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找房子), 信区: Green
标  题: 载人航天: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雄心壮志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at Oct 29 10:28:21 2005)

2005年10月28日 01:17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徐壮志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
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
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我国在短短13年间,就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并能够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的国家。

  载人航天,是当今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更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新疆域。


  奇迹般的飞天路上,洒满了中国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展示了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雄
心壮志。

  晚了40多年,技术上却没有“代”差——中国航天人13年的心血,酝酿出这一步惊人
的跨越

  我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曾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但由于种种原因,研制计划不得不
搁浅。

  20世纪80年代,世界进入了一个科技加速发展时期。1986年3月,邓小平批准了“国家
高新技术发展建议”——“863计划”。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
,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听取了原国防科工委、航空航天部的汇报,决定启动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

  当时,尽管我国已经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但对于载人航天,却几乎一
切从零开始。中国航天人,要在设计和制造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做出一艘跨越国外40
年发展历程的性能先进的飞船。

  千年梦想,千年激情。中国航天人,就在一张白纸前一步步开始了把梦想变成现实的
努力。没有像前苏联和美国在研制载人飞船时经历的体积由小到大,乘员从单人到多人,
结构由单舱到多舱的发展历程,神舟飞船的研制成功,使中国的载人飞船技术一步达到国
际第三代载人飞船的水平。比起国外的飞船,神舟还有一样重要的独创:航天员乘返回舱
返回后,拥有电源、推进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轨道舱还可作为一个空间实验卫星,留轨工作
半年,这也为未来的空间交会对接打下了基础。

  如果说我国的飞船是从零起步的话,已步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火箭,已经具有了一
定的基础。但,送卫星上天和送人上天,完全是两个概念。过去发射卫星时,火箭的可靠
性是0.91,就是说10次发射当中允许有一次失败,但发射载人飞船,要保证航天员生命的
安全性,这个标准就得提高到0.97。这数字上0.06的差别,却是载人火箭与非载人火箭的
一个分水岭。

  一个元器件的可靠性从90%提高到97%,要进行200多次反复试验,其中不能出现任何一
次故障。而火箭上有20多万个元器件。这是一个在严格标准之上又增加了一重严格的标准


  严格到什么地步?比如,火箭从发射到入轨,只有短短的600秒,但火箭的设计寿命却
达到了546小时。此外,长征二号F型火箭还大量采用了先进的冗余设计技术。假如一套系
统出现问题,可以立即切换到另一套系统,使火箭运行不受影响。

  载人航天这样的高技术,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只在报纸上见过火箭逃逸塔发动机
模样的设计者们,用了整整3年研制出的初样发动机,点火试车时,发动机喷管不到1秒钟
就被烧穿了;历经三年半制造出来的飞船整流罩,结果超重900公斤,于是一切又重新开始
……困难重重的登天路上,中国航天人以特有的战斗精神,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系统级关键
技术难题,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

  从1992年到2005年,艰难起飞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现代化
的航天发射场,拥有大量先进设施的航天城,高技术集成的飞行控制中心,与国际接轨的
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越来越多的空间科学实验……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我国航天的每一步,都体现着中国式的神奇效率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太空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一号是一艘初样产品,主要是借以验证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整
个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再次载着中国航天人的希望飞上太空。这一次,飞船运
行时间从神舟一号的1天增加到了7天。

  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和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在返回舱返回
后,神舟二号的轨道舱按计划留轨运行了约半年时间,获取了大量宝贵的数据。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升空。与前两艘飞船相比,神舟三号对一些直接涉及航天员
安全的系统进行了改进和提高。

  神舟三号仍是无人飞船,但船上装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以及形体假
人,能够模拟航天员呼吸和心跳、血压、耗氧以及产生热量等重要生理参数,为航天员进
入太空探路。这与美国、前苏联先把动物送上太空试验不同,“模拟人”是我国载人航天
的一项创造,事实证明,“模拟人”成功地完成了使命。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
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这是我国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前的最后一次无人飞行试验,飞船的技术状态与载人
飞行时完全一致,载人航天所涉的各系统包括应急救生区全面启动,甚至连航天员的换洗
衣服都给装上了。

  前3次无人飞行试验中发现的有害气体超标问题,在神舟四号上得到了彻底解决。

  一步一步,中华民族终于走到了梦圆太空的时刻。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
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并在飞行21小时后安全返回地面。

  两年后的金秋时节,神舟六号载着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再升太空,在为期5天的
飞行中,他们脱下航天服,从返回舱首次进入轨道舱进行了空间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活动


  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
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
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太空,人类未来的疆域——载人航天的发展,已把中华民族带入了全新的发展平台

  虽然乘坐神舟六号登上太空只是两个人,却预示着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已踏上了一个
新的发展平台。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六号,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大步。它标志着中国的载人
航天进入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新时代。航天员的参与将使空间科学实验实现质
的飞跃。随着下一步交会对接、建立空间实验室等工作的逐步展开,广袤无垠的太空,将
为我们提供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

  太空为人类提供了高度、微重力、超高真空、无限的能源和物质资源,还有更多的不
知有多么丰富的空间资源。发展空间技术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发射到空间轨道上的航天器
已有4000多个。中国的发展,也从航天事业中获益匪浅。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今天,通信卫星已被广泛用于电
视、广播、长途电话、电视教育、金融、电力等部门,几乎每一位中国人,都在不同方面
享受着卫星带来的文明和方便。

  自1987年以来,有8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乘坐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太空育种
试验,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

  新药品、新材料、新物种……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
制完成的。目前,已有1800项空间技术成果运用于电视转播、纺织、石油、交通运输、医
疗等行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太空资源是无穷的。载人航天,使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发展中,拥
有了一个更高的起点和无限的可能。(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1.13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8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