇工人的做法不同,对于剩余人员,日本主要采取企业内部调整、消化的
方式。
日本兵器工业进行结构和能力调整的主要措施如下:
1、推动军工企业的结构调整,保护主要军工企业
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一些主要军工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联合的步伐。1995年10月,石
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和住友重工业公司同意合并双方的海军舰艇和武器设计业务,以及双
方的产品维修业务。为保护重点军工企业和主要军品生产线,日本政府规定,军品产值占
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0%以上的企业为重点军工企业,在经费上对它们实行政策倾斜,并
对其生产设施予以保护,使之不受军品订货减少的影响。这些重点军工企业包括:三菱重
工业公司、川崎重工业公司、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和住友重工业公司等。
2、对某些军工企业实行扶植政策
90年代中后期,为推动兵器工业的发展,日本政府从经费、政策、管理等方面对军工企
业采取各种扶植措施。政府对那些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军品科研项目,例如计算机集成
制造系统、造船机器人等,提供大量补贴,如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高科技项目的开发
提供了大量经费支持。此外,通产省从1997年开始实行“国防工业相关税制”,鼓励兵器
工业企业进行设备投资,即对武器制造商及其转包商投资设备时,减收法人税,从税制上
予以优惠。为支持军工企业向银行贷款开展国际合作,日本政府规定,可由通产省先垫支
利息,等合作项目盈利后再偿还。
3、积极扩大军工国际合作
90年代以来,日本根据本国市场狭窄、军工技术储备不足等具体情况,在军工生产中,
实行自行研制和国际合作相结合的方针。日本军工国际合作的主要对象是美国,其次是西
欧各国,最近与俄罗斯、东南亚等国也开展了合作。1996-97年以来,日本一直在研究与美
国合作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方案。1996年初,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同美国斯帕塔等
三家公司达成联合研究军民两用技术协议,重点研究碳纤维复合材料。
4、扩大民品生产,强调军民结合
90年代后期,随着国内军品订货的减少,日本政府鼓励军工企业扩大民品生产,加强军
用和民用技术的结合。日本防卫厅要求国防科研的基础研究要立足于军民结合,在武器装
备发展中尽可能采用民用先进技术。
5、调整科研重点
90年代末,日本兵器工业在坦克科研领域的调整重点将是发展新型部件。未来主战坦克
部件的研究与发展工作重点放在下列领域:
(1)进行21世纪主战坦克的概念研究,包括车辆电子学的研究和试验车辆的制造;
(2)研制高功率柴油发动机,包括使用陶瓷技术;
(3)加强对燃气轮机的研究,特别是提高热效率的研究;
(4)加强电驱动系统的研究;
(5)加强对无级液压机械全自动坦克传动装置的研究;
(6)重视对先进悬挂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主动悬挂系统的研究;
(7)重视对先进装甲技术的研究,包括研究复合装甲、防顶部攻击装甲以及主动和反
应装甲;
(8)研究新型坦克武器,包括改进现有坦克炮的脱壳穿甲弹性能,研制先进的近炸引
信,研究液体发射药火炮及发射药技术,电磁和电热发射技术。
日本防卫厅还从经济因素考虑,表示要在世纪之交广泛地使用模拟技术,并强调提高费
效比和节约人力与材料的意识,保护环境也将是考虑的重点。
资料来源:
1、《国外兵器动态》1997年11月12日
2、《国防科技要闻》1997年9月25日
3、《航天长城》1998,2
国防动员:
1、方针政策
日本认为,现代国防的正面是军事实力,而国防的纵深是经济实力。因此,日本十分重
视经济的发展。
日本自从50~60年代提出"贸易立国"方针之后,经过20多年的努力,跃为世界"经济大
国",现在日本经济居世界第二位。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又提出了"技术立国"的方针
和"政治大国"的目标。根据这一战略目标的需要,日本在战争动员准备方面采取了"寓军于
民"、"平战结合"、"渐进"扩军和"以质量代数量"的方针政策。与此同时,日本还注意储备
军官、军士,作为军队动员扩编的骨干,保障战时能够进行快速、大量、持续、安全的动
员,以确保防卫动员计划的实施。
2、动员机构
二次大战后,日本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永远放弃国家权力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
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因此,截止到90年代末日本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动员
机构,仅设有50个地方联络部。
地方联络部是陆、海、空三军的共同动员机构。地方联络部由防卫厅长官、陆军参谋长
、陆军军区司令领导,但是在业务上同时又受海军参谋部人事教育部和空军参谋部人事教
育部的指导,负责三军征兵、预备役军人管理以及退伍军人安置等工作。
战时,日本可修改宪法,实行募兵和征兵相结合或征兵制,并且可以迅速地扩建一整套
动员指挥和管理机构。根据以前日本战争动员的历史,未来战争期间,日本内阁首相可能
作为国家实施局部动员和总动员的最高统帅,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国家安全保障会议
可能作为国家实施动员的最高咨询与决策机构,确定动员方针、政策和原则;地方联络部
在防卫厅长官及三军参谋长领导下,具体承办有关兵员动员事宜。为了摸清动员潜力,日
本在1965年就开始进行全国性的调查登记,并准备从1972年开始在全国实行"国民总序号制
"。因为遭到强烈反对,未能实现。
由于二战后日本专门设立物力动员机构,军工生产由垄断财团组织的"经团联防卫生产
委员会"、"日本兵器工业协会"、"日本造船工业协会"、"日本航空航天工业协会"等军工团
体控制。
3、动员程序
日本全国总动员工作由首相统一领导,由有关部门根据预定的动员计划具体组织实施。
从历史上看,日本兵员动员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征召预备役人员,以扩充现役部队;第二
步征召退伍军人,或直接参加现役部队,或参加预备役;第三步征召准军事后备力量。
财力、物力动员亦分若干步进行。其中,物力动员分三步进行。首先动员与防卫厅签订
军工合同的企业,扩大军工生产规模;第二步动员一部分可以生产军品的企业,让这部分
企业迅速转产战争急需的物资,以适应动员的需要;第三步动员其它民用企业,实行全面
转产,尽快生产与战争有关的产品,以满足整个战争的需要。
4、动员准备的几项措施
(1)储备军队骨干
日本人力动员的关键是储备骨干。这样,一旦需要,即可动员潜在国民之中的士兵,迅
速地编成数百万部队。为了储备骨干,1986年9月,日本防卫厅设立了"人才培养与确保研
究会",由防卫厅人事局局长任研究会会长。该会职责是研究探讨培养高质量的优秀军人的
方法和途径,为21世纪培养所需要的指挥军官。日军骨干储备分军内储备和社会储备两种
。军内储备措施主要有:第一,院校培养与储备。日军现有院校33所(不含护士学校),
院校教职员工编配比例约占全军总员额(含文职)的4.8%左右,院校培养能力较大,这无
疑有利于骨干的培养与储备。第二,提高军官、军士的比例,为必要时的扩充打下基础。
日军军官和军士约占官兵总数的60%,军官、军士、兵的比例为1:2.7:2.4。日军军官、军
士为职业军人,军士到53岁退役,军官到规定的退役年龄退役,有利于保留骨干。第三,
建立招募女兵制度。第四,建立文职人员制度,以吸引与保留专业技术骨干。
(2)保护与发展国防工业
日本的国家生产能力是防卫力量的基础。装备的生产和发展,主要是利用民间企业的力
量和技术来进行。日本没有国有企业,全部军工生产均由民间企业承担。
1998年,在日本的企业中从事军工生产的人员约4万人,军工产品总额仅占企业生产总
额的0.5%左右。日本保护和发展国防工业的主要手段有四个:一是通过派遣退役高级军官
到垄断企业担任要职,加强军队与企业的联系,并使企业保持必要的军品生产能力;二是
保持必要数量的军品订货。防卫厅每年都要与一些企业签订一定数量的军事订货合同,预
付订货金,并把价格提高30%左右,以此吸引和鼓励企业从事军品生产;三是军品生产尽
量分散到多家企业,避免过于集中,使得军工生产布局合理,有利于动员和转产;四是以
试验定型为主,积极提高武器性能,储备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目前,日本已研制出一些
现代化常规武器,但部队需求量较小,武器出口又受到限制,采取储备技术和生产能力的
方式,一旦需要,即可大量投产。
(3)积极储备战略物资
从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就非常重视战略物资储备工作。目前,日本主要战略物资的储
备比较少。弹药储备量:陆军约0.5个月份(作战),海军约1.5个月份(作战),空军仅
为10次出击作战份。70年代,日本原油、铁矿石和粮食的储备仅可维持60天左右。80年代
以来,日本战略物资储备有了一定的加强。现在,石油储备约为180天,如采取压缩消费和
节约措施,将日消费量降低到40%左右,那么石油储备量可供270天使用,铁矿石储备量约
为60天;如将消费量降低到30%左右,可供150天使用;粮食储备约为60天,如减半消费,
则可供120天食用。为了进一步加强储备,日本相继成立了铜振兴基金和日本稀有金属储备
机构,在神奈川县、大分县、濑户内海等地,建设铁矿石、煤炭储备基地和堆场,容量为
400万吨。三菱重工业公司计划在长崎县五岛列岛的青方湾建设近海油船式储备系统,储油
能力约520万吨。为了确保战时生产体制转换期间的弹药供应,日本战略研究中心建议平时
应储备3个月以上作战需要的弹药。
在测算日本的战略储备时,物资生产过程中的现有库存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根据
1990~1996年期间,年均库存量统计:钢为10万吨,钢材超过1000万吨,锌为8万吨,铝为
