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苏联“钻石”军事航天站计划始末(10)(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2月30日19:51:23 星期二),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 原文由 dxmxqe 所发表 】
10. 第二个“钻石”航天站

第一个“钻石”站的失败,促使苏联政府制定了新的“钻石”计划进度表。军事工业委员
会和其下属的通用机械制造部分别于1973年5月16日和5月31日发布命令,要求下一个“钻
石”站的所有各分系统务必在当年7月交付。显然,该站的发射时间预定在1973年后期的某
个时候。然而,到1973年9月,有些分系统,主要是“玛瑙1”成像系统、全站的机电稳定
系统以及水再生系统等,仍未交付。

此外,不断出现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基本“联盟”渡运飞船。这些问题比早先对降落伞系统
的担心要严重得多。米申在1973年6月22日写给切洛梅的一封信中,对利用7K-T型“联盟”
飞船作为“钻石”航天站的渡运飞船一事表示了强烈的保留意见,因为7K-T型“联盟”飞
船需要安装一个辅助稳压器,没有它,在紧急情况下就可能导致航天员生命发生危险和航
天员完成飞行计划的几率降低。后来,到了12月,切洛梅列举了与7K-T型“联盟”飞船和
“钻石”航天站二者组合使用有关的一些严重问题,包括“联盟”飞船载货容量不大、“
联盟”与“钻石”不能多次对接、两者之间对接系统功能差可能会在“动力操作”期间给
航天员带来危险,以及“联盟”飞船电力供应不足等。他建议,不要用“联盟”飞船作为
“钻石”站的渡运飞船。

切洛梅决定重新回到1967年拟定“钻石”站技术指标时国防部所提出的原“战术技术要求
”。在原来的构想中,“钻石”将分两个阶段飞行:第一阶段带有其自身的返回舱,发射
时乘员组坐在该舱内;第二阶段带有大型运输补给飞船。切洛梅认为,赫鲁尼切夫工厂和
他自己的菲利分局应将所有资源从对米申DOS的研制转向对带有返回舱的“钻石”站第一阶
段的研制。

切洛梅的吁请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他越来越不情愿与科罗廖夫的老设计局一道工作,他想
独立搞他自己的项目。但是,如果切洛梅以为即使不与米申合作也照样能够继续干下去,
那纯粹是幻想。有一种虽未经证实但却似乎可信的说法:在1974年初的某个时候,政府曾
“迫使”切洛梅依靠米申的“联盟”飞船作为渡运飞船。因此,第二个“钻石”航天站在
发射时不会携带它自己的返回舱。

10.1 OPS-2/“礼炮3”的发射

在第二个“钻石”航天站发射之前,曾经以“宇宙656”的名义对7K-T型“联盟”渡运飞船
进行了一次单独的自动飞行试验。该飞船装有与“钻石”站对接的设备,它于5月27日起执
行了短短两天的飞行任务。

这次成功的飞行为“钻石”站在1974年6月25日莫斯科时间1:38的第二次发射尝试铺平了道
路,发射时“质子K”火箭将编号为0102的第二个“钻石”航天站射入了高约219
270公里、倾角51.6 的初始轨道。该航天站在入轨之后,立即被命名为“礼炮3”
。在随后的几天里,地面控制人员指令该站进行了一系列轨道机动,最后一次机动是在7月
1日。

10.2“联盟14”飞行任务

在“礼炮3”进行最后一次轨道修正后的第三天,即1974年7月3日莫斯科时间21:51:08,航
天员P·R·波波维奇上校和Y·P·阿尔秋欣中校工程师在累计推迟了将近3年后终于升空了


飞行任务指令长波波维奇早在1962年就飞过“东方4”飞船,而且在1969年11月被选派执行
“钻石”任务之前还为L1和L3登月任务进行过全面训练。飞行工程师阿尔秋欣尽管自1963
年起就是航天员小组成员,但却是第一次执行航天飞行任务。他也为后来被放弃的L1登月
任务受过训练,直到1970年1月以后又为对接任务接受了短期训练以熟练掌握登月对接系统


据宣布,“联盟14”飞船的初始轨道参数是高度195.9242.7公里,倾角51.62&#6
1616;。在距航天站1000米时,他们开始利用自动交会系统使“联盟”飞船向航天站逼近到
不足100米,此后波波维奇通过手工方式进行了对接。

大约5小时之后,即7月5日4:30,阿尔秋欣跟随波波维奇进入了“钻石”站,并开始启动站
内各系统。他们在站内的最初任务包括:调整站内温度,打开通风设备,确定站内墙壁上
挂钩的位置以悬挂手提物品。地面控制人员听见波波维奇称航天站为“美人”。

