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揭秘“神六”飞行:人员多、时间长、安全性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Oct 11 13:12:24 2005),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发信人: dxmxqe (孩子), 信区: Aero
标  题: 揭秘“神六”飞行:人员多、时间长、安全性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Oct  9 17:46:07 2005), 站内

央视国际 (2005年10月09日 09:22) 

  半月谈消息:金秋十月,我国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即将发射。这既是我国空间技术实力的又一次大规模展示,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又一个新起点。 

  “神六”飞船的发射比起“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显得更加成熟,不仅人员多而且时间长,两次飞行的不同之处,概括起来有四大方面。 

  火箭加装了自拍相机,“神六”发射可靠系数更高 

  发射“神舟”飞船的“长征”2号F火箭是我国目前系统最复杂的运载火箭,它能把8吨重的载荷送入200公里~350公里高的轨道,其可靠性从以往不载人火箭的91%提高到了97%,安全性达到了99.7%,可与世界上著名的载人运载火箭相媲美。 

  “长征”2号F火箭的保险系数之所以这么高,其最大的奥秘在于火箭增加了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前一个系统的任务是,当火箭进入临发射状态后,自动检测火箭“身体”的各个部位,如有危险,立即发出中止飞行的指令;后一个系统的任务是,一旦航天员的安全受到威胁,迅速帮助飞船逃离险区,让航天员平安落地。 

  “长征”2号F火箭的可靠性在前5次的“神舟”飞船发射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发射“神六”的火箭,与发射“神五”的火箭是同一批生产出来的定型产品,技术指标和飞行状态都没有改变。但是,在“神五”发射成功后,火箭技术人员认为,火箭的可靠性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比如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的功能仅仅是检查火箭身体内部的“病灶”,万一火箭外部受到了创伤,它就不起作用了。联想到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表面的隔热瓦被砸坏,引起飞机解体的惨痛教训,我国科技人员决定在火箭外壁上安装摄像头,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时刻监视火箭外部的“敌情”,一旦发生意外,自拍相机会立即报警,地面指挥人员可随时采取应急措施。这样一来,“神六”的发射成功就有了更加充分的保障。 

  “神六”为双飞,飞行时间是“神五”的5倍多 

  “神五”首飞时,航天员杨利伟独自一人飞行了近一天,创造了各国首次载人航天之最: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首飞时间为1小时48分钟,绕地球1圈;美国航天员约翰·格伦首飞时间为4小时55分,绕地球4圈;杨利伟则飞行了21小时,绕地球14圈。 

  时隔2年的“神六”发射,2名航天员将在太空飞行119小时,这是“神五”飞行时间的5倍多。它不仅将创造中国人遨游太空时长的新纪录,也将书写世界载人航天史上后发优势的新篇章:苏联从单人飞行到首次3人飞行经历了3.5年,时间为1天17分钟;美国从单人飞行到双人飞行,经历了3年,双飞时间为4小时53分。 

  飞行人数的增多和飞行时间的增长,并非简单的数量变化,它的背后是质的飞跃。它对航天员的素质、飞船的可靠性和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因太空失重而产生的头部充血、血液和体液重新分布的情况,参加“神六”飞行训练的航天员,首次进行了大强度微重力生理适应性训练。每个航天员连续20天以近乎倒立的姿势进行太空模拟训练,吃喝拉撒等基本活动都在此状态下进行。航天员还进行了“配 对”的适应性训练。 

  “神六”对飞船内的绿色环境要求也大大提高。与一个人的情况相比,两个人的氧气消耗量、向座舱内辐射热量的大小是翻番增加的。如何通过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动态地把座舱内的氧分压和温度、湿度控制在令人舒适的范围内,就要看飞船的真功夫了。而且,2个人5天的物资消耗量也比1人1天要多出许多,这也在考验着飞船的后勤保障。为此,飞船研制者对船上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应急救生系统等进行了严格的监测,并为航天员准备了充足的食品,包括任务延长的储备食品和应急救生食品等。“神六”航天员飞行时,他们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生理数据将会实时传回地面,对可能发生的身体不适,也已制订了紧急返回的预案。 

  “神六”是“一室一厅”,而“神五”仅有一个“单间” 