1.3万吨,原煤为673.6万吨,原油约为2200千公斤。在必要时,这些库存量可以部分或全
部转为国家战略储备物资,从而可以进一步延长国家支持战争的时间。
(4)建立危险基金储备制度
建立危险基金储备制度的目的是在国家应付危险时,在资金方面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这一制度的具体情况,如资金筹措和使用等还不十分清楚。
5、影响动员能力的重大因素
日本是个战争潜力比较雄厚的国家。战争潜力能否充分转化为战争能力,关键在于动员
,而动员是否有效,能否实施,对日本这一岛国来说,受以下四方面的和影响:
(1)战争性质
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对日本战争动员及战争能力的发挥有重大影响。例如,在二
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政府发动了罪恶的侵略战争,因此,在动员方面始终受到国民的消极
应付,接下来则受到反战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的抵制。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正义性
、非正义性对战争动员和战争能力的发挥仍有直接影响。
(2)战争规模
战争规模决定动员的规模。通过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日美两国首脑1996年4月签
署的《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和1997年11月修订的《日美防务合作指导方针》等官方文
件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设想中的战争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日本防卫作战的构想
,这个构想可分为三种模式:间接侵略;空袭、海上突破、导弹袭击等单一式进攻;结合
登陆与空降的复合样式进攻。第二类是日美联合应付所谓"周边事态",也分三种情况:一
是日美各自为主进行的包括救援、经济制裁等活动;二是日本对美军行动提供后方地域支
援;三是日美军联合实施应付周边事态的作战。
在上述两类六种作战设想中,第一类第二种设想,因对象不同,特别是战争有扩大的可
能性,因此,日本需要进行局部动员,甚至是全国动员。就90年代日本的战争潜力而言,
它可以动员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战争,并力求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事态,尽快
结束战争。即使速战速决的目的达不到,在战争规模不扩大的前提下,日本亦有余力确保
海上运输线,把战争进行下去;第一类第三种构想和第二类第三种构想,对日本这样一个
面积不大的岛国来说,都属于大规模战争,日本必须实行国家总动员。考虑到战时海上运
输线不通畅,甚至可能被封锁,则日本战争潜力难以支持长期的大规模的战争。以财力动
员为例,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战争,无论武器装备还是人员训练,均需高额费用。海湾战争
中75万人的多国部队在"沙漠风暴"期间日均战争费用为2.95亿美元,陆战日均战费为5.2亿
美元。未来大规模战争中,日本如动员300万军队,日均战争费用按上述标准计算,则战争
持续1年,就需花费4248亿至750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人力和物力动员、人员训练、军队扩
编、兵力投送的费用。
(3)联盟关系
联盟关系对日本战争潜力的发挥有重要制约作用。从90年代末及今后一个时期看,日美
同盟可以维持下去。但日美之间也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矛盾。
全面考虑日美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就日本未来实施的战争而言,其同盟关系
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日美联合作战,日本借助美军人力支持和物力支援,主要战略
资源可望保存,主要战略物资原材料仍能基本保障进口,现有战略物资产量及生产设备能
力,供应战争所需规模的军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第二种情况是日本在美国支援下单独进
行战争,海上运输线基本畅通,那么战略物资生产能力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再加上战略
物资储备,也可勉强支持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第三种情况是得不到美国的支援,甚至直
接对美国开战,日本本土将遭大规模空袭,生产设备遭到严重破坏,海上交通线大部分被
切断,战略物资及其原料难以进口,那么,日本军队是难以持久作战的。
(4)原料供应
日本资源贫乏,战争潜力能否保持,生产能力能否充分发挥,原料供应成为关键因素。
从战争角度看,至关重要的是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原料的对外依赖程度。日本国内战略资源贫乏,对外依赖程度很大。虽然日本经济
实力在世界上排第二位,但它的资源缺乏,一无石油、二无煤、三无铁,主要工业原料均
靠进口。
二是确保海上航线畅通的问题。日本缺乏原材料,主要靠海运解决原材料,一旦海上交
通线被切断,日本的战争潜力特别是物资供应能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简史: 日本兵器工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世纪中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日本兵器工业的发展始于19世纪中叶,1850年长崎警备佐贺藩开设了铸炮局,1863年设
立了关口制作所,这是日本第一家正规的兵器工厂。这时,日本各藩镇也建立了一些兵工
厂,但设备都较差,生产能力较低。长崎、横须贺、集成馆三大家日本兵工厂的生产能力
还赶不上当时的德国克虏伯公司。
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极力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建立陆、海军的同时,对各藩的
兵工厂作了集中、整顿,1877年合并成两个陆军工厂(东京、大阪)、两个海军工厂(筑地、
横须贺)。
1876-1885年,陆海军都建立了专业火药厂,大量生产黑火药;1896年开始生产无烟火
药。1880年从欧美学习军事技术归国的村田经芳发明了村田步枪,成为当时的陆军制式步
枪,随后又从英国购进生产设备,在东京炮兵工厂批量生产。1898年日本制成了31式钢制
速射野炮。至19世纪末,日本近代兵器工业已经初具规模。
1905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推动了日本兵器工业的发展:研制了有名的38式步枪和机枪;
仿制了德国克虏伯公司的75mm野炮并定型为38式野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兵器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陆军扩建了东京兵工厂、大阪
兵工厂、小仓兵器制作所和热田兵器制作所。海军的横须贺工厂开始生产小口径炮的兵工
厂(生产大口径炮)已能生产100t重的炮身用钢锭。陆、海军兵工厂的从业人员达到5万多人
。同时,民间兵工企业大量发展起来,其中尤以三井财团的日本制钢所最为瞩目,其火炮
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了海军的兵工厂。但是,这时期的日本兵器工业还不能完全独立,某些
重要零部件、原材料,以及生产技术和设备等,还必须依赖进口。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为了准备发动侵略战争,倡导战争至高无上,继续推行"
富国强兵"政策,不仅大力发展兵器工业,增加对兵器工业的投资,还扶植与兵器工业有关
的基础工业,使国民经济军事化。 1937年,日本开始了全国战争总动员,推行"国防中心
主义"政策。陆、海军把其主要兵器生产厂指定为"军管厂"或"监督厂",以发挥最大的生产
能力。兵工生产人员增加了两倍,产值达到1亿日元。而且,动员广大的私营企业参加兵工
生产,并给予财政补贴或提供生产设备。
在战争期间,日本的兵器工业高度膨胀。兵器工业的从业人员曾达到110多万,其中陆
军所属的国营企业的从业人员为25万人,私营企业占80多万人;海军所属的国营和私营企
业从业人员有6万多人。产值达到160亿日元。
这个阶段,日本的兵器大多数仍是仿制西欧国家的,尤其是火炮,如榴弹饱和迫击炮多
是仿法国的,高射炮多是仿德国或瑞典的。日本在二次大战时的火炮最大口径曾达到460m
m。日本的坦克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主要型号有"九五"式和"九七"式,这两种坦克总装备
量,约占坦克总装备量的70%。
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竭尽全力发展兵器工业,兵器产量大幅度增加,但是
它存在着许多不能逾越的障碍,如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等。特别是
缺乏原材料,整个战争期间原料仍需进口。战争后期,由于轮船减少,断绝了海上原料来
源,在战争最激烈的阶段,因原料不足而有50%的工厂停工。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迄今
战后,日本兵器工业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重要发展时期,即军工生产恢复时期,基础防
卫力量整备时期和防卫力量质量整备时期
(1)军工生产恢复时期(1952-1957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波兹坦公告",日本的兵器生产遭到禁止。按照美国占领军的
"非军事化政策"和"关于武器、飞机生产的禁令",解散了全部旧日军,停止了全部军火生
