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今儿呀真高兴~~), 信区: Green
标  题: 小卫星技术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4年01月30日12:11:22 星期五),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 原文由 ShenZhouV 所发表 】
[定义]
  小卫星一般是指具有所需的功能密度的、重量小于1000kg卫星。
  小卫星以低地轨道运行为主,其造价在200万英磅左右。星体结构由一系列标准尺寸的
托盘组成。每个托盘都装有一部分系统的有效载荷。这些托盘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
框架,连同外覆的太阳能电池板,共同组成整个星体。小卫星是一个采用模块化结构的多
任务的空间平台。只要简单地更换各种有效载荷,卫星就可以完成各种不同的任务。因此
,卫星的设计周期从开始设计到发射升空,约需一年的时间。目前美国瑞萨公司研发的小
卫星代表着国际该领域的较高技术水平,该公司的小卫星主要可用于通信和遥感测量,小
卫星的姿态控制主要由一根6m长的重力杆稳定器和星载计算机闭环控制和电磁铁系统完成
。运行高度的检测由太阳传感器、地球水平传感器、星场传感器和地磁场传感器来完成;
轨道的位置则由星上的GPS接收机确定。整个控制系统采用较传统的三轴或自旋稳定方式。
整个卫星的能量由覆盖在四周的砷化镓(GaAs)太阳能电池阵列提供。每侧的电池板大约
可提供35W,并接有镍镉(NiCd)电池作为电池储备,可供通信、遥感的姿态控制等任务使
用。由于姿态控制不需要使用燃料,所以卫星的寿命大大延长。在轨道适宜的情况下,卫
星寿命可达到12年以上。卫星通信由VHF上行链路的UHF下行链路来完成。通信过程中使用A
X.25链路协议,速率在9.6~38.4kb/s范围内。小卫星关键的部分是星上数据处理系统。其
核心是一个80cl86单板机,称作星载计算机。该单板机拥有32M空间的固态RAM盘和占500kb
内存的内嵌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
  小卫星的主要技术特点是:
  1)体积小、重量轻;
  2)发射成本低;
  3)发射灵活、既可以搭载发射、也可以一箭多星发射或用廉价运载火箭发射;
  4)研制周期短,一般从立项研制到发射仅需要一年左右。
  
[相关技术]低轨卫星;卫星通信;航天技术

[技术难点]
  为发展小卫星,必须不断攻克如下技术难点:
  1、小卫星技术:包括最佳星座设计及其仿真,轨道摄动及其校正,计算误差及其克服
方法等;综合采用先进材料和技术,提高卫星功能密度;采用高温超导技术,有效地减小
卫星的体积和重量;
  2、星上的成像侦察设备:可见光CCD摄像机,线阵像元数应达6000个以上,像元尺寸应
小于8μm,改进光学系统以提高弱视能力;
  3、高速数传技术:成像数据实施传输要求传输速率达300Mbps;使用Ka频段进行扩展频
谱传输的技术、300Mbps的高速加密技术、微波统一传输技术等;
  4、数据处理技术:高压缩率、低损伤率的压缩编码技术;亚像元成像技术;目标特征
数据库技术;数据融合技术;图?quot;快视"技术等。
 

