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我也想上天), 信区: Green
标  题: 走近“神舟”虎将:张柏南、杨宏、潘腾、尚志(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Oct 18 08:26:47 2003), 站内信件

  “神舟”虎将,中华民族圆梦九天,“神舟”飞船研制队伍功勋赫赫。

  在中国航天事业迈向辉煌的同时,一批年富力强的航天人也迅速成长,他们在老专家
的培养带领下,成为载人航天工程的栋梁,托起着我国航天事业明天的希望。
 
  “神舟”飞船系统戚发轫总设计师、袁家军总指挥的麾下,“两总”系统领导班子里
,就有这样几位年轻人,他们被同伴们亲昵地称为“神舟五虎将”,他们是副总设计师张
柏南、杨宏、潘腾,副总指挥尚志……

  霹雳手段菩提心--“神舟”飞船副总指挥尚志素描

  主人公小传:尚志,1963年7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安达市,1982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86年分配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2002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
系统管理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飞船处副处长、1997年担任飞船
处处长,2000年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7月至今担任飞船系统副总指挥。

  大漠的风很硬。戈壁的石很硬。

  锤炼的这位东北汉子的性格也很硬,走路疾如风,说话掷地有声。可是,在“神舟五
号”进场准备发射的这段日子里,却很少见他着急、听他发火,黝红的脸膛上总是带着一
片灿烂的笑。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重大,意义重大,作为飞船总指挥的助手,整个工程和
队伍的大管家,该有多少事要管,该有多少心要操,可他这一次却觉得比前几次轻松。尚
志说:“在神舟五号飞船的研制进程中,我们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生产规章、科研规定日
趋完善;我们的队伍日渐成熟;我们的飞船安全可靠,没有发现任何问题,真正做到了一
切归零。”对于这个结果,平时有点怕他的工作人员对他非常感谢,私下里说,别看我们
尚副总指挥脸黑话重,其实他人挺好,心特善。

  用霹雳手段确定制度标准。

  在“神舟”飞船研制试验阶段,尚志被调到了指挥调度部门,面对如此庞大复杂,如
此多的协作单位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他常在心里问自己,我干什么,我需要干什么?他
觉得首先不能乱,如果指挥调度乱了阵脚,全系统就会瘫痪。必须快刀斩乱麻,明确调度
的工作范围、职责和工作形式,一份《型号调度职责》在他手中很快出台了。

  明确了管理办法后,他和其他同志又根据专业特点将飞船的研制管理梳理出几条线,
明确职责,各把一个关口,蹲在研制一线解决问题:结构生产图纸有问题,他及时请来设
计者修订;总装设备装配不协调,他请来主管设计师协调;试验时出现问题,他就现场组
织召开调度会,研究解决……“神舟”一号发射时,尚志作为总调度随飞船进入发射场。
飞船第一次发射,产品新、队伍新、协作单位多,飞船系统和其它大系统接口关系不明确
,协调量非常大。

  随着发射日期的一天天临近,一些参加过卫星发射的老同志提醒他,该贴“大字报”
了,把发射前一天的工作安排张贴出来。尚志觉得这样安排工作太粗,容易漏人、漏项,
也不能反映人员、车辆在某个时间段的变化,必须有一份规范性的文件。

  主意打定,立马行动。他立即带领调度组连夜编制发射工作程序、安排好发射前每项
工作,编制出《神舟一号发射场-8小时工作程序》,使各级领导及工作人员对飞船试验队
每个人、每辆车、每项工作内容及保障条件,在每个时间剖面里的位置、要求都一目了然
,从而确保了发射场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为发射成功奠定了基础。这份-8小时工作流程也
成为此后卫星、飞船发射现场组织的基础和范本。

  实践使他体会到,干工作没有标准不行,对项目没有管理计划不行,对产品没有质量
要求不行。十余年来,他在院领导和总指挥的部署下,主持和参与编定了《发射场管理要
求》、《发射场放行准则》、《某型号质量管理要求》等一大批系统管理文件,形成了“
神舟”飞船特有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造就了飞船队伍特有的文化。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发射场后,他组织编制出了包括237份技术文件的《神舟五
号出厂评审文件体系表》,以及《神舟五号项目管理计划》,并将在发射场工作的全套文
件汇编成册,200余份文件逐一审查。他审查文件非常严、非常细,不管哪个部门哪个人,
只要文件有一处差错、有一段漏项,他都会让你推倒重来。

  用霹雳手段管理队伍。

  早在他负责调度工作时,尚志就深知飞船管理与一般航天器的管理不同,技术复杂、
难度大,质量要求高,进度要求紧,仅靠人盯人的管理模式是远不能适应工程的要求,要
从改革管理办法和运行体系入手,打造出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飞船队伍。

  首先他在调度工作中建立了联络网,明确了各单位的联络人,使每项工作都能找到责
任人,同时,还定期召开调度会、研讨会,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大大
提高了工作效率。

