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欧航天合作玩大手笔 印度发誓登月赶超中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Oct 24 13:24:39 2003), 站内信件

  “神舟”五号是中国人成功遨游太空的处女航,是中国探索外空的一次破冰之旅,标
志着中国在宇航技术上已经赶超了许多先进国家。加上“嫦娥奔月”计划的绘就,中国“
哈勃望远镜”的酝酿,中国注定将跻身原来仅仅是美俄两国“专属领地”的“航天超级俱
乐部”。而日本、印度等国正瞄准中国,紧追直上。 

  透视与先行者的差距,聆听后来者的脚步声,于中国,是镜鉴、是提醒、是勉励、是
督促。 

中欧航天合作要玩大手笔 

  “中国的活力与技术实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与欧洲在科技合作方面太琐碎,
需要加强重量级合作。”——欧洲第一位女宇航员、法国科技部长克洛迪·埃涅尔 

  日前法国一家媒体不无感慨地说,“一个航天技术原本很先进的欧洲,只能眼巴巴看
着中国的载人航天脱颖而出”。这个评语有几分酸溜溜的味道。那么,客观来看,中国与
欧洲在航天技术上的差距如何?面对美国在宇航领域的主导地位,中欧合作的可能性及前
景又如何? 

中国航天搭载技术领先欧洲 

  目前,中国是除美国和俄罗斯外,世界第三个掌握航天器返回技术的国家,运载火箭
技术也属世界一流。中国早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就发射过生物火箭,把小豹和小狗“姗姗
”等送到100公里的高空并安全返回,1990年和1996年又用返回式卫星进行了搭载老鼠等的
实验,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相比之下,欧洲火箭的起步较晚,直到70年代末,欧洲航天局才组建了阿丽亚娜空间
发射公司,并主要以商用卫星发射为主,航天器返回技术不是它的专长。 

  欧洲航天局也曾研制“使神”号小型航天飞机,后因资金及会员国意见不一等原因中
途夭折。欧洲航天局后来参加了多国参与的国际空间站计划,想以这种“省力”的方法,
提升其载人航天技术水平。然而目前其国际空间站建设很可能远远超过预算(600亿美元),
且逐渐迷失了研究发展方向,加之美国航天飞机事故对国际空间站建设事业的打击,使欧
洲载人航天业的前景再次暗淡下来。 

  此外,在火箭发射成功率方面,中国的成绩也不错,“长征”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率
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运载火箭,它已经进行了66次发射,成功60次,发射成功率接近91%,
仅次于欧洲的阿丽亚娜火箭的93%发射成功率,高于俄罗斯“质子号”火箭90%的发射成功
率。法国《费加罗》报认为,此次“神舟”号如发射成功,说明中国的火箭精确度已经非
常高,它同时可以成为中国火箭拓展国际卫星发射市场最好的广告。 

欧洲卫星研制是强项 

  中国的航天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但仍存在许多不足。比如我们的卫星制造技术
水平与欧洲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无法在国际市场中对中国运载火箭予以支持。欧洲研制的
卫星寿命在延长,卫星平台电源功率、有效载荷功率在加大,对地观测卫星分辨率在提高
。虽然近几年中国参加了一些卫星项目的国际投标,但没有实现卫星整星出口和向国际用
户提供卫星在轨交付的目标。 

  欧洲卫星研制一直是强项,从实施“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与美国GPS叫板便足见其底
气十足。目前欧洲航天局卫星和探测器设计提出的口号是“更小,更便宜,更先进”。今
年9月28日升空的Smart-1探月飞行器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其装备的离子发动机更使欧盟
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后,第三个使用太阳能离子发动机的国家联盟。 

  此外,火箭研制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通过增加发射次数来优化火箭发射的技术状态。
就火箭发射次数来说,美国发射50次只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苏联是6年。欧洲阿丽亚娜火
箭虽然起步较晚,但完成50次发射也只用了12年。相比之下,中国火箭发射50次用了28年
。一些航天专家指出,发射频率小告诉我们决不可以掉以轻心,长征火箭的技术状态还没
有达到最优化,需不断改进。 