[国外概况]
  国外小卫星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为探索阶段;90年代为发
展、应用并初步形成规模阶段;21世纪将进入实际应用和部分地取代大型卫星的阶段。此
外,大型卫星在小型化的基础上将向高度综合化、高精度方向发展。1985年至今世界上已
发射小卫星和小型卫星计300颗,其中80%卫星的质量小于1000kg。
  在欧洲,欧空局于1995年出台了"小卫星任务机会开发倡议"并建立了研制、发射机运营
小卫星的实体。欧空局已在小卫星平台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世界航天大国俄罗斯早将小卫星用于军事领域,其一箭多星的战术通信卫星技术已相当
成熟。为了进一步开发现代小卫星的商业市场,1996年2月,俄新一代通信小卫星星座-信
使系统开始发射。
  日本的小卫星技术也发展的十分迅猛,在空间探测和技术试验方面,取得了十分丰富的
成果。日本目前正在规划建立由10颗小卫星组成的星座。这个星座系统既可以用于军事,
也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其重量只有以往具有相似功能卫星的1/10,成本只有1/4,开发周期
只有一年。
  法国、英国、意大利都有了自己的小卫星平台或星座。印度、韩国、瑞典、丹麦、巴西
、西班牙、以色列等许多国家也都以研制小卫星为切入点,带动航天技术的发展。 
  另外,一些研制小卫星的企业实体与一些大学相结合,众多的小卫星的技术进入高等院
校,如:英国萨里大学、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德国波林技术大学和不来梅大学。
  在商业和民用小卫星技术的推动和支持下,军用小卫星迅速发展。由于小卫星具有快速
反应(发射和部署)和依据战场需求进行快速重组的能力,并能有效提供战术支持,最适
于建立以战术应用为主的军用卫星系统,因而受到军方的青睐。美国空军在其2020年作战
构想中,把有效卫星组成的星座系统作为向参战人员提供实时、不间断信息服务的主要手
段,同时也作为对付反卫星武器的有效手段。正因为如此,以国防高级研究项目局为首的
美国军方一直对小卫星计划情有独钟,国防高级研究项目局一家每年在这方面的投入就达3
500万美元以上。军方在发展小卫星技术方面,不仅可以利用已经开发成功的商业和民用小
卫星技术,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军方独有的军事高技术和军用航天技术。美国国防部将开发
小型通信卫星、小型侦察卫星和小型预警卫星作为小卫星发展的重点。最有代表性的是包
括20~30颗小型低轨道预警卫星的低轨天基红外系统(SBIRSLOW)和至少有20颗小型侦察
卫星的星光(Starlite)系统。
  目前小卫星的构形有多种,结构采用模块设计。广泛应用CAD设计的软件,如有:图形
前端、有限元分析、系统详细分析、机械设计自动化、图形软件包等。铝合金和铝蜂窝结
构材料仍有采用。碳纤维复合结构材料广为应用。新出现的材料如石墨复合材料和聚氰酸
盐树脂等。小卫星上主要有三种控制系统:
  a、偏置动置轮三轴稳定系统,加上磁棒阻尼与卸载,接线指向精度为0.01°~1.0°,
应用于侦察、对抗观测、天文观测及通信等小卫星上。
  b、重力梯度稳定系统,加上磁棒阻尼和定向,具有三轴姿控功能,精度1°~3°,适
用于近地圆轨道的卫星,如通信、数据收集、存储、转发通信、科学实验卫星等。 
  c、自旋稳定系统,主要用于空间物理探测以及业余无线电通信卫星等。最新技术有小
型化的星跟踪器、轻型反作用飞轮、主动式振动控制、用GPS作姿态确定。预计下世纪将出
现多功能敏感器、微型机械装置和高密度内连技术。
  小卫星上采用了图像数据压缩技术,这是因为成像侦察和对地观测的遥感图像数据量甚
大,在小卫星上存储和传输极为困难。图像压缩的关键是编制合适的码书。采用高速大规
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码书处理器。
  小卫星广泛采用了超小型化的电子元器件,其中包括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的微电子
技术的微型计算机、大容量固态存储器(容量达2×109比特)、低频/直流放大器等混合集
成电路、中频/高频放大器、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高电子迁移率场效应晶体管噪声
放大器(HEMPT)。
  小卫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
  1)提高功能密度,使有效载荷与卫星平台重量之比从目前的30%~50%提高到70%以上。
  2)普及模块化公用舱,通常包括电源、姿态控制、热控制、通信和测控、数据存储等模
块,要求能灵活地适应多种有效载荷的要求。
  3)降低发射重量、采用轻便材料、降低卫星功耗、以便使用小型运载火箭进行卫星发射

  4)扩展应用领域,小卫星非常适合于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的紧急需求,也适合于全球性
的移动双向个人通信,还可用于空间科学试验、卫星远程教育、高分辨率遥感以及空间实
际轨道的通信技术演示等。
 

[影响]
  小卫星已经出现,立刻受到世人瞩目。经过短短二十来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当今航天
器研制的主要趋势之一。特别是现代小卫星的巨大经济优势和惊人的业绩正对世界科技和
经济以及军事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
  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小卫星,而小卫星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微电子、计算机
、卫星光学和机械、高精度机械加工、新材料、新工艺等现代科技的发展。小卫星的广泛
应用将使空间探测、环境调查、资源探测、灾害监测、海洋环境监测、移动通信等民用事
业得到更经济、更迅速、更广泛的支持手段。小卫星的发展对军事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安装上军用有效载荷之后,就可以作为军事卫星来使用。前苏联发射的300~400颗低
轨道小卫星中,有相当比例为军事所用。俄每年至少发射15~20颗小卫星用于军事战术通
信,并始终保持有40~50颗低轨道小卫星在正常工作。海湾战争爆发后,俄紧急发射了军
用小卫星,密切监视美伊两国的军事部署情况。美国紧急发射的两颗具有存储转发和多国
通信功能的低轨道小卫星,在保证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中具有上佳表现。目前已出现了定
型的小卫星,供军方使用。这种小卫星在战争爆发后的8个小时内,就可由B-52轰炸机携带
飞马座火箭在空中发射,进入轨道后就可以对战场提供情报通信业务。此外,美日等国正
在研制地球静止轨道小卫星,试图把它们放在同一轨道上,以取代大型通信卫星。其优势
是可以互为备份,即使其中一颗出了故障,仍能保持正常工作。由于小卫星或小卫星星座
在未来军事航天计划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小卫星将成为影响军用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紫霄,"现代小卫星遨游大太空",《中国航天》,2000.1,P23-26;
 2、吴崇善,"低轨道卫星侦察系统设想",《中国航天》,1997,p13-15;
 3、W.H.Boyer,Getting on the Market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March,199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167]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9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