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开天壮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辉煌的35年征程(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2月22日18:28:14 星期六),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 原文由 hitzhang 所发表 】
    2003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迎来了35周年华诞。35年拼搏、35年风雨,她以
辉煌业绩报效祖国,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的辉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5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并发射成功48颗人造卫星和4艘无人飞船,初步形成
了六个卫星系列,初步构筑了水平较高的中国应用卫星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中国在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技术、遥感卫星技
术和载人飞船技术等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艰苦创业 勇攀高峰
  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中华民族迈开了向
太空进军的脚步。
  1968年2月20日,经聂荣臻副总理的提议和毛主席、周总理的批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
院正式宣告成立。她由中国科学院和原七机部的有关单位组成,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担任首
任院长,常勇担任第一任政委。从此,中国空间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第一颗卫星的研制工作既无经验又无资料,更缺乏各种先进的技术装备。所有这些问
题的解决只能靠自力更生和全国大力协作。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研制卫星
工作遇到更多的困难。
  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为了排除 “文革”干扰和指导卫
星研制工作,他先后主持召开20多次会议,30多次接见研制卫星的领导和专家。
  为了早日研制出“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科技人员,知难而
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中国航天史将会永远记下这一历史时刻: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
方红一号卫星飞向了太空,东方红乐曲响彻全球。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宇宙空间,中国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研制卫星
的代表,极大地鼓舞了研究院全体职工。面对初战的胜利,全院职工又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返回式卫星是一种复杂的人造卫星,要突破调姿、制动、防热、软着陆等多项关键技
术。
  在王希季、孙家栋的领导下,制定了既先进又可行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总体方案,开展
了艰苦的研制工作。
  经过无数不眠之夜,跨过道道急流险滩,1975年11月26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
星终于冉冉升空。三天后,卫星成功返回地面,带回了遥感照片。从此,我国成为世界上
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至今,已发射了17颗返回式卫星,回收成功率达94%。
  1981年,我国利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上太空。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我国为了发展卫星通信技术,1975年,研制和发射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任务被列为国
家重点工程。在孙家栋、刘川诗的领导下,一场攀登又一航天高峰的战斗在研究院打响了
。研究院决定研制具有“国际通信卫星”Ⅲ号水平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4月
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正常工作达3年之久。从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
个自行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我国首次发射的试验通信卫星就具有实
用性,这是世界通信卫星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纪录。
  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决定研制“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卫星采用多
项新技术,科技人员经过数年攻关,终于完成了研制任务。
1988年9月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终于升上太空。从而,我国成
为世界上第三个自行研制和发射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
          开拓创新 硕果累累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实施第二代应用卫星航天工程,主要任务是研制“东
方红三号”通信卫星、“风云二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和“资源一号”地球资源卫星。研
究院承担这三项重要任务,这是一场全面攻坚战。
  在戚发轫、范本尧、朱爱康的领导下,开展了“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
“东方红三号”采用全新的三轴稳定的控制方式,有24个转发器,设计工作寿命8年以上。
从“东方红二号”到“东方红三号”,只有20%的技术可以继承,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有上
百个,重大技术难关就有11项。研制人员经过11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品尝到了胜利之果的
甘甜。
  1997年5月12日,“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5月20日卫星成功定点于东经12
5度的赤道上空。到目前为止,卫星正常工作已近6年。这一成功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技术
实现了新的跨越。
  研究院从1986年3月开始了研制“风云二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艰难征程。经过8年
的连续奋战,先后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卫星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升空,6月17日卫星成
功定点于东经105度赤道上空。
  研究院还承担了研制“风云二号”卫星指令与数据接收站的重任。经过8年的艰苦奋斗
,建成了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气象卫星地面站。
  “资源一号”卫星是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与巴西联合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
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技术领域进行的全面国际合作。研制人员坚持了高起点、严要求,攻
克并首次采用了十多项新技术和新设备。“资源一号”卫星于1999年10月14日发射升空,
结束了我国没有资源卫星的历史,标志着我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研制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资源一号”卫星已超期服役1年多时间,至今仍正常运行,源
源不断地向地面传送遥感数据。
  20世纪九十年代启动的“中星22号”、“中国资源二号”、“北斗一号”三个新型号
卫星,坚持高起点、高要求,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到2000年全部投入运行,为国民经
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载人航天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1992年1月,党中央做出了发展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策
。由江泽民主席亲自命名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负责研制,
从此,我国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在戚发轫、袁家军的领导下,研制人员夜以继日、团结奋斗,攻克了舱段分离技术、
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液体回路热控技术、大型降落伞技术、应急救生技术和环控生保技
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终于诞生了。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的在轨飞行,于次日
成功返回。“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首发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载人航
天器的国家。至今,研究院已成功地研制、发射并回收了四艘无人飞船,载人航天技术又
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
  现代小卫星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全球兴起以来,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前景。研究院不
失时机的主动开展了现代小卫星的开发和研制工作。1999年5月10日,研制并发射了中国第
一颗现代小卫星——“实践五号”;2002年5月15日,研制并发射了又一颗现代小卫星——
“海洋一号”卫星,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卫星的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了20世纪
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35年来,根据中国国情,在国家投入有限的条件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选择了“小