  总体看,中国的航天运载技术在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运载能力可靠性及安全性
等方面还有差距。在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空射运载火箭等新型航天运载器方面,中国还处
于起步阶段。 

中欧加强合作与美国抗衡 

  法国负责科研和新技术的部长级代表克洛迪·埃涅尔(相当于科技部长),曾是欧洲第
一位女宇航员。她分析说,法中在科技合作方面太琐碎,需要加强重量级合作。今年9月以
法国牵头的欧洲与中国合作建设“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似乎是埃涅尔讲话的印证。此前
用于地球空间探测的“双星计划”的实施更是中欧航天合作的典范。 

  一个国家发展航天技术无疑需要国际合作。不过历史也一再证明,尖端技术从来不可
能从国外直接“拿来”,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将发展与合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
手中。有作为才有地位,中国这几年能与欧洲进行广泛的航天合作,正是基于中国在航天
领域自力更生几十年取得的成就。中国要成为航天强国仍然需要自己有所作为。 

  美国在所谓可能被“军民两用”的航天技术项目上对中国施加恶意的、苛刻的审查制
度,实质上是打着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旗号,从技术上竭力拖慢中国工业和科技力量的现
代化的步伐。因此,中欧双方都把相互合作看作是与美国压倒性太空技术优势相抗衡。不
过这一前提是,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航天实力不容忽视的国家。而这些实力完全是靠中国
研制新型火箭、新型卫星等一系列努力换来的。(记者/杨骏) 

印度誓用登月赶超中国 

  “几个月前,当印度人刚想为自己能用地球同步运载火箭将2000公斤重的卫星送入太
空而感到沾沾自喜时,中国的‘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却已能将5100公斤重的卫星送入地球
轨道;10月中旬,当中国的载人飞船首次顺利升空后,印度将会发现自己已经被远远甩在
后面。”——《印度快报》 

  在发展中国家中,能与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媲美的也就算印度了。而相对处于下风的
印度一直憋着劲要与中国较量。印度人认定,在太空竞赛中它有一项是超过中国的,那就
是其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中国的探月计划今年正式启动后,最快三年内中国将发射月球
探测卫星,专家预测中国人登陆月球大约要花十几年时间。而就在今年8月15日,瓦杰帕伊
总理在独立日讲话中郑重宣布:印度将在2007年向月球发射无人探测器,2015年将印度人
送上月球。 

担心与中国的空间技术差距加大 

  尽管月球计划已经被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沸沸扬扬地宣传了几年,但是很久以来印度政
府却一直没有就此发表正式看法。现任总统卡拉姆曾在2001年对外透露印度正在筹备登月
,但当时他也仅仅是以瓦杰帕伊总理科学顾问的身份发表个人之见。而今年年初,恰好是
在中国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刚刚从预定轨道安全返回的第二天,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便
在孟买举行的印度科学大会上,敦促本国科学家早日把印度人送上月球。这是印度政府在
登月问题上的首次明确表态。 

  瓦杰帕伊的举动可能正反映出印度对中国在空间领域进步的一种忧虑。印度研究学院
教授苏布拉马亚曾经在接受《印度经济时报》采访时指出,印度不仅目前已在制造业领域
远远落后于中国,更值得担忧的是,在许多重大科技项目上,印度的自行研发能力正在下
降。如果再不抓住登月计划,并将其作为刺激印度整体科研能力腾飞的一个重大举措,印
度与中国在空间领域的差距将会更大。 

登月旨在太空探索中争得一杯羹 

  印度的登月计划是在航天部长兼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卡斯图里朗干领导下制定的。
2000年,卡斯图里朗干提出研究走向还没有印度人到达过的地方——月球的可行性问题。
为此,他组织了一个专门小组全力研究启动该计划的一切细节,包括经济效益以及印度科
学家可以在已经收集到有关月球的大量资料的哪些方面做出贡献。经过几年研究,印度空
间研究组织已经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登月的可行性计划报告。 

