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志》航天技术篇(弹道导弹)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Sep 10 07:23:47 2006),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发信人: dxmxqe ( ), 信区: Aero
标 题: 《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志》航天技术篇(弹道导弹)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Sep 6 19:22:18 2006), 站内
《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志》 2004年05月27日
第三章 航天技术
第二节 液体弹道导弹
一、1059导弹
1959年 ,国防部五院开始试制P-2导弹。导弹设计全长17.7米,中部最大直径1
.65米,起飞重量20.5吨;发动机采用液氧和酒精作推进剂,起飞推力37吨;制
导方式采用惯性加无线电横偏校正的混合式制导系统,尾部设有4个梯形尾翼,以
保持飞行稳定。导弹最大射程为590公里。在1059导弹弹体结构制造过程中,采用
了40%的代用材料。次年11月5日,第一枚1059近程弹道导弹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
发射成功,导弹飞行550公里,弹头命中目标区。
二、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
1959年,国防部五院开始自行设计研制战略地地中程导弹。研制过程中发现近程与
中程导弹这两个型号跨度很大,认为在这两个型号之间应有一个过渡型号。为此,
1960年3月7日,正式决定进行中近程导弹的研制,命名该导弹为东风二号,射程定
为1 200公里。
1960年8月,国防部五院确定了东风二号的设计要在P-2导弹的基础上改进思路。
其主要改进是:提高发动机推力和比冲,液氧箱改为单层结构,尾段由收敛锥形改
成圆柱形的铝合金结构。导弹全长20.9米,最大直径1.65米,尾部装有4个三角
形尾翼,起飞重量29.8吨,发动机推力45.5吨,工作时间125秒。
1962年3月21日,东风二号在西北试验基地进行首次飞行试验。发射几秒钟后,导
弹出现了较大的摆动和滚动,不久发动机起火,21秒时导弹失控;69秒后,导弹毁
于发射台前68米处。
1962年5月至6月,召开了9次故障分析会议,提出了动力装置的可靠性、控制系统
的稳定性、弹体的强度及增加安全自毁装置等设计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确定了在
总体方面的改进,即:将仪器舱移到酒精箱与液氧箱之间;液氧箱改用强度更高的
材料;动力装置提高强度和可靠性;发动机推力定为40.5吨,射程为960公里。
1964年6月29日,改进后的东风二号进行试飞,获得成功。7月至10月,又发射成功
了7枚。
1964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提高东风二号的射程,使之成为一个有实战价值的武
器。同年11月10日,国防部五院确定了东风二号增程方案,命名为东风二号甲。次
年2月,在该方案的基础上,提高发动机推力和比冲,增加液氧自动补给装置,减
轻结构重量,要采用全惯性制导系统提高东风二号的射程,改善作战使用性能,将
发动机推力提高到45.5吨,验收推力提高到47.5吨。
1965年11月13日,东风二号甲进行了首次试飞,取得成功。之后,又进行了10余次
的飞行试验,表明该导弹已可作为一种实战武器批量生产。
1966年10月27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东风二号甲与核弹头的两弹结合试验,导弹飞
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的距离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这次试验的成功,使中
国有了实用型导弹核武器。
三、中程弹道导弹(东风三号)
1964年4月,国防部五院任命林爽、屠守锷为东风三号中程导弹正副总设计师。 8
月,东风三号研制工作全面展开。东风三号设计全长20.96米,最大直径2.25米
,起飞重量65吨,起飞推力104吨,发动机比冲239.5秒,工作时间135秒。
1966年12月26日,东风三号首次试飞。111.2秒前,各系统工作正常;之后,由于
第Ⅱ号分机发生故障,推力突然大幅度下降。1967年的1月至6月,东风三号三次
试飞,均发生同样故障。为了解决发动机问题,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对其采取了
改进措施,使之在以后的历次飞行试验,未出现推力下降的现象。
80年代初,东风三号又进行了改进设计,其中改进较大的是发动机和弹头,改进型
称为东风三号甲。该导弹的前两次试飞均因推进剂提前耗尽而未成功。1985年12月
27日和1986年1月13日,经过改进的第三、第四枚东风三号甲中程导弹飞行试验取
得圆满成功。
四、中远程弹道导弹(东风四号)
