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科院与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Oct 20 08:11:10 2005),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发信人: dxmxqe (孩子), 信区: Aero
标  题: 中科院与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9 18:26:18 2005), 站内

    当今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载人航天更能充分展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如果没
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科研能力,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劲的经济能力,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能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和成功,不但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还将
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国科学院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中做出
了应有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应用系统的任务

    开展空间应用是载人飞船工程四项基本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载人飞船工程
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及技术实验。我国载人航天工
程(第一阶段)应用系统的目标是大力推进和发展我国空间科学与空间应用技术,为
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有重要价值的贡献,同时为今后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
与技术试验打下基础,体现了我国发展载人航天的根本目的。

    1)对地观测任务

    以与国际同步发展先进空间遥感器及开拓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目的,确定了中
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器、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包括微波高度计、辐射计和散射计)、地
球环境监测和遥感应用研究等在轨试验和应用任务。配合微波遥感器安排了精密定
轨任务。地球环境监测包括太阳常数监测、太阳和地球紫外辐射监测以及地球辐射
收支探测。

    遥感器应用研究主要开展对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态微波遥感器等新一代
先进遥感器的指标分析、研制跟踪、评价方法研究和示范应用,为我国遥感应用技
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成像光谱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在海洋、陆地和大气方面的
应用研究和应用示范。

    2)空间科学研究

    空间科学实验方面安排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包括空间材料科学项目
,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项目),还有空间天文项目、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任务。主
要目标是全面提高我国空间科学水平。具体项目有:

    微重力流体物理:研制了通用流体实验装置,开展液滴动力学空间实验,同时
开展液桥、多相流体、燃烧等多项地基研究。

    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制了多种空间实验设备(通用生物培养箱、空间
蛋白质结晶装置、空间生物反应器、空间自由流电泳仪、细胞电融合仪),开展空
间生物学效应研究、空间蛋白质结晶、空间细胞培养、空间细胞电融合以及空间蛋
白质和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等研究。

    空间材料科学研究:研制多工位晶体生长炉和晶体生长观测装置,开展二元和
三元半导体光电子材料、透明氧化物晶体、金属和合金等材料研究和空间生长,研
究空间晶体生长动力学。

    配合微重力研究研制了微重力测量仪,对飞船的微重力环境进行测量。

    空间天文和空间物理:研制了宽谱段空间高能辐射谱仪,研究宇宙γ射线暴和
太阳耀斑高能辐射,在地面研究空间物理主动试验方法、电波传播的广义射线理论
和双频GPS转发技术。

    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监测空间环境的重离子辐射、高能质子辐射、高能电子
辐射、低能辐射、大气成分和密度以及飞船电位和单粒子事件。建立空间环境预报
中心,发布长期、中期、短期空间环境预报和警报,进行效应预测,保障航天员、
载人航天器和空间设备安全。

    空间科学方面安排了科学研究、地基和模拟实验、样品研究等60多个科研课题


    3)技术支持系统

    应用系统技术支持系统的天上部分包括有效载荷提供数据管理、专用下行数据
传输设备,并对有效载荷进行统一配电;地面建成了“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包括
专用数据接收站、监控管理系统和数据预处理系统。

    2、应用系统研制概况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受中国科学院委托,具体组织实施应用系统
工程并作为工程总体单位。参加应用系统任务的有中国科学院的30余个研究所和航
天科工集团、中电集团、国家海洋局、国家气象局、总参气象局等的10余个单位。
全新研制空间设备185余件,完成科学与应用研究项目80余个,建设了有效载荷应
用中心和其他必要的研制试验条件。

    载人航天工程分为方案设计、初样研制、正样研制和发射运行三个阶段。

    在方案阶段,应用系统攻克了70余项关键技术,完成了全部有效载荷模样机的
研制,开展了各艘飞船应用有效载荷的系统集成测试,验证并确定了总体和各分系
统方案,完成了地面系统的建设方案和施工。

