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焦点访谈]第一次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成功――回首航天路(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Oct  3 21:44:40 2005),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发信人: dxmxqe (孩子), 信区: Aero
标  题: [焦点访谈]第一次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成功――回首航天路(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Oct  3 18:55:48 2005), 站内

视频:
mms://winmedia.cctv.com.cn/jiaodianfangtan/2005/10/jiaodianfangtan_300_20051002_2.wmv



央视国际 (2005年10月02日 21:14)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神舟”六号即将升空,社会各界再次将目光聚焦到中国航天。回首50年中国航天路,其间洒满了成千上万航天人的汗水和心血,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实现着中国人“九天揽月”的千年梦想。十一期间,《焦点访谈》将带领观众聚焦中国航天事业,为您讲述我国航天史上的几个第一。今天播出第一集《第一次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国上下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然而此时一些西方大国却发表评论,说中国“有弹无枪”。而实际上,经过中国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中国的导弹在原子弹爆炸之前就已经研制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新疆罗布泊戈壁滩上空传出的一声巨响,令全世界为之震惊。中国自行研制的东风2型导弹携带原子弹弹头,从酒泉发射基地起飞后,经过894公里的飞行,准确命中预定目标,并成功实现核爆炸。罗布泊上空升起的巨大蘑菇云,标志着中国继美、苏、英、法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用自己的导弹发射核武器的国家。消息传来,举国欢腾。 

  节目中,我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谢光选院士、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院士讲述了“两弹”从研制到发射成功的艰辛历程。 

  [详细内容] 

  1966年10月27号,戈壁滩罗布泊上空传出的这一声巨响,世界为之震惊。中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型导弹携带原子弹弹头,从酒泉发射基地起飞后,经过894公里的飞行准确命中预定目标,并成功实现核爆炸。 

  罗布泊上空升起的巨大蘑菇云标志着中国继美、苏、英、法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用自己的导弹发射核武器的国家。消息传来,举国欢腾。 

  谢光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 

  当时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了以后,聂荣臻就把我们叫在他身边,在国旗底下照这张相。这个是钱学森同志,这个是我。 

  今年83岁的谢光选院士,当时是两弹结合试验的技术协调组组长,作为我国的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说起那一次的发射,至今记忆犹新。 

  谢光选: 

  中国自己的导弹,中国自己的原子弹,两个结合在一起起飞了。起飞以后,大概经过100多秒的主动段,还有飞行时间,也就是七八分钟,就击中目标,在这时间以内是最紧张的。 

  把原子弹装在导弹上进行实弹发射试验,而且在本国国土上进行,这在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过。梁思礼院士,我国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两弹结合实验时,他是导弹控制系统的技术负责人。 

  梁思礼(中国科学院院士 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国外也做过这种试验,国外做这种试验的时候全是向大洋里打。而我们中国当时情况是海军刚建立起来,没那么大力量,所以我们不能向大洋里打,可能在全世界也只有这一次是空前绝后的,在本国国土上做两弹结合实验。 

  冒着巨大的风险进行两弹结合试验,这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做出的必然选择。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然而此时,一些西方大国却发表评论,说中国是有弹无枪。 

  梁思礼: 

  他们认为我们只有原子弹,或者最多只能拿飞机进行作为航弹来使用,而且弹头也没有小型化到能装在导弹上来发射。那么这次试验就说明了我们不但有了子弹,而且还有枪,而且就用了枪把子弹给发射出去了。 

  主持人(翟树杰): 

  当时西方媒体评价说中国是有弹无枪,但其实早在原子弹爆炸之前,中国就秘密研制成功了自己的导弹。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座办公楼,就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办公楼。中国第一枚导弹的研制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早在1956年,新中国制定“12年科学规划时”,导弹和原子弹技术被列为其中的重中之重。从那个时候起,谢光选、梁思礼这样一批导弹火箭专家就在钱学森的带领下开始了导弹研制的艰难历程。 

  谢光选: 

  我们建院以后,进行了第一个导弹的仿制,前苏联还帮助我们呢,这是我们最初的基础。我们做到半道里,前苏联专家回去了,8月份回去的。聂荣臻就说了,苏联的专家走了,没有人弄了,我们启用中国的工程师。 