  担任副总指挥后,他对队伍的管理更是严格。在工程实践中他逐渐悟出一个道理,一
支队伍的良好作风,是靠严格的管理培养出来的。每次任务一来,就象要发起一场战役一
样,松懈的队伍是打不了胜仗的。

  在工作现场,尚志更是一丝不苟。哪怕你有一丁点规章制度上的疏忽,让他碰到,他
总会给你指出来,提醒你甚至是一顿批评,让你当场纠正。如果上级交待了某项任务,你
未能按时按量完成。在业务会上,他会不客气地指名道姓让你说说清楚,他总是说:“千
条理由万种原因,完不成任务就没有理由。”

  经过一段磨合期,整个队伍已习惯了尚志的严,使命、责任、任务、时间观念已深深
地根植每个同志心中,严明的纪律,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已成为神舟飞
船队伍每一位成员的自觉行动。就连部队的同志也深表佩服,夸他们是一支不穿军装而又
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用霹雳手段抓产品质量。

  “神舟”飞船系统复杂,构形复杂,仅电缆网节点就有8万余个,各类元器件十万余支
,计算机软件语句达几十万条。一个焊点、一根导线、一支元件、一行语句出了错,就会
影响飞船升空、就可能酿成大祸。尚志无论是负责指挥调度,还是当飞控试验队队长;无
论是干飞船处处长,还是任飞船副总指挥,都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把严把质量关做
为头等大事来抓。

  每逢船内工作和复查,他都要求工作人员把仪表板各种开关设置、处于什么位置,各
种插件联接如何确认等列出一个详细的明细表。在制定各类质量管理文件时,如果他看到
“基本符合要求,基本可行”这类带有歧义性和含糊不确定的语句,他很难让你通过。


  “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前,时任飞行控制试验队队长的尚志,带领技术人员在与火箭
进行对接检查时,发现船箭分离信号异常,当即汇报院领导,与科研人员协同攻关,列出
15个问题,请专家严格评审,带领大家奋战一个星期,终于准确定位,彻底排除了故障。


  “神舟”飞船研制过程中,每到关键阶段、关键项目,尚志都要组织专家进行严格的
评审,请专家发现问题,进一步拓展解决问题的办法。为确保“神舟”五号载人航天的圆
满成功,他专门组织人员对整船元器件的原材料进行评审,开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产品
质量评审的先河,为航天员的安全又加了道牢靠的保险锁。

  对人对事常怀菩提心。

  “菩提”是佛家用语,常用来形容至真至善的处事态度。用在尚志的身上,许多人都
说非常恰当。尚志对人很真诚,别看他工作起来一脸严肃,工作之余又乐呵呵地和科研人
员、技术工人滚在一起。文体竞赛他们一起争吵着论输赢、争高下;参观游览他们一起搂
着膀子照相;节日晚会他们一起“卡拉OK”放声高唱;“国庆”会餐他们一起欢笑碰杯…
…同志们有啥事愿找他帮助协办,有啥话愿找他说说,他总是热心地跑前跑后,帮你出主
意想办法。有一次,一位队员不小心被玻璃划破了皮肤,他比医生还着急,一会儿问问伤
口痛不痛,一会儿又问问需不需要到大医院换药包扎,关怀备至,令人感动。

  “非典”防治期间,试验队员在航天城集中攻关,进行封闭式管理。他深入到队员中
间,促膝谈心,了解情况,稳定大家的情绪,对防护措施、伙食、住宿条件检查了一遍又
一遍。谁要是身体略有不适,他看望了一遍又一遍。

  尚志说,“群众利益无小事,一点一滴总关情。我爱我从事的航天事业,我爱和我一
起奋斗的同伴们。”性格鲜明而又年轻的“神舟”副总指挥,正是凭着他的严和爱,赢得
了同事们的尊重和爱戴,赢得了事业的成功和发展。

  编织飞船“神经网”--“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杨宏素描

  主人公小传:杨宏,1963年11月生于吉林省通化市,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现
为“神舟”号飞船副总师。1984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信息论专业,1991
年从国家铁道部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99年,荣立总装备部“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
飞行试验”一等功;先后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两次和三等奖两次。

  “神舟”载人飞船是一个高智能化、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你知道它需要多少个电缆
网节点吗?8万余个。你知道它有多少条计算机语句吗?数十万条。智能设备系统就如同人
的全身神经,牵一发而动全身。你知道担纲设计“神舟”飞船智能设备信息系统的是哪位
吗?他就是年轻的飞船副总设计师杨宏。

  杨宏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种仿佛与生俱来的学者气派。他面白文雅,近视镜片后面的
眼神澄明,不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杨宏调入飞船研制队伍时才29岁,刚刚执行完发射新
型返回式卫星首发星任务。