产。日本的兵工厂或作战争赔偿,或被拍卖。因此,日本的兵器工业经历了七、八年的空
白期,仅能为美国检修在亚洲各战场上散失的武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把日本作为它在亚洲的兵工厂和后勤基地。同年5月,日本
开始接受迫击炮等兵器生产订货。在驻日美军的指示下,日本开始建立警察预备队。1951
年8月,成立"日美经济协力恳谈会",下设"防卫生产委员会"。1952年3月,美国占领军正
式允许日本恢复兵工生产,将850家军用设施归还日本,其中启用了日本作为战败国赔偿的
131家兵工厂,并通过向美军"特需"供货的方式恢复了日本的军火生产。1952年5月日本开
始接受迫击炮和大炮生产的订货。
1952-1957年,为提供美军的兵器"特需",日本兵工生产额达520亿日元,其中98%是弹
药的订货,其余是迫击炮、无坐力炮、火箭筒等轻型兵器订货。通过"特需"生产,不仅使
日本兵器工业得以恢复,还由于运用美军的严格标准和现代化的质量管理方法,对于消除
战后的技术空白和扭转兵器生产管理落后状况,起了很大的作用。
1954年日美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之后,日本开始建立陆海空三军自卫队及统辖机
关--防卫厅,作为防卫厅军事科研部门的技术研究所(技术研究本部的前身)也同时成
立。在这种形势下,日本经团联防卫生产委员会出于对兵器稳定生产的需要于1954年3月向
日本政府提出了"充实防卫生产态势的意见书"等一系列建议要求,希望日本政府制定军工
生产的基本方针和长期防卫计划。随着日本军火生产由向美军特需生产逐步转向防卫厅内
需生产以及日本防卫力量的发展需要,日本政府通过与经团联等民间组织反复协商,于19
57年5月由内阁会议和国防会议通过了《国防基本方针》并制定了战后"第一次防卫力量整
备计划"及相应的研究开发计划(简称"一次防",1958-1960年)。基本方针的确定和"一
次防"计划的编制不仅标志着日本国防发展战略的形成,同时也标志着日本战后兵器发展战
略的形成。1952-1962年日本生产1万辆军用车辆,产值100亿日元(折合2800万美元),武
器检修创收70亿日元(1900万美元),50年代美国的军事订货为56亿美元,60年代保持每
年5亿美元的水平。
(2)基础防卫力量整备时期(1958-1976年)
这期间日本的自卫队处于初步创建阶段,日本经济已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并处于高速发
展阶段。日本政府的基本考虑是依靠日美安全保障体制来保证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即通
过"抑制军扩急进(抑制军备迅速增长)、依靠日美同盟、优先发展经济"的所谓"吉田路线
",争取经济上赶超英、法、德等工业发达国家,以实现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发展目标。
随着兵器工业的恢复,美援的减少和停止,日本开始考虑独立地发展自己的兵器工业。
在此期间,日本政府确定了"基础防卫力量整备"作为"一次防"到"四次防"的总体发展目标
。
1958-1960财年实行的"第一次防卫计划",着手兵器装备许可证生产。当时不仅重点兵
器仍从美国引进生产技术,连零部件也从美国进口。
1962-1966财年的"第二次防卫计划("简称"二次防"),重点是实现军事装备现代化和开
发先进的兵工技术。从"二次防"开始以"明示总额"的方式提出了跨年度的防卫计划预算方
案。武器装备的国防化和自主研究开发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二次防"期间,国产化生产
的装备主要是地面装备。此时,日本的兵器自给率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够自行研制生产火
箭炮弹、第一代主战坦克、装甲车等兵器和零部件。
1967-1971财年实行的"第三次防卫计划"("简称"三次防"),包括飞机、导弹、电子装
备在内的先进技术装备也开始国产化生产,又一次推动了日本兵器工业的发展。在此期间
,日本自卫队的兵器主要由国内生产,武器自给率达到91.6%,由美国进口的武器装备只
占很小比重。这时期,日本还引进瑞士的专利,生产35mm双管高炮,并装备部队。在"三次
防"期间(1970年),日本防卫厅长官正式下达了有关武器装备和兵器工业发展的基础方针
和政策。美国国防部倡导的"规划-计划-预算体制"(PPBS)在"三次防"期间也开始考虑
,并对某些计划项目实行滚动发展。
1972-1976财年实行的"第四次防卫计划"("简称"四次防"),由于70年代初世界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引起通货膨胀,致使兵器的成本扶摇直上。尽管"四次防"的财政支出超出了原
计划1万亿日元以上,但兵器产量远远没有完成原计划指标。此外,还由于日本在日美贸易
中的巨额顺差,被迫购买美国兵器,而使本国的兵器工业遭到打击,兵器生产量下降,开
工率很低。
在此期间,日本研制成功并定型的主要兵器有:74式主战坦克,73式装甲人员输送车,
75式130mm自行多管火箭炮。到"四次防"计划结束时,"基础防卫力量整备"的目标基本实现
。其中陆上自卫队基本达到18万人的计划指标,甲类装备(各种战斗车辆、枪炮和导弹等
作战武器)为计划指标的97%,乙类装备(雷达、工兵器材等)在"三次防"时已达计划指
标的92%,飞机达到97%,地空导弹为100%,海上自卫队的装备为计划指标的93.4%,其
余装备均为100%。装备的国内采购额比率也从"一次防"前的39.6%和"一次防"时的64%,
提高到"四次防"的93%。坦克、装甲车辆等主要装备的国产化率都在90%以上。
(3)防卫力量的质量整备时期(1977-1990年)
1975年10月29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防卫计划大纲"决议。1977年以后的兵器工业以
此大纲为指针,进行开发和生产。实行"防卫计划大纲"的目的在于更新武器装备,提高武
器装备质量。从此,日本的兵器工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日本防卫力量进入到以质量整备
为特点的新的发展时期。
经过70年代的试探和酝酿,日本在80年代提出了要成为政治大国的发展目标。1982年,
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要进行"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要重新确定"国家的发展方向"
、"要加强日本在世界政治中的发言权"。在这种背景下,尽管日本仍标榜坚持日美安全保
障体制为支柱的专守防卫战略,但其实质内容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1983年日本防卫白皮
书明文写上"日本周围数百海里、海上航线1000海里左右的海域为日本防卫的地理范围"。
为此,防卫力量的建设"不只是增强数量,更重要的是提高质量","为了保证防卫力量的质
量,需要提高技术水平,谋求性能优于对方的国产化的装备",需要"提高各自卫队有机协
同体制,促进和发展各类武器装备的综合运用效果。" 根据《防卫计划大纲》所确定的"质
量整备"的总体发展目标和要求,日本防卫厅在保持自卫队人数不再增加的前提下,通过广
大武器装备在军费开始(防卫关系费"中的比例,大量采购各种先进武器装备。在1977-1
990年发展时期,装备采购费绝对值、增长率和所占比例逐年提高,人粮费比例则呈下降趋
势。以陆上自卫队为例,这一时期恰好是坦克装甲车辆、野战火炮等主要装备的采购高峰
期。日本的军费开支也连续3年(1987-89年)突破国民生产总值1%限额。为日本兵器工业
以国内技术为主而进行的武器装备的自主研究开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
础。
到1990年中期防结束时,各类装备均达到了《大纲》的计划指标要求。其中陆上自卫队
的坦克由790辆提高到1210辆,装甲车由640辆提高到950辆,自行火炮由80门提高到330门
,作战飞机由330架提高到430架。一批新研制的武器装备相继定型并开始装备部队,如90
式坦克、89式步兵战车、87式侦察警戒车、87式双35自行高炮、87式反坦克导弹和88式岸
舰导弹等。
4.90年代的发展(1991年-至今)
1990年12月20日,日本安全保障会议和内阁会议批准的1991-1995年度的"中期防卫力
量整备计划"(简称"新中期防"),使日本国防建设和兵器工业发展又迈入新的台阶。
在此时期,由于东欧剧变和华约解体、国际政治军事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形势下,日
本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也居于较为有
利的地位。这种形势对日本兵器工业的发展极为有利。雄厚的经济实力,使日本兵器工业
有充足的实力提高武器质量,以适应兵器装备技术水平发展的需要。同时根据1995年通过
的新的"防卫大纲",政府又为日本兵器工业发展武器装备提出“合理化、效率化、小型化
,加强功能,提高质量、确保灵活性”的方针,致使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兵器工业一
直遵循此原则,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时期。
资料来源:
1、《防卫务实小六法》平成3年版
2、《日本军事基本情况》军事科学出版社__1987年
3、《世界军事工业概览》1991年
4、《日本的军扩经济》坂井昭夫 1988年
5、《兵器大国日本》1983年
6、《日本的兵器产业》吉原公一郎 1982年
7、《军需产业》1988年
8、《防卫年鉴》1960-1996
9、《防卫白皮书》1960-1998
10、《自卫队年鉴》1960-1996
11、《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十年史》1962年
12、《防卫技术》1960-1998年
13、《防卫生产委员会特报》1955-1962年
14、《日本军事工业》莱因哈特·德赖弗特国防科工委情报研究所译,1984年
方针政策: 随着历次防卫计划的实施以及兵器工业体制和技术研究开发体制的建立,与之
配套的方针政策也得以逐步明确和完善。其中最为系统的是1970年由防卫厅长官向有关次
官传送的"关于装备生产与开发的基本方针""防卫产业整备方针"和"研究开发振兴方针"。
