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我也想上天), 信区: Green
标  题: 七大系统总指挥系列访谈:宿双宁(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17日12:59:18 星期五),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 原文由 dxmxqe 所发表 】
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17日 01:29) 


  CCTV.com消息(央视报道):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
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工程可以划分为七个系统,分别是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
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着陆场。本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和七大系
统的密切配合息息相关,中央电视台将七大系统的总指挥一一请到了演播室,白岩松对他
们进行了专访。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宿双宁、载人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10月16日晚一起
走进演播室与白岩松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下面是就航天员的问题宿双宁总指挥
和白岩松的对话: 

  宿双宁 航天员系统的总指挥   

  白岩松:刚才节目一开始的时候我也给观众朋友们介绍了,围绕“神舟”五号的整个
七大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们,在今天下午的时间陆陆续续已经有五位跟我们沟通了他们
整个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整个新闻前前后后的一些精彩故事,现在剩下的两位我们大家非
常关注的,一位是航天员系统的总指挥宿双宁。现在也来到了我们的演播室,非常欢迎。
我觉得首先要祝贺你。恭喜!这种心情我非常能理解,我不妨先揭一个底,前两天我去酒
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时候,当时去了宿总那儿,您的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说:哎哟,总
得吃一些安眠药。估计今天晚上不会了吧? 

  宿双宁:今天晚上不会了,现在困得很,不用吃安眠药也可以睡着。 

  白:这21个小时的过程中,或者说从他入舱开始,提前2小时45分钟入舱,加起来到回
来,应该是24小时左右的时间,宿总一直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什么阶段最难过? 

  宿:在待发段的时候,总得觉得还是可以的,我们是第一次把我们的航天员送入太空
,尽管国际上已经有430多,我记不太清,这么多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了那么长时间,但毕竟
我们是第一次,这个第一次心里就没有底。在失重的情况到底行不行?他会不会上去很快
就得了空间运动病,失去工作能力,这个是我们比较担心的。再一个在长时间失重情况下
他的各种操作会不会像地面这样自如?因为他的运动跟在地面上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在
失重飞机上,穿这个宇航服一穿就跑,所以这个地方确实心里没底。 

  白:刚才看到的是国外很多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可能在昨天之前,我们更多地熟悉的
航天员的太空生活都是刚才看到的这样的画面,不过自打昨天“神舟”五号非常漂亮的发
射以后,并且在太空拥有了这21个多小时的整个的过程之后,我们就拥有了属于我们自己
的航天员的太空生活。我想过一会儿,我们宿总就会把相关的内容给我们有一个更详细的
介绍,我们的航天员的太空生活怎么样,这20多个小时,宿总? 

  宿:应该说跟国际上的也是大同小异。我今天刚跟杨利伟了解了一下,他首先说到,
确实一入轨,船箭一分离,马上就有一个失重的感觉,因为有束缚带束缚着,没有漂起来
。大概一个小时以内,他感觉到一些空间感觉上,就像我们倒立一样。他说如果这个时候
不调整过来的话,他觉得很快,我们医学上讲,会得空间运动病了。但是他还是非常训练
有素的,很快就调整过来,不到一个小时,就恢复到正常的感觉。 

  白:那一段时间可以说是一个挑战,他必须尽快适应这样的感觉? 

  宿:对。 

  白:从一起飞我相信您一直在关注着他的表情,整个的表情有没有让你担心的地方,
还是从头至尾您都非常放心? 

  宿:我对杨利伟非常了解,这个同志非常坚毅,他的耐受能力非常强,我们在平常训
练的时候,他的操纵耐力,前倾的功能,我们用转椅给他前倾的刺激都非常好,在环境变
化比较大的情况下,从他的表情上不太容易看出,他是一种非常舒服,或者是很不适应?
这个我还比较担心,所以在最后到今天早晨3点钟的时候,我趁着医监医生跟他问话的时候
,我就问了他一下,我说,利伟,你现在觉得怎么样?能不能坚持?他一下听出来了,他
说,首长,你放心,我感觉很好,能坚持到底。但是我从他的话里听出来,应该还是比较
疲劳了,因为毕竟是15号早晨2点钟就起来了,在那种环境下,要想使人很舒服地睡一觉,
恐怕一般人也不会相信的,而且他高度紧张,各种操作一个接着一个,通话,一个一个测
量测试,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优秀品质,所以我觉得这个同志非常出色。 

  白:宿总,现在我们屏幕上看到的是杨利伟整个空中的生活,我做个一个猜想不知道
对不对?我估计过去的20多小时里,您的目光,因为在我们的指控中心,无论是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还是北京指挥控制中心,既有舱内的宇航员的图像,也有各种数据,您的目光
是不是一直盯在舱内杨利伟的整个舱内的画面上? 