  根据今年8月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公布的耗资7800万美元的登月计划,印度将用本国制造
的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把一个525千克重的卫星射入
月球上空100千米高的极地轨道。卫星将探测月球表面的物理特性、月球的化学以及地质编
年问题。同时,这项计划还将向一个总数据库提供数据和资料。卡斯图里朗干指出,登月
计划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科学好奇心,另一方面是为了迎接技术挑战,最终它将能增
强印度在未来太空探索领域中作为一个潜在伙伴的地位。 

  由于登月计划耗资巨大,一直以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受到很大压力。有些人认为,印
度综合国力仍显单薄,尚无力量应付如此大消耗的登月计划。而印度科学家中也有人指责
说,登月计划不会给国家带来更多技术上的好处,而是一个愚蠢的重复的工作。然而,卡
斯图里朗干坚持认为,“尽管经费紧张,但印度还是能够负担得起登月的费用,而这些钱
即便全部作为捐款也不能消除贫困”。他说:“登月计划将是使印度感到振奋的一个起因
。如果我们勇往直前,它将向世界表明,印度有能力完成处于空间技术尖端的复杂任务。
印度没有理由不去显示这一能力,只有这样,印度才有资格去参与太空领域的国际竞争。
” 

美国有意助印度一臂之力 

  根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策划,印度登月计划包括数次载人与无人飞行在内的登月发
射,该计划将分三阶段进行,首先力争2008年前实现向月球发射探测装置,然后发射登月
机器人,对月球进行多项科学研究,最终实现印度宇航员登月。为完成上述步骤,印度目
前正在加紧完善有关空间发射和技术应用机构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 

  在印度所进行的各种航天试验中,最牵动人心的是直接关乎登月计划成败的地球同步
卫星运载火箭(GSLV)。在经过几次成功的试验之后,印度政府已经批准了一项将耗资5.20
8亿美元的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3)研制计划。这项计划将使印度到2007年时具有把
卫星送入静地转移轨道的发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在许多敏感的高尖端军备上对印度实行封锁,但是在太空发
射方面对印度却显得十分慷慨。据来自印度的可靠消息说,由于法国拒绝印度要求利用法
属圭亚那进行可回收式卫星的技术试验发射,美国已经特许印度使用肯尼迪宇航中心基地
的卡纳韦拉尔角进行类似试验。不仅如此,美国还向印度提供了其比较落后的彩色高分辨
率卫星图谱。一些专家暗示,美国此举旨在减少印度对在法国发射设施的依赖性,与此同
时,帮助印度实际上也是为了削弱中国在全球太空竞赛中的优势地位。 (记者/唐璐) 


美国能否为“神舟”展开红地毯? 

  “面对中国人在太空中迈出的第一步,美国人应该在国际空间站,为中国的载人飞船
展开欢迎的红地毯。NASA也许可以选择中国‘神舟’飞船作为国际空间站的救生船。我们
不会有任何损失,只能是一种双赢。”——第二位登月的美国宇航员艾德林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顺利升空使中国成为一个新的外空来客。中国期待着,有
一天在外空,中国航天员能够伸出手,与美国和俄罗斯宇航员的手紧握在一起。中国正在
朝这个方向努力。中国与其他航天大国能否携手共同探索人类的第四边疆?这其中,美国
的态度很重要,当然最终还要取决于中国自身航天技术的发展。 

“神舟”飞船是“中国的阿波罗” 

  尽管中国在过去40年对航天技术的投入仅相当于世界航天大国一年的投入,但目前中
国与世界航天技术强国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美国麻省天体物理中心的航天专家乔纳森·麦克道尔认为,中国“神舟”五号飞船的
技术性能非常接近于美国第二代太空船“双子宫”号,以及前苏联第二代太空船“联盟”
号。 