对切洛梅来说,这是一个无比重要的时刻,因为自从他首次提出这项苏联航天计划以来已
经过去了长达15年之久。他花费了如此慢长的时间,才使得航天员终于登上了他的航天站
(“钻石”站所有载人任务一览参见表10)。

表10 去往“钻石”航天站的载人飞行任务

任 务 飞 船 型 号 主乘员组 后备乘员组 发射时间 着陆时间 持续时间
联盟14 第62号11F615A9 7K-T P·R·波波维奇Y·P·阿尔秋欣 G·V·萨拉法诺夫
L·S·杰明 1974.7.3 21:51:08 1974.7.19 15:21:36 15天17小时 30分28秒

联盟15 第63号 11F615A9 7K-T G·V·萨拉法诺夫 L·S·杰明 B·V·沃雷诺夫
V·M·若洛波夫 1974.8.26 22:58:05 1974.8.28 23:10:16 2天0小时12分11秒

联盟21 第41号 11F615A9 7K-T B·V·沃雷诺夫 V·M·若洛波夫 V·D·祖多夫
V·I·罗日杰斯特文斯基 1976.7.6 15:08:45 1976.8.24 21:32:17 49天6小时23分32秒


联盟23 第65号 11F615A9 7K-T V·D·祖多夫 V·I·罗日杰斯特文斯基 V·V·戈尔巴特
科 Y·N·格拉兹科夫 1976.10.14 20:38:18 1976.10.16 20:45:13 2天0小时6分55秒

联盟24 第66号 11F615A9 7K-T V·V·戈尔巴特科 Y·N·格拉兹科夫 A·N·别列佐沃依

M·I·利孙 1977.2.7 19:10:? 1977.2.25 12:36:? 17天17小时25分58秒

注:发射时间和着陆时间均为莫斯科时间。 

航天员的活动证明,“钻石”航天站的工作方式与民用DOS航天站截然不同。例如,苏联宣
称“礼炮3”是第一个始终指向地球的航天站,因此毫无疑问,其相机总是不断地对准各个
军事设施。据报道,在拜科努尔发射场部署有特定的目标,以试验航天员从太空观测地面
细节的能力。

苏联当时声称,该航天站用全频道(即话音频道和遥测频道)与叶夫帕托里亚飞行控制中
心保持不间断的通信联络,不过西方人经常监听到乘员组同位于大西洋的跟踪保障船——
主要是位于西大西洋的“航天员Y·加加林号”和位于古巴水域的“航天员V·科马罗夫号
”进行的通信联络(往往通过“闪电”卫星)。为了保密起见,航天员在通话时使用了各
种各样的密语。乘员组还使用了与标准“联盟”任务大不相同的频率进行通信会话。在对
接之前,航天员用121.75兆赫的频率与地面通话;可是一登上航天站,他们便改用143.62
5兆赫的频率进行通话。

在飞行期间发布的所有官方通告,都强调了在站上进行了一些主要是民用性质的试验。尽
管苏联人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他们还是无法掩盖这次飞行任务的军事性质。

7月底,美国商业杂志《航空周刊与航天技术》报道说,“联盟14”乘员组从轨道上进行了
军事侦察活动。到1975年3月,该杂志正确无误地指出,“苏联正在搞两种航天站:一种用
于军事侦察,另一种用于科学研究。”

据最新资料披露,乘员组的试验和观测计划十分复杂和艰巨。他们的所有活动都安排得一
分不差,这些活动包括观察、照相和数据传输等。乘员组用“玛瑙1”望远镜进行了大量拍
照。他们在站上将已曝光的胶卷冲洗出来,并将一些重要的图像数据传回地面。不过,军
事用户对所传回的图像信息的质量不太满意。一位军事官员后来回忆,当时的数据传输系
统和计算机胶卷处理系统还不够先进,不能及时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因此,军方不得不
等待用小型回收舱送回地面的已曝光胶卷实物,以看到目标的更详细信息。这样的“等待
”大大降低了图像数据的时效性。