    神舟1号于1999年11月20日发射,21日返回,该实验飞船进行了应用系统部分
设备在轨试验考核以及天地数据传输接收试验。

    神舟2号飞船2001年1月10日发射,1月16日返回,轨道舱留轨运行半年。自主
阶段开展空间生命实验和空间材料科学实验,留轨段进行了空间天文探测和空间环
境监测,有效载荷10项,共64件设备。

    神舟3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发射,4月1日返回,轨道舱留轨运行半年。自主阶
段开展空间生命和材料科学实验,留轨阶段进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卷云探测仪
试验和地球环境监测,同时开展高层大气环境监测研究。有效载荷共计9项,44件
设备。

    神舟4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发射,2003年1月5日返回,轨道舱留轨运行半年
。自主阶段主要开展空间微重力流体和生命科学实验,留轨阶段进行多模态模态微
波遥感器、综合精密定轨试验以及综合性空间环境监测。共14项有效载荷,52件设
备。

    神舟5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发射,2003年10月16日返回,轨道舱留轨运行阶
段进行了空间环境监测。有效载荷3项,19件设备。

    在五次飞行试验中,应用系统全部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10余年时间,应用系
统上千名参研人员和各部门各单位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完成了大量研究试验任务
,终于实现了全部预定的科学与应用目标,出色地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一阶段的
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

    3、应用系统取得的科学与应用成果

    1)空间对地观测

    应用系统成功地研制出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态微波遥感器等一批先进空
间遥感仪器,使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技术已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微波遥感技术
水平取得重大突破。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是新一代“图谱合一”的光学遥感仪器,具有获取地球目
标(海洋、大气和陆地)详细光谱景象和快速全球覆盖的能力,在神舟三号上试验,
在飞船轨道寿命期间工作正常,取得圆满成功。利用在轨运期间获得的大量多光谱
图像数据,处理出近千幅图像,图像质量清晰,光谱分辨率好。应用部门利用这些资
料对我国江、河、湖、海的滩涂、悬浮泥沙、水质污染,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地面生
态环境、土地沙化、植被分布、地质结构等开展了试验性应用研究。

    神舟3号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是继美国2000年发射的MODIS之后进入空间的第二
台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通过空间试验验证其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于我国经
济建设,科学研究、全球环境探测、国防建设都有十分重大意义。正式评价意见中
写道:“标志着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
感技术已跨入美国和欧共体等国际上先进行列”。

    通过研制和试验,突破了红外焦平面组件、斯特林制冷技术、可见近红外探测
器及光栅部件、均匀性校正技术、光谱辐射定标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取得若干项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专利与关键技术,为开发新一代空间光谱遥感设备,促进
卫星应用奠定了基础。

    多模态微波遥感器

    微波遥感是当今国际上的新型全天候遥感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在微
波遥感应用技术开发上起步较晚,载人航天工程的多模态微波遥感器把微波辐射计
、微波高度计和微波散射计三类设备进行集成,实现综合微波遥感探测。研制过程
中攻克了行波管放大器、线性调频用声表面波色散延迟线技术、天线设计与加工等
若干关键技术。在神舟四号上进行了多模态微波遥感器试验和初步应用探测,微波
辐射计和微波高度计获圆满成功,微波散射计的技术体制性试验也获成功。系统的
创新点是:将三种模态进行集成,实现航天综合微波遥感探测,在轨试验取得成功
,填补了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

    通过地面试验比对,专家组的正式评价意见认为:“辐射模态和高度模态功能
正常,性能稳定;散射模态验证了系统工作原理,脉冲行波管放大器、极化开关、
多普勒跟踪、接收和数据处理通道均正常,散射模态部分海区的数据能反演出海洋
风场,表明系统工作原理正确。多模态微波遥感器是我国第一个进行在轨运行的微
波遥感器,运行结果表明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多模态微波遥感器的研制突破了若干关键技术,积累了我国研制空间微波遥感
设备和应用处理技术的宝贵经验,为我国发展空间微波遥感技术以及研制应用型航
天微波遥感器奠定了基础。

