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军事重地戒备森严:“中国航天第一站”探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un 20 21:32:31 2002) , 转信

  中国军方近日大规模宣传一个航天测控站的事迹。透过这个航空测控站,可以隐约看
到中国航天技术的长足发展。中国人正在积极准备进入太空,而且已为时不远。
  
  如果不是中国军方现在正把它作为典型宣传,公众决不会知道这个属于中国人民解放
军总装备部的喀什航空测控站。它虽然建立于1968年,但直到现在,知道它的人仍很少。

  
  中国发射的中、低轨道卫星,大多从东南上空入轨绕地球飞行,再由西北上空回归,
而此时,第一个观测到卫星并对卫星实施有效测控的,就是喀什航天测控站。
  
  喀什的地理位置权为特殊:北临南天山、西靠帕米尔高原、南傍昆仑山、东依塔克拉
玛干大沙漠;周边分别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印度等6个国家接壤。
  
  当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走进34年来默默无闻的喀什航天测控站后,才清楚知道它存
在的意义:完成了中国48次导弹、卫星、飞船发射的测控任务;首次在中国实现了计算机
远程通信;成功接收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第一束电波,实现了中国航天测控“零”的突
破;首次实现了一站管理多颗卫星;首次抢救成功了极地轨道卫星,创造了世界航天奇迹

  
  进入站区,就能清楚地看到正在服役的三台大型航天测控设备,它们正分别承担着中
国“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海洋一号”卫星、“资源二号”卫星以及“神舟”三号飞船
轨道舱的跟踪测控任务。

无一失误

  喀什航天测控站自1968年6月1日组建至今,已参加并圆满完成了三艘飞船、七枚战略
火箭、 39颗卫星共48次航天测控与管理任务;共跟踪卫星、飞船3817圈,发出指令12071
条,注入数据3437块,无一差错。仅2001年,喀什站执行临时下达的应急测控任务就有万
起,次次圆满成功。
  
  在整洁明亮的主控机房里,喀什航天测控站第九任站长陈永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喀什站地理位置特殊,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其成败攸关中国航天事业的全局。每一
次任务,我们都必须追求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守好祖国航天测控的‘西大门’。”
  
  一旁年轻的总工程师陶峰称,喀什站百分之百的测控成功率,得益于人员、设备、人
和设备的最佳结合。他说,“神舟”三号发射时,他们就准备了七套测控应急预案。

“外科医生”

  陈永亮站长指着站内三台大型航天测控设备说,它有时像一个“外科医生”,需要对
所承担测控任务的航天器进行“诊断治疗”。
  
  1990年9月3日,一颗濒临“死亡”的卫星便在喀什站这位“外科医生”手中“起死回
生了”。
  
  这一天,中国第一代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B”发射升空,但卫星入轨后不久,
星上主计算机因受到空间粒子的冲击突然失灵。卫星姿态没有建立,太阳能电池帆板无法
完全伸展,能源告急,必须立刻启动卫星主副计算机以切换程序!
  
  “喀什,做好应急抢救准备。”卫星测控中心紧急命令。而应急抢救的条件却极为苛
刻,卫星携带的蓄电池,仅能将卫星与地面的联系维持到下一个飞行圈次。此后,卫星如
果能源耗尽,任何抢救手段都将无能为力,卫星将成为一块漂浮在宇宙空间的“废铁”。
能否在最后一个关键圈次中对卫星进行有效控制,就看喀什站的了。
  
  一个小时后,卫星绕过北极点,以每秒7.5公里的速度由东北方向进入喀什站“领空”
。喀什站主控设备迅速捕获目标。
  
  14分钟,只有短短的14分钟!之后,“风云一号B”将飞出喀什站的观测弧段,漂向茫
茫宇宙。这期间,他们要完成目标捕获,数据注入、比对,数据正误判断等多项工作。
  
  “喀什站第一次注入开始。”伴随着计算机键盘一阵噼里啪啦的敲击声,负载着数据
指令链的无线电波飞向太空。
  
  “卫星未执行,注入失败。”
  