1993年,有资料透露说,航天员们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军事试验,就是跟踪美国的“天空
实验室”航天站。当时,苏联防空军第2科研所正在对利用地面和天基探测器识别太空中的
“敌方”目标进行综合研究。这些试验是为了支持苏联的航天控制系统,后者相当于美国
的太空探测与跟踪系统。根据位于莫斯科的航天控制中心提供的目标指示,波波维奇和阿
尔秋欣利用“隼”光学监视仪发现并跟踪了“天空实验室”航天站。在地面上,乘员组曾
在第2科研所的一台专用模拟器上针对这次试验进行了训练。在那里,航天员们利用由乌克
兰科学院控制论研究所研制的“松鼠”(Belka)数字计算机,对在繁星点点的天空背景下
识别太空目标进行了演练。“联盟14”乘员组显然还对探测某些目标的核能源进行了试验


在两周的时间里,两名航天员还进行了涉及多种学科的各种科学试验。这些试验在许多其
它西方资料中已作过论述,这里不再重复(原文表11列出了在“礼炮3”航天站上进行过的
民用试验,此处译略)。

在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一台名为“模拟”(Analog)的“钻石”站地面模拟器被用来
复现乘员组在轨道上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乘员组在站上的日常活动安排包括:8小时睡眠和8小时工作,其余8小时用于锻练、休息、
打扫卫生和写飞行日志。他们的食品种类繁多,有香味番茄酱、火腿混合粉面包、罐头碎
腊肉、果条、李子干和果仁、农家鲜干酪、蜂蜜蛋糕、加奶咖啡、维生素和各种汤等。在
整个任务期间,乘员组定时进行锻练,通常每天两次,分别在每个工作日的开始和结束时
。他们使用一种万能锻练器材,这种器材使他们能够模仿行走、跑步、跳高、跳远和举重
。航天员们在做健身操时,身穿特制的NRK-1运动服和TNK-2企鹅服。

据说,航天员们通常心境极佳——波波维奇充满冷面幽默,阿尔秋欣有些沉默寡言。两个
人的工作均受到了高度评价。显然,他们百分之百地完成了当初指派给他们的工作,所有
的试验数据后来均被转到了国防部和科学院。

在飞行任务的初期,”钻石”国家委员会曾担心预计在7月4日、6日和8日出现的显著太阳
耀斑会给乘员组带来潜在的危险。经过进一步测定后,委员会得出结论,增强的辐射程度
不会对航天员们构成威胁。

7月8日,被选派执行“阿波罗—联盟”对接试验计划(ASTV)、当时正在苏联星城接受训
练的美国航天员,向两名在轨的苏联航天员发去了贺电。

3天后,苏联官员宣布飞行任务已经过半,这无疑是为了排除“飞行时间已被缩短”的传闻
。次日是乘员组的第一个休息日。7月13日,波波维奇和阿尔秋欣对“联盟14”航天飞船的
各个系统进行了初步检查。

7月17日,航天员试验了“联盟14”飞船,并开始把胶卷和试验结果装入下降舱。他们还把
已曝光的胶卷装进了小型回收舱。飞船顺利与航天站脱离,踏上归途。波波维奇和阿尔秋
欣在太空飞行了15天17小时30分28秒之后,于7月19日莫斯科时间15:21:36安全返回地面,
从而荣幸地成为苏联第一个圆满完成航天站任务并且活着归来的乘员组。

着陆点位于哈萨克斯坦的杰兹卡兹甘东南140公里处,距离预定的目标点不到2000米。航天
员们未等回收部队到来,自己从舱内爬了出来。据报道,他们在几天后就从两周的失重状
态中完全恢复过来。据说,该乘员组在“礼炮3”内留下了好多给养,足够下一乘员组持续
飞行至少6个月之用。

10.3“联盟15”飞行任务

到1974年7月底8月初,第二个乘员组完成了第二次访问“礼炮3”站的准备工作。32岁的G
·V·萨拉法诺夫中校,一位年轻而杰出的飞行员,被任命为任务指令长。他的飞行工程师
是48岁的L·S·杰明上校工程师,一位攻读技术科学博士学位者,撰写过有关反弹道导弹
系统的论文。自1963年起就成为航天员的杰明,在他执行航天任务的时候是进入太空飞行
的年龄最大者。该乘员组为为期25天的飞行任务进行了训练,这也是“钻石”计划中持续
时间最长的一次飞行任务。

“联盟15”飞船按预定计划于 1974年8月26日莫斯科时间夜间22:58:05顺利发射,乘员组
进入了高度193.4235.2公里、倾角51.62 的初始轨道。

萨拉法诺夫和杰明在入轨后的头几个小时至少进行了一次轨道机动,在此期间他们没有发
现任何异常现象。在对飞船各个系统进行了彻底检查之后,乘员组开始了第一个睡眠期。
航天员似乎未完成他们计划中的睡眠,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睡着。由于预计飞船在与航天
站对接时会处在与地面站联络的范围以外,因此叶夫帕托里亚中心的飞行控制人员想要在
对接之前与乘员组进行最后的通话,这样一来乘员组就不得不提前开始了他们在太空的第
二“天”。