    为了满足微波高度计精确测量海面拓扑高度和有效波高的要求,对飞船的轨道
确定精度,特别是径向高度的精度要求很高,应用系统总体专门安排了综合精密定
轨专项任务,经过反复论证,确定采用激光跟踪测距定位、单频GPS定位和USB测速
的综合精密定轨技术,实测验证精度,达到径向误差为2米,使我国精密定轨技术
有很大提高,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球环境监测

    该系统包括太阳常数监测器、太阳紫外光谱监视器、地球辐射收支仪等三项有
效载荷,用于定量监测太阳常数与太阳紫外光谱绝对辐照度、地球对太阳短波辐射
的反辐射、地气系统自身的长波热辐射、大气臭氧总浓度分布及其垂直结构变化等
,对影响地球环境的重要参数进行绝对量测量。这是我国首次开拓的地球系统科学
的重要方向——进行全球环境及其长期变化的探测研究。三台探测设备装载在神舟
三号飞船上,获圆满成功。测量结果与国际探测数据吻合,得到国际认同和一致好
评。太阳常数监测器经过世界辐射中心(WRC)世界辐射基准(WRR)国际比对(IPC),
其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在0.08%以内;所测得的太阳紫外光谱辐照度与国际地外太阳
紫外光谱辐照度观测平均值相比,在测量误差±10%范围内一致。目前我国研制的
太阳常数监测器已被世界辐射中心(WRC)列为比对标准设备。应用系统在神舟三号
上进行的地球环境监测是我国首次进行的成功的系统性探测, 对与国际接轨,持续
发展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有重要意义。

    卷云探测

    卷云探测对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和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十分重要,应用系统研制的
卷云探测仪建立了我国自己的探测技术体制,可提供高空卷云分布图、云相态分析
图、云顶高度、云光学厚度及其它资料,为大气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卷云探测仪装载在神舟三号飞船轨道舱上,在寿命期内工作全部正常,探测结
果超出预期目标,能从反射率、偏振状态、云顶高度和光学厚度四条途径探测卷云
。具备检测大面积卷云甚至零星薄卷云的能力,验证了该气象探测设备的技术体制
,其设备性能和数据反演方法研究均受到用户的好评,为我国气象探测增添了重要
支持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

    遥感应用研究

    应用系统的遥感应用研究配合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和多模态微波遥感器研制,
开展了两种新型遥感器在海洋、陆地和大气遥感应用多个领域的研究,设置了“对
地观测应用基础研究”、“海洋水色水温遥感探测研究”、“海洋动力环境遥感监
测研究”、“生态、水文和固体地球遥感研究”、“云、水汽和气溶胶探测研究”
、“神舟三号飞船主载荷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海洋技术研究”等6个方面的22项
专题研究,建立了八个应用示范系统,在配合对地观测遥感器在轨测试的地面同步
测量中圆满完成任务,取得了若干项研究成果并直接投入到相关应用领域,产生了
显著效益,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有显著提高,如在国际上领先提出了自然
综合信噪比的概念,建立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应用效果模拟仿真技术系统,为开
展需求技术论证和资料处理起到关键作用,并已经推广到国际上应用。

    2)空间科学实验和探测

    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

    以空间材料加工为应用背景,对半浮区热毛细对流、Benard-Maragoni对流、
界面现象、多相流体、液滴迁移和动力学、微重力燃烧等微重力流体条件下的基本
规律开展研究,开展了大量地面实验研究、空间搭载实验、短时间微重力实验和数
值模拟;研制了飞船上的通用流体实验装置,包括20×20×20mm3液池,子液储存
和注液系统,等厚干涉仪、液滴轨迹光学成像、示踪粒子测量、温度场测量等光学
诊断设备,能完成多种物理量的同步测量,通过CCD摄像获取实时图象数据,实验
数据和图像(部分)可实时下传。