1964年,国防部五院开展了东风四号中远程弹道导弹的研制。该导弹的第一级火箭
是在东风三号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第二级是新研制的,发动机燃烧室采用东风三号
发动机的单管燃烧室,推力为26吨。在发动机总装方案、喷管外形和结构材料等方
面都作了新的设计。主要解决了发动机高空点火和高空性能试验技术;级间连接和
分离技术;大长细比导弹的姿态控制技术;远程制导技术;弹头再入技术等问题,
并多次进行了试验考核。东风四号导弹全长29.05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重
量82吨。第一级发动机地面推力为104吨(后提高到112吨),第二级发动机真空推
力为30吨(后提高到32.7吨)。
1969年11月16日,东风四号导弹在西北试验基地进行首次发射试验。但由于供气系
统发生故障,导弹在空中自毁。1970年1月30日,东风四号导弹进行了第二次发射
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两级分离后第二级击中目标。
1970年8月,对东风四号导弹的增程进行了改进,主要是加长第二级推进剂贮箱,
增加2吨推进剂容量;一级发动机推力提高8吨,二级发动机推力提高2.7吨;控制
系统的设备作适应性的调整。1976年5月开始,改进的东风四号导弹发射了数枚,
均取得了成功,最大射程和弹头的再入性能都得到了考核。接着,又通过试射验证
了核装置、作战使用性能及导弹的命中精度。1980年8月至10月,对东风四号新的
发射方式进行了两次考核性发射试验,取得了成功。该导弹多级火箭技术、级间连
接与分离技术、高空发动机技术、再入防热技术的解决,为发展洲际导弹奠定了基
础并积累了经验。
五、洲际弹道导弹(东风五号)
1965年,七机部制定了“八年四弹”规划,计划研制洲际导弹,命名为东风五号。
根据技术与战术性能要求,洲际导弹除广泛借鉴前面型号的技术和经验外,还必须
解决5个新的问题:一是推进剂必须具有性能高、能量大、技术能力强并可长期贮
存的性能;二是弹体尺寸要满足战术性能的要求,且要考虑公路或铁路运输的实际
;三是在落点精度上,由于洲际导弹射程远,必须考虑控制系统的积累误差,要采
用新的制导方式;四是在姿态控制执行机构上,由于要求发动机推力大,弹重增加
很多,过去采用的燃气舵矢量控制显得不够,因此必须采用新技术;五是在动力装
置上,由于东风五号起飞推力大大提高,须解决研制新的发动机所面临的问题。
1966年5月,开始洲际导弹总体方案的设计。1970年春,在北京市11个工业局、5个
区、6个大专院校以及中央12个部和民航在京的所属工厂共116个单位的支持下,开
始科研生产大协作。1970年6月,完成洲际导弹技术设计。1971年3月,完成第一枚
洲际导弹遥测弹各种试验和总装。东风五号导弹为二级液体洲际导弹,全长35米,
最大直径3.35米,总重190吨,一级起飞推力282吨,二级发动机真空推力73吨,
二级游动发动机推力4.8吨。
1971年9月10日,东风五号导弹进行了第一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总体方案是可
行的,各系统之间的工作基本协调。但导弹在飞行中,姿态控制系统出现短时间的
振荡,落点比预定的远565公里,未能模拟全程弹头再入过程,防热结构和引爆系
统没有得到考验。1971年10月,总体设计部对洲际导弹的总体方案提出了10项较大
的改动,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和作战使用性能。1978年10月至1981年12月,进行了
9次多种弹道与不同发射方式的飞行试验,全面考核了导弹的性能。
1980年5月18日,中国洲际导弹首次向预定的海域进行了全程发射试验,取得了圆
满成功。这次洲际导弹试验成功,震动了全世界,不仅有着巨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
,而且为中国的长征二号、风暴一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以及长征二号E等运载
火箭的研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六、潜地导弹(巨浪一号)
1981年6月,地空导弹研究院研制的“巨浪一号”首先进行了地面发射台发射飞行
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1982年1月和4月,又连续两次成功地进行了由发射筒发射
的飞行试验。证明导弹方案正确,各系统协调,设备可靠,为进行潜艇水下发射试
验创造了条件。1982年10月12日,“巨浪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海
上机动核打击能力。
http://www.szpco.com/2006-6/20060610164140.htm
※ 修改:·dxmxqe 于 Sep 6 19:23:16 修改本文·[FROM: 219.217.250.131]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29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