不久后,乘员组开始利用“针”交会系统自动向“礼炮3”航天站进行初步逼近。经过几个
小时的追逐,他们终于看到了航天站。按计划,“联盟”飞船的发动机要进行数次点火,
以使两个航天器彼此处在对接距离之内。

就在这时,即在飞船的第16圈轨道上,乘员组的两名成员感觉到,在推进系统每下一次自
动点火时,“联盟15”发动机的点火情况总是与计划完全相反。就是说,当需要加速时,
它反而在制动,反之亦然。结果,坐在这艘小型渡船里的航天员们,在距航天站仅7米的地
方突然偏离了目标。

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乘员组试图进行第二次努力以逼近航天站,可是发动机的燃烧再次
失去控制,“联盟”飞船在相距大约30~50米之处与“礼炮3”失之交臂。

这时,地面控制人员与乘员组进行了匆忙对话,以商量可能的行动方案。控制人员要求乘
员组报告“联盟”飞船上所有重要系统的情况,并用直接指令对一些系统进行试验。乘员
组请求准予他们试用手工方式逼近航天站,但叶夫帕托里亚飞行控制中心不愿意批准这一
行动,因为在前两次尝试中已用掉了过多的推进剂。

当飞船开始飞出苏联地面站的通信范围时,萨拉法诺夫传回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一定
要取得成功。”不清楚萨拉法诺夫在这时是否试图用手工进行对接,不过当飞船与地面站
一恢复通信联系,萨拉法诺夫和杰明就收到了如下信息:“停止进一步尝试。准备着陆。
要连夜返回,不得暂缓行动。”

“联盟”渡运飞船靠其内部蓄电池仅能自主飞行两整天,因此萨拉法诺夫和杰明被迫立即
开始为再入作准备。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他们进行了内务整理活动,但在再入之前又发生了一次潜在的险情。当
飞船奉命机动到正确的姿态以进行脱轨点火时,仪表板上的电流计突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
到的锐利尖峰。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乘员组保持了惊人的镇静。杰明开玩笑地说
:“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就是点火。”萨拉法诺夫回答说:“他们可能还把救护车也开到着
陆区”幸好制动发动机工作正常,下降舱载着两名航天员顺利再入。停泊在大西
洋上的“莫尔若韦茨号”跟踪船向叶夫帕托里亚飞行控制中心报告说,飞船已按计划进行
了再入点火。

8月28日莫斯科时间23:10:16,两名航天员终于在哈萨克斯坦采利诺格勒城西南48公里处成
功着陆。当时那里正值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但就在这漆黑的深夜,救援队在乘员组着陆
后55秒内就迅速找到了他们;在着陆后仅17分钟,航天员便离开了下降舱。这次飞行任务
总共持续了2天0小时12分11秒。

当时,苏联官员正式宣布:这次飞行旨在对拟供未来无人驾驶补给飞船用的一种全自动交
会与对接系统进行试验。当该系统发生故障时,苏联声称,航天员未尝试进行手工对接,
因为这不属于原计划的内容。这一谎言因下述说法而被进一步夸大:即使乘员组与“礼炮
3”对接上了,他们也会迅速与其脱离,因为对接乃是此次飞行任务的唯一目的。苏联为了
掩盖对接失败的事实而走得如此之远,以致他们甚至宣称,这次任务的目的之一是试验年
龄相差悬殊的乘员组能否在心理上和睦相处。不幸的是,有一篇在对接失败之前写成的、
预期对接会成功的报道,由于编辑疏忽大意,未来得及被撤销就在报纸上发表了。这篇报
道的标题是“航天站的新来客”。

在保密面纱的背后,苏联政府于9月3日成立了一个事故调查委员会,以调查对接失败的原
因。尽管两名航天员表现杰出,但该乘员组还是被官方指责为“打断了飞行计划”。对乘
员组的负面评价显然是由能源科研生产联合体的高级工程师们的强烈游说活动引发的,这
些人不愿意相信他们自己的研制成果会受到指责。然而,事故调查委员会的建议之一却是
建议对“联盟”飞船的交会与对接系统(即“针”系统)进行“修改”,这意味着“针”
系统很可能有缺陷。

