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老鼠猴), 信区: Green
标 题: 几种火箭资料(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2月13日11:03:17 星期六),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 原文由 dxmxqe 所发表 】
1、长征一号是我国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它以两级液体火箭为基础,加固体第三级.固
体发动机由固体发动机研究院研制.全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技术抓总.箭长29.46m
,最大直径2.25m,起飞质量81.5t,起动推力达106 N.二、三级有转接锥壳相连.第三级
与第二级完全分离后,起旋火箭点火,使第三级在空中自由起旋.整流罩用水平抛脱.长征
一号火箭具有将300 kg的卫星射入倾角为70°、高为440km的圆轨道的运载能力.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东方红一号”,再次发射把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
“长征一号”的改型,“长征一号丁”,在原一二级基础上,更换三级固体发动机,
将使其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700kg~750kg.
2、长征二号两级液体运载火箭,全箭长约32m,最大直径3.35m,起飞质量190 t,一
级装有4台发动机,地面推力为2.8×106 N,二级主发动机真空推力7.3×105 N,还有4
个可以遥控的游动发动机(总推力4.7×104N),能将1.8 t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19
74年11月首次发射,由于一根导线有暗伤,导致飞行试验失败.1975年11月发射返回式遥感
卫星准确入轨.接着,又发射两次,均获成功.
随着卫星对火箭运载能力要求的提高,“长征二号”火箭也作了相应的技术状态的修
改,使技术性能和运载能力均有所改进和提高.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 t左右,命名为
“长征二号丙”,多次发射均获得成功.发射表明:“长征二号丙”设计方案正确,性能稳
定,质量可靠,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3、长征二号E即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一枚推力捆绑
式(也叫集束式)运载火箭,它是以经过改进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作芯级(一级加长4.6 m
,二级加长5.2 m)第一级箭体上并联4个长15.3 m,直径2.25 m的液体助推火箭.上面级
和卫星都装在直径4.2 m,高10.5 m的整流罩内,全箭长49.7 m,芯级直径3.35 m,芯
级一级发动机4机关联,加上4枚助推火箭,总推力为6×106N,可把8.8 t有效载荷送入20
0 km的圆轨道,1988年底获准研制,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实现了预定目标.1990年7月16
日首次发射,一举成功,把一颗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和一模拟有效载荷准确送入轨道.
用如此短的周期,研制成功一个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航
天史上也属罕见,它为我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满足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需要奠定了
基础.1992年为澳大利亚发射两颗美制第二代通信卫星.
这种火箭,如配以中国的固体推进剂的上面级可将3 t的有效载荷送入同步转移轨道;
如配以液氢液氧推进剂上面级,构成“长征二号E/HO”,其同步轨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将达
到4.8t.
4、长征三号是以“长征二号丙”为原型加氢氧第三级组成的三级运载火箭.由中国运
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总设计和研制第三级,第一、第二级由上海航天局承制,全箭总长4
4.56 m,起飞质量202 t,起飞推力2.8×106 N,第三级氢氧发动机在高空失重条件下二
次启动.其同步转移轨道推力为1.4×104N.1984年1月29日首次发射,由于第三级发动机
二次启动不正常,卫星进入近地轨道运行.经过70个昼夜的奋斗,4月8日再发射,获得圆满
成功.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为香港卫星通信有限公司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
星,标志着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开始步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5、“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甲”是为发射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而研制的新型运载火
箭.它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同步转移运载能力由原来
的1.4 t提高到2.5 t,它是一种大型三级液体火箭,全长52.5 m,直径和整流罩均超过
长征三号,起飞质量241 t,起飞推力3×106 N,火箭质量近40 t,自1986年2月开始研
制,重大技术有30多项,其中火箭的三级推力氢氧发动机,冷氦加温增压系统,动调陀螺
四轴平台,低温氢气能源双向摇摆伺服机构等4项技术已属世界一流.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
倾注8年心血研制的这种运载火箭,至今发射3次,均获成功,巍巍长箭涉三关,在我国航
天史上写下一页新的篇章.
