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陵园里长眠600多英灵 (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27日14:06:34 星期一),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 原文由 dxmxqe 所发表 】
新华网 ( 2003-10-23 10:20:11 ) 稿件来源: 北京日报
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3-10/23/xin_276c12b8c2ef4c38bbdd80b15a67e96e.jpg
(图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块绿树环绕的陵园长眠着为共和国航天事业作出过贡献的60
0多位英灵。
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3-10/23/xin_a4cb0bcd900b4957a6f1142918b2ab5c.jpg
(图2)承载着中国航天人无私奉献,矢志进取精神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纪念塔巍然
屹立。一九五八年开始建设的这个发射中心地处戈壁大漠深处,是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场
,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航天发射中心。李刚摄
“神舟”五号飞船载人飞行成功,使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然
而,人们也许不知道,在那里,有一块绿树环绕的陵园,长眠着600多位为中国航天事
业作出过贡献的英灵。
昨晚,从1959年开始就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的老航天人——中国载人航天工
程原副总指挥沈荣骏作客中央电视台,讲起那些墓碑后可歌可泣的故事,回顾了一代代科
技工作者为中国航天事业所作的无私奉献。
■主持人:今天特别想听您说说那片烈士陵园的故事,因为发射中心刚开始建的时候
您就去了。
□沈荣骏:有几百人长眠在那片陵园。从元帅到士兵。
■:元帅是谁?
□:聂帅。他是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我们国家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
的奠基人,而且他非常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钱学森同志应该说是我们国家的航天之父了,从技术上来讲,也是我们的启蒙老师。
他对聂帅也非常尊重。我举个简单的例子,钱老现住在航天科技集团的院子里边,住的老
房子还是很早以前修建的。后来各方面条件都在不断改善,大家劝钱老,说你搬搬家吧。
钱老说我不搬,因为这个房子是聂帅分给我的。从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我们老一辈的科
学家对聂帅的感情,很深厚。
■:聂帅的部分骨灰埋葬在那边?
□:是,一部分骨灰放在那个地方。我们每次去都一定会去瞻仰。
■:有大概600多英灵长眠在陵园。通常是哪些情况发生,让他们会长眠在那个地
方?
□:这里面的情况很复杂,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第一类,以王莱为代表的。王莱是一名年轻的战士,(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有
一次由于燃料的意外事故,当时起了大火,很危险。他为了保护同志,抱着燃料桶向外跑
,最后牺牲了。
■:据说航天燃料有剧毒。
□:我们这一次发射的火箭叫“长二F”,它的基础是“长二”捆绑火箭。有一次发
射“长二捆”,因为有一个传感器接缝的地方不好,燃料有点泄漏,带着这个问题是没法
发射的。为了排除这个故障,原来航天工业总公司的一位老师傅,钻到那个舱里面去修理
这个传感器。他知道这个燃料有剧毒,但是为了抢救这个产品,他进去、出来,进去、出
来,往返多次。我们一直劝他,你多休息会儿,他不。最后产品修好了,他却不幸中毒,
没有抢救过来。
航天人,不分发射场内场外,不管是发射场还是单位,都有类似的故事,奋不顾身。
为了这项事业,可以不顾自己的安危,明知道后果,还这样做,这种精神可歌可泣。
■:搞航天事业是非常非常辛苦的,但到底有多辛苦?
□:从工作上来讲,为了每一次任务的实施,可以说是昼夜加班。不分什么白天、晚
上,因为测试是连续做的。记得我们那时候没有房子住……
■:什么时候?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吧,没有房子住,也没有像现在这么漂亮的指挥所、宾
馆,执行飞行任务怎么办?指挥所很简陋,就是平房,里面有一部分显示设备。人没地方
住,住哪儿?住到火车里,把一列火车停在旁边,谁累了谁到里面睡一觉,然后出来再工
作,根本就没有一天8小时的工作概念。因为工作很紧张。
■:平常就是这么一个工作状态呢,还是到发射时期会特别紧张?