    在神舟四号上进行的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验是国际上同类实验最成功的一次,空
间实验装置装载在SZ-4飞船返回舱上,进行了微重力条件下的液滴热毛细迁移实验
,实验取得圆满成功,实验内容丰富,成功地获取到大量的科学实验数据,获得的
实时流场和干涉图像完整、清晰,为微重力流体物理科学研究提供了具有重要研究
价值的第一手资料。自行设计和研制的实验装置方案合理、性能良好,完全达到预
期要求,标志着我国在微重力科学实验水平已提升到一个新台阶,进入世界先进行
列。主要创新点是:

    成功地解决了国外科学家曾经失败过的液滴注入过程中液滴大小控制和液滴分
离技术,选取的液体系统新颖巧妙,使得这次实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空间材料科学研究

    开展空间材料制备及其工艺有关的规律性研究;特别是在重力消失后,某些次
级效应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如扩散、表面张力对流、浸润、非均匀成核和形核触
发、亚稳相的获得、深过冷等;安排了近20个课题的基础性研究,进行了具有重要
应用前景的三元/二元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材料和金属合金/复合材料近
20个样品开展了大量的地面研究;攻克多项关键技术,研制成功开展空间材料科学
实验的重要设备——多工位晶体生长装置以及空间晶体生长观察装置,在神舟二号
飞船多工位晶体生长炉和空间晶体生长观察装置进行了实验,在神舟三号飞船安排
了多工位晶体生长炉进行实验,共进行了三元/二元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
体材料、金属合金/复合材料近20个样品的空间熔融再结晶的单晶生长实验、材料
湿润性、扩散性研究实验以及定向凝固实验等一系列科学研究。两次在轨实验过程
均正常,取得了完整的工程参数和科学数据,表明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实验装置
性能优良、满足实验要求,达到国外同类设备的水平,为我国开展空间材料科学实
验提供了硬件条件,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取得以下研究结果:

    铝-镁硅(Al-Mg2Si)空间凝固样品中的共晶团比地面的粗大,定向生长效果比
地面样品差,但片层厚度没有显示出明显差异,而空间样品中平均片层间距比地面
样品小,这表明重力对共晶合金生长过程的影响可能比以往人们已认识的要复杂。

    钯镍铜磷(Pd40Ni10Cu30P20)新型非晶态合金材料空间凝固小球样品的X-射线
衍射谱由宽化的非晶峰及一条狭窄的晶化峰所组成,和地面样品有较大差别。用扫
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是由均匀的单相非晶所组成,而地面凝固的样品均是由晶化
相所组成,这说明微重力、无容器条件下凝固的钯镍铜磷样品,比地面上凝固的对
应样品获得了更大的过冷度。

    铝-铝镍(Al-Al3Ni)共晶合金相间距分析发现,地面样品组织成标准的正态分
布,空间则明显向大间距一侧延伸。由于空间组织中出现较多的大间距,使得空间
组织平均相间距及相间距分布范围大于地面组织,这表明重力对流对稳态共晶间距
容许范围有重大影响。

    铝-铋(Al-Bi)偏晶合金空间凝固的组织中Bi粒子分布呈明显的流场花样,这一
发现对揭示微重力、无容器条件下对流对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神舟2号上实验的锑化镓(GaSb)发现晶粒间界和枝蔓晶体的弯曲变形,这是过
去多次空间生长的砷化镓晶体中没有发现的现象。

    对硅酸铋(BSO)空间实验样品进行X-射线摇摆曲线测量和晶体的位错比较,发
现空间生长晶体的衍射峰强度明显高于地面生长晶体的强度;位错也比地面小,这
表明微重力条件下生长晶体的结构完整性明显高于地面生长的晶体;位错分布较地
面均匀。

    对掺铈(Ce)硅酸铋(BSO) 吸收曲线测量发现,少量掺Ce可以提高BSO晶体蓝光
段的吸收,空间生长晶体比地面生长晶体提高的更显著;进行高分辨率χ-射线衍射
测试和氩离子激光器观察空间晶体的干涉条纹,均发现空间生长的晶体具有较高的
均匀性。