  “神六”飞船的外形和结构虽然和“神五”一模一样,但是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神六”又启用了一个“多功能厅”,这个厅就是飞船的轨道舱。“神五”首飞时,杨利伟只使用了飞船的返回舱,这个舱既是驾驶室又是工作室,吃饭和睡觉也都在里面,活动空间仅有2立方米。由于时间短,他上天之前又经过了灌肠处理,所以没有大的“方便”问题,小便可以在航天服的“尿不湿”中解决,因此,返回舱里没有厕所也无妨大局。“神六”就大不一样了,2名航天员要在太空中度过近5天的时光,于是飞船除了继续保持返回舱驾驶室的“一室”功能外,又开放了“一厅”即轨道舱。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神六”的轨道舱之所以被称为“多功能厅”,是因为2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它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为一体。 

  “多功能厅”虽然不大,但是比起返回舱来说还是要舒服多了。厅里有许多科学实验的仪器,航天员的主要工作在这里完成。墙壁上还有两个大窗户,可以向外观察太空。壁橱里摆放着2名航天员一周的太空食品,开饭时,航天员把食品加热后,拿出底部有尼龙搭扣的餐盘,粘在也有尼龙搭扣的裤子大腿部位就可以坐着吃饭了。床铺是两端系在墙壁上的睡袋,航天员睡眠时钻进睡袋,带上耳塞和眼罩就算是躺在卧铺上了,反正在天上站着和躺着都是一个样。在近5天的时间里,2名航天员可以交替休息。太空厕所不分男女,特殊装置会把大小便收集起来。幸好,“神六”上没有女航天员,上厕所连门帘也不用拉。 

  开放“一室一厅”的技术难点在两舱之间的舱门。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必须通过一道直径为0.6米的舱门。“神五”首飞时,该舱门处于关闭状态,“神六”飞行时,航天员要打开舱门,使两舱联通。如果舱门技术不过关或密封性不好,就会出现打不开舱门、关不上舱门或舱门漏气的险情。特别是当航天员返回地面时,两舱要实施分离,万一舱门发生问题,空气泄漏,后果将不堪设想。苏联“联盟”11号飞船在返回途中,因返回舱空气泄漏,3名航天员在落地前不幸遇难。 

  航天员在升空、返回和遇到紧急情况时,必须穿上10公斤重的航天服,但在飞船进入轨道运行阶段后,航天员在轨道舱里就可以脱掉航天服,穿着一般工作服工作了。 

  “神六”航天员选拔竞争更为激烈,最后将形成6人3组格局 

  “神五”首次载人飞行时,由杨利伟、翟志刚和聂海胜组成了首飞3人梯队,最后杨利伟执行了首飞任务。 

  “神六”的飞行则是由2名航天员共同完成。因此,14名航天员在正式升空的前10个月,就从中选拔出了10人,组成5个组;3个月强化训练后,再从中选出6人,组成3个组,每个组由指令长兼驾驶员和副驾驶员兼随船工程师2人组成。6人3组选定后,继续强化训练,然后根据体检和考评情况,为3个小组“排座次”。排在第一位的是正式乘员组,排第二位的是第一预备组,排第三位的是第二预备组。升空前,小组成员只有任务的相对分工,互为备份,不做明确的职务定位。在执行飞行任务时,才指定其中一人为指令长。 

  航天员的2人小组也不是随便组合的,既要考虑他们专业技术能力的搭配,还要兼顾个人性格、心理稳定性、心理运动能力的搭配以及双方良好的心理相容性。乘员组组成后,必须要有一段适应性磨合训练,使两个人彼此了解,情趣相投,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做到优势互补,和谐相处,配合默契。 

  但是,在发射前,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如果正式乘员组在发射前出现精神紧张、身体不适、生理指标超出正常状况等情况,就要改为第一预备组上,如果第一预备组不合格,就由第二预备组代替。3个乘员组在飞船发射前都要到发射场去,进行多次“人-船-箭-地”联合演练,使航天员了解飞行计划、任务分工及要求,熟练掌握从进舱开始至返回着陆全过程的正常飞行程序、应急飞行程序和逃逸救生程序。 

  临发射前的选拔是最终的定音锤。此时的选拔项目只有三部分:一是身体健康情况;二是年度医学与心理学健康的评定结果;三是平时训练的成绩和教员评语。这三条很难说哪一条更重要,届时,哪个组状态最好,“现场发挥”最优秀,哪个组就可以执行飞行任务,可见竞争将十分激烈。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