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我也想上天), 信区: Green
标  题: 七大系统总指挥系列访谈:张建启(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17日12:59:00 星期五),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 原文由 dxmxqe 所发表 】

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16日 15:45) 


  CCTV.com消息(央视报道):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
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工程可以划分为七个系统,分别是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
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着陆场。本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和七大系
统的密切配合息息相关,中央电视台将七大系统的总指挥一一请到了演播室,白岩松对他
们进行了专访。 

  张建启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 
  
  白:第一个和我见面的是发射场系统的总指挥张建启,非常欢迎您张总,张总 71年的
时候就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了,后来又去西昌卫星发射基地,97年以新的身份到达酒泉卫
星发射,我听说97年即将去复任的当天做的事也和这次航天有关。 

  张:我这一生跟中国的载人航天有缘分,我毕业以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只待了半年
,后来组建国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当时组建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中国的载人航天,结果
后来由于经济技术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完成,就参加了我们国家通讯卫星的工程,94年调到
总装置部,总装置部还是从事航天的工作,后来直接从事了载人航天直接管理方面的工作
,就参加了国家的航天的选拔,当时总装和空军组成了联合的选拔办公室,也是代表总装
置部参加了载人航天办公室的工作。97年航天员正式定下来以后,当天上午定下来,下午
就找我谈话,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白:您参与了航天员的选拔? 

  张:当时上午定了14个人,下午就找我谈话,调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继续从事载人
航天发射场的建设。 

  白:我们了解相关的情况,从昨天9点钟点火之前的准备,和之后将近十分钟的时间,
您哪一个环节是最紧张的,作为发射场的总指挥。 

  张:作为发射场的总指挥来讲,在点火发射这一刻,这时候最紧张的,应该说我的心
理承受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因为我搞这个事业已经比较长了,我一直是比较平静的,我们
很多同志在航天员进舱的时候非常紧张,但是我最担心的还是点火这一刻,我眼睛实时盯
着火箭发动机的点火。看那个火焰非常好,我知道点火成功了,然后就是起来,起来一看
像沾了墨水的毛笔一样,我知道成功了,在整个飞行过程中我一直盯着,然后看到飞船舱
体整个的分离过程,心里才像一个石头一个石头落地。 

  白:张总指挥,刚才整个这样发射的过程,今天看跟你昨天即时的时候看有什么不同
。 

  张:舒坦得多了,当时是提心吊胆的看。 

  白:掌声因什么而起,一般谁最先开始鼓掌? 

  张:我看到的时候不自觉就要鼓掌,为什么呢,作为发射场指挥来讲,一开始定了五
个目标,一个是成功发射,进行准确的入轨,第三要正常运行,第四是安全地返回,第五
个是航天员的健康。 

  成功地准确发射是第一步,每一个动作要牵涉航天的安全,所以发射厂要承担这个责
任,万一出现问题,要实施逃逸,所以我要始终盯着,一旦有什么问题,我们要采取措施
,所以出现一个关键点的时候,不自觉的就要鼓掌。 

  白:张总指挥,酒泉发射中,头十分钟非常关键,要583秒以后,指挥权就到北京了,
但是这种头十分钟的指挥权压力有多大? 

  张:举个例子,“神舟”一号打完以后,因为当时心里还没底,打之前一直感觉到好
像很压抑的感觉,我自己慢慢的不自觉的散步到烈士的墓园,那时候感觉要完成这个任务
,给自己找个解脱,打完以后,躺在沙发上半个小时都没过来。但是我们成功打上去不叫
成功,安全返回才完全了成功。所以提前才能返回,当时我正好到酒泉办事的时候,当时
酒泉党政领导同志请我吃饭,那天我知道要提前返回,所以当时我一口饭都没有吃下,当
我看到飞船安全返回的时候,当时心脏感到有一种叫疼的感觉,所以真正返回了才真正的
解脱了。 

  白:总指挥,跟火箭的系统要磨合的程度是非常多的,你们要提前多长时间开始进行
? 

  张建启:我们两家是分不开的。他是研制制造,我是实施,他制造进入发射厂以后就
把火箭交给我,我是一岗操作,他是二岗监督,我们两个是完全捆在一起的。 

  白:你们的心态怎样? 