  研制飞船,最难的地方就是方案设计。在没有国外相关资料和现成飞船研制经验可借
鉴的情况下,如何拿出一个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有中国特色还符合国情的飞船方案,对
研制飞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1993年到1995年,作为飞船电总体设计人员的杨宏,其
重要使命是:拿出船载计算机系统的方案设计来。面对着这个开创性的工作,杨宏没有丝
毫畏难情绪。为了确保设计出的方案可行,他对国内星载计算机的生产能力进行了广泛调
研。为了对飞船13个分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作模式、计算机需求有一个清楚地掌握,他肩
跨一个小背包,跑遍了所有分系统承制单位。为了获悉与飞船有接口关系的运载火箭系统
和发射场系统对飞船的有关需求指标,他不辞辛苦地一趟又一趟地去这两个大系统进行技
术咨询。

  就这样,凭着搞返回式卫星的工程经验,结合飞船自身的需求和各分系统的实际,杨
宏开始了船载计算机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工作。当时飞船各分系统需要上的计算机CPU加起
来约120个,而且各家计算机选型、接口、标准五花八门,完全按分系统要求去做,整船的
性能很难保证。针对飞船系统计算机数量多、分布广、技术复杂、功能分散等现状,杨宏
提出了船载计算机分布式系统结构方案和构造飞船信息系统设计思想。他根据国内航天计
算机工程实际情况,论证了船载计算机软件、硬件选型,规范了船载计算机型号、软件编
程、开发和测试等工作,从而使飞船具有了系统优化的船载信息系统和信息高速公路。与
国际上同类方案相比,杨宏设计的船载计算机系统方案具有明显的先进性。而1999年到20
03年,“神舟”号飞船四次大型飞行试验及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则是对杨宏所设计的船
载计算机系统方案正确性和合理性的最好证明。

  飞船与火箭间的电连接方式,直接影响着航天员在火箭万一发生故障时能否顺利逃生
。根据任务要求,发射飞船的运载火箭一旦在发射段发生故障,飞船应与火箭协同完成航
天员逃逸救生任务,这就需要船箭间指令和信号接口具有高可靠性,既不能产生误指令,
又能在航天员需要逃逸时立即响应。在飞船方案设计阶段,杨宏经过认真论证,合理选取
技术指标,提出了船箭间电气接口和信息交换方案,并采用电气隔离、多重冗余、多次判
别等措施,实现了安全、可靠的设计目标,在国内航天领域首次实现船箭指令信息交换。
1998年金秋时节,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专门进行了零高度逃逸救生试验,此次试验获
得了圆满成功。杨宏以总体技术负责人的身份参加了此次试验。看到自己设计的方案得到
了验证,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幸福。

  在方案论证阶段,杨宏还负责并参与完成了“神舟”号飞船系统关键技术项目《整船
地面测试、故障模拟及诊断技术》的攻关工作。该项目技术难度大,无现成经验可借鉴。
杨宏带领项目课题组对国内外资料进行了广泛调研,并结合载人航天工程的需求,确定了
以广义故障树诊断飞船故障的方法;提出了以仿真手段验证故障对策的技术途径。该项目
的完成,解决了我国载人飞船地面技术支持体系的方案问题,杨宏以此为题写的研究论文
,已被国际宇航空间数据系统年会录用并发表。

  人们常用“心细如丝”来形容一个人的仔细、谨慎。杨宏说:“干我们这一行,更要
慎之又慎,细之又细。”他忘不了在参加首颗新型返回式卫星发射综合测试工作时,卫星
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院士就坐在他身后,指导他对火工品进行
电阻测试,一举一动为他做示范,反复叮嘱他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老科学家的教诲他
永远记在心里,老科学家言传身教的知识使他受益终身。

  1996年,飞船进入初样研制阶段。作为总体技术负责人之一的杨宏,在此阶段接受的
第一项重大任务就是组织全船电子设备的第一次联调——桌面联试。这是飞船电子设备首
次连接成系统,面对13个分系统、600余台电子设备、300余条电缆、8万余电连接接点组成
的复杂系统,杨宏不畏艰难,精心组织、合理策划,带领总体有关同志主持编写了飞船系
统第一份技术流程——《桌面联试技术流程》,从而确保了联试工作的有序进行。由于这
是飞船13个分系统电子设备的第一次连接,其间需要现场协调解决的问题不计其数。为使
各分系统组成完整系统并能够协调运行,从1996年8月到1997年5月,在桌面联试期间,他
主持解决了大量的接口匹配问题。在全体参试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飞船实现了全系统
联通,通过了模飞测试。桌面联试的成功,不仅验证了飞船方案设计的正确性,也为飞船
正样研制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

  刚刚结束了桌面联试,还没有来得及喘一口气,杨宏就又投入到初样电性船的研制工
作中。这是飞船队伍第一次将电子设备和结构、机构分系统组合为一个完整的飞船。从19
97年下半年到1998年底,作为电性船总体技术负责人,杨宏协调、理顺了飞船总体电子设
备和总装、结构间的关系,使得电性船成为首次实现了电子设备与结构、机构相容的整体
。1998年11月,以电性船为载体,杨宏和同事们首次成功地进行了整船级的EMC(电磁兼容
性)试验,检验了飞船自身以及飞船系统与运载、发射场等其他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在这
次试验中,飞船队伍第一次拿到了飞船的电磁兼容数据,这为推动飞船正样研制工作打下
坚实的基础。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2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