对于萨拉法诺夫和杰明来说,对他们的不公正评判可能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尽管
萨拉法诺夫作为“钻石”航天员小组的一员继续接受训练直到1980年,但他们两人谁都未
曾执行过第二次航天任务。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次飞行任务后长达20年之久的漫长时间内,始终不许这两个人亲眼目
睹当年无端指责他们的正式报告。这份报告作为机密文件,一直被存放在能源科研生产联
合体的档案室里;尽管一位受人尊敬的俄罗斯新闻记者早就提出了正式申请想看看这份文
件,但是截至1994年9月能源科研生产联合体仍拒绝他接触该报告的内容。

当年曾参与事故调查委员会的调查工作、后来成为能源科研生产联合体副总设计师的B·Y
·切尔托克,在1999年补充了有关这次对接失败的某些关键细节。他指出,在“联盟15”
向“礼炮3”逼近时,“针”系统不仅发生了故障,而且还发出了错误指令。当渡运飞船距
离其目标仅有350米时,“针”系统却以为它们相距20公里。“针”系统利用这一错误信息
令其发动机点火燃烧,以进行远距离逼近。事实上,两个航天器以每小时72公里的相对速
度“擦肩而过”了。当时要是发生了碰撞,乘员组必死无疑。乘员组之所以侥幸逃过一劫
,是因为在20公里的距离上逼近程序包含一定的侧向偏移量。在两次这样的自动对接尝试
均告失败后,乘员组奉命关闭“针”系统,准备返回地面,因为剩下的推进剂载量已不允
许再做第三次尝试。

能源科研生产联合体在1966年出版的一份正式出版物明确地认为,乘员组应该对他们在“
针”系统第一次功能失常时没有早点将系统关闭负责。该出版物的作者们指出,飞船乘员
组未能正确评估一种非标准的情况,因而进行了离航天站很近的危险飞行。
要使“联盟”飞船的“针”系统完全重新工作需要花费比“礼炮3”的预计寿命(约3个月
)还要长的时间,所以即使苏联讨论过要在10月下旬发射第三艘飞船去访问航天站的问题
,这样的计划也从未被付诸实施。

尽管没有再发射飞往该站的载人飞船,但航天站在8月和9月进行了适当的自动照相观测活
动。

1974年9月19日,苏联新闻媒体宣布,“礼炮3”航天站的原定研究计划将在9月23日结束。
那一天,该航天站结束了为期90天的主要飞行计划:按照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钻石”
站进行了恰当定向,固定在球形气密过渡舱底部的小型回收舱从站上被弹射下来。在回收
舱再入过程中,定时器发生了故障,致使主降落伞未能打开,隔热罩未能分离。尽管出现
了这些失常,回收舱还是在莫斯科时间约12:36成功着陆了(只是摔得挺重)。假如当时站
上有人的话,回收舱完全可能使用与“联盟15”乘员组所用相同的着陆窗口。虽然回收舱
盖变形了,但胶卷暗盒却完好无损,它被交给了苏联国防部。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礼炮3”继续进行了一项未具体说明的的工作计划。在此期间,它实
施了几次轨道机动。唯一被提到的试验就是确定弹道和气动特性以及引力和力矩对太阳能
电池阵位置变化的影响。

一份俄罗斯最新资料认为,在航天站自动飞行期间,对努德尔曼的速射加农炮进行了实际
在轨试验。显然,这种武器“在浩瀚无际的太空曾向地球这一边自动射击。遥测数据显示
,航天站受到了强烈振动,但未造成损坏”。其它资料则断言,这种武器从未被装到任何
“钻石”站上。

1974年12月25日,苏联宣布“礼炮3”计划即将终止。不知是否是巧合,就在第二天,“礼
炮4”(即第4个民用航天站DOS-4)被射入了轨道。1975年1月24日,第二个“钻石”航天
站终于按照地面指令在太平洋上空脱轨,再入了大气层。后来有一份资料透露,“航天站
因内部出了问题而脱离了轨道。”除此之外,人们对“礼炮3”最后几天的情况几乎一无所
知。

到1974年12月苏联宣布“礼炮3”计划即将终止时,该航天站业已完成了400多项科学和技
术试验,收到了8000余条来自地面的控制指令,实施了200多次“动力操作”,进行了70多
次电视和2500多次遥测通信会话,进行了500,000余次推力器点火,由太阳能帆板产生了约
5000千瓦小时的电力。据报道,航天站在其整个寿命期间内部始终保持稳定的大气和压力





航天科普FAQ问题搜集中,提问请发送到cxbit@sina.com,烽火全力回答之

本贴由烽火于2003年12月29日21:28:35在〖鼎盛王朝〗发表.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7.23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