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两弹一星功臣任新民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un 21 19:01:36 2002) , 转信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决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
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东南大学的杰出校友、航天技
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任新民就是其中之一。
  
  任新民,安徽宁国人。1934年考入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前身)化工系,1937年到重庆
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学习,1940年毕业。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先后
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10月8日,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他
作为从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院校选调的第一批“航天人”中的一位,参加筹建工作,
并被任命为国防部五院总设计师室(从事导弹、火箭总体技术方案的研究设计工作)主任,
从此开始了他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生涯。

  1955年,任新民等三人提出《对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上报后引起
国防部长彭德怀、总参谋长黄克诚等的重视;1956年春,他参加研究制定我国《1956年至
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同钱学森、沈元、王弼等一起编制其中的《
喷气与火箭技术》项目发展规划;20世纪60年代前中期,作为研究院副院长兼液体火箭发
动机设计部主任,他主持研制成功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为我国液体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
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保证;作为副总设计师和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负责人,他领导并参加P-
2导弹的仿制和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弹道导弹的研制,并参加领导了后续的液体弹
道导弹的研制工作,为我国液体弹道导弹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从60年代中期起,他一直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中远程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并主持由
该弹改进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长征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
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而揭开了中国航天事业序幕。当年“五一”节晚上,
他同钱学森等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被周总
理誉为“中国放卫星的人”。

  他还领导并参加了远程、洲际导弹的研制工作。1980年3月至5月,国防科委指派马捷
副主任为首位特派代表、任新民为副代表,组织实施了现场发射。5月18日,由我国本土发
射的远程导弹,准确落入预定海域,震惊中外。

  他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和实用卫星通信两大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工程包括运载火箭
、卫星、发射场、测控通信、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他主持了整个工程的研制和历次发射
,为我国掌握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测控技术和卫星通信事业的进步作出卓著的贡献。
他还领导并参加了我国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与发射工作。1976年,时任七机部副部长的
任新民亲自组织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成功发射与回收,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
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引起世界的瞩目;尔后,他还曾担任改进型
和新型返回式遥感卫星两大工程的总设计师,领导了历次发射;他还是风云一号(01批和0
2批)卫星气象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了整个工作的研制与发射工作。

  他还是我国运载火箭进行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领导者,曾担任发射
外国卫星(867工程)的总设计师,成功地组织了用长征三号发射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
星,首次实现我国运载火箭国际发射服务。他力主我国及早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对此起了
启蒙和宣传作用。他还参加了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的全部立项论证工作,并担任方案评审组
组长主持评审,提出评审意见,为国家决策立项提供了支持。

  回顾既往,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任新民为之倾注了全部心血,用
艰辛的劳动和奋斗铸就了中国航天人的品格与朴实敬业的形象。他多次立功受奖,1984年
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他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在
航空航天部和航天总公司时期,曾多次受到部通令嘉奖和各种奖励;1990年,首批被批准
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2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航天老专家;1994年,获求是
科技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8年,获“两弹一星功勋
奖章”。1980年他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后被聘为该院
理事会理事。他还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被连选为第三
、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

  回首往事,他十分感激母校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前身)和老师们对自己的教育培养。
他深有感触地说,母校诚、朴、雄、伟的校风对自己从事科技事业和治学都有极大的影响
。几十年来,任新民时刻牵挂着母校的发展,当得知母校要捐建群贤楼时,他慷慨解囊,
送上自己对母校的一份深情厚意,也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百年的深深祝福。

  任老现已过耄耋之年,但依然勤奋耕耘在航天这片沃土上。(谭邦治)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1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