其它方针政策则散见在历年的防卫计划、防卫白皮书、有关协议和防卫厅长官的指示或训
令之中(详情请见《防卫务实小六法》一书)。
具体政策概括为:
1、 充分利用民间企业的技术力量和优势
关于日本兵器的研究与开发,军方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技术调研,确定发展目标,制定计
划和方案、签订委托合同、审查设计、监督合同履行、组织审查鉴定和装备的采购。此外
,军内科研部门还承担不便于由民间企业进行的预研或基础项目的研究。而兵器的通用性
基础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大部分产品的试制和研制以及全部军品的生产都委托民间企业实
施。因此,日本充分利用民间企业的技术力量和优势发展兵器工业。
这是因为军方没有自己的兵工厂,军品试制生产要委托民间企业完成。军方科研部门如
技术研究本部的力量和水平有限。技术研究本部编制为1000余人,其中半数以上为行政人
员,余下的科研人员分散在全军各个不同的技术领域。其技术力量甚至不如一家民间军工
企业雄厚。例如,三菱重工有5个专门从事武器研制的研究所,工作人员高达1500人,仅1
980年的研制经费就高达528亿日元,相形之下,技术研究本部的研制经费仅为350亿日元。
原因之二是,在技术开发的总投入上,日本历来是民高军低。就全国科技开发的总投入上
来看,包括防卫厅在内的政府投入比例不足20%,其中用于军事科研的经费投入比例不到
1%。就从事兵器装备的民间企业来讲,根据对15家公司的10年统计结果,军方等部门的委
托合同费用仅占这15家公司总投入的3% 。即便是民间企业进行的军品科研项目,企业自筹
经费也在50%左右。三是在技术开发能力和水平上,民间企业都是主要角色,尤其是电子、
信息、材料等军民两用技术领域。如美国军方感兴趣的日本35项技术均由8家主要民间企业
开发生产。民间企业对兵器工业发展做的贡献表现在,日本主要军品科研项目的一半左右
是由民间企业独立开发生产的,近些年来,尽管日本防卫厅逐步加强了对军事技术的开发
和管理,但仍将继续执行该项方针政策。
2、 推进兵器装备的自主研究和适当国产化
从长远性、合理性、效率化和通用化角度考虑,日本决定该国武器装备实现适当国产化
。特别是像电子战等保密性强的领域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以此作为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措
施。
自主开发能力的增强可对民用技术的发展产生波及效应,可充分利用日本兵工企业一流
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便于武器装备的长期维修和管理,有利于巨额的设备投资和稳定
技术力量。对于技术要求高而本国技术难以达到的某些设备,则引进国外技术进行许可证
生产。这样可在较短时间内建立国内生产体制,有利于吸收国外最新技术和生产工艺。
3、加强兵器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日本认为发展武器装备不仅要着眼于本国的优秀技术力量,
而且要着眼于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先进技术力量。因此,要加强对国外兵工技术的情报搜
集和分析,加强同美国兵器工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90年代以来,尽管日本已扭转了技术单向引进的贸易格局,并在某些技术领域居于世界
领先地位,但从整体来讲,日本还不能同美国抗衡,尤其是军事技术领域。据美国对21项
关键技术中98个子系统的评价结果,日本仅在18个子系统中同美国平起平坐或略有优势,
而美国则在几乎所有98个子系统中均居于世界前列。因此,继续加强同美国兵器工业的技
术交流和合作,继续吸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技术仍然是日本兵器工业发展的基本方
针政策。
90年代后期,日本除了在红外/毫米波复合制导技术等具体技术领域进行合作外,日美
之间还签订了每年一度的"日美装备、技术定期协议",借以加强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
4、军事科研费比重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1986~1993年,日本防卫厅科研预算在军事预算中所占比率分别为1.95%、2.08%、2
.21%、2.35%、2.48%、2.60%、2.77%和2.93%。这表明冷战结束后,日本科研费占军
费的比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略有上升。同时也反映了政府继续提高自行研制能力的决心
。充足的科研费用为日本兵器工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经济的基础。
5、确定兵器科研重点
日本防卫厅研究本部近几年确定的兵器重点科研项目有:轮式装甲车等26个地面兵器项
目;反潜鱼雷等15个水中兵器项目;近距离地空导弹等14个导弹项目;新型炮位雷达等31
个电子仪器项目。为集中力量与资金,确定了新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为重点突破项目,其
科研投资为0.4亿美元。
6、继续坚持技术引进
在“中期防卫整备计划”期间,兵器工业继续利用外国技术进行国产化的主要武器装备
如下(括弧内数字系指计划期内的产量):
(1)AH-1S眼镜蛇反坦克直升机(18架);
(2)MIM-104爱国者地对空导弹(1套);
(3)改进型霍克地对空导弹(2套)。
7、开辟科技合作的新途径
鉴于军事科研费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政府竭力开辟花钱少、效益高的科技合作
这一新途径,并已经或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效果。
90年代中后期,日美两国一直在商讨可以联合研究的军事科技项目。其中有:具有红外
/毫米波制导方式的导引头;战斗车辆的推进技术;对人眼无损害的激光及导管式火箭发动
机等科研项目都在酝酿之中。为确保实现可能的军事科技合作项目。现在,日美两国每年
都要召开两次日美系统与技术专题座谈会,探讨科技合作项目,以便使两国的科技人员可
以共享他们的科技成果。
8、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日本的兵器工业全部属于民营企业,而且兵器工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受武器出口三项原
则的限制,武器装备的销售市场仅在国内,用户只有防卫厅一家,订货属于多品种小批量
。冷战结束后,日本也对其国防战略进行了调整,大幅度地削减武器装备采购费,使得兵
器工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其生存。日本大型军工企业集团在军品订货中是总承包
商,它们都是军民品兼营,以民品为主。据统计,订货额排在前10位的企业对军品订货的
依赖程度为6%。数以千计的转包商则是中小企业,一般都是专营军品的零部件制造商,对
军品订货的依赖性很强,至于弹药与武器一类制造厂商对军品的依赖程度则高达100%。在
军品订货减少的形势下,无论是大企业或中小企业都将受到影响。为此,日本主管兵器工
业生产的通产省从1997年开始采取鼓励兵器企业设备投资政策,从税制上予以优惠,实行
“国防工业相关税制”。
所谓国防工业相关税制,主要是对飞机制造企业、武器制造企业,并且包括这些行业的
转包商,在他们投资设备时,减收法人税。实行的优惠措施既有老措施,也有新措施。
(1)老措施
鼓励企业投资的老措施有五项,它们分别是减免购买高技术设备的法人税、减免工业革
新设备的法人税、减免能促进中小企业形成新技术而投资的法人税、减免促进能耗供需结
构改革的法人税以及按比例减免试验研究费增加部分的税额。
可减免税额的高技术设备共有8种,例如用于导弹制导控制部的电子设备的电波干扰试
验装置、用于原材料特性分析评价的分光分析机、用于试制高强度纤维装置等。
可减免税额的工业革新设备共有10种,如高功能三元测量仪、先进工业机器人、先进自
动设备分析管理装置等。
减免能促进中小企业形成新技术的设备的税额规定,凡购买新技术设备的中小企业可减
收7%的税收,或予以设备购买价的30%作为折旧费。这些设备有发光分光分析装置、精锻
设备等。
对能促进能源供需结构改革税收制的优惠办法与上条相同,这些设备有用于制造枪炮弹
与药筒的双轴挤压成型机等。
关于扣除试验研究费增加部分的税额,为鼓励企业积极从事试验研究活动,当试验研究
费有增加时,从法人税中扣除附加额的20%。
(2)新措施
新措施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增补适用基础技术研究开发税制的设备,减收设备购买价
5%的法人税;二是将飞机制造业列入事业革新法所包含的内容,增加了适用事业革新税制
的设备范围。该税制的优惠办法是将设备折旧费提高到设备价格的25%。
基础技术研究开发促进税制,属于高技术税制范畴。该税制优惠的对象是有助于开发尖
端技术基础的设备,有红外线能量放射系统装置和快速显像摄影设备。前者用于开发具有
目标识别功能的红外寻的头,后者则是用于解析导弹、炮弹等高速飞行体的飞行状态。
事业革新法优惠的对象是有助于加强生产基础的设备,有复合材料自动叠层设备,它可
用于制造飞机的机体、机翼等复合材料结构件。
9、重视人才培养
为提高研究人员的技术水平,以确保研究发展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在这方面日本采取的
措施是,对研究人员实行由官方借给学费进行技术进修的制度,为研究人员设置技术进修
机构,加强国内的科技培训和国外留学活动,提高主要研究人员的地位和工资。同时,为
了确保提高技术情报的收集能力,还注意向国外派遣技术人员收集情报,以便集中管理、
有效利用国外的最新技术资料。
可见,日本一贯强调,根据本国的工业实力建立相应的生产、科研体制,提高部队的装
备水平。在兵器的科研、生产方面,根据日本的特点,加强兵器装备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提
高装备国产化的比例;充分利用民间企业的技术力量,立足于长远目标,编制科研、生产
规划,注意其有效性、经济性和稳定性,促进计划实现;积极地引入竞争机制,以刺激民
间企业不断提高科研、生产能力。
在兵器工业的生产方面,日本强调引进适当的竞争机制,确保适当的生产规模,注意采