  中国的第一枚导弹是仿制前苏联的1059弹。仿制途中前苏联撤走专家,在缺少资料和技术保障的情况下,科研人员经过自己的努力,在1960年成功发射了仿制的1059导弹。 

  梁思礼: 

  在1059研制成功以后,那会就没有可仿制的那就走不通了,另外一条路就是党中央给我们指示要发愤图强、自力更生。 

  仿制的道路走不通了,中国人只能走自己的路,这条路是艰辛的。在茫茫的戈壁滩上,科研人员用计算尺、手摇计算机这样简单的工具进行设计计算。两年以后,中国自行设计的东风二型第一枚导弹生产出来了,等待发射。 

  梁思礼: 

  那会我本人参加试射的,试射之前我的第3个小孩快要出生,我就跟我的爱人商量,我说假如生个男海就叫梁凯,要生个女孩就叫梁旋,我是打算凯旋而归。 

  然而就在科研人员满怀信心的发射自主设计制造的东风二型导弹时,导弹升空不久,轨道就出现了偏离,一头栽了下来。 

  梁思礼: 

  我们确实当时那会儿,大家非常痛心。 

  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失败,满腔热血的科研人员深切感受到导弹研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弹性理论发射前的17项试验等等过去不被重视的因素,被确立为发射前必须要完成的工作。 

  谢光选: 

  一起要做17项大型试验,才认为可以赴靶场进行飞行试验,你不做完这17项试验不行! 

  为了改进导弹设计,确保下一次的发射成功,戈壁滩上科研人员顶着风沙,冒着酷暑严寒,无数次反复计算、推敲和试验。两年以后,1964年,在原子弹爆炸前的4个月,中国自行设计的东风二型导弹发射成功,而这一切都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谢光选: 

  没有公布,也不知道,我们也不讲。到什么程度了,我妻子不知道我在搞什么。 

  梁思礼: 

  所有的人全默默无闻地做着无名英雄,所以那时人家就说你有子弹没有枪,实际上我们的枪已经有了好一段时间。 

  尽管原子弹爆炸之前中国的导弹就已经发射成功,但是把原子弹和导弹结合在一起实弹发射,一旦发射失败或者导弹偏离轨道,后果不堪设想。 

  梁思礼: 

  当时那会我们的弹道是要经过兰新铁路,跨过我们弹道附近下面的很多居民,为了要保险,全临时撤离。 

  谢光选: 

  那里有五万居民,周恩来同志操心啊,落到那个地方的可能性有多大?后来我们经过计算,十万分之六。 

  这一次发射试验,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要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为了确保安全,两弹结合试验前,导弹经过的区域居民全部被疏散,同时一旦导弹偏离轨道,导弹上的安全系统将自动启动。 

  梁思礼: 

  所谓安全系统,就是万一它要偏离轨道或者不稳定的话,要在空中把它炸掉,变成碎片。 

  经过充分论证和周密准备,中央批准进行两弹结合试验。1966年10月,中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型导弹携带原子弹头矗立在发射阵地上。 

  梁思礼: 

  在场人员全撤离到几公里以外,只剩下最少的发射指战员跟保驾的技术人员进入地下室准备发射。这些同志进地下室之前,全都写好了遗书,有的党员交了最后的党费。 

  1966年10月27日9时,东风二号核导弹点火升空,9分14秒后核弹头在距发射场894公里之外的罗布泊弹着区靶心上空569米的高度爆炸。 

  歌曲: 

  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不怕困难不怕强梁,任凭天空多变幻,哪怕风暴沙石扬,头顶烈日,冰雪宿营帐,饥餐沙粒饭,笑谈渴饮水苦水浆,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主持人: 

  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以后,我们国家的导弹研制开始驶向了快车道。而在此基础上,我们国家的运载火箭技术也在不断的成熟和发展。现在我们国家不仅有了种类比较齐全的导弹系统,还有了12种不同类型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李本正(国防科工委系统工程司副司长): 

  很值得自豪的是,我国的导弹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来的。中国的航天也是从导弹事业发展演变过来的。而经过多年的不断的发展,已经研制了12种不同类型的火箭,具备了近地轨道发射能力9.2吨的能力,同步轨道发射5.1吨的能力。已经可以为我们的国家的国民经济所需求的各种卫星都可以发射。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53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