批量、多品种、大跨越”的卫星研制途径。有限的投入,有限的发射,创造航天奇迹,这
就是中国的空间事业。
         空间应用 效益卓著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中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
卫星,中国就不能叫三大国之一,就没有这样的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
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各类人造卫星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
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返回式遥感卫星获得的大量遥感资料,广泛应用于国土普查、地质调查、石油勘探、
环境监测等领域。为国内外用户搭载了各种科学实验项目100多个,取得了丰硕成果。
  东方红系列通信广播卫星广泛用于电视广播、公众通信、电视教育、金融和电力等部
门,使我国通信广播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获取的高质量云图资料,在气象预报、环境监测,特别是在灾
害性天气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球资源卫星获取的图像数据,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农业开发和管理等
十几个领域,已有100多家用户在应用开发卫星图片,为“数字中国”的建设提供了丰富信
息资源。
  利用二颗“北斗”卫星建立的我国区域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为各种舰船、车辆的导航
定位,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海洋卫星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调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神舟”载人飞船在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对地观测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
取得了重要成果。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过航天器的研制所取得的很多新技术成果,已经移植推广到国
民经济的众多部门,有力地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35年来,卫星热管、卫
星高分辨率成像、卫星微机控制、非金属新材料、自动化测试等1800多项新技术成果,在
国民经济众多部门得到二次开发与应用,带来十分可观的效益。
  经过35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一系列重
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
全国大协作的结果,是几代航天人团结奋战的结果。
         全面发展 成绩斐然
  35年来,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上级单位历届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经过四
次重大技术改造,研究院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院的各研究所和工厂配备了适应航
天器高可靠、高精度、长寿命要求的,各种先进设备,建立了完整配套、具有相当规模的
航天器设计、试验和生产体系。新建成的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实现了航天器总装
、测试和试验一体化,大大提高了研究院的研制能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成为中国最
具实力的航天器研制中心。
  航天器工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管理。长期以来,研究院在探索科学的航天
器工程管理方法的实践中,经历了认识不断深化、工作日臻成熟的过程。1979年到1983年
,刘川诗院长领导开展了从课题研究向工程研制的转变工作,初步形成了适应卫星工程研
制的质量和技术管理体系。1995年到2002年,徐福祥院长领导开展了现代航天器工程管理
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基本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航天器
工程管理工作开始走上科学、有序、规范的轨道。从1996年至今7年来,航天器研制和工程
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连续取得了12颗卫星和4艘飞船研制和发射成功的佳绩,其中有7
个型号是首飞成功。
  研究院十分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俄罗斯、德国、法国、巴西、意大利、美国
、日本等十多个国家的宇航公司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联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空间合作
,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
  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努力,航天器研制工作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35年来,研
究院共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1700多项,国家级成果奖54项,其中国家科技特等奖4项。
  在向太空进军中,造就了一群优秀的中华儿女。全院涌现出钱学森、王希季、孙家栋
、杨嘉墀、钱骥五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涌现出11名两院院士、12名国家级有
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3名有重大贡献的部级专家。研究院培养出1700多名高级专业技术
人员,1000多名高级技术工人,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在成长,空间技术充满希望。
  35年来,研究院在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全
院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有78个集体和400多人次受到部级以上表彰,多个单
位被评为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中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
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35个春秋,研究院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35个冬夏,研究院塑造了一
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江泽民主席称赞航天队伍是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
关、特别能奉献”的队伍,这也是对全院干部职工的勉励和期望。
             任重道远 再展宏图
  35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21世纪的今天,更需要进一步加
快发展我国航天技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将肩负着更加繁重的神圣使命。
  航天事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事业。机遇与风险共存、成功与失败同在,时刻保持清
醒头脑,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汲取失败教训,才能不断前进。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同时,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继续发挥中国空间技术主力军的作用。
  在今后十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研究院将建立新型的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
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开发长寿命、高可靠的大容量的通信卫星和电视
直播卫星;研制第二代导航卫星,构建新型的导航卫星星座;建立多种现代小卫星星座,
满足多方面应用需求。与此同时,实现和完善载人航天飞行,开展空间实验室和载人空间
站的预先研究,建立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体系;研制和发射月球探测卫星,实现月球
软着陆并采样返回,开展有特色的深空探测,不断开拓航天活动的新领域。
  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关心和支持航天事业的发展。江泽民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
志曾两次到研究院视察和指导工作。
  江泽民主席的讲话:“最后我听到发射成功的消息,久久不能平静,我所有的千言万
语,都代替不了你们实践所表现的爱国主义行动;我再一次地向你们,代表党中央,我也
代表国务院向你们致以亲切的慰问和中心的感谢!
  在研究院建院35周年前夕,江泽民主席发来了贺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
  在你们举行三十五周年院庆之际,我向你们表示热烈地祝贺!
  三十五年来,你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取得了以“神舟”号飞船为代表的显著成绩
,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你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
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作风和“两弹一星”精
神,努力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江泽民
                    二00三年二月八日
  我们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牢记使命,戒骄戒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
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书写中国空间事业的新篇
章,为实现国际一流的宇航企业而奋斗。
  中国空间事业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61.139.157.36]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7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