购价格的适宜,对兵器出口要慎重,健全保密措施。
在促进兵器的研究开发方面,日本采取有重点的、有计划地展开研究发展项目,扩大研
究开发领域,有效地利用竞争机制,提高科研水平。对于多家企业竞争试制的项目,要确
保试制经费。民间企业承包的研究发展项目,其成果(包括工业所有权、设计图纸和资料等
)归国家所有,要保证承包企业具有适当的科研经费。
资料来源:
1、《国外兵器动态》1997年8月27日
2、《陆军武器要闻》1994
3、《兵工情报研究报告》1994
规模布局: 一、规模
日本的兵器生产全部由民间企业承担,这些企业的规模大小不一,既有雇员数以千计、
资本雄厚的第一流大企业,也有一般的中小企业。兵器生产的垄断性很高,防卫厅的主要
兵器订货合同集中在大企业。直接接受防卫厅订货的兵工企业有六、七十家,其中从事坦
克与装甲车辆生产的企业有20多家,枪炮生产的企业有10多家,弹药生产的企业有二三十
家。有资格同防卫厅签订合同的企业达上百家。尽管兵器生产在日本大多数企业中所占比
例很小(10%左右),且规模小,开工率低,但企业配套齐全,从系统到部件,从总装到材
料,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生产加工体系。
二、兵器工业所属的主要厂商规模
1、三菱重工业公司
该公司是日本老牌的兵器企业,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因人员多、生产范围广、产值
大而有“日本兵器厂”之称。战后,它既是日本最大的综合性企业,又是日本最大的武器
装备生产厂家,每年的军品定货额都位于同行业榜首,是日本唯一一家承包陆上、海上、
航空三个自卫队主要武器装备生产的厂商。
三菱重工业公司下设14个厂,其中5个厂生产兵器。名古屋飞机制造所除了生产战斗机
外,还生产空空、空舰、地空导弹,火箭发射架和各种自行火炮底盘。相模原制造所是日
本唯一的坦克生产商。
2、川崎重工业公司
该公司主要生产反坦克导弹,是日本第二大武器生产公司,下设13个工厂。岐阜工厂是
川崎重工业公司的骨干厂,主要生产反坦克导弹及火箭发射架。
3、日本制钢所
该公司是日本唯一的火炮生产企业,长期以来垄断大、中口径火炮的生产。下设4个工
厂,其中的广岛制造所,除主要生产火炮外,还生产火箭发射架和火箭弹装填机。
4、小松制造所
该公司是军用车辆、军事工程车辆和炮弹生产厂商,下设6个工厂,其中的大阪工厂是
炮弹生产专用厂,川崎工厂是装甲车、自行火炮车体生产厂。
5、住友重工业公司
该公司于1982年10月兼并了日特金属工业公司 之后,成为机枪生产厂商。公司下设9个
工厂,其中的田无制造所除生产机枪外,还生产机关炮。
6、大金工业公司
该公司是日本唯一的火箭生产厂商,下设5个工厂,其中的淀川制造所是炮弹生产厂。
7、日产汽车公司
该公司是日本唯一的火箭弹生产厂商,下设9个工厂。
8、丰和工业公司
该公司是步枪生产厂商,下设3个工厂,其中的新川工厂和稿泽工厂是枪械、迫击炮、
无后坐力炮、烟幕弹发射器、手榴弹等轻兵器生产厂。
9、旭精机工业公司
该公司是步枪弹生产厂商。
10、日本工机公司
该公司是机枪生产厂商,有2个工厂,除了生产枪弹外,还生产火炸药、火工品、机关
炮炮弹及工业火药等。
三、布局
日本兵器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东京、大阪、广岛和神户等地。日本兵器工业主要企业的
地理分布请见图,图名为jggkjp01.gif。
资料来源:
1、《陆军武器要闻》1994
2、《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 1992
结构体制: 一、兵器工业结构
1、产品结果
日本研制和生产的兵器种类比较齐全,包括主战坦克、装甲车辆、火炮、火箭炮以及各
种弹药等。
2、分类
日本兵器工业以私营企业为主,没有独立的官方军工厂,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均由防
卫厅通过合同委托私营企业完成。
3、兵器行业结构
三菱重工业公司、相模原工厂是主战坦克、装甲车辆及其发动机的主要生产厂家.五十
铃汽车公司、丰田汽车公司和日野汽车公司等厂家生产战斗、工程和后勤保障车辆。火炮
和枪械的生产企业主要有日本制钢所、神户制钢所、住友机械工业公司和丰和工业公司等
。日本制钢所是制造大中口径火炮炮管的垄断企业,神户制钢所主要生产炮钢,住友机械
工业公司生产小口径机关炮和机枪,而迫击炮、无坐力炮和步枪主要是丰和工业公司主产
的。生产弹药的企业主要有小松制作所、大金工业公司、日本工机公司、日产汽车公司、
旭精机工业公司、石川制作所等。火炸药则由日本油脂公司和旭化成工业公司等企业生产
。理光钟表公司、日本电子机器公司、细谷火工公司等生产引信和火工品。三菱电机公司
和日本电气公司等生产火控装置。
总之,日本兵器生产的企业配套齐全,从部件到系统,从材料到总装,基本上已形成较
完整的体系。
二、管理体制
1、 高度集中的一元化管理体制
日本总理大臣亲自掌管国防事务,凡有关兵器装备发展的规划计划及重大项目一律亲自
审批 。由总理任主席的国防会议(或安全保障会议)负责上述事宜的审批和决策。
防卫厅长官具体负责兵器装备发展和采办计划的监督执行。防卫厅事务次官任主席的装
备审查委员会是防卫厅长官审查上述事宜的决策咨询机构。
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是国防科研的管理机构,也是唯一的军方科研中心,统管陆海空各
自卫队装备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2、 官民军相结合的决策运行机制
在日本,民间兵器工业不仅是兵器装备和技术研制生产的实体,而且也在兵器工业的发
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民间兵器工业界代表的防卫生产委员会等民间组织通过恳谈会
、联谊会等形式同日本政府和决策人员进行协商面谈,并以建议书等形式向日本政府提出
决策咨询建议。这些意见连同通产省、大藏省等大臣所代表的政府部门的意见以及由防卫
厅长官所代表的军方意见在内阁会议上进一步协调,最后再正式提交安全保障会议进行最
后的审议和决策。
3、多层次的管理体制
日本兵器工业的科研、生产与试验均由军方管理。军方对企业没有直接行政管理权。完
全靠经济"杠杆"和指导性计划,并在民间兵工生产管理机构(如经团联防卫生产会、兵器工
业会等)的密切配合下,从宏观上予以调节和管理。军方管理兵工生产的部门是防卫厅采购
实施本部,其职责是签订各种合同,监督并检查企业履行合同的情况。
因为日本的兵器工业不是自成体系,而是属于制造行业。所以,通产省对其没有直接领
导、管理权。实际上,日本的兵工企业是接受通产省和防卫厅的双层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兵器工业科研与生产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管理体制。
(1)政府系统
a、内阁总理大臣
内阁总理大臣亲自掌管国防事务。凡有关武器装备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和其它重
大事项一律亲自审批,除必要时召开安全保障会议进行审批。
b、安全保障会议
安全保障会议是内阁有关国防事务的综合审议和咨询机构,参与审议与防卫计划相关的
兵器工业调整计划大纲等。
c、通商产业省
该机构是日本政府管理兵器工业生产的职能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对兵工生产实行宏观调
控。
在通商产业省下属各局中,直接与兵工生产有关的机构是机械情报产业局(设12个处)
。该局制定兵器工业、机电工业、电子工业和信息工业等行业的法规、政策并负责实施。
(2)军队系统
a、防卫厅
防卫厅通过合同方式实施武器装备发展计划和采购计划,对民间企业的兵工生产起重要
管理作用;对军内的科研工作则实行计划管理。防卫厅长官是武器装备发展和采购计划的
最高决策层,凡有关武器装备的规划、计划及其他重大事项,均由归口部门呈报审批;必
要时召开装备审议会审议,再报总理大臣审批。
b、装备审议会
装备审议会是防卫厅长官在发展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方面的审查和咨询机构。陆上自卫
队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方针、规划计划、重要技术发展项目、武器系统战术技术
性能指标与制式规格等重要事项,需经过装备审议会的审查。
装备审议会设有综合小组委员会和15个专业小组委员会。在15个专业小组委员会中有1
2个方面的业务审查涉及兵器工业。
c、防卫厅有关司局
d、采购实施本部
e、技术研究本部
(3)影响较大的一些团体
a、经团联防卫生产委员会
成立于1952年8月,是经济团体联合会的特别委员会,主要由80家生产军品的企业组成
,负责政府与民间团体及企业间的联系,调查研究军工产业的各种现实问题。
b、防卫装备协会
成立于1979年11月25日,属于财团法人。该协会的主要工作是,奖励对武器装备的研究
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作出贡献的个人和群体以及对国防采购作出贡献的企业,并组织与武器
装备研制及其生产有关的学术活动。
c、防卫技术协会
成立于1980年3月5日,属于财团法人。该协会的主要工作:促进官方与民间在防卫技术
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交流;奖励在防卫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中作出贡献者。
d、日本防卫装备工业会
成立于1988年9月16日,属于财团法人。该工业会成立的目的是促进武器装备的生产技
术。该工业下设业务联络委员会,所属的部会有:材料部、电子部、枪炮部、弹药火药部
、车辆部、舰艇兵器装备部、水下兵器部、制导武器部、舰船搭载武器部、反舰飞机武器
部等。正式会员有118家公司,赞助会员(法人)有33家公司。
e、防卫生产管理协会
成立于1991年8月,属于财团法人。该协会由日本军工产业的主要厂家三菱重工业公司
、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川崎重工业公司等20家组成。
资料来源:
1、《兵工情报研究报告》1994
2、《世界军事工业概览》1991
能力水平: 一、兵器产品的能力和水平
日本具有各种兵器的研制生产能力,有些兵器的性能水平很高。例如主战坦克,自60年
代以来,每隔10年左右就推出一代新产品。目前装备部队的新一代90式坦克,就采用了许
多最先进的技术,总体性能已超过美国的M1A1和德国的豹2坦克。日本的火控装置也比较先
