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找房子), 信区: Green
标 题: 载人航天: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雄心壮志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at Oct 29 10:28:21 2005)
2005年10月28日 01:17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徐壮志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
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
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我国在短短13年间,就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并能够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的国家。
载人航天,是当今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更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新疆域。
奇迹般的飞天路上,洒满了中国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展示了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雄
心壮志。
晚了40多年,技术上却没有“代”差——中国航天人13年的心血,酝酿出这一步惊人
的跨越
我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曾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但由于种种原因,研制计划不得不
搁浅。
20世纪80年代,世界进入了一个科技加速发展时期。1986年3月,邓小平批准了“国家
高新技术发展建议”——“863计划”。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
,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听取了原国防科工委、航空航天部的汇报,决定启动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
当时,尽管我国已经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但对于载人航天,却几乎一
切从零开始。中国航天人,要在设计和制造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做出一艘跨越国外40
年发展历程的性能先进的飞船。
千年梦想,千年激情。中国航天人,就在一张白纸前一步步开始了把梦想变成现实的
努力。没有像前苏联和美国在研制载人飞船时经历的体积由小到大,乘员从单人到多人,
结构由单舱到多舱的发展历程,神舟飞船的研制成功,使中国的载人飞船技术一步达到国
际第三代载人飞船的水平。比起国外的飞船,神舟还有一样重要的独创:航天员乘返回舱
返回后,拥有电源、推进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轨道舱还可作为一个空间实验卫星,留轨工作
半年,这也为未来的空间交会对接打下了基础。
如果说我国的飞船是从零起步的话,已步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火箭,已经具有了一
定的基础。但,送卫星上天和送人上天,完全是两个概念。过去发射卫星时,火箭的可靠
性是0.91,就是说10次发射当中允许有一次失败,但发射载人飞船,要保证航天员生命的
安全性,这个标准就得提高到0.97。这数字上0.06的差别,却是载人火箭与非载人火箭的
一个分水岭。
一个元器件的可靠性从90%提高到97%,要进行200多次反复试验,其中不能出现任何一
次故障。而火箭上有20多万个元器件。这是一个在严格标准之上又增加了一重严格的标准
。
严格到什么地步?比如,火箭从发射到入轨,只有短短的600秒,但火箭的设计寿命却
达到了546小时。此外,长征二号F型火箭还大量采用了先进的冗余设计技术。假如一套系
统出现问题,可以立即切换到另一套系统,使火箭运行不受影响。
载人航天这样的高技术,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只在报纸上见过火箭逃逸塔发动机
模样的设计者们,用了整整3年研制出的初样发动机,点火试车时,发动机喷管不到1秒钟
就被烧穿了;历经三年半制造出来的飞船整流罩,结果超重900公斤,于是一切又重新开始
……困难重重的登天路上,中国航天人以特有的战斗精神,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系统级关键
技术难题,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
从1992年到2005年,艰难起飞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现代化
的航天发射场,拥有大量先进设施的航天城,高技术集成的飞行控制中心,与国际接轨的
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越来越多的空间科学实验……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我国航天的每一步,都体现着中国式的神奇效率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太空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一号是一艘初样产品,主要是借以验证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整
个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再次载着中国航天人的希望飞上太空。这一次,飞船运
行时间从神舟一号的1天增加到了7天。
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和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在返回舱返回
后,神舟二号的轨道舱按计划留轨运行了约半年时间,获取了大量宝贵的数据。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升空。与前两艘飞船相比,神舟三号对一些直接涉及航天员
安全的系统进行了改进和提高。
神舟三号仍是无人飞船,但船上装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以及形体假
人,能够模拟航天员呼吸和心跳、血压、耗氧以及产生热量等重要生理参数,为航天员进
入太空探路。这与美国、前苏联先把动物送上太空试验不同,“模拟人”是我国载人航天
的一项创造,事实证明,“模拟人”成功地完成了使命。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
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这是我国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前的最后一次无人飞行试验,飞船的技术状态与载人
飞行时完全一致,载人航天所涉的各系统包括应急救生区全面启动,甚至连航天员的换洗
衣服都给装上了。
前3次无人飞行试验中发现的有害气体超标问题,在神舟四号上得到了彻底解决。
一步一步,中华民族终于走到了梦圆太空的时刻。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
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并在飞行21小时后安全返回地面。
两年后的金秋时节,神舟六号载着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再升太空,在为期5天的
飞行中,他们脱下航天服,从返回舱首次进入轨道舱进行了空间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活动
。
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
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
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太空,人类未来的疆域——载人航天的发展,已把中华民族带入了全新的发展平台
虽然乘坐神舟六号登上太空只是两个人,却预示着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已踏上了一个
新的发展平台。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六号,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大步。它标志着中国的载人
航天进入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新时代。航天员的参与将使空间科学实验实现质
的飞跃。随着下一步交会对接、建立空间实验室等工作的逐步展开,广袤无垠的太空,将
为我们提供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
太空为人类提供了高度、微重力、超高真空、无限的能源和物质资源,还有更多的不
知有多么丰富的空间资源。发展空间技术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发射到空间轨道上的航天器
已有4000多个。中国的发展,也从航天事业中获益匪浅。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今天,通信卫星已被广泛用于电
视、广播、长途电话、电视教育、金融、电力等部门,几乎每一位中国人,都在不同方面
享受着卫星带来的文明和方便。
自1987年以来,有8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乘坐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太空育种
试验,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
新药品、新材料、新物种……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
制完成的。目前,已有1800项空间技术成果运用于电视转播、纺织、石油、交通运输、医
疗等行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太空资源是无穷的。载人航天,使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发展中,拥
有了一个更高的起点和无限的可能。(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1.13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08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