  宿:我作为航天员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当然最主要的是关注我们航天员,首先
他在上面的身体情况,精神状态,还有一个他的操作。他做这一个操作,他下面的三个操
作是什么?我都事先再看一遍。估计下一个操作,如果操作失误,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
这是我很关注的。但是我自始至终是关注着他的身体状态。因为刚才说了,毕竟是第一次
上天,随着时间进程的延长,会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需要早期发现,进行判断,这些是
主要的。另外我作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所长,我们不仅仅是有培训,培训航天员,还
有很大一块就是船上的产品,比如说袁总指挥,他负责指挥的飞船系统——环境控制生命
保护分系统,在我们这个所来实施。那么整个舱里面的大气环境,整压、氧分压,二氧化
碳分压,以及空气的净化,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这跟热控系统也是有密切关联的。这一块
应该说在没有到真正载人的时候,我主要的操心在这儿,60%在这儿,这次出场前,我也
作为行政单位的负责人跟袁总指挥签了质量保证书,意思说出了这个问题,我是第一责任
人。 

  白:那个时候签字笔也很沉呀。 

  宿:是的。 

  白:我今天知道的一个消息,就是说我们其实最后在整个20多个小时飞行过程中,舱
内的温度大概在17到22度之间,更多是在20度左右,湿度是30%,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
? 

  宿:这个是非常理想的,因为我们的医学要求就是舱内是在21度正负4,现在基本是在
中心点这个位置上,舱湿也是比较理想的,30%左右。 

  白:我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泄密的情况下你可以告诉我们一下。这次杨利伟整个在空
中飞行的21个小时里面,你对他哪点是满意的,哪点是不满意的? 

  宿:应该说,对他的整个的表现我都很满意。特别是各项操作和地面指挥的配合,这
些我都很满意,包括他自己整个处理空间过程当中,环境的变化,怎么调整自己的生理和
心理状态。如果说咱们不能说不满意,应该是非常出色,应该说毕竟是头一次,可能也赖
我,我说你上去,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不要在上面折跟头,来回打滚这些事,自选动作不
要做太多,这个同志服从意识比较强,可能观众看到有图像的时候,他往往是比较本分地
坐在座椅上专心地进行工作。 

  白:您现在后悔了,还不如打一个滚呢? 

  宿:成功要说这个话,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当时我们压力是非常大的,打这一个滚
可能会打出一个大问题来,因为毕竟是他一个人在上面。 

  白:但是那天您说了,估计他的自选动作会很少,我记得当时还真问了您这个问题。
我说有没有可能在失重的状态下,他把笔往空中这么一扔,然后看着这个状态,你说估计
够呛,你说毕竟这是第一次飞,万一这个自选动作要卡在哪个位置。结果这次我们看到他
还是把那个笔给弹出来了。 

  宿:这次是因为那个笔是在他那个飞行手册那里有一个细绳,我这么分析,他想搞一
个自选动作,但是又不违反规定,让那个笔飘了飘,我觉得他是大家可能注意,有一次摄
像完了以后,那个摄像机包他也没有说马上把那个搭扣固定好,让那个摄像机包在那儿飘
,让观众看到我们确实是在一种失重的状态下,但是又不会因为这个自选动作带来一些问
题,我觉得分寸掌握得非常好。 

  白:宿总其实今天可能很多人都特别想关心这样的问题,最初我们是从1506名飞行员
中最后筛选一步一步变成14个,最后又变成1个,这时候杨利伟是不是最好的选择? 