进,不论是高炮配用的还是坦克炮配用的火控系统都属于世界先进水平。
1、主战坦克
日本兵器工业的坦克设计工作只能从1927年在大阪兵工厂设计“实验型重坦克1”样车
算起。在30年代发展了几种重型坦克之后,日本决定放弃发展重型坦克,而轻型坦克和中
型坦克仍在发展,并在二战中生产了5000辆坦克,其坦克生产量位居世界第六,排在美国
、英国、法国、德国和苏联之后。日本在坦克设计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很早就使用了柴油机
并研制出水陆两栖坦克。日本的兵器工业平均每隔10年推出一种自行设计和生产的主战坦
克,60年代研制并装备了61式坦克,70年代定型并装备了74式坦克。74式坦克属于第二代
主战坦克,年均产量为60-70辆,按计划到1988年底装备850辆,每辆价格约3.86亿日元。
74式坦克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液气压悬挂系统,可使车体前后倾斜6度,左右倾斜9度,上
下起落450mm,可使车底离地高从20mm调至650mm。此外,坦克炮的火控系统也比较先进,
配有激光测距机和模拟弹道计算机。装甲板采用含镍铬的高锰钢板,前装甲厚度为110mm。
发动机功率为550kW(相当于750马力)的风冷式柴油机。
日本现正在研制(已接近完成)的90年代主战坦克TK-x,属第二代产品,它进一步提高了
发动机的功率,达到1100kw(相当于1500马力)。火控系统由激光测距机、数字式弹道计算
机、热成像仪和火炮稳定器等组成。新坦克还装备弹药自动装填机,采用复合装甲,悬挂
系统是采用液气压与扭力杆混合成的。IK-X主战坦克相当于美国的M1Al和联邦德国w的"豹
"坦克。据估计总研制费达250亿日元,是74式坦克研制费的10倍。
日本的坦克水平比世界的先进坦克水平,大约相差一代。日本虽然有独立的预研、设计
能力,但是,他们往往是走捷径--参考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之作,结合本国的实际研制主
战坦克,这样做虽然水平差些,但可以大量节省经费。
三菱重工业公司是74式主战坦克的总承包商,并承担发动机、车体和炮塔的生产。坦克
炮是采用英国的,由日本制钢所特许生产,炮弹是由小松制作所和大金工业公司分包的,
火控系统由日本电气公司和三菱电机公司分包,车载大口径机枪是从美国进口的,参与74
式坦克军部件生产的厂商总共有数百家。
2、装甲车辆
日本装甲车辆生产始自1918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战后被解除了武装,装甲车辆的发
展也受到遏制。重要产品是与74式主战坦克协同作战使用的、日本自行研制和生产的73式
装甲人员输送车,其主承包商是三菱重工业公司,总研制费约3亿日元,每辆价格为9500万
日元。该车的车体为铝合金结构,悬挂系统是扭杆式。此外,还有82式指挥通信车、87式
装甲侦察车以及战斗保障车辆,工程保障车辆,后勤保障车辆等。
50年代由于美国卷入侵朝战争,并觉察到苏联在欧洲的威胁在增长,急于在亚洲寻找防
御伙伴,促成了日本重新走上武装的道路。日本在美国的纵容和支持下开始重新发展自己
的兵器工业,特别是战车工业。
自1954年起,日本在美国的技术支持下先后发展了三代装甲战车:
(1)第一代仿制起家
当主要军事大国在发展“第二代”主战坦克时,日本陆上自卫队装备的是极为落后的M
4A3和M24坦克。60年代初,日本就研制成功本国第一代装甲战车:61式主战坦克和60式装
甲人员输送车以及由这两种车发展的70式抢救车、67式架桥车、67式工程车、60式81毫米
自行迫击炮和60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然而,无论是61式坦克还是60式装甲人员输送车,
基本上都是美国的第一代装甲战车的仿制产品。
(2)第二代自行研制
70年代,在仿制的基础上,日本自行研制出第二代装甲战车:包括74式主战坦克和73式
装甲人员输送车以及由这两种战车发展的78式抢救车、87式自行高炮、74式105毫米自行榴
弹炮、75式130毫米自行多管火箭炮、75式测风车和76式炮位侦察雷达车。这代车的最大特
点是多数部件领先本国自行研制、性能接近世界水平。
(3)第三代全面赶超
80-90年代,日本陆上自卫队为改变依赖美国发展战车的现状,安排发展了第三代战车
,包括90式主战坦克和89式装甲人员输送车以及由90式坦克发展的90式抢救牵引车和91式
架桥车,这些战车不仅性能先进,而且主要部件基本上由日本自行研制。以90式主战坦克
为例,除120毫米火炮是利用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许可证在日本生产外,其余部件均由日本工
业界自行研制。90式主战坦克的性能真正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几次在世界主战坦克排行
榜上名列前茅。尤其是自动装弹机的使用,使乘员减少到3人,这在西方国家只有法国的“
勒克莱尔”坦克才能相比。
3、火炮和轻武器
日本研制和生产的轻武器有:丰和工业公司研制和生产的64式步枪,住友重机械工业公
司研制和生产的62式机枪,以及丰和工业公司从瑞典引进特许生产的84mm火箭筒等。 75式
155mm自行榴弹炮是陆上自卫队的主要火炮。从1967年开始研制,1975年定型:火炮和炮塔
由日本制钢所生产,车体由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该自行炮的炮塔和车体都采用铝合金防
弹板焊接结构,配备了弹药自动装填装置。到1988年陆上自卫队装备了201辆。日本还引进
和生产英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共同研制的FH70式155mm榴弹炮,以取代现有的牵引式
155mm榴弹炮,并计划将其装于75式自行榴弹炮的底盘上。特许生产FH70炮的厂家是日本制
钢所。此外,还特许生产美国的M110A2式203mm自行榴弹炮。
35mm高炮原是瑞士厄利孔公司产品,日本也引进特许生产,火炮生产厂家是日本制钢所
。日本现生产装备的35mm高炮有两种:牵引式和自行式。自行式是将35mm高炮装于74式坦
克底盘上,1978年开始试制,!987年定型,称为87式35mm自行高炮,1988年开始装备部队
,总采购量110辆。自行高炮的火控系统比较先进,它有三个可以独立工作的系统:雷达系
统、电子光学系统和目视光学系统。即使战时有两个系统失灵,剩下的一个系统仍可以担
负起火炮射击控制工作。这种自行高炮每辆价格为16亿日元左右。火炮和炮塔由日本制钢
所生产,车体由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火控系统由三菱电机公司生产。
130mm75式30管自行火箭炮,是1975年定型的,年产量8部,计划共生产66部,发射车是
小松制作所研制的,火箭炮是日产汽车公司的宇宙航空事业部发展的。75式130mm火箭炮配
有自行风速测量仪。
4、弹药
日本使用的弹药基本都是本国生产的,包括枪弹、迫击炮弹、野战炮弹、高射炮弹、火
箭弹、坦克炮弹,以及火炸药、引信、火工品等。
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研制的弹药有:155mm底喷弹,这是一种远程弹,于1987年开
始试制,1989年进行弹道性能试验;120mm坦克炮弹是为新坦克的120mm滑膛炮研制的,分
为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尾冀稳定破甲弹两种,1987年技术研究本部试制这种炮弹的预算
经费为2.5亿日元,正式试制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1989年需要试制费预计超过10亿日元
;40mm预制破片弹,1982-l985年由技术研究本部进行基础研究,1986年由大金工业公司承
包弹体设计和试制,合同额达3774万日元,计划1990年进行"试制研究"。
日本还在研究一种磁感应式地雷,用于击穿坦克和装甲车的底装甲或破坏其行走结构。
弹药制造业1989~1993年的产量比值为100:86:66:59:58,下滑幅度甚大。
5、导弹
1990~1993年的产值分别为15.8亿、11.4亿、10.2亿和7.3亿美元。这表明:从1991年
开始,导弹产值即迅速跌落。
6、“乙类”装备
“乙类”装备指通信电子器材、一般车辆、设施器材及军需品等。1990~1993年的产值
各为5.1亿、4.6亿、4.6亿和4.3亿美元。“中期防卫整备计划”的前3年当中,日本“乙类
”装备的产值相当稳定。它反映了冷战结束后,日本政府对通信电子器材及后勤保障设施
器材等十分重视。
二、兵器工业技术水平
1、 枪炮车辆技术
以坦克装甲车辆为代表的军用车辆技术从第1次防卫计划开始就成为重要研究开发领域
。到80年代,以90式坦克、89式步兵战车、87式侦查警戒车辆为代表的军用技术的开发进
入高潮。特别是90式坦克研究开发上广泛采用了如稳像式指挥仪型火控装置、全电气炮控
系统、自动装弹机、发动机、传动与冷却系统一体化的动力装置,带液力变矩器自动变速
、静液转向、电液操纵的传动装置,可调式液气/扭杆悬挂系统,陶瓷复合装甲,激光测距
、红外热像仪和瞄准镜三合一的瞄准装置等。为日本军用车辆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
了技术基础。90年代后期,仍在进行新型燃气轮机、涡轮复合柴油机、液压无级变速传动
装置、半主动液气悬挂系统的研究,为第四代坦克的发展准备技术。
同其他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相反,日本的枪炮弹药技术仍无大的起色。日本制钢所研制
120mm坦克炮尚不能满足90式坦克的需要,因而临时决定引进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技术。在
其他各类枪炮弹药技术领域,日本也无自己的独创成果,几乎全靠仿制或引进。为此,日
本曾在1988年由技术研究本部和民间军工企业组团赴美调研火炮、弹药的发展状况,寻找
日美之间的技术差距。1990年6月再次组团赴美进一步考察近期火炮、弹药的发展状况。技
术研究本部也开始进行液体发射药火炮、电磁炮、高性能发射药和推进剂等火炮弹药技术
的探索研究。
2、 制导技术
由于日本军方认为制导兵器更适合日本防御要求,故制导技术一直受到格外的关注。5
0年代,日本从瑞士厄利空导弹以及美国奈基导弹的仿制和许可证生产入手,开始制导导弹
的研究开发。到1962年就初步定型了采用有线制导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从1966年开始对