首试锋芒送双星.1994年2月8日北京时间下午4时34分,最新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
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一颗“实践4号”空间探测卫星和一颗模拟卫星送
上太空.
前功尽弃经磨难.第二枚“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于1994年11月30日凌晨1时2分在西昌
卫星中心发射成功,火箭点火升空后,经过24分钟飞行,把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3
号”送入近地点20.58 km,远地点36 220 km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完成第三次变轨
,进入巡航姿态.经过三次变轨后,卫星已在准同步轨道上运行.由于星上姿态控制推力器
燃料泄漏,未达到进入同步轨道的目的.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第三次
发射,成功地将“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6、长征三号乙我国自行研制、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
”于1997年8月20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菲律宾卫星送入轨道,这表明长征系
列运载火箭具备了能把5 000 kg有效载荷送入高轨道的能力.这是长征火箭第46次成功发射
,也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第12次执行商业发射服务合同.
“长征三号乙”火箭全长54838 m,起飞质量426t,可将50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倾角
为28.5°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它充分继承了长征系列的芯级除贮箱加长,结构加强及整
流罩加大以外,与长征三号甲火箭相同,也具有在真空条件下二次启动能力的氢氧发动机
技术和同轴挠性平台等技术.火箭一级周围捆绑的4个助推器,与长二捆火箭完全相同.由于
捆绑了助推器,其控制和遥测系统在长三甲的基础上作了相应的修改,是中国长征系列火
箭中高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马部海卫星是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在fs1300平台的基础上设计的三轴稳定地球同步
通信卫星,它共有30个C波段转发器和24个KU波段转发器,能向菲律宾、中国和东南亚地区
提供语言、图像和数据传输等通信服务.马部海卫星是亚洲地区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其最
大分离质量约3770kg,在轨道寿命超过12年.它将定点在东经144暗某嗟郎峡 .1997年10月1
7日凌晨3点1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发射升空,将亚太二号R
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远地点47 922 km近地点201 km,倾角24.4o,卫星质量3
700 kg,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48次发射.
7、风暴一号是两级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局研制,火箭长32.6 m,直径3.35 m,起
飞推力2.8×106 N,起飞质量191 t,推进剂为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一级发动机由四台
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二级发动机由一台主发动机和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
机组成.制导系统采用平台一计算机全惯性系统,姿态控制采用有源网络校正装置,贮箱采
用主强度铝合金材料,采用自然增压方案.“风暴一号”可把1 5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
轨道.
为了提高运载能力,采用了大幅度减轻结构重量,降低发动机混合比偏差,一级采用
耗尽关机.二级主发动开机后采用游动发动机小推力飞行入轨等措施.为了提高轨道精度,
采用了速度导引有机结合的制导方法,为了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攻克了结构动力学
和多星分离运动学的技术关键.
1975年以来,“风暴一号”先后发射了六颗卫星.它们是三颗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和1981
年9月20日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三颗卫星.
8、长征四号是一种多用途三级常温推进剂运载火箭,具有性能优良,结构可靠,成本
低廉,发射场通用,使用方便等特点,由上海航天局研制.
“长征四号”采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推进剂,全长41.9 m,改进的一、二级直径
为3.35 m,新研制的三级直径为2.9 m,火箭起飞质量249 t,起飞推力3×106N.“长征
四号”在总体上进行了优化设计,加长一级推进剂贮箱4 m,加大一级发动机推力2×105N
,三级采用两台5×104N推力的发动机,减轻结构设计质量约300 kg,使火箭的运载能力
大幅度提高,该火箭运送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250 kg,运送900 km高度
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650 kg.“长征四号”在国内大型运载火箭上首次应用
了数字式姿态控制系统.三子级全程氮气压力值增压输送系统,三子级双向摇摆发动机.无
水肼表面张力定箱,三级单层高强度铝薄壁共贮箱等多项先进技术.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两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风云
一号”气象卫星均获圆满成功.“长征四号”具有两种不同直径的卫星整流罩,可适应不同
质量和尺寸的有效载荷,也可一箭多星发射,这为承担多种卫星的发射业务,特别是为发
射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卫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http://apwsb.myrice.com/jia/wuli/yan33.html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6.28]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2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