□:平常也很紧张。特别1960年时,苏联专家撤退,大家憋了一股劲。年纪大的
都知道三年困难时期,吃不饱饭那个时候,我们那儿也是粮食定量,没有办法,连骆驼刺
——就是骆驼吃的草,都把它拿来晒干了以后轧成面,然后把它和高粱面、苞谷面合在一
起做成窝窝头填肚子。谈不到营养,就是把肚子填一填,那也吃不饱。油一点没有,很多
同志都有浮肿的现象。
■:工作停止过吗?
□:不是停止不停止的问题,而是加班的问题。那个时候,可以这么讲吧:第一,没
有人在家里做饭,我们都在食堂里吃饭,包括有小孩的同志,顶多是把饭打回家去,为了
节省时间;第二,晚上11点以前,所有的办公室灯火通明,没有人说在家里边,广场上
露天放电影,技术人员去看的也不多,都是在办公室里加班加点,就是要争一口气。
所以,中国的航天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成就,是逼出来的,因为技术别人不给我们,
它是尖端技术,外国人不给我们。我们要争一口气,要自己干,通过自己干,带起了一支
高素质的队伍,这是我们航天发展最关键的、最重要的因素和基础。
■:您在酒泉工作那段时间,您的工作状态是怎么样的?
□:我和大家一样。也可以说是除了工作,没有别的想法,当时总想在技术上有所突
破。
■:您那会儿熬夜熬得多吗?
□:家常便饭。我长期养成的习惯,夜里12点以前都不睡觉。现在还这样,习惯了
。
■:那个时候你的同事们,有一些积劳成疾,就永远安息在那里了。
□:对,像我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后来的一位副主任,叫石荣奇,他是老八路,抗战
时期入伍的老干部。他本身文化不高,但是把他调到这个工作上,他一直在测试发射系统
里面工作,做领导。我认为他非常不简单,刻苦学习,只要是有机会,他就去钻研技术,
钻研业务。由一个工农干部,最后可以说是(成为)测试发射系统的一位领导,也是一位
专家,非常地不简单。但是最后,他是积劳成疾,长眠在了戈壁滩上。
还有一位女同志,叫潘仁锦,就是我们现在前一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的夫人,她
是一个计量方面的专家,在解决发射场电磁兼容的监测方面有很大的贡献。后来因为她爱
人住院,她护理了一段,结果没想到她的病比她爱人的病还严重,最后也是癌症。哎呀,
这都是非常优秀的一些技术干部,工作起来是拼命干的。
■:听说你们这一行有这么一句话,叫“献完青春献子孙”。
□:“献完青春献终身”,就是一辈子在那里奋斗;“献完终身献子孙”,因为他的
子孙也是在这个封闭的环境里面,出不来。
■:从小在这个小环境里。
□:对,在那个环境里面,子女也在这个小环境里。所以过去无论是在升学、就业方
面都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不像在大城市,就业或者就学的机会很多。他就在这么一个封闭
的地方,所以就这么三句话: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
■:就是作了这样的准备去的。
□:对,就是作了这样的准备去的。就这个口号,叫做“干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
。戈壁滩酒泉发射中心有一座山叫青山头。就这个口号,就是准备在这样一个艰苦环境底
下奋斗终生的。
■:要没有他们这样的奉献精神,我们可能也没有这么快能够圆这么一个梦。
□:是。我说胜利来之不易,要向航天人,包括已经牺牲了的同志致敬,这是我发自
内心的感受。
■:刚才说到陵园里面的烈士,主要是在什么阶段?
□:各个阶段都有,从初期到现在。
因为在那儿工作的只有那一个地方,这是在那里工作的人的最终归宿。只有这一个地
方,不像外边。我们中心对那一块地方很重视,也是作为我们传统教育的一个基地。戈壁
滩上长树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把那一片都种起树来,绿化起来。也是以慰先烈英灵,一
种心意吧,活着的人的一种心意。
■:这么多年来,有多少航天人在为像今天这样一个时刻作着准备?
