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mallbird (大小鸟), 信区: Green
标  题: 神舟放飞强国梦——访神舟四号总指挥袁家军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Dec 30 18:58:38 2002) , 转信

人民网特约记者  左赛春
 
      
袁家军与飞船返回舱 
 

    神箭扬威,神舟飞天。举世瞩目的神舟四号飞船已经在预定轨道上执行空间观测和科
学试验任务了,可是对于神舟飞船总指挥袁家军来说,放飞神舟后他的心就像挂在了天上
,“这次发射的神舟四号飞船是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艘飞船,对我们全面掌握和
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当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了,我们这些飞船研制人员
的心才会落下地来!”

    这已是袁家军第四次领命出征戈壁了。在冰天雪地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鏖战两个多月
,一回北京,袁家军就一头扎进了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唐家岭航天城。飞船在轨飞行的这7天
,他没有心思去任何地方,一有功夫就守候在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屏幕前。显示飞船在轨运
行各种遥测参数的红绿曲线,就像放风筝的线绳一样,通过它们的每一次跳动,袁家军似
乎都能感受到飞船在天上的每一次呼吸。

    航天员亲密接触飞船

    袁家军告诉记者,神舟四号飞船在充分继承前三艘无人飞船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将进
一步考核飞船系统的工作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获取航天员船上生活环境和与航天员安
全相关的数据。

    2002年,为保证最终载人飞行状态得到更多考核,正在训练中的航天员在神舟四号飞
船上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适应性测试。这是真实航天员与真实飞船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袁家
军总指挥向航天员们介绍了科研人员是如何解决载人关键技术,如何充分保证航天员安全
的情况。

    “经过航天员与飞船的人船联合测试和工效学评价试验考核,航天员普遍对我们飞船
的操作设计和工作环境反映良好。”袁家军兴奋地说,“航天员在完成各项训练后,都有
机会遨游太空,将来他们会像加加林一样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

    铸造航天员的空中卧室

    回忆起6年前,带领试验队员为航天员打造第一个返回舱时的情形,袁家军至今仍难抑
内心的激动:“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我们的飞船研制工作披荆斩棘,在峰口浪尖上乘风
破浪,就是为了给航天员铸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天上之家。”

    比起现在具有的沉稳的大将之风,袁家军被任命为神舟飞船副总指挥和唐家岭航天城
全面建设总负责人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这张年轻的面孔打上了一个问号。才33岁的小伙
子,连自己的小家都没多少管理经验,能当好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有史以来最大工程的大
管家吗?虽然参与了资源卫星等型号分系统的研制和863载人航天的预先研究工作,但能挑
起飞船领军人物这副重担吗?

    刚刚走马上任时,唐家岭还是一片尘土飞扬的荒郊野岭,飞行器研制试验中心的建设
与飞船研制的工序交叉矛盾突出,神舟飞船返回舱又已成为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研制中的最
短线之一。凭着一股偏向虎山行的劲头,袁家军决定将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拿下。

    返回舱是航天员的座舱和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又如同航天员的太空卧室。生产过程
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返回舱体积大、外形不规则,局部焊接易变形,发动机安装面
及对接密封面精度要求极高,就连国内顶尖的技师都没接过这种活,无论是零件生产还是
工装模具加工都遇到了许多拦路虎。

    倒排的日程是不倒的后墙。那段时间,袁家军每周有两三天都睡在办公室里,把塑料布
往办公桌上一铺,就开始学习消化各种技术资料。他一边以真空环境模拟器为重点抓中心
建设,一边以返回舱为重点采用并行工程组织飞船研制。1996年初,他与研制人员制定出
了长达5米的返回舱工作流程,明确了所有关键技术的完成节点,每周都坚持到返回舱现场
开调度会,把院士专家和能工巧匠都请来做高参。多少个不眠之夜,工人们把被窝搬到了
返回舱加工现场,蓬头垢面地一点一滴地啃技术难关。

