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badminton & swimming), 信区: Green
标  题: 创新圆了飞天梦(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1月14日08:19:57 星期五),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 原文由 dxmxqe 所发表 】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重点新闻  2003年11月12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王永志

  10月16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日子。39年前的这一天,我国第一
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声东方巨响使中国人民在世界面前挺直了脊梁;39年后的今天,我
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14圈后安全返回地面,中华民族实现了千年
飞天梦想。回顾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的奋斗历程,我心潮激荡,感慨万千。首次载人
航天飞行成功,首先应归功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归功于改革开放和我国综合
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从“两弹一星”起几代航天人呕心沥血、不懈奋斗的结果,是各个
方面大力协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荣誉属于整个航天战线,辉煌属于祖国和人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源于“863计划”,决策于“921”那天。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
治局常委在听取我们对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汇报后,讨论了一个上午。一致认为,搞
载人航天意义重大。从那时起,我就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面对重任,我
的压力非常大。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总体上分为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
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着陆场等7大系统。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怎么给中国飞
船定位,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按照前苏联及美国人所走过的路从头走起,还是瞄准当
时的先进水平跨越赶超?经过反复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我们要不畏艰难,力争一步到
位。中国的飞船一上天,就要和国外搞了40年的飞船比翼齐飞,不相上下。

  我们把赶超目标瞄准当时在用的俄罗斯“联盟-TM”号,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经过
两次改型的第三代飞船。我们在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
展道路,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一起步就搞了三个舱段: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而且
设计了更先进、更完善的逃逸和救生系统。即便发生意外,也能让航天员安全回来,那是
我们的国宝啊!

  要跨越发展,就不能墨守成规,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前几次发射无人飞船
,没有上过一只猴子,没有进行大动物试验。因为到2002年8月,世界各国的航天员已经有
906人次上过天了,有男有女,他们从太空返回照样生儿育女。这说明,人能适应升空和返
回段的过载,也能适应飞船在轨运行的失重状态,我们没有必要跟在人家后面走“猴子变
人”的漫长试验过程。去年,有些同志还问我,美苏飞船都是先做动物试验,你怎么一下
子就要把人弄上去?我告诉他们,我们的办法更科学,不会有风险。如果不创造性地前进
,40年的差距,什么时候才能赶上?!

  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胜利归来时,与他一块儿上天的轨道舱还在太空继续转。它如
同一颗卫星在轨道上运行,还在对地观测,继续做空间科学实验。更重要的是,下一步我
们还可以用它搞太空交会对接。国外进行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时,每次必须连续发射两艘飞
船,一艘上去后,紧接着再发射一艘上去和它对接。而我们中国飞船的轨道舱可长期留轨
运行,等待着与下一艘飞船对接。这样我们做一次对接试验只需发射一艘飞船,每次就省
下一枚火箭和一艘飞船,还可少建一个发射工位。我们不就省钱了吗?发射一次就是好几
个亿啊!俄罗斯飞控中心的技术主任巴丘卡耶夫听说后,感叹了一声:“唉唷,都说中国
人聪明,真是名不虚传啊!”

  2001年4月我到俄罗斯参加加加林上天40周年庆祝活动时,回母校莫斯科航空学院接受
荣誉博士称号和杰出毕业生金质奖章。在这个仪式上,我应邀介绍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
特点。我刚讲完,我当年的老师米申院士就大声说:“你们都听到了吧,中国飞船不是‘
联盟’号,中国飞船就是中国飞船!”这个声明很有分量,因为他就是联盟号飞船当年的
总设计师。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我国搞载人航天工程,始终把航天员安全放在第一位。中央领
导指示,为确保航天员安全,花多少钱都在所不惜。为此,我们大力提倡并要求全体研制
队伍一定要强化载人意识。什么是载人意识?就是可靠第一、安全至上。经过科技人员刻
苦攻关,我们采取的安全措施比世界其它载人航天器更周全,更完善。发射飞船的长征二
号F火箭可靠性达到0.97,而安全性达到了0.997。我与全体航天员座谈时说:“你们放心
,我从中国的第一代运载火箭干起,研制了好几种火箭。我们现在用的长二F火箭是最好的
。而且,这次载人飞行,我们把所有能想到的安全措施都用上了,我们一定会对你们的生
命负责。”

  神舟五号发射前,有的记者发现我在观看女足世界杯比赛,感到很吃惊。他们问我,
你对飞船在发射场没出一点问题,放心吗?是真没问题,还是有问题没有发现?我告诉他
们,这次我是放心的,不出问题是符合规律的。

  航天员返回是载人航天飞行的最后一个环节,而且是航天员罹难最多的阶段。今年年
初,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就是在返回时失事的。为了保证航天员安全着陆,工程
上马之初,我对原定的主着陆场进行考察后,想提出改址方案。但原方案已经过中央批准
,我这个“马后炮”要不要放?我再三考虑,为了对国家负责,对载人航天工程负责,我
如实作了汇报,建议改在人烟稀少的内蒙古草原,改小轨道倾角,使主着陆场能够位于船
下点轨迹的“弧顶”,增加飞船返回主着陆场的机会。这个方案最后得到批准。我又提出
将飞船变轨时机由第14圈调整到第5圈,再加上应急轨道的设计,飞船每天都有返回主着陆
场的机会。如果发生紧急情况,航天员还可以启动应急程序,驾驶着飞船自主返回。过去
我们曾发射过一颗返回式卫星,由于返回程序出错飞走了,过了好几年它才回来。由此我
联想到,如果飞船出了这种事,总不能让它老在太空上转吧。既然飞船上有人,我们就要
发挥他的作用。于是,提出为航天员设计手控制动返回程序,让他们自己能控制飞船安全
返回的要求。这可给具体设计的同志增加了不少困难,可他们就是聪明,成功地把这一设
想变成了现实。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举国欢腾、群情振奋的场面令人激动不已。特别是胡锦涛总
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发射现场和北京航天指控中心视察指导,11月7日又在人民大会
堂举行最高规格的庆祝大会,这对我们航天战线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现在我们实现了载
人航天“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我们要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建
设空间实验室,第三步还要建造空间站。我们将继续开拓进取,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为
开发太空资源、造福全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