    空间晶体生长实时观察实验在神舟2号飞船进行了成功的实验,在轨实验正常
,完整地接收到了4个工位的实验图像。装置采用了在线显微摄像、工位切换、自
动调焦、炉丝温控等先进技术,为我国空间科学实验开拓了新方法,设备性能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

    空间生命科学研究

    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是至今国际上开展实验最多的空间科学研究领域, 应用系
统安排了五方面的研究工作,研制了五套空间实验装置,进行了6次空间实验,开
展了生物学效应和生物技术15个课题的研究。

    空间蛋白质结晶:研制了我国第三代具有双温度控制、气相扩散和液-液扩散
两种结晶方式的蛋白质结晶装置,在神舟二、三号飞船任务中均取得在轨飞行试验
的圆满成功,从神舟三号空间实验所取得的蛋白质晶体说明,实验装置完全满足生
物学要求,具有先进性。空间实验生长出了能够提高蛋白质结构测定精度的晶体,
结晶率达到70%、晶体质量是我国自1989年开展空间蛋白质结晶实验以来最好的一
次,通过国际合作研究已取得了精确的分子结构测量结果,其水平达到国际前列,
受到国外相关单位和研究人员的高度评价。

    空间细胞培养: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空间细胞培养装置,在神舟三号上取得在轨
实验的圆满成功。空间细胞培养装置采用了灌流式渗透培养技术和空间实时固化技
术,性能指标先进,标志着我国空间细胞实验技术与在轨运行的动态控制技术均取
得了突破性进展。对空间细胞培养回收样品开展后续研究结果表明:空间特殊的环
境对免疫细胞的杀伤功能有一定影响,这进一步从细胞水平证明了航天员的免疫功
能在进入空间后会有所下降;动物细胞对力的作用很敏感,空间微重力条件影响细
胞的结构和装配,使细胞骨架松散;空间细胞能耗减弱,对葡萄糖的利用率下降;
运用基因组学分析方法,发现空间条件对涉及细胞功能的所有基因表达有明显影响
,并与蛋白质合成有关,从而说明可能对细胞抗体产生有影响,这对空间生物制药
等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空间细胞融合:这是一项国际前沿研究课题,研制了空间细胞电融合仪,在神
舟四号上实验圆满成功,取得满意的结果,实验装置设计合理,在一套装置中同时
进行了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二项融合实验:黄花烟草和革新一号烟草两种植物细胞
空间实验融合率为18.8%,比地面实验提高10倍以上。植物细胞融合后经过162小时
在轨存贮及回收转运,获得53.6%成活率。后续研究已由空间融合细胞培养出组织
块,并开始进行杂种苗培育;小鼠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SP2/o细胞两种动物细胞空间
实验融合率约为11%,比地面提高2倍以上。后续研究结果表明在微重力条件下,植
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融合均能够提显著高杂种细胞得率,具有发展前景。

    生物大分子及细胞分离纯化:研制了连续自由流电泳仪,在神舟四号飞船上我
国首次成功地进行了空间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实验,取得了完整的工程参数和科学
实验数据。科学实验结果分析表明牛血红蛋白(Hb)和细胞色素C(Cyt.C)两峰值距离
,比地面提高约38%,说明在微重力条件下比地面分离得好,有明显优势;Hb条带
比地面窄;尖峰高度比地面高2.65%,表明样品扩散小,分辨率高;30个收集管都
有液体,没有空管。电泳仪实验装置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成功的第一台空间生物
分离纯化实验设备,性能良好,满足实验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

    空间生物学效应实验:研制成功空间通用生物培养箱,具有光照、温控、节律
控制、1g离心机重力模拟以及多样品实验能力,在轨运行工作正常,技术状态良好
。在神舟二号飞船上进行了十六种生物样品的空间实验,促进了动物、植物、微生
物、水生生物、细胞和细胞组织等多种生物体在不同层次上空间效应的研究深度。
使我国空间生物学效应实验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

