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badminton & swimming), 信区: Green
标  题: 殚精竭虑造“神舟”(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1月14日08:19:40 星期五),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 原文由 dxmxqe 所发表 】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重点新闻  2003年11月12日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 杨宏

  1992年初,我国载人飞船工程启动后,飞船系统研制抓总的任务,落在了我们中国空
间技术研究院。在全国人民和各行业的大力支持下,在总设计师戚发轫等老专家的带领下
,我们迈开了向载人航天高峰挺进的脚步。

  虽然国外早已实现了载人航天,但当时我们对飞船的认识还极为有限,更谈不上什么
研制经验。我国的载人飞船从哪里起步?究竟搞一个什么样的飞船?我们研究了很久,也
争论了很久。但大家始终抱定一个信念:走中国研制之路,造世界一流飞船!

  在追求一流信念的鼓舞下,我们大胆地提出越过单舱飞船和双舱飞船阶段,直接研制
国际上第三代飞船的设想,并很快拿出了100多万字的论证报告。就这样,中国第一艘飞船
的蓝图诞生了。

  我们研制过几十颗卫星,但飞船要上人,必须绝对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这对可靠
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飞船必须为航天员提供一个可以在太空生存和工作的小环
境,必须确保航天员在应急情况下能够救生,还必须确保航天员能够安全返回和着陆。


  宏伟蓝图的背后是一座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为扫清拦路虎,我们把飞船系统关键技术
分解为制导导航控制、返回控制、特大型降落伞、着陆缓冲等17项核心技术,一场为时六
年的攻关战,在多个陌生领域里全面打响。

  飞船制导导航控制系统,是飞船的神经中枢,没有它,飞船就不能按预定轨道飞行,
更不能准确返回。当时,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这项技术,我们从哪里入手?一时间,大
家就像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一样,有劲使不上。

  以副总设计师刘良栋,主任设计师陈祖贵、王南华为首的科技人员敢啃硬骨头,他们
搞方案、搞设计,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一项飞船在轨道运行时,一旦发生姿态翻滚故障,便能快速重建飞船运行姿态的“全
姿态捕获”技术发明,成了后来确保飞船姿态控制万无一失的“秘密武器”。

  17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突破,为神舟飞船的初样研制奠定了基础。

  啃下了硬骨头,又遇上了新难题,新一轮的过关斩将开始了。1996年9月,飞船进行第
一次电性能设备联试。就是将600多台设备;300余根电缆、8万多个电缆网节点、20多个计
算机软件模块,在桌面上一个个连起来进行通电,以验证方案设计的正确性。第一次通电
时,噗,烧了一台设备,再通电,又烧了一台,一连烧坏了4台。当时烧得我们心里直发虚
,不知道什么原因,联试走不下去了。

  几位领导和技术人员凑到一块研究对策。一项一项排查后,终于发现烧坏设备的根源
是加电瞬间,地面电源经电缆传输后产生的负脉冲在作怪。解决了电源问题,新问题又冒
了出来,各分系统的设备第一次凑在一起,几乎每个系统连接时都遇到了麻烦,联试工作
举步维艰。

  经过200多个日日夜夜的苦战,就在联试工作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联试指挥江泽刚却
突发脑溢血,病倒在了他的指挥岗位上,至今还没完全康复。

  9个月的奋战,联试终于成功了。这一成功,验证了我们方案设计的正确性,神舟飞船
可以投产了。

  飞船研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一流的科学管理,没有系统工程的项目管
理,就不可能在5年内完成5艘飞船发射并实现从无人到载人的飞跃。

  1994年,上级提出力争1998年,确保1999年发射第一艘神舟飞船的要求。为了“争八
保九”,我们采取并行工程方法,同时研制四艘初样船,分别用于考核飞船力学性能、机
械性能、热性能和电性能,与飞船研制配套的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的建设也并行展
开。从那时起,我们形成了一种制度,每个周六,都召开一次综合调度会,和总指挥一起
研究解决问题,仅1998年,就召开了42次,解决了飞船研制中的2000多个问题。我们还把
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融为一体,实现管理标准化,先后制订了650多项各类标准
,摞起来足有一人多高。