  宿:是的,应该说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是1997年,那个时候比较困难的就是选拔,怎
么选拔?用什么标准,要什么样的人,不要什么样的人?确实当时还是做了很多的争论。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有两个同志其实可惜了。还是比较优秀的,当时有些人认识问题还
不是很到位。 

  白:欢迎回到我们的演播室,刚才我们在演播室连线采访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杨利伟,
在采访之后宿总当时评价说,说现在杨利伟的脸色比刚回来的时候好多了是吗? 

  宿:上午大概是9:50分左右,后来我们从数码相机上查的时间,他开舱门敬了一个礼
,他走下悬梯以后,大家都热烈地欢迎他,这时候我看了以后,我当时心情呀,我原来想
着成功以后我肯定要流泪,但是成功后我却没有流泪,可是看到他当时脸色的时候我流下
了泪。 

  白:当时和现在作比较是什么样? 

  宿:和现在比反差很大,好像没有什么血色。从医学的角度讲有脱水的感觉。 

  白:在这儿我们有一个最新的新闻,不过新闻不是一个新闻稿,而是一本书,大家可
以看到,这本书可是我们见过的最快的速度了出版的。有这样一本书——《飞天梦圆》的
封面叫做杨利伟,大家可以想象一定是最快出版的,其实这本书是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的内部报道,在中国航天迈入太空的时候,所有航天专家精心打造,权威部门审定通过,
可以说第一次披露了“921”工程的决策过程,而且全面的展现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程
,曝光了国家航天员选拔培训的内幕,可以说到今天我们当拥有了“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之后,所有我们非常关心的一些精彩的内容这本书里面都有,明天即将上市。因为这毕竟
是我们今天开始最熟悉的杨利伟作封面的一本书,那我相信所有很多关心中国航天事业发
展的人都可以在这本书里面得到你所希望得到的答案。接下来我们继续关注我们的很多内
容。宿总,在这个航天员飞行的过程中,衣食住行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宿:衣没什么更多关注的了,以后他一个人让他不要脱出航天服。所谓行就是动作,
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包括了食品和饮水。 

  白:20多小时他吃了几顿饭? 

  宿:3顿饭。 

  白:我这儿有一个航天食品的盒,很丰富的。几乎我们好多种食品都有,我随便抽几
个,居然有蚝油鲍鱼,还有螺旋藻枸杞月饼、卤鸭珍,都是带有中国特色的食品了,是不
是我们有意识的要研究带中国特色的食品呢?听说还有绿茶,您给他这次开的食谱是什么
? 

  宿:有20多种,因为他短期飞行,就是20几个小时。我对航天食品的关注,一个是不
要像干面包似的,第二热量要高,低残渣。对各种品种,我当时跟我们的航天食品主任设
计师也说了,我说你不一定要的品种太多,但是他作为航天食品的专家,也希望尽可能让
航天员有选择的去吃,就20多种。 

  白:这是卤鸭珍,是这样的状态,还有蚝油鲍鱼,还有粤菜,要不然我们尝尝粤菜的
味道,大家可以看一下还真是鲍鱼的样,还真是鲍鱼的味,太空中不能像我这么吃吧? 


  宿:可以。挤一块吃一块。 

  白:哦,我注意到这里一共分成三块。我们怎么没有在飞行的过程中看到杨利伟吃饭
的镜头呢? 

  宿:因为每次过陆地和海上的测控船的时间都很宝贵,短的三五分钟,长的十来分钟
,这个时候他要做很多的操作,报告一些情况,因为他要通话嘛,一般说话吃东西我们有
这个经验,容易噎着,另外吐字也不清楚,影响到话音质量,所以我们都把他安排在非测
控区,节省这个时间。 

  白:一露头还顾不上说话,通信指挥,然后剩下的时间,吃饭等等的时间挪到背面去
了。 

  宿:对,把这时间科学得安排好。 

  白:刚才我问他吃的怎么样,他说吃的还可以,味道肯定不如地面,但是比我想象的
好,刚才我吃了一口,但一直在听,也没太注意味怎么样,但总的来说感觉还不错。 

  宿:当然不如大厨师炒出来的味道那么好了。我上次也说过,航天食品不像大家想象
的美味佳肴,在保证他的安全的情况下,还是尽可能让航天员调剂口味。 

  白:刚才您提到了但是没有介绍,这个饮水在陆地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在太空是
不是件很难的事? 