  国际工程学会(IEEE)高度评价中国飞船技术,称中国自己独立的研发成果十分显著。
“神舟”五号与俄罗斯“联盟”号外表十分接近,但中国飞船体积稍大,有两组太阳能电
池板,而“联盟”号只有一组。中国取得的成就,也是受益于与西方国家和俄罗斯技术合
作的结果,比如中国通过与英美等国的航天技术合作,特别是与美国摩托罗拉和休斯等公
司合作发射卫星,提高了自己的火箭发射和导航测控技术。 

  设在纽约曼哈顿的美国“太空网站”称“神舟”飞船为“中国的阿波罗”。美国宇航
员艾德林曾驾驶“阿波罗11”号飞船与阿姆斯特朗一起于1969年7月20日首次登上月球。他
在接受美国《太空新闻》杂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神舟”飞船设计十分新颖,着眼于在
轨道上长时间停留,他认为中国可能已着眼于在不远的将来,利用“神舟”飞船进行不登
陆的环月飞行。 

中国综合技能落后世界水平 

  尽管如此,中国目前的综合技术能力还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美国战略专家曾对中美
在八大民用技术——微电子、计算机、电信、核能、生物技术、化学、航空和航天——水
平进行对比,发现中国在这八大领域都已具备重要的生产能力,一些领域还具备非常先进
的设备。但是,中国还不能掌握与上述八大领域相关的关键技术,其结果是造成中国对部
件和机床的进口依赖。 

  美国专家估算,目前中国每年用于发展空间计划的经费为22亿美元,与美国国家航空
航天局(NASA)每年150亿美元的经费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中国实现航天大国的梦想,还任
重道远。但中国致力于航天计划,将为中国带来难以估量的收益。航天技术将从总体上带
动中国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将导致产业化,而产业化将推动经济的增长。从中国雄心勃
勃的航天计划看,中国应该是明白了个中道理。 

“飞船威胁论”折射美国担心 

  目前,“神舟”五号已暂时取代人民币汇率和贸易赤字问题,成为美国媒体关注中国
事务的一个新焦点,“中国飞船威胁论”随之在美国流行。 

  美国五角大楼在2003年8月向国会提交一份报告,称中国航天计划对美国太空战力构成
威胁,中国正在着重研究激光武器、反卫星武器和电波干扰武器,直接瞄准美国陆海空军
所依赖的卫星侦察和导航系统。 

  中国跻身世界宇航大国,虽然不像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那样向美国发出“美
国落后”的信号,但美国一些评论家认为,“神舟”五号正告美国,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快
速进步已远远超过了许多人的想像。他们指责这与硅谷高科技公司向中国转让技术有关,
于是再次发出“向中国转让技术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警告。 

  欧盟9月宣布,中国将参加卫星导航系统的开发和投资,这是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对
抗的计划。美国担心中国同欧盟开发卫星导航系统会削弱自己的优势地位。 

  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的太空政策分析家马克·惠廷顿说:“中国将展示送人进入低
地球轨道的能力,而老化的美国太空船至少还将在地面滞留一年。这一事实可能会成为美
国政客感到尴尬和担心的原因。” 

“NASA应为中国同行铺红地毯” 

  “中国飞船威胁论”反映出在西方世界总有一股势力对中国的崛起抱着复杂的心情。
但在美国也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他们的真知灼见。 

  美国宇航局局长奥基夫认为,中国发射载人飞船“非常具有历史意义,我们预祝他们
圆满成功,同时希望并祈祷能成功完成这个使命,最为重要的是,祝他们安全并成功返回
地球”。 

  第二位踏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艾德林不但为中国宇航计划叫好,而且还呼吁美国航空
航天局面对现实,与中国同行进行合作。“美国人应该在国际空间站,为中国的载人飞船
展开欢迎的红地毯。如果我们伸出一只欢迎的手,我们就会得到更多的中国宇航计划。”
 

  艾德林说:“我们应该提议设计出一些具有吸引力的又符合双方利益的方案。”他认
为,美国可以跟中国预订在2006年提供“神舟”飞船,来作为国际空间站的一个救生船。
 (记者/邢国欣)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3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