□:太多了,我们过去开过一句玩笑,火箭跟一条枪一样,可我们是万人一条枪,成
千上万人努力工作就为了这一条枪。从研制到试验,协作人员都是成千上万的。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时候,那时候通讯不行,我们就为了保证通讯的畅通,每一个
电线杆子的下面站一个民兵,全国十几个台站,上万公里的线路,一个杆子站一个民兵,
看电线,你说要多少人?尽管他的岗位很平凡,但是他是伟大事业的一个部分。那是很难
很难的一个事儿。
这次飞船,我们七大系统牵扯了多少人,和这有关的不是几千、几万人,是几十万人
和这个有关系。是一个大事业、大系统。
■:像你们对于精密度的要求会高到什么程度?
□:我们对时间同步的要求,毫秒计,就是千分之一秒算。全国所有这么多仪器设备
要它同时工作,否则误差就很大了,反映不出实际情况,我们的要求是毫秒计算。航天器
,包括火箭、飞船、卫星,最忌讳的叫做多余物,就是里面不能有多余的东西,因为多余
的东西会造成一些灾难性的后果。
■:哪怕是灰尘。
□:灰尘可能完全避不了,但总的来讲我们是不允许的,最怕的是多余物。有的时候
,比如说做一个元器件的时候,很可能掉一点很小很小的金属屑在里头。有一次“长二捆
”的发射紧急关机,大家说是“坐地炮”,就是因为有一个很微小的多余物,掉到一个点
火的继电器上,引起了短路,造成两个助推器没点火,最后紧急关机了,就这么一点点东
西。正好因为(火箭)没有毁坏,还在现场,我们把它找出来了,找到原因了;如果出了
事故,这个原因可能永远是一个谜,谁也不会想到这么巧,正好在这个时候有这么一点多
余物掉到继电器的主点上。多余物是我们最大的忌讳。
■:作为航天人,需要有这么高的要求标准,这么艰苦的一个环境,这么大的工作量
,还有很高的危险性等等,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像您、还有那么多的人愿意为这个事业这
样来奉献?
□:可以说是对这个事业的一种追求。就觉得这样一个事业对我们国家,无论是国民
经济建设也好,国防建设也好,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你们自己呢?
□:对我们自己没有什么特殊的好处吧。你说在一个艰苦的地方去从事这么个危险的
事业,对个人有什么特别的好处,我没体会到。
但是对国家、对人民,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昌盛发达,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行业。我看也
就是这一种追求、这种信念吧,鼓励着这一代航天人。
■:您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在跟航天事业打交道,一直都在这个行业里面,应该说经历
了从最初最艰苦的阶段,到今天相对来说可能是更加现代、环境各方面更加好的这么一个
阶段。目前所处的一个航天事业的发展阶段,和以前较早一些时候,比方说上世纪六七十
年代那个时候,到底有多大的变化?
□:工作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它的基础是技术的进步,随着技术的进步,我
们才有今天这样一个成绩。那个时候很困难,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不够,怎么办?靠手编程
序。没有什么高级语言,没有什么现代的操作系统,都没有,就是靠手编程序,就是打孔
机,一个眼一个眼打,对码子,完全是手工干的。
■:全部都是靠自己。
□:那时候我们国家最早的大型精密光学设备,最早的雷达设备,精密雷达,最早的
遥测遥控设备,最早的计算机……通通都是在我们发射和测控中心使用。所以我们也带动
了这个科学的发展。所有的第一台都在我们那儿。
■:客观来讲,像我们现在的技术在世界上排名到底怎么样?
□:我看是这样,如果是单个单个地来看,由于我们的一些基础设施,跟国外比还有
差距;但是从总体上来讲,我们是不落后的,我们是世界先进水平。真正能够独立搞这个
行当的,我们是第三个。我认为说世界先进水平当之无愧。
■:这么多年下来,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到今天21世纪初,我们
的航天人发生了什么变化?
□:好多作风继承下来了,一代一代地继承下来了。有一些很优秀的年轻技术干部,
他的同学在大城市里边工作,可以说工资最少要差一倍,生活条件比他优越得多,但是他
仍然还在那里默默无闻地工作。就是靠这个精神。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
※ 修改:·ersy 於 10月27日14:07:10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8.120]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