  宿:也不难。饮水装置用的吸管,我没有在上面吸过,地面上小孩喝酸奶一样,都捉
着喝,这个要训练。就是喝的时候不要把它洒出来。 

  白:洒的哪儿都是。因为在失重的状态下,稍微一出来可能就四处都是了。听说我们
这回的菜有鱼香肉丝、宫爆鸡丁,是这样吗? 

  宿:这是我说的,实际上我是举了一个例子,我们有很多中国人习惯的航天食品。 


  白:杨利伟在空中是可以自选我吃什么,还是规定的? 

  宿:三餐都是用一个餐盒装好了,这里面可选项是很多的。 

  白:不一定都吃完。 

  宿:不一定,当然你要吃一部分,因为热量还是要保证的。不要求他全吃完。 

  白:刚才我们通过记者整个的采访,对杨利伟亲属、姐姐家、还有他的老师的叙述,
从另一个侧面等于了解了杨利伟的有关情况。接下来我们再回到演播室,其实在刚才我就
已经说过了,你们两位老总坐在一起特别有意思,因为你们的工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从你的飞船系统来说,要为航天员拥有一个特别好的移动的家,而且要安全,要舒适
,各种各样的因素。反过来说,航天员又要操纵着他设计的家,在太空。宿总如何评价这
个给你外当修,修完整个移动的家? 

  宿:我觉得袁总领导的飞船系统也是非常不容易。刚才他说到了对飞船从抽样阶段各
种的了解,一直到我们在不太长的时间连续发射了几艘飞船,直到15、16号我们完成了“
神舟”五号的飞行。算算有9个月,这两艘船加上“神舟”五号这个船合在一起时间非常短
,它不仅要解决飞船本身的问题,还要解决生存环境,人机界面的问题。有些问题从我们
航天医学的工程角度,提了一些设计上的要求。但是我也跟我们的同事说,从医学功效的
角度,另外工程的观点,有些东西不可能非常舒服,非常合适,应该说不具备在有限的时
间和经费的条件下,很难完全满足。 

  白:想给你弄出别墅,但是由于任务紧、经费各种各样的因素,现在我们有住处,而
且争取两室一厅不错了。 

  宿:是的。而且后来我们双方的合作还是比较愉快的,有些东西有些争论,不同的认
识,但都是很务实,从我这个角度我很务实,要看到这个现实。但是有些问题我们觉得应
该跟袁总讨论,怎么能处理的更好一些,我们还是积极的跟他们协调,来解决问题。从这
次“神舟”五号的飞行来看,杨利伟正常的操作,比如开关呀,我们统计了一下有100多项
,没有发生什么问题。这就证明这个船对人是相当适应的。还有环境,刚才说了温度 、湿
度、大气的压力、过载、着陆冲击等等这些。环控胜保方面昨了很多努力,今天上午我和
杨利伟聊天,他也说了,这个船箭一分离失重的感觉出来了。他当时关着航天服的面窗,
他说可以通过这个阳光,就像我们打扫屋子里的灰尘似的,一扫一缕阳光射过来,就感觉
一些尘埃,在没有失重的时候没有发生,一失重尘埃就飘起来的,所以做的净化系统很好
。我说你是不是感觉空气呛人呀?他说不是这样,他感到很清新。这在“神舟”四号人船
联合测试的时候,有好几名航天员进去做过实验,普遍有这个反应。 

  白:宿总,自打袁总三月份把飞船生产出来,我们整个航天员进去过多少次? 

  宿:这个没有详细的统计过。我们做人船的时候,有好几名航天员轮番进去。人船完
了以后,还有人船地航天员也进去过,就是航天员、飞船和地面测控系统,在北京统一进
行模飞,等于我们在地面上把整个“神舟”五号飞行得走了一遍。再一个功效的评价,功
效就是人机界面,杯子盖好不好拿,举一个小例子。我们也组成了一个小组叫功效评价小
组,看看哪个地方还不合适,飞船设计师系统根据功效小组的意见改。除了大的方案上改
起来的比较困难了,我们的任务还是可以接受的,以后有新的型号我们还可以商量怎么办
。 

  白:这儿有一个观众的提问,非常有意思。说杨利伟上飞船的时候带了一个小箱子,
那小箱子里面带了是什么呀? 

