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mallbird (大小鸟), 信区: Green
标  题: 我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45周年(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Dec 15 14:25:13 2002) , 转信

中国卫星发射业走向世界,是另一场竞技。1986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间简朴的
办公室内,王永志、于龙淮、王德臣等科学家正悄悄地酝酿着一件后来震动航天界的又一
重大突破:在长征二号火箭基础上,捆绑四个助推器,形成新型的大推力火箭,尽快适应
国际发射市场的需要。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长二捆”。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把巴基
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枚仅用18个月研制成功的大型运载火箭,创造了世
界运载火箭研制史上的奇迹。当时,面对如此短的研制计划,1988年来中国考察的美国雷
神德尔它火箭总设计师不相信地笑着说:“你们中国人是不是又吃了鸦片?”时任火箭总
师的王德臣自信地说:“不,我们很清醒!18个月后,我请你来看发射!”

  1997年8月20日,我国跨世纪的重要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菲律
宾的马步海卫星送入超同步轨道,它的研制成功巩固了我国火箭技术在世界上先进行列的
地位。

  进入新世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喜事不断。

  1999年11月20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呼
啸升空,次日凌晨在内蒙古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它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了历史性
突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2年3月25日,长征二号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第三次成功地将“神舟”号无人试验
飞船送入太空。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

  截至2002年3月25日,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已进行了5
8次发射,将61个航天器成功送入地球轨道,其中包括27颗国外卫星,为11个国家和地区提
供了发射服务。

  以改革统揽全局,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把研究院建成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集团

  回顾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45年的发展历程,年轻的院长吴燕生自豪地说,当年,
无论是导弹武器,还是运载火箭,我们都是在工业基础、综合国力、科技实力不如人的情
况下,努力追赶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今天,中国已有能力把卫星送到从低轨到与地球
同轨的任一位置,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有能力把自己的宇航员送到太空!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45年的发展中培育了大批专门人才。在1999年9月国务院和
中央军委表彰的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中,有6位曾在中国运载
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过,他们是钱学森、孙家栋、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姚桐斌。45
年来,先后有17位两院院士在这里工作过,现有两院院士6人,国家级专家11人,高级技术
人员近万人。他们取得了3500余项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其中有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
等奖。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把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了极端重要的位置。他们
建设管理干部、技术干部、技术工人“三支队伍”,培养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
高级技术工人“三高人才”,使一批年轻有为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在研究院里,不到30
岁就担起重担的年轻人比比皆是。

  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集“运载火箭、导弹武器、民品三产、资本运作”于一体
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正及时调整战略,他们决心以改革统揽全局,以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集团


  他们发挥技术优势,不断创新品牌民品闯市场。目前开发研制生产的民用产品已达60
0多项。已逐步形成了哑铃型的军民科研生产体系,使高新技术研发能力、航天型号产品批
量生产能力、技术基础保障能力和规模式民品发展能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谈到未来发展,院长吴燕生满怀信心地说,他们将研制新型环保运载火箭,以提高进
入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他们将利用成熟的技术,以主技术带动民用产品,从方方面面改
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本报记者朱竞若陈家兴)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9.97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