  张:这个心态是磨合出来的,感受最深的是神舟二号,神舟二号的时候,快要到发射
还有四天的时间,而且不允许推迟,最多允许四天时间,这时候我们一个同志误操作了,
把火箭在垂直厂里面开动了,把火箭撞了,平台都撞挤了,这时候你想我的压力是多大。
这个时候,我们一岗的同志,二岗很多同志哭了,就感觉到这个火箭完了,这个时候可以
看到我们场里各个同志的心态。后来刘总黄总亲自去算,一算比原来垂直运输实验的还小
了一些,问题不大,但是有一个碰得比较重的地方不敢说,连夜把北京的调到发射厂,夜
里面飞到兰州,他再派车去接。 

  黄:我还记得那天12月31号,第二天就是元旦了。 

  张:我们没有怨言,四天内把这个问题圆满的解决了。 

  黄:我们曾经有两次合练,各个接口都要进行合作。 

  张:实际上这是一个严格的监督机制,本来出场是他们测试,我也派人去测试把关,
把问题把在出场之前,互相帮忙。 

  白:张总指挥,其实通过刚才的短片介绍,我有一种感触,这不管剩下的几大系统,
把火箭做好,航天员培训好,但是都要你的舞台上上演精彩的剧目,他们跟你的合作沟通
平台是不是特别多? 

  张:作为发射厂来讲,除了自己的本身的保障任务和火箭测试发射以外,它是一个发
射厂区指挥长的单位,就是整个载人航天的七大系统航天员系统、任务系统,分查系统、
火箭系统、发射系统五大系统完完全全集中在发射厂,我们要承担一直到上升段的测量和
控制,最后还要与航天员的逃逸控制和火箭的安全控制,我们要承担四个陆地救援和海上
救援的协调。几大系统都集中在发射厂就需要有一个高度的集中的统一和指挥,这个责任
就在发射厂。我们形成一个完全的、密切的统一的决策的指挥体系机构,这个难度是比较
大了,大家不是一个单位,没有统一的管理关系,靠什么?就是怎样把它弄起来,我们共
同的事业就是要保证飞船发射的成功,这是一个;其二,要靠严明的纪律,没有严明的纪
律不行,要制定发射厂的纪律,大家都得遵守;第三个要互相尊重,不能互相指责,不能
互相拆台,特别是发射厂要尊重各个系统的总指挥,他们的年龄都比较大,业务也比我好
,还是我的兄长,我就是按照兄长来尊重他们,我经常到他们宿舍看看,对他们的工作进
行支持。 

  白:这有一个细节,我相信是很多朋友,包括网络上的一些朋友也在关心这个问题,
你们怎么选定15号、16号的日子,昨天晚上的天气预报我特别注意了一下,在报道天气的
时候,说15号这一天全国的天气是进入秋季以来最好的,怎么定下的? 

  张:这也不完全是硬碰,也有几个因素,一个是按照发射流程,飞船进场以后有七十
一天的有效工作日,第二个发射厂积累了三十多年的气象资料,根据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和
统计,根据分析统计来讲,应该说十月中旬以后变化是比较快的季节,但是我统计了以后
15号、16号这两天恶劣的天气比较少,感觉到可能性把握性会更大一些,所以一开始在讨
论这个方案的时候,我们就定下了15号到18号是我们的发射日,万一那天有什么问题,我
们再推迟一天,但是还在这个之中。九月底的时候我们又进一步审核了气象资料,他们又
给我提供了十年分析,在这时候我突然发现十月份的高风比较强,直接影响我们的飞行因
素。所以我马上下令加密进行测量,从10月1号开始我们进行了加密测量,从每天的两次变
成了每天的五次。然后对整个10月份又进行了气象预报,这里面包括国家气象局包括部队
总参气象局。他们给出了我一个8—10号有一个比较强的过程,我就比较高兴了,一旦这个
过程过去以后,就是一个稳定的过程,有可能风和日丽,我们就更有把握,对15号坚定不
移。当时我对气象系统做出了一个要求,你必须给我两个连续好天,一个都不行,必须有
两天,主落场还要有一个好天,看来这次保障是非常成功。 

  白:除了我们科学能掐会算,如果说能掐会算也是根据科学得数据和资料导致的结果
,另外一方面老天爷也帮忙了。 

  张:应该说非常帮忙。你看在转运的时候,是一个难点。 

  白:我正好要问您这个问题。我不妨先给观众朋友做一下演示,垂直转运是您在发射
场时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它平常不能暴露在风里面,是在车间里面,而这个车间距离发射
站1.5公里,怎么过去呢?但是它是这么去的,是垂直的过去的,这给您的挑战应该是非常
大的? 