  宿:进舱之前是我们一个训练人员帮他提的。那个箱子是这样的,他进入飞船之前,
箱子里面放的是他航天手套,因为从航天员的技术区出发到塔架上有几十公里,要坐车。
这个时候手套不能自己拿着,手套这个密封要求比较高。 

  白:手套好像是按照每一个人的手来设计的。 

  宿:箱子就是装手套的。手套带进舱里以后,他还穿了一双靴子,这个靴子就放在箱
子里面,带到他准备出发的地方。 

  白:这个问题关心的朋友也非常多,但是我想是人之常情,在20多个小时的时间里面
,解手问题怎么办? 

  宿:因为这次飞行的时间比较短,我们从设计上用洗肠的办法。原来尝试过灌肠的方
式,灌肠比较难受,引起肠痉挛,腹部有隐约的痛。现在用洗肠的办法,让他肠道基本清
理干净,按照医学的角度来说,他吃的食物残渣比较低的情况下,我们做过实验,可以保
障在50—60个小时不用解手。 

  白:还有一个情况非常有意思。自从1961年4月12号加加林登上飞船飞行,恰恰在那一
次的时候,加加林走到一半的时候中途去解手,后来全世界的宇航员都拥有了这个规定动
作,那么我们这次杨利伟是否也有这种规定动作? 

  宿:没有。俄罗斯怎么考虑的我们不清楚。我们觉得这么一个动作,他是要把航天服
下边小便的开口要解开,再用橡胶缠好。这个环节多了一道操作,有可能对服装的气密性
有影响,因为我们首次飞行员比较慎重,所以没有做规定动作。他们实际上成为一种心理
的安慰手段了,就像年轻人考试的时候,刚一考试就想上厕所,你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答卷就好像答的不太好。 

  白:还有一个问题,也是观众朋友问的。说以前我们常流行一句话叫:天上方一日,
地上一千年,这个顶上时间概念跟我们底下有什么区别吗?这个你有没有跟杨利伟聊过?
 

  宿:这个没有交流过。因为它是90分钟绕地球一圈,就是90分钟就相当于一个日出日
落,这个昼夜节律长期这样下去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白:宿总我还有一个问题,在此之前可能问您这个问题不恰当,毕竟我们的中国航天
员没有上天。其实在之前很多过程中,您和世界上很多的宇航员都进行了接触,也带着我
们的航天员,比如说到国外的训练或者交流等等,那么现在因为有了我们这次成功的飞行
,现在可以放在宇航员系统,我们的宇航员总体的水平怎么样? 

  宿:我们的宇航员毕竟是杨利伟一个人在21个小时飞行过程,太空的环境下长期的工
作、生活、自我保健的能力,我们还需要借鉴或者有待于进一步实践。我感到比较欣慰的
是,我们首次飞行,我们的航天员表现是有目共睹的,是非常出色的,说明了我们训练的
方法、内容是合适的,包括从大纲的制订、飞行文件的编写。当时我们训练航天员面临的
最难的就是三教:教员、教材、教具,是一片空白。航天员的训练,对环境的适应性训练
我们所还是有基础的,就是超重耐力、低压缺氧等等对人的生理功能的训练我们有一定的
基础。但是面对飞船,承担的任务,说实在的,我们当时确实感到压力很大。我们选拔训
练时的主任是一个女同志也是付出了艰巨的努力,由于她作出的贡献,我们航天员做得也
非常好。 

