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志》航天技术篇(简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Sep 10 07:23:37 2006),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发信人: dxmxqe ( ), 信区: Aero
标 题: 《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志》航天技术篇(简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Sep 6 19:18:37 2006), 站内
《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志》 2004年05月27日
第三章 航天技术
简 述
近代,中国一批学者在国外从事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学习和研究。从清宣统元年(
1909年)始,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先后派出数百名留学生到美国、法国
和英国学习航空工程。其中一些人学习到有关液体火箭和航天学知识,一些人则直
接从事火箭研制及与航天有关的基础性研究。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对航天事业十分关注,航天科技取得了初步成效。
1949年以后,一批出国留学的科学家纷纷回国,成为新中国发展火箭和航天事业的
第一代专家。1956年2月,钱学森给国务院写了关于建立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为新中国发展火箭技术和导弹提出了符合国情的实施方案,立即引起中央的重视。
4月,国务院成立了以聂荣臻为主任的航空工业委员会。5月,聂荣臻向中央提出关
于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当月,中央军委批准了发展中国火箭和导弹
事业的规划。10月,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
,后组建为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在北京成立,主要从事地地弹道式导弹、地空导弹
、无人驾驶飞机研究。1957年至1961年9月,国防部五院在北京调整组建了一、二
、三分院。1957年9月,以聂荣臻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就新技术援助问
题同苏联谈判。10月15日,中苏双方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中国一方面开始建设
导弹研制基地,一方面开始试制P-2近程导弹和几种战术导弹。1958年,毛泽东主
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同年8月,中科院在京组建了研制卫星和运载
火箭的第一设计院,并与国防部五院拟订了人造卫星发展规划。在此期间,相继研
制成北京二号、探空五号、探空七号模型火箭,试制成功1059导弹。
60年代,苏联中断援助,专家全部撤走。为此,聂荣臻向中央提出三点建议:
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方针;今后科技往来采取新的作法;独立自主,立足
国内,绝不意味着自己封锁自己。这些建议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1962年,为了领
导和协调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作,中央成立了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
,由周恩来总理兼任主任。1963年,中科院成立了星际航行委员会,组织制定星际
航行发展规划,安排各项空间技术的预研课题。1964年11 月23日,中共中央、国
务院决定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简称七机部),统一管理导弹、火箭工业的科研、
设计、试制、生产和基建工作。1966年至1968年相继建立中科院六五一设计院(
即卫星设计院)和由钱学森兼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空间技术研究院
)。至此,中国导弹、运载火箭、航天器研究与发展的技术和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起
来,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先后完成探空七系列、和平系列、生物试验和科学技
术试验等探空火箭的研制; 自行研制发射成功中近程导弹、实用性导弹核武器、
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中国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等。
其中,实用性导弹核武器实验的成功,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东方红一号卫星
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并发射卫星的国家。
70年代,研制并发射成功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和返回遥
感式卫星与洲际导弹等。其中,实践一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长寿命卫星,实际工作
8年,大大超过了原设计1年的指标;洲际导弹全程试验圆满成功,射程达9 000公
里,最大速度7公里/秒,是中国军事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80年代,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气象卫星;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把
三颗卫星同时送入太空;研制发射成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和通
信卫星升空、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载两颗卫星进入预定轨道,等等。其中,
长征二号E是按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要求设计的,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和适应性。
至1990年,北京地区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专业技术配套的航天科学技术研究
与开发体系;配合各种型号的火箭及导弹的研制,进行了高温燃烧的稳定性、低温
技术、制导与控制、再入防热、空气动力学等一系列技术基础研究;研制开发出新
材料4 000多种;研制出长征系 列航天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各类卫星27颗;开展了
空间技术研究等。
http://www.szpco.com/2006-6/20060610164140.htm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