  一艘飞船上有10万多只元器件,哪怕丁点差错,都会带来隐患。为了让航天员坐上放
心的飞船,“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的工作标准,已深深地烙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神舟一号飞船“拉大底”的故事至今还让我们记忆犹新。在神舟一号快要发射的时候
,我们发现一个陀螺遥测数据异常。按说船上还有其它陀螺作为备份,只要一个工作正常
就不会出现问题。这时候排除故障,就必须将组装好了的飞船拆开,拉开返回舱的底座,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拉大底”。但这样一来,就意味着发射场的工作要重做一遍,更严重
的是飞船上所有的火工装置都已经装好,如有不慎,极有可能会发生爆炸。再说,返回舱
底座和侧壁上安装着几百台仪器,操作空间非常狭小,几十根电缆反复拔出、插上,稍不
留神,还会出现难以预料的新问题。但不拉开大底,就不能排除故障,就意味着飞船将带
着疑点上天。

  强烈的载人意识驱使着我们下定决心,拉开大底排除故障。

  当时,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副总经理张庆伟亲自到试验队进行动员。按照逆操作方案
,我们打开飞船底部,小心翼翼地取出了那台数据异常的陀螺。经过21天不分昼夜的奋战
,神舟一号终于不带任何缺陷起飞远航了!

  2001年9月,神舟三号飞船进入发射场后不久,发现传输飞船关键指令的接插件有一个
点不通。尽管我们采取的是“双点双线”设计,但神舟三号是按载人状态全系统进行的试
验飞行,尽管没上人,也必须按上人的标准来要求,来不得半点马虎和丝毫侥幸。在载人
航天工程指挥部的支持下,我们果断撤出发射场。

  排除故障时,我们发现这个接插件生产厂家设计的工艺缺陷,这种故障一旦显现,将
会带来致命的危险。总指挥袁家军带队到厂家,对新生产的接插件逐个进行可靠性试验,
还对飞船上77个同一工艺的接插件全部进行了更换。

  三个月后,我们重返酒泉,取得了神舟三号飞船的圆满成功。亲临发射场的江泽民同
志高度称赞这一成功是中国航天新的里程碑。

  “一切为载人,全力保成功”!为确保万无一失,飞船上的设备,我们都进行过几十
次、上百次的试验。

  为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我们设想了108种故障模式,设计了20多种应急救生方案,
每一种模式都有对策;每一种方案,都能保证航天员随时应急返回。

  在追求完美的同时,我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留下了许多无法弥补的遗憾。神舟二
号进入发射场后,戚发轫总设计师的老伴被确诊为癌症,老伴心里很想让戚总多陪陪她,
但嘴里却说:“别分心,我没事,专心搞你的飞船吧,我还等着中国航天员坐咱们自己的
飞船上天呢!”可是,戚总的老伴没能等到这一天,就在神舟三号发射前,病魔夺去了她的
生命!

  在家人眼里,我们可能不是一个好儿女,不是一个好父亲、好妈妈,不是一个好丈夫
、好妻子。但是,为了飞船事业,我们无怨无悔。

  今年4月初,“非典”疫情在北京蔓延。由于航天员要在4月中旬进入神舟五号飞船,
进行人船联合测试,为了确保参试航天员和技术人员的安全,我们实行了全封闭式工作,
戴着口罩操作、戴着口罩发指令。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也是我们测试最忙的时候,载人航
天工程指挥部的领导,到现场送医送药、看望大家,让我们深受鼓舞和感动。特别是承担
多项任务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同志,也和我们并肩作战,克服了重重困难,闯过了神
舟五号研制最艰难的时期。

  今年7月22日,神舟五号发射队出征的前一天,面对国旗,我们举起右手,向祖国庄严
宣誓: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确保神舟飞船载人飞行圆满成功。用卓越造就辉煌,用成功
报效祖国。

  10月16日,当杨利伟乘坐我们打造的神舟五号飞船,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身影印在茫茫
太空时,我们自豪地说:神舟人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神舟人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使命因艰巨而光荣,人生因奋斗而精彩。昨天,我们用智慧和汗水,点燃人生的火焰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明天,我们会用激情,再创辉煌,谱写中国人更加雄浑的
飞天乐章。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