  张:这个挑战是比较强的。真正难度比较大的一个是垂直的运输,一个是研究发射。
这两个难度是最大的。垂直转运又是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所以在第一次发射之前我们
曾经进行了衡量。垂直运输达到我们客观的规则,一个和轨道怎么公正。我还要看它到底
在多大的风速下能够安全的运过去,我心里得有一个数,按照以前是控制在10风速以下,
我们在正式发射之前转运尽量控制在8风速以下。那么我们做实验就不能做到10了,要尽量
做的大一点。当时大家心里都没有数。接着6米以下的风速,然后再8米以下的风速,然后
就10米或者10米以上。结果越走风越大,最后变成了12、13。当时我们还是有科学根据的
,因为下面有力的测量,还没有达到极限。 

  白:这个镜头有一点倾斜,是风力所致。 

  张:对,总是有风的。最后我们硬着头皮下了一个狠心,做到15米的风速,大家感觉
不行了,这下才停下来返回去。这样我们就激励了15米风速垂直的设计和经验。但是在正
式飞行就不能这么做了。 

  白:昨天的风速是多少? 

  张:昨天是2米。但是垂直运输那一天老天爷也是很关照的。一开始我听会上汇报,有
的同志说可能在6—8米,有的说12点以后就转大了要到8—10,我当机立断上午转。本身是
定在下午转的,我听了天气预报以后,他们说上午风比下午风好,我就改变了计划。确实
老天很帮忙,当一开出厂房的时候风是1米,然后出来一会儿变成2米,运到中间的时候变
到3—4米,到运到发射区的时候变到了8米的风速。 

  白:但是这时候已经完事。真是非常的顺。但是从11号开始垂直转运到发射站,其实
离发射还有4天的时间。那4天您是什么样的心情?航天城不大,站在不同的角度都能看见
发射站。 

  张:以后我们更加精心,因为它在外面了,所有的工作都是发射场的工作了,都是非
常好的状态,这时候就不允许发射场出现任何的差错。我要进行最后的检查,就是发射前
简单功能的检查,需要进行火箭的加固,这个加固完成是发射场的事,我必须把每一项的
工作都要做到细致再细致。说实在的这时候我反而更加不放心,我每天都要上塔去巡视。
一层一层进行检查,看我们还有什么漏洞、什么问题没有。反而更加精心。 

  白:这高度有100米。 

  张:对,100米。 

  白:4天的时间你每天都要去一趟。如果请导播再放一下整个回收的过程,虽然那块跟
发射场没有太大关系了,但是我相信那段时间的过程给您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不过
在放这个画面之前我们再聊另外一个话题,我们整个发射场的员工有多少? 

  张:整个发射场的员工:技术人员是4千多人,然后再加上一些保障等等就有上万人的
一个队伍了。 

  白:另外大家都习惯叫做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但是我到了现场的时候才知道,它在内
蒙古境内。 

  张:这确实有它历史的渊源,我听说你是内蒙古人。作为航天人来讲我们还得感谢内
蒙古人民。因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1958年组建的,当年是在朝鲜战场上直接撤回来,当
时还归甘肃管,它的生活保障各方面都靠着甘肃,现在我们的通信地址还是兰州,所以取
名字就叫做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们也很感谢甘肃人民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作出的贡献。
现在这个地址往北移动了150多公里,所以当年聂帅就曾经提出来:内蒙古人民为中国的国
防和航天事业做出了牺牲和贡献的,在现在我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代一代的领导都铭记
内蒙古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白:而且这块发射场我看了,整个生态环境也非常好,整个一个沙漠里的绿洲。我听
说张艺谋的《英雄》也是在那附近拍,大家可以想象那是什么样子? 

  张:对,本来大环境很恶劣,卫星发射中心占地5万平方公里,主要就是戈壁和沙漠,
但是靠着黑海沿岸有一片绿洲,这个酒泉就靠在黑河边。这两年我们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提
出的退耕还林还草,现在我们也积极的响应国家的召开,光今年一年把我们养的羊宰了60
%,把全部的草原都封起来了,现在环境明显变好了。再加上黑河的治理,国家出了很多
的钱。 

  白:现在是小城市的概念了,可能相当多的人跟我们的发射场合影,但是又几乎同样
多的人会在旁边的胡杨林合影,因为那个色彩太美了。 

  张:胡杨林在10月份非常漂亮,非常美丽的。整个胡杨应该说是联合国保护的,这个
特别好。但是这两年环境的保护,今年小的胡杨林出得非常非常漂亮。 

  白:那明年就会更加漂亮了。 

  张:对,会更加漂亮了。 

--
    凤凰卫视5月28日消息:据台湾媒体报道,世界卫生大会(WHA)今天通过「严重急性呼
吸道症候群(SARS)」决议案,要求世界卫生组织 (WHO)秘书长,妥善响应所有希望WHO提
供协助的请求。

    中国代表沙祖康表示,在起草阶段,有些国家利用SARS搞政治谋略,但失败了,如有
国家要继续,中国将「奉陪到底」。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4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