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聆听中华飞天的脚步声——中国航天五十年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Fri Oct 21 09:18:47 2005)

  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 记者 黄明 

  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带着再入大气层时的余热,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精确降落在黎
明前的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牧场。 

  这一刻,距1955年10月4日——中国航天事业的领跑人钱学森归国仅50年零13天。 
 
  起跑,源于自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钱学森归国后1年零4天,新中国就成立了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
究院,钱学森任院长。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
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在震惊世界的目光中独上九霄。 

  这是人类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它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航天时代!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一锤定音:“我们也
要搞人造卫星!” 

  世界由此听到了“中国追赶”急促的脚步声。 

  中国航天,在众多的“第一次”中迎来了热情似火的第一个高潮: 

  1960年9月10日,就在苏联撤走专家后的第17天,中国航天人用苏联专家认为会爆炸的
中国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P-2导弹。 

  56天以后的11月5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枚仿制的火箭东风一号发射成功。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连续三发都取得了成功。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了可以远程
打击的导弹,同时也为中国的进一步空间探索打下基础。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的空间
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
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送上了天空。响
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也进入了航天时代。 

  这颗人造卫星的重量超过了苏、美、法、日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的总和,实现了毛泽
东的愿望——“要抛就抛大的”。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追赶,奠定大国地位——十年创造的奇迹 

  1966年初,在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季希等专家的带领
下,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正式开始。 

  “我们国家需要从轨道的高度来观测我们国家,因为这样的高度来观测我们国家,可
以把我们国家的整个面积,包括周边海洋、海岸都能够看得很清楚。如果靠别的手段来做
就很难。”王希季回忆。 

  同时,他也道出了发展返回式卫星的另一个原委:“苏联的加加林已经上天,美国也
在努力发展载人航天。我们国家也要发展载人航天,那么载人航天其中的主要基础技术之
一就是返回。” 

  1975年11月26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并于11月29日成功收回。这是中
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同时,还创造了一个世界航天史的奇迹:首次发射返回式卫
星即回收成功。 

  正是这次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回收,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
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也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今年8月29日,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2
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经充分运用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
多领域。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
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影响中国航天的另一位伟大决策者邓小平说。 

  加速,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浮出水面——从“863”到“921” 

  1986年,中国航天再一次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是年3月,由杨嘉墀、陈芳允、王大珩、王淦昌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
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中国航天事业在巨大引擎的牵动下加速前进。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中
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新征程。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
策。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
义。 

  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
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
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
的航天工程。 

  从这一刻起,中国重新自信地站在了世界航天大国的新起跑线上——不同的是:美国
和俄罗斯已有过多次载人航天的经验,中国的纪录是“零”。 

  “当时考虑到这个工程规模宏大,持续的时间很长,所以当时确定这个工程的完成分
三个阶段,即分‘三步走’的计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说。 

  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并开展空间应用科学实验。第二步,继续突破载人航
天的基本技术,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 


  当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浮出水面时,也就意味着中国航天迎来了全速前进
的时代。 

  “一步登天”,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问候地球——中华民族的新高度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这一刻,距中国载人航天
工程立项仅11年零25天。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
/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在距离地面343公里的太空中,中国航天员杨利伟用中英文两种语言问候地球:“和平
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 

  杨利伟的话语,传达着中国人飞天梦圆时的心声。 

  早在1968年1月,有关部门就曾酝酿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曙光一号;1970年,19位优秀
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但考虑到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工业水平,这
一构想尘封了30年。当时曾入选中国第一批预备航天员的方国俊回忆说,30多年来,他做
梦都在说“地球,咱们再见。”…… 

  当一个民族积蓄多年的能量得以全部释放时,她的速度只能用“奇迹”来测量:中国
走完“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只用了11年。这是一次怎样的加速?!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发射成功。短短的七八年的时间,中国航
天人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 

  这以后的三年: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中国先后三次成
功发射神舟二号至神舟四号无人飞船,每次都有新的突破。它预示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
为时不远。 

  随着2003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安全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性
突破,即第一步任务已经完成。2003年11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
飞行的圆满成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民族,是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民族。” 

  突破:量的微变,质的巨变——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六号的跃进 

  神舟五号到神舟六号,从数字的序列上看只增加了一个小小的“1”,但它蕴涵的巨变
却昭示了中国航天人的灵魂所在:自主创新。 

  “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飞行都成功了,但成功并不意味着成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总设计师王永志说,“所以每一次飞行都有所完善改进,工程总体及其七大系统就是这样
逐渐实现性能优化的。” 

  例如,神舟五号飞行中发现的火箭上升段震动较大的问题,就成为第六枚“神箭”的
一个主要改进点。 

  “像前5次飞行一样,神舟六号也具有考核各系统、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工程性能
的作用,”王永志说,“这是将来神舟七号、八号成功的基础。” 

  短短两年时间,中国载人航天飞行就实现了从一人到两人,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
动范围从返回舱进入到轨道舱……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
空间科学试验。 

  “这是一次非常完美的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唐贤明说。 

  以神舟六号任务的完成为标志,中国已经跨入第二步计划。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当梦想变成了光荣,光荣又在孕育着新的梦想。随着神舟六号飞
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中国人的太空探索就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 

  聆听中华飞天的脚步声,我们坚信——自强、自立的中国人还将在更高的领域、更广
阔的空间,不断实现着航天事业的更大发展,创造着航天事业的新辉煌。(完)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1.13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5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