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航天人语——神六发射第五天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Oct 17 15:20:54 2005),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发信人: dxmxqe (孩子), 信区: Aero
标  题: 航天人语——神六发射第五天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Oct 17 06:10:43 2005), 站内

www.XINHUANET.com  2005年10月17日 00:18:5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 (记者黄明、田兆运、孙彦新)    

   关键词:问候同胞、安全返回、自主创新、和平利用

    “感谢全国人民,感谢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对我们的关心和厚爱。
”“我们一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圆满完成任务。”

    ——神舟六号航天员聂海胜、费俊龙

    背景:10月16日8时,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与航天员对话
,航天员在太空中问候同胞。

    “航天员健康地出舱,这是我们最关心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

    背景:载人飞船的发射段和返回段,都是风险比较大的。作为总设计师最关注
的还是航天员的安全,在这方面下的功夫比其他方面都要多得多。

    “航天员将生命托付给我们,我们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侯鹰

    背景:我国载人航天着陆场系统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在神舟五号任务中
,着陆场系统已经做到舱落人到,前后不超过半分钟。着陆场系统已经为神舟六号
飞船和航天员铺设好了“返乡通道”,有能力及时发现、安全回收神舟六号飞船返
回舱。

    “我们已做好随时迎接飞船返回的准备。”

     ——酒泉副着陆场陆上应急救生大队大队长朱亚斌

    背景:酒泉副着陆场包括空中分队和地面分队,空中有4架直升机和一架用于
运送空降兵的运八飞机,地面分队由7台特种车辆组成。

    “航天员始终是载人航天工程中最宝贵的部分,也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航天员中心副主任刘新民

    背景:航天员着陆时,我们将通过五大步骤确保航天员得到及时救援。

    “神舟六号发出的信息是,中国有整合技术而后取得突破的能力。”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太空分析家戴维·贝克

    背景:中国连续两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并实现一人一天到两人多天的飞行突
破,已不是单项技术上的突破,而在于能够将各种技术整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的工
作。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完全是另辟蹊径。”

    ——法国达索集团航天分部的公关主任菲利普·库埃

    背景:像俄罗斯联盟号一样,神舟六号采用了火箭发射方式和圆形舱,它比航
天飞机要便宜得多,而且也较安全,技术较成熟。但发动机等技术却与联盟号完全
不一样,更灵巧,也更经济。中国设计的轨道舱虽然小,但从科学实验的角度来说
可以具有相近的功能,成本却比国际空间站低很多。

    “中国是完全独立自主制定出开发太空计划的。”

    ——俄罗斯宇航局对外合作部主任、航天专家科洛佳

    背景:目前俄罗斯与中国的合作仅限于非载人项目,中国并没有采用俄罗斯的
太空技术。

    “中国的成功给世界航天界带来了新的信心。”

    ——日本航天第一人、未来科学馆馆长毛利卫

    背景:毛利卫认为,中国从一开始强调坚持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方向,他
完全支持。两位宇航员要脱去宇航服进行一系列试验,这是中国迈出的新的一步,
希望能够对宇宙科学做出贡献。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正在快速赶上。”

    ——美国著名航天战略专家乔安·约翰逊—弗里瑟教授

    背景:神舟飞船每一艘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其中多数技术源自中国的独创研
究,尤其是神舟飞船轨道舱,能在返回舱回到地面后继续运行几个月,表明中国在
载人航天领域的独立探索。

    “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说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欧洲宇航局对外关系司司长勒内·奥斯特林克

    背景:欧中之间已就伽利略计划、遥感技术等开展了成功的合作,欧洲宇航局
希望继续与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开展合作,寻求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的可能性。(
完)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