红外线半自动有线制导技术的研究开发,并开发出79式反舰反坦克导弹。从 1980年又开始
激光制导技术的开发,并于1987年定型了87式反坦克导弹,1992年又开始了XATM-4型重型
反舰反坦克导弹的研究开发,探讨开发红外图像指导和多目标处理技术。除反坦克导弹外
,像SAM防空导弹、SSM-1反舰导弹等种类导弹也相继问世。90年代末,重点开发的项目是
,采用小型前视红外仪的高智能、高自主成像系统,研究二维红外CCD成像技术,毫米波主
动引导技术,主被动双式制导(红外/毫米波复合制导)、电视制导技术等。这些技术已处
于世界领先的研究水平。到新的中期防卫计划结束时,日本将全面具备自主研究开发各类
战术导弹的能力。
3、 电子技术
日本民用电子技术为军用电子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80年代以来,日本军用电
子技术除开发野战炮兵射击指挥系统、电子交换设备及与制导技术有关的电子技术外,更
加注意对日本C3I系统网络的建立。从1983年开始日本电气公司同技术研究本部合作研制日
本的C3I系统-自动警戒管制系统,其中包括一体化的数字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网络等分系
统,摸索美国国防部开发的Ada程序语言,以及加固型小型计算机、频谱扩展等技术。
雷达技术除三菱电机开发有源相控阵雷达外,还在进行合成孔径雷达和逆向合成孔径雷
达的研究开发。光学传感器方面,则重点探索、开发二维红外电荷耦合气件(CCD)技术,
以发展新型前视红外热像仪。激光测距仪方面,则正在进行CO2激光器的小型化研究。电子
战技术方面,则正在进行宽频雷达、多基地面雷达和大功率激光器的研究开发。
4、 军民两用技术
日本从60年代起,就提出了民间企业在国防技术开发上以军民两用技术为主的方针。在
1965年日本经团联防卫生产委员会拟定的《防卫机器产业实态的调查报告》上,列出的85
项与国防有关的核心技术项目中,有83项属于军民两用性质。除完全通过改进技术或防卫
厅委托的5项技术外,民间企业主动投资开发的就有73项。在83项技术中,防卫厅委托的项
目为19项,需要部分或全部引进国外技术的为25项。到80年代,日本民间企业在电子、信
息、材料和制造技术等军用两用技术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由日本28家公司开发的18项
技术则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美国国防部对关键军事技术中15项军民两用技术的估计,日
本在大多数军民两用技术领域已成为美国的有力竞争者。日本民间企业对军民两用技术的
开发不仅为日本发展高技术兵器奠定了基础,而且大大改变了过去单向引进技术的技术贸
易格局。1984年美国国防部"关于日美武器技术合作"的报告中提出的16项美国军方感兴趣
的日本技术和1986年"关于日本电子技术和毫米波、微波技术"报告中提出的35项技术绝大
部分属于军民两用技术。前一报告中涉及的技术包括砷化镓器件(微波集成电路与高速逻
辑集成电路)、微波集成电路、光纤通信、毫米波技术、亚微米光刻技术、图像识别装置
、陶瓷材料、复合材料、耐热材料、火箭推进装置、计算机辅助设计、机器人等。后一报
告包括的技术有:场效应晶体管、毫米波与微波集成电路、光电子技术、光纤陀螺仪、光
盘、相控阵天线、高分辨率电视摄像机、毫米波多谱勒雷达、光学元件、光学火控装置等
。日本民间企业在半导体和机床这两个支撑兵器工业的军民两用支柱产业上,除已完全掌
握了机床发展的主动权外,在半导体软件方面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资料来源:
1、《国外兵器动态》1997年11月12日
2、《陆军武器要闻》1994
结构能力调整:
冷战结束给日本兵器工业带来很大影响。弹药产量大幅度削减,致使一些弹药厂家“连
维持最小限额所必需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都十分困难”。在日本国防工业中雄居霸主地
位的三菱重工业公司 ,正在把一些从事军品业务的人员从飞机和特种车辆事业部调到别处
;排名第六的东芝公司,共有2000人从事军品业务,其中有70人被调换了工作。但与美国
军火企业大批解雇工人的做法不同,对于剩余人员,日本主要采取企业内部调整、消化的
方式。
日本兵器工业进行结构和能力调整的主要措施如下:
1、推动军工企业的结构调整,保护主要军工企业
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一些主要军工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联合的步伐。1995年10月,石
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和住友重工业公司同意合并双方的海军舰艇和武器设计业务,以及双
方的产品维修业务。为保护重点军工企业和主要军品生产线,日本政府规定,军品产值占
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0%以上的企业为重点军工企业,在经费上对它们实行政策倾斜,并
对其生产设施予以保护,使之不受军品订货减少的影响。这些重点军工企业包括:三菱重
工业公司、川崎重工业公司、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和住友重工业公司等。
2、对某些军工企业实行扶植政策
90年代中后期,为推动兵器工业的发展,日本政府从经费、政策、管理等方面对军工企
业采取各种扶植措施。政府对那些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军品科研项目,例如计算机集成
制造系统、造船机器人等,提供大量补贴,如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高科技项目的开发
提供了大量经费支持。此外,通产省从1997年开始实行“国防工业相关税制”,鼓励兵器
工业企业进行设备投资,即对武器制造商及其转包商投资设备时,减收法人税,从税制上
予以优惠。为支持军工企业向银行贷款开展国际合作,日本政府规定,可由通产省先垫支
利息,等合作项目盈利后再偿还。
3、积极扩大军工国际合作
90年代以来,日本根据本国市场狭窄、军工技术储备不足等具体情况,在军工生产中,
实行自行研制和国际合作相结合的方针。日本军工国际合作的主要对象是美国,其次是西
欧各国,最近与俄罗斯、东南亚等国也开展了合作。1996-97年以来,日本一直在研究与美
国合作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方案。1996年初,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同美国斯帕塔等
三家公司达成联合研究军民两用技术协议,重点研究碳纤维复合材料。
4、扩大民品生产,强调军民结合
90年代后期,随着国内军品订货的减少,日本政府鼓励军工企业扩大民品生产,加强军
用和民用技术的结合。日本防卫厅要求国防科研的基础研究要立足于军民结合,在武器装
备发展中尽可能采用民用先进技术。
5、调整科研重点
90年代末,日本兵器工业在坦克科研领域的调整重点将是发展新型部件。未来主战坦克
部件的研究与发展工作重点放在下列领域:
(1)进行21世纪主战坦克的概念研究,包括车辆电子学的研究和试验车辆的制造;
(2)研制高功率柴油发动机,包括使用陶瓷技术;
(3)加强对燃气轮机的研究,特别是提高热效率的研究;
(4)加强电驱动系统的研究;
(5)加强对无级液压机械全自动坦克传动装置的研究;
(6)重视对先进悬挂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主动悬挂系统的研究;
(7)重视对先进装甲技术的研究,包括研究复合装甲、防顶部攻击装甲以及主动和反
应装甲;
(8)研究新型坦克武器,包括改进现有坦克炮的脱壳穿甲弹性能,研制先进的近炸引
信,研究液体发射药火炮及发射药技术,电磁和电热发射技术。
日本防卫厅还从经济因素考虑,表示要在世纪之交广泛地使用模拟技术,并强调提高费
效比和节约人力与材料的意识,保护环境也将是考虑的重点。
资料来源:
1、《国外兵器动态》1997年11月12日
2、《国防科技要闻》1997年9月25日
3、《航天长城》1998,2
国防动员:
1、方针政策
日本认为,现代国防的正面是军事实力,而国防的纵深是经济实力。因此,日本十分重
视经济的发展。
日本自从50~60年代提出"贸易立国"方针之后,经过20多年的努力,跃为世界"经济大
国",现在日本经济居世界第二位。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又提出了"技术立国"的方针
和"政治大国"的目标。根据这一战略目标的需要,日本在战争动员准备方面采取了"寓军于
民"、"平战结合"、"渐进"扩军和"以质量代数量"的方针政策。与此同时,日本还注意储备
军官、军士,作为军队动员扩编的骨干,保障战时能够进行快速、大量、持续、安全的动
员,以确保防卫动员计划的实施。
2、动员机构
二次大战后,日本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永远放弃国家权力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
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因此,截止到90年代末日本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动员
机构,仅设有50个地方联络部。
地方联络部是陆、海、空三军的共同动员机构。地方联络部由防卫厅长官、陆军参谋长
、陆军军区司令领导,但是在业务上同时又受海军参谋部人事教育部和空军参谋部人事教
育部的指导,负责三军征兵、预备役军人管理以及退伍军人安置等工作。
战时,日本可修改宪法,实行募兵和征兵相结合或征兵制,并且可以迅速地扩建一整套
动员指挥和管理机构。根据以前日本战争动员的历史,未来战争期间,日本内阁首相可能
作为国家实施局部动员和总动员的最高统帅,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国家安全保障会议
可能作为国家实施动员的最高咨询与决策机构,确定动员方针、政策和原则;地方联络部
在防卫厅长官及三军参谋长领导下,具体承办有关兵员动员事宜。为了摸清动员潜力,日
本在1965年就开始进行全国性的调查登记,并准备从1972年开始在全国实行"国民总序号制
"。因为遭到强烈反对,未能实现。