  “喀什站第二次注入开始。”
  
  “卫星未执行,注入失败。”
  
  仅剩最后的6分钟,星上能源起于耗尽……气氛骤然紧张。
  
  “喀什站再次注入。”这是卫星飞出喀什站“领空”前的最后一次注入,站主控设备
的无线电指令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射向“风云一号B”。
  
  “指令执行。”卫星上调整姿态的主计算机随之切换到各用计算机,太阳能电池帆板
终于缓缓打开,充足的电流注入星体。“成功了,注入成功了!”喀什站指挥室里一片欢
腾。
  
  原航天部给喀什站发来贺电说:“‘风云一号B’卫星抢救成功,是中国卫星发展史上
值得引以为自豪的一件喜事,也是世界卫星史上少有的奇迹,这再次体现了中国航天科技
人员的卓越才能和卫星测控技术的先进水平。”
  
  随后的日子里,“风云一号B”又发生了4次故障,喀什站次次参战,对卫星发出指令
3500多条,全部准确无误。
  
  此前的1987年9月,中国一颗返回式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入轨不久,突发故
障,负责主要控制任务的南方某测控站连续两次注入指令抢救均告失败。卫星随即飞出国
境,重任转瞬落在喀什站身上。90分钟后,卫星环绕地球一周重现中国西北上空,而留给
喀什站的有效控制时间仅为10分钟。由于卫星在轨运行只有8天时间,一旦数据注入失败,
将严重威胁 卫星的顺利回收。
  
  喀什站迅速调整测控设备观测角度,准确锁定目标并一次注入成功,为中国返回式卫
星保持百分之百的回收成功率立下汗马功劳。
  
  卫星抢险历来被国际宇航界视为衡量一个国家航天测控能力的重要标志。

“太空交警”

  但更多时候,喀什站的航天测控设备担当着“太空交警”的角色,其所测控的航天器
是否按预定轨道运行?飞行姿态是否正确?传回的卫星图片是不是清晰?这些问题都需要
“太空交警”协调解决。陈永亮举例说,如果发现“神舟”三号轨道舱偏离预定轨道飞行
,或者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反馈信息称收到的卫星云图模糊,“太空交警”就会向相应的航
天器发出无线指令,使其恢复到稳定运行、正常工作的状态。
  
  喀什站的航天测控设备同时还是天地信息流的中枢,航天器从太空中获取的信息通过
它实时传送到地面指挥中心和相关应用部门。地面的要求也是通过它向航天器发出执行指
令的。
  
  陈永亮透露,喀什站这位“太空交警”所掌握的信息表明,“神舟”三号轨道舱已按
预定轨道绕地球飞行1000多圈,其运行状态良好,各项空间科学实验正常开展;“资源二
号”卫星以及5月中旬刚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海洋一号”和“风云一号D卫星
,均正常运行。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叩开了中国奔向太空的大门。伴随着航
天事业的发展,一颗颗“中国星”接连飞向苍穹、遨游天际。这个中国版图上毫不起眼的
西北角上空,如今已成为太空航天器往来频繁的“闹市”。
  
  陈永亮表示,喀什站这位“太空交警”将永远尽职尽责、守望中国航天,确保中国航
天器在太空中顺畅、高效运行。
  
  伴随着中国航天测控事业成功实现飞向太空、返回地面、同步定点、一网多星、国际
接轨、飞船回收等六大历史性跨越,喀什站测控任务也由多星实时测控、长期管理向多星
实时测控、长期管理、载人航天等并举转变。
  
  面对承担任务越来越重、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肩负责任越来越大的新形势,“中国航
天第一站”负责人声称,将加快测控装备更新换代,大力推进测控技术创新,吸纳引进现
代测控手段,把喀什站建设成一个多系统、多功能的高科技航天测控站。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4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