    空间天文探测和研究

    空间天文的研究着重于宇宙高能天体γ暴辐射的辐射特性、起源和产生机制研
究以及太阳耀斑爆发的x射线和γ射线瞬变现象和能谱特性。攻克多项关键技术,
研制成功由超软x射线探测器、x射线探测器和γ射线探测器组成的宽波段、高时间
测量精度、较高能量分辨率的高能电磁辐射探测系统。在神舟三号上进行的探测,
我国高能天文探测首次突破,设备工作完全正常,取得圆满成功。

    空间天文探测设备在轨试验期间观测到多组宇宙γ暴事例和太阳耀斑高能辐射
事例,包括近年来最大的太阳耀斑事件,为我国在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方面提供了第
一手资料,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这是我国在该前沿领域空间观测的首次突破,也
是填补了国内在空间天文探测方面的空白。,并取得了国际公认的重要探测成果。

    微重力测量

    微重力测量设备在神舟1~5号飞船上圆满完成了飞船微重力水平测量任务,为
空间材料、生命、流体等科学实验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微重力环境参数;准确监测了
飞船自主飞行期间的重要事件,如变轨和轨道维持发动机的工作时间和速度增量、
轨道舱泄压引起的结构响应、调姿、轨返分离、制动以及通用生物培养箱的1g回转
器工作、蛋白质结晶室的开启与关闭、电泳仪工作、细胞融合仪工作、材料实验的
换位、提拉等以及流体实验过程的微重力状态;表明我国的微重力测量已形成技术
先进的成熟产品。

    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

    在921工程需求的牵引下,建立了空间环境预报中心,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
各个实施阶段提供了空间环境预报保障,在任务研制阶段为飞船设计和有效载荷研
制提供了空间环境设计条件和环境适应建议,在各艘飞船发射和在轨运行阶段提供
了远、中、近期预报,保障飞行试验的安全。特别是是神舟1号发射期间,空间环
境预报中心提供了准确的狮子座流星雨事件预报,在工程总指挥决策下推迟了发射
日期,有效地保障了神舟飞船的顺利发射和成功运行。为了提高空间环境预报的准
确性,分系统开展了大量环境预报方法研究,实时监测研究以及开展国内外交流,
采用各种探测手段搜集数据,建立了丰富的空间环境数据库。推动了空间环境及相
邻学科的基础研究发展,使得空间环境预报中心成为一个国内外关注的重要航天支
持系统,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研制的各类空间环境探测器,在各艘飞船上试验均获圆满成功。丰富了空间环
境数据库,取得了飞船环境运行期间的空间环境实测数据,为飞船的轨道调整、安
全防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飞船应用系统是我国空间任务中规模最大、涉及领域最广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
究任务。在我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中,应用系统以创新的精神,严谨求实的作风,
突破了70余项重大关键技术,全新研制了185台航天有效载荷,开展了80余项科学
研究,全面完成了28项飞行试验任务,取得了100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新方法,十年间发表论文近500篇,取得专利40余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实现
了全部预定的应用目标。

    应用系统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空间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发展。空间科学方面
,应用系统不仅获得了一大批科学成果,有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掌握了关键和重
要的实验技术,形成了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方法和规范,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在对地观测技术方面实现了跨越发展,有些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掌握了许
多核心技术,而且大多数应用成果很快转入卫星应用主战场,如中分辨率成像光谱
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探测器,太阳常数仪、微波辐射计、微波高度计和
散射计的主要技术为我国业务卫星所采用,或成为计划中的业务卫星的重要基础,
等等。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先进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这是应用系统在全体同志的十余年的心血浇灌的胜利果实


    应用系统总体设计研究工作也取得丰硕成果。应用系统总体成功地解决了多任
务、多因素的综合优化设计问题,在工程实践中解决了严格的工程化要求与科学研
究的有机结合,建立了具有特点的载人航天应用总体设计与集成模式,建立了先进
的天-地一体化的技术支持系统,开拓了载人航天应用工程总体设计的新思路,将
为进一步开展载人航天科学研究和应用,繁荣和发展我国的空间科学与应用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  
 
[ 2005年10月19日 ]  

http://www.cas.ac.cn/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4.39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