由于二战后日本专门设立物力动员机构,军工生产由垄断财团组织的"经团联防卫生产
委员会"、"日本兵器工业协会"、"日本造船工业协会"、"日本航空航天工业协会"等军工团
体控制。
3、动员程序
日本全国总动员工作由首相统一领导,由有关部门根据预定的动员计划具体组织实施。
从历史上看,日本兵员动员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征召预备役人员,以扩充现役部队;第二
步征召退伍军人,或直接参加现役部队,或参加预备役;第三步征召准军事后备力量。
财力、物力动员亦分若干步进行。其中,物力动员分三步进行。首先动员与防卫厅签订
军工合同的企业,扩大军工生产规模;第二步动员一部分可以生产军品的企业,让这部分
企业迅速转产战争急需的物资,以适应动员的需要;第三步动员其它民用企业,实行全面
转产,尽快生产与战争有关的产品,以满足整个战争的需要。
4、动员准备的几项措施
(1)储备军队骨干
日本人力动员的关键是储备骨干。这样,一旦需要,即可动员潜在国民之中的士兵,迅
速地编成数百万部队。为了储备骨干,1986年9月,日本防卫厅设立了"人才培养与确保研
究会",由防卫厅人事局局长任研究会会长。该会职责是研究探讨培养高质量的优秀军人的
方法和途径,为21世纪培养所需要的指挥军官。日军骨干储备分军内储备和社会储备两种
。军内储备措施主要有:第一,院校培养与储备。日军现有院校33所(不含护士学校),
院校教职员工编配比例约占全军总员额(含文职)的4.8%左右,院校培养能力较大,这无
疑有利于骨干的培养与储备。第二,提高军官、军士的比例,为必要时的扩充打下基础。
日军军官和军士约占官兵总数的60%,军官、军士、兵的比例为1:2.7:2.4。日军军官、军
士为职业军人,军士到53岁退役,军官到规定的退役年龄退役,有利于保留骨干。第三,
建立招募女兵制度。第四,建立文职人员制度,以吸引与保留专业技术骨干。
(2)保护与发展国防工业
日本的国家生产能力是防卫力量的基础。装备的生产和发展,主要是利用民间企业的力
量和技术来进行。日本没有国有企业,全部军工生产均由民间企业承担。
1998年,在日本的企业中从事军工生产的人员约4万人,军工产品总额仅占企业生产总
额的0.5%左右。日本保护和发展国防工业的主要手段有四个:一是通过派遣退役高级军官
到垄断企业担任要职,加强军队与企业的联系,并使企业保持必要的军品生产能力;二是
保持必要数量的军品订货。防卫厅每年都要与一些企业签订一定数量的军事订货合同,预
付订货金,并把价格提高30%左右,以此吸引和鼓励企业从事军品生产;三是军品生产尽
量分散到多家企业,避免过于集中,使得军工生产布局合理,有利于动员和转产;四是以
试验定型为主,积极提高武器性能,储备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目前,日本已研制出一些
现代化常规武器,但部队需求量较小,武器出口又受到限制,采取储备技术和生产能力的
方式,一旦需要,即可大量投产。
(3)积极储备战略物资
从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就非常重视战略物资储备工作。目前,日本主要战略物资的储
备比较少。弹药储备量:陆军约0.5个月份(作战),海军约1.5个月份(作战),空军仅
为10次出击作战份。70年代,日本原油、铁矿石和粮食的储备仅可维持60天左右。80年代
以来,日本战略物资储备有了一定的加强。现在,石油储备约为180天,如采取压缩消费和
节约措施,将日消费量降低到40%左右,那么石油储备量可供270天使用,铁矿石储备量约
为60天;如将消费量降低到30%左右,可供150天使用;粮食储备约为60天,如减半消费,
则可供120天食用。为了进一步加强储备,日本相继成立了铜振兴基金和日本稀有金属储备
机构,在神奈川县、大分县、濑户内海等地,建设铁矿石、煤炭储备基地和堆场,容量为
400万吨。三菱重工业公司计划在长崎县五岛列岛的青方湾建设近海油船式储备系统,储油
能力约520万吨。为了确保战时生产体制转换期间的弹药供应,日本战略研究中心建议平时
应储备3个月以上作战需要的弹药。
在测算日本的战略储备时,物资生产过程中的现有库存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根据
1990~1996年期间,年均库存量统计:钢为10万吨,钢材超过1000万吨,锌为8万吨,铝为
1.3万吨,原煤为673.6万吨,原油约为2200千公斤。在必要时,这些库存量可以部分或全
部转为国家战略储备物资,从而可以进一步延长国家支持战争的时间。
(4)建立危险基金储备制度
建立危险基金储备制度的目的是在国家应付危险时,在资金方面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这一制度的具体情况,如资金筹措和使用等还不十分清楚。
5、影响动员能力的重大因素
日本是个战争潜力比较雄厚的国家。战争潜力能否充分转化为战争能力,关键在于动员
,而动员是否有效,能否实施,对日本这一岛国来说,受以下四方面的和影响:
(1)战争性质
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对日本战争动员及战争能力的发挥有重大影响。例如,在二
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政府发动了罪恶的侵略战争,因此,在动员方面始终受到国民的消极
应付,接下来则受到反战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的抵制。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正义性
、非正义性对战争动员和战争能力的发挥仍有直接影响。
(2)战争规模
战争规模决定动员的规模。通过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日美两国首脑1996年4月签
署的《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和1997年11月修订的《日美防务合作指导方针》等官方文
件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设想中的战争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日本防卫作战的构想
,这个构想可分为三种模式:间接侵略;空袭、海上突破、导弹袭击等单一式进攻;结合
登陆与空降的复合样式进攻。第二类是日美联合应付所谓"周边事态",也分三种情况:一
是日美各自为主进行的包括救援、经济制裁等活动;二是日本对美军行动提供后方地域支
援;三是日美军联合实施应付周边事态的作战。
在上述两类六种作战设想中,第一类第二种设想,因对象不同,特别是战争有扩大的可
能性,因此,日本需要进行局部动员,甚至是全国动员。就90年代日本的战争潜力而言,
它可以动员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战争,并力求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事态,尽快
结束战争。即使速战速决的目的达不到,在战争规模不扩大的前提下,日本亦有余力确保
海上运输线,把战争进行下去;第一类第三种构想和第二类第三种构想,对日本这样一个
面积不大的岛国来说,都属于大规模战争,日本必须实行国家总动员。考虑到战时海上运
输线不通畅,甚至可能被封锁,则日本战争潜力难以支持长期的大规模的战争。以财力动
员为例,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战争,无论武器装备还是人员训练,均需高额费用。海湾战争
中75万人的多国部队在"沙漠风暴"期间日均战争费用为2.95亿美元,陆战日均战费为5.2亿
美元。未来大规模战争中,日本如动员300万军队,日均战争费用按上述标准计算,则战争
持续1年,就需花费4248亿至750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人力和物力动员、人员训练、军队扩
编、兵力投送的费用。
(3)联盟关系
联盟关系对日本战争潜力的发挥有重要制约作用。从90年代末及今后一个时期看,日美
同盟可以维持下去。但日美之间也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矛盾。
全面考虑日美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就日本未来实施的战争而言,其同盟关系
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日美联合作战,日本借助美军人力支持和物力支援,主要战略
资源可望保存,主要战略物资原材料仍能基本保障进口,现有战略物资产量及生产设备能
力,供应战争所需规模的军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第二种情况是日本在美国支援下单独进
行战争,海上运输线基本畅通,那么战略物资生产能力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再加上战略
物资储备,也可勉强支持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第三种情况是得不到美国的支援,甚至直
接对美国开战,日本本土将遭大规模空袭,生产设备遭到严重破坏,海上交通线大部分被
切断,战略物资及其原料难以进口,那么,日本军队是难以持久作战的。
(4)原料供应
日本资源贫乏,战争潜力能否保持,生产能力能否充分发挥,原料供应成为关键因素。
从战争角度看,至关重要的是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原料的对外依赖程度。日本国内战略资源贫乏,对外依赖程度很大。虽然日本经济
实力在世界上排第二位,但它的资源缺乏,一无石油、二无煤、三无铁,主要工业原料均
靠进口。
二是确保海上航线畅通的问题。日本缺乏原材料,主要靠海运解决原材料,一旦海上交
通线被切断,日本的战争潜力特别是物资供应能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
携书弹剑走黄沙
瀚海天山处处家
大漠西风飞翠羽
江南八月看桂花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6.16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06.59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