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神六”初定明晨发射 安全系数为99.7%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Oct 11 20:39:37 2005),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发信人: dxmxqe (孩子), 信区: Aero
标  题: “神六”初定明晨发射 安全系数为99.7%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Oct 11 10:47:50 2005), 站内

2005年10月11日 06:19 
 
凤凰卫视10月11日消息 综合报道,据悉,“神舟”六号太空飞船的发射时间,目
前已经初步敲定为10月12日上午9时。届时,只要天气适宜就会准时发射。

目前“神六”已经进入待飞状态。抵达酒泉发射基地的三组候选宇航员已全部曝光
,包括:费俊龙─聂海胜、刘伯明─景海鹏、翟志刚─吴杰。航天专家十一日将票
决哪两位宇航员执行“神六”任务。

提前升空主要为避免受寒流及沙尘暴影响

据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姜景山透露,负责部门已通知“神六”将提前一天于十
二日上午九时升空,主要是避免受寒流及沙尘暴影响,因为若受此类因素影响,延
迟将并非一两日的事,所以决定提前。

据悉,宇航员到达航天城后便足不出户,在公寓里休息并进行适当的锻炼。医务工
作人员将对候选的三组宇航员进行最后一次全面体检。大约在十一日,基地高层将
召开一个专门会议,挑选升空的两名航天员。参与挑选的人员有航天工程总指挥、
任务发射指挥部专家。确定会上,专家将根据梯队成员的状态,包括心理、生理、
长期的表现,再根据北京航太医学工程研究所提出的基本意见来投票决定。事实上
,本次的三组共六名宇航员都完全符合飞天标准。

飞天三梯队曝光 “费聂”组合首选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神六”太空人梯队在酒泉基地全部曝光。第一梯队为费俊龙
、聂海胜;第二梯队为刘伯明、景海鹏;第三梯队是翟志刚、吴杰。 

相关连接:神州六号六名宇航员简介 

引人瞩目的是,在俄国训练回来的太空人兼教练吴杰进入梯队行列。在这六名太空
人中,年龄最小的是第二梯队的刘伯明、景海鹏,两人都是1966年出生,其中刘伯
明是黑龙江人,景海鹏是山西人。 

据了解,在这六人训练分工中,出任指挥长的三名人选为费俊龙、刘伯明、翟志刚
。担任操作手的三位人选是,聂海胜、景海鹏、吴杰。 

观察家指出,这种训练安排,意味著如果费俊龙、聂海胜组合上天,费俊龙将担任
指挥长,聂海胜将出任操作手。如果第二梯队上天,刘伯明将担任指挥长,景海鹏
将担任操作手。如果第三梯队入选,翟志刚将担任指挥长,吴杰将出任操作手。 


升空前五小时最后确定

据介绍,这三组太空人是由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提名的。梯队排名根据是,每位太
空人在训练中的表现,但又不囿于单个太空人训练和生理、心理状态,关键还要考
察每组两位太空人的配合程度。在飞天前五小时,将最后确定上天梯队。第一梯队
有闪失,第二梯队马上换上。最后选定太空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心跳速度,谁能
正常控制自己的心跳,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据介绍,“神六”的飞行则是由2名太空人共同完成。因此,14名太空人在正式升
空的前10个月,就从中选拔出了10人,组成5个组;3个月强化训练后,再从中选出
6人,组成3个组,每个组由指令长兼驾驶员和副驾驶员兼随船工程师2人组成。6人
3组选定后,继续强化训练,然后根据体检和考评情况,为3个小组“排座次”。排
在第一位的是正式乘员组,排第二位的是第一预备组,排第三位的是第二预备组。
 
据介绍,太空人的2人小组也不是随便组合的,既要考虑他们专业技术能力的搭配
,还要兼顾个人性格、心理稳定性、心理运动能力的搭配以及双方良好的心理相容
性。乘员组组成后,必须要有一段适应性磨合训练,使两个人彼此了解,情趣相投
,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做到优势互补,和谐相处,配合默契。 

安全系数为99.7%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九日上午有关部门对“人—箭—船”进行了最后一次联合检查
,检查于下午一时左右结束。从检查结果看,“神六”飞船一切正常,火箭已经具
备了加注、发射的条件,预计在十一日下午进行推进剂加注。目前,“神六”已万
事俱备,只待发射时刻的到来。

据了解,“神六”拟定在十月十二日上午发射,但据介绍,十二日到十四日发射基
地上空会有较强的冷空气,天气状况并不是很理想,因此,也不排除“神舟六号”
飞船推迟发射的可能。

此外,“神六”发射安全性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七。发射“神舟”飞船的“长征”
二F火箭是中国目前系统最复杂的运载火箭,它能把八吨重的载荷送入二百至三百
五十公里高的轨道,其可靠性从以往不载人火箭的百分之九十一提高到了百分之九
十七,安全性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七,可与世界上著名的载人运载火箭相媲美。

“长征”二F火箭的保险系数之所以如此之高,最大的奥秘在于火箭增加了故障检
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

联想到美国“哥伦比亚号”太空梭表面的隔热瓦被砸坏,引起飞机解体的惨痛教训
,中国科技人员决定在火箭外壁上安装摄像头,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时刻监视火箭外
部的“敌情”,一旦发生意外,自拍相机会立即报警,地面指挥人员可随时采取应
急措施。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9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