  白:这个问题也是大家很关心的,其实最后的时候,大家知道进入我们头三名序号的
一共有三位航天员,他们都有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为中国第一个航天员,但是毕竟这次机
会只有一个,那么杨利伟成为从此大家印象非常深刻的第一个航天员,对于另两位没有获
得这次机会的航天员,做出决定之后,您作为这方面的负责人是否跟他们沟通过,另外手
心手背都是肉,您在抉择之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宿:心情很复杂。从选拔的时候,从1500多个变成60个,60个又变成20个,最后选成
12个,这个过程我心里已经感到很难受。这些同志进行了将近5年的训练,每个人都很努力
,但是机会眼前就那么一次,选谁不选谁确实是很难抉择的问题。但是我们在选择过程中
,他们的团队精神非常令我感动。今天杨利伟回到他们战友中间的时候,很多人拥抱他,
都流出了热泪,可以看出是真心的。竞争他们确实有竞争,而且是公开竞争,这种竞争是
良性的,发射前我没有刻意去谈这件事,电话里我说,我感到很对不起你们,他们也很能
理解。在12号那天,总指挥李继耐去看望他们的时候,每个人都表了态,三人不管谁上,
都代表一分子。当然他们都希望作为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最后选择了杨利伟他们也配合的
非常好。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就是杨利伟上天了,于志坚和聂海胜说:首长您放心,杨
利伟的行李,我们保管收拾好,带回北京。 

  白:我刚才问了杨利伟一个问题,我说在你走之前的时候,只有基层的一些人去送你
,当时杨利伟还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名字。但是经过15号、16号杨利伟将成为不仅是今天
我们熟悉的名字,而且显然会记录到中国航天历史的记载之中,接下来他应该怎样去面对
这样一个变化? 

  宿:我觉得杨利伟的素质是非常好的,我看出来,包括刚才他的回答,他是发自内心
的,因为他父母都是教师出身,我觉得跟家庭环境也还是有关系的。整个从选拔到最后,
很少因为个人问题找所长,除了训练上我们探讨一些问题,他很少说,对个人利益看得并
不重。他为什么要刻苦的训练、要争当第一名航天员呢?我感到还是一种信念,一种人生
的价值。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个情况,他的夫人也是我们所里一个干部,肾脏还有一些病
的,当时我也很担心,也没有更多地去关心,只是尽我所能了。但是杨利伟都没有影响训
练。 

  白:而且还是在最关键的这两年的时间里头。 

  宿:对。 

  白:您曾经担心过,尤其家里面,但是没有。 

  宿:对,没有。10月2号,他们休息,我专门给杨利伟打了一个电话,我说你的夫人什
么态度?当然每个人都问一问。他说没问题,说你们放心,他们都支持。 

  白:宿总,您这边大家关心的问题是,我们过去一段时间从选拔到魔鬼训练,以今天
作为一个非常圆满的成果呈现出来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工作的时间表、节奏会是什么样呢
,在航天员的培训方面? 

  宿:我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负责的工作有四大块:第一块很主要的是航天员的训练
和医学监督、保障。现在我们正常的飞行程序,航天员以杨利伟为代表吧,看起来还是比
较出色的。但是一旦出现一些航天员应该可以判断、解决的设计上,他能不能很好的完成
,并没有得到实战的考验。国外也有这样的先例,在出现一些问题的情况下,通过航天员
主观的努力,当然是在大量训练的基础上转危为安,解决了。这回太顺了,这回主要对人
的考验,这种反应、判断操作能力还是有必要再进一步提高。 

  白:人真是不容易,我是说,作为你们总指挥,一方面盼望一切顺利,真的一切顺利
了又有新的课题了。 

  宿:这个课题是永恒的。第二我们负责船上的产品这块,刚才袁总很客气,说我们这
块做得很好。实际上我们觉得这个安全可靠性还有很大的空间要做。这次我非常担心的就
是供气调压系统。这个传感器,如果舱里面常压正常,传感器误报,说常压低,往里面放
气,舱里面压力越来越高,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但是需要你供氧气的时候你供不上,也是
不堪设想。还有二氧化碳,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飞船提前返回,这个损失就很大了,因为
提前返回就是一种非正常的飞行程序。所以,我在飞行完以后,坚决的要求,必须把这一
点再解决好。 

  白:会休息多长时间?一个是您本人,一个是那么多的航天员? 

  宿:我们多数骨干,按照军队的规定,干部每年有一个月的休假,我没有休过,很多
同志也都一样。我说放假一个月,咱们休息休息,看起来说好说,做起来肯定还是有点难
度,因为工作是无止尽的。 

  白:非常感谢两位今天两到我们的演播室,而且我特别的不好意思,替我的很多同事
向两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因为你们已经很疲劳了,都已经很多小时没有睡觉了,所以对你
们最大的感谢就是我们的祝福,希望你们今天晚上睡一个好觉。谢谢!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0.3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