    作为行政指挥,袁家军始终与他们奋战在一起。“船老大的外号就是那时来的,哪一
天没去现场,工人师傅们都会很想念我。”由于没日没夜地抢进度,其间他在向航天总公
司领导汇报工程进展时,有着运动员般健壮体魄的他竟然说着说着就呕吐起来。1996年9月
28日,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个飞船返回舱终于诞生了。据专家统计,类似返回舱的结构正常
加工时间一般需要18个月才能完成,但袁家军和他的“船员们”硬是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顽
强拼搏的精神,用10个月时间将其攻下。返回舱计划目标的实现扭转了飞船研制的被动局
面,为第一艘飞船按计划发射赢得了时间,也把整个飞船系统管理的思路梳理出来了,对
整个飞船研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由于超负荷连轴运转,又没有注意“软着陆”,返回舱的短线警报解除后,袁家军连
续十天高烧不退。不过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以自己的智仁勇和卓越的指挥才能逐渐树立起
了果敢少帅的权威形象。

    用零缺陷工作确保载人

    对于飞船总指挥的角色,袁家军如此点评:“我向往充满梦想的职业,喜欢做有挑战
性和具有冒险性的事情,它让人心跳不已。不是有句话吗?玩得就是心跳,担任飞船总指
挥,它具有所有这些特征,既有开拓性,又能使各种创造的梦想得到实现,我很喜欢。”


    玩得就是心跳,此话听来浪漫,可是得照着飞船研制管理的游戏规则做,这并不是一
件很好“玩”的事儿。回顾从立项研制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这十年多的风雨历程,袁家军
思绪万千,他说实现飞天之梦的道路充满风险,在挑战风险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成功的把
握越大,那么我们面临的风险就会越小。为了确保神舟系列飞船的圆满成功和万无一失,
袁家军几乎释放了所有的能量,严字当头,不讲情面,向各种极限进行挑战。神舟四号发
射时,袁家军经常一个人到弱水河畔散步,即将竣工的航天员别墅掩映在胡杨林里,他会
一边走路一边想,怎么都能让大家更深入地思考,看还有哪些疑点和问题没有彻底归零。
作为总指挥,面对已进入倒计时的载人航天目标,他要求科研人员做一切设计和试验都要
有“载人意识”,发扬严细慎实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精雕细刻,把每项工作做到零缺
陷。

    国际宇航联副主席的新使命

    繁重的工作之余,袁家军从未放松国际学术研究与交流。1998年,在奥地利阿尔卑斯
山脚下的滑雪胜地,“空间商业化研讨会”正在如期举行。袁家军就空间成本效益问题的
慷慨陈辞赢得了如潮好评。担任会议讨论组长的他,从历次的出访中感觉到国外同行对中
国航天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这对他触动很大。那段日子,极喜爱运动的他没有心思去滑
雪,他想,国际空间竞争也像玩游戏一样,如果不作为成员参与进去,根本进入不了国际
大家庭的圈子。

    国际宇航舞台上,应该有中国航天人的洪亮声音!

    为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经推荐,2002年袁家军代表中国参加了第53届国际宇航联
大会副主席的竞选,并成功当选国际宇航联副主席。这一天,距他过完40岁生日,还不到
一个月时间。而此前担纲国际宇航联领袖的陈芳允、陆元九和杨嘉墀等著名院士,无一不
是叱咤风云的资深航天专家。

    袁家军说,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和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等众多前辈
长者给了我很多的指点,助我挺过了大风大浪;航天事业为我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让我有
幸在国家重点工程中担任总指挥,在国际舞台上作为与世界宇航大国对话的一个代言人。
如何进一步扩大中国在国际宇航大家庭中的影响力,在征服太空、角逐天疆的全新的领域
彰显中国人的智慧,袁家军将肩负起更加神圣的使命。

    从袁家军被任命为“神舟”副总指挥的那一天起,他就在内心庄严地发誓:“这辈子
只要能把这一件事情做好,就算没有白活。” 从1999年开始,袁家军与千千万万的研制人
员先后成功地将四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送入太空,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
个具备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大大加重了中国在国际宇航界的分量。当中国的第一位航天
员飞天之日,袁家军最想对他说的话就是,祝你一路平安,希望你飞行中沉着冷静,为“
神舟”安全再加一道保险,我们会在着陆场迎接你光荣凯旋。 

 来源:人民网 2002年12月30日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7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