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badminton & swimming), 信区: Green
标  题: 征战千里揽神舟(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1月14日08:20:09 星期五),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 原文由 dxmxqe 所发表 】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综合新闻  2003年11月12日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着陆场站站长 姚峰

  我站是我国惟一一支航天器回收部队。卫星、飞船在哪里返回,我们就征战到哪里。
飞船返回是载人航天飞行的最后阶段,是整个任务成败的最终标志。如果把载人航天飞行
比作一场太空接力,我们就是最后一棒。

  10月16日,是我们迎接首飞航天员回家的日子。6时04分,飞船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太
空“接力棒”正式交给我们。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时刻,此时返回舱距离地面不到100公里
,正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高速飞行,表面与大气层产生剧烈摩擦,发出耀眼的光芒。舱外
的等离子层形成电磁屏蔽,使地面与飞船暂时失去了联系。前置雷达捕获时间只有90秒钟
,能否及时捕获目标,将直接影响返回舱的安全着陆。

  “回收一号发现目标!” 6时06分,清晰的报告声打破了沉寂。返回舱刚进入测控弧
段,雷达操作手徐红军就一举捕获目标。

  6时08分,根据“回收一号”提供的引导数据,200公里外的测量站雷达稳稳地跟上了
目标。这是一次天与地的对话,两条着陆控制指令,通过电波飞向距离地面30多公里的返
回舱。“回收主电源通”,“主伞已打开”,“航天员心理遥测参数正常”,“落点预报
发出”,回收二号雷达测量站传来站机操作手和红战激动的声音。

  “空地搜索开始”,6时11分,着陆场总指挥夏长法下达命令。空中5架直升机在晨曦
中急速飞行,地面十余台搜索车在草原上奔驰,此起彼伏的调度口令在夜空中穿梭。一张
立体搜索网在天地间展开。飞机上、搜救车上,参试官兵们紧紧盯着定向仪指示方向,急
切地搜寻着。

  “743号直升机目视目标”,“草原1号目视目标”,6时18分,空中、地面同时传来了
报告声。只见返回舱拖着红白蓝相间的巨大降落伞,在直升机的正前方徐徐下降,落地瞬
间,4台缓冲发动机同时喷出火焰,托举着返回舱平稳着陆。此刻电台里传来航天员沉稳的
声音:“我是神舟五号,我已安全着陆。”我们都为亲身经历这一壮观时刻激动不已,大
家兴奋地呼喊:“飞船回来了!我们成功了!”。

  直升机迅速降落,搜救队员箭一般奔向返回舱,熟练打开舱门。身着白色航天服的杨
利伟缓缓走出返回舱,微笑着向迎接他回家的人们招手致意。草原上顿时掌声雷动,不少
人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由于跟踪及时,落点预报准确,我们创造了搜救直升机与返回舱同时着陆的航天奇迹
,拍摄到飞船打开主伞,缓冲发动机点火的壮观场面。我们再次把中国人的自信写上了太
空。

  历尽千难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神舟五号任务实施前夕,上级下达了着陆场浅层
风的预报任务。浅层风预报,对我们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国内外一个尚未突破的难题
。它关系着航天员着陆时的生命安全,决定着飞船的发射日期。我站技术人员把宿舍搬到
了设备车上,每天只休息4到5个小时,统计研究了30多年的场区气象资料,脑子里整天思
索着,反复地推导、计算,反复地修正、检验,终于从实践中总结出有效的预报方法,将
预报准确率从20%提高到75%。回收前8小时,场区实测浅层风风速每秒18米,前方指挥部
对每秒3~5米的风速预报不放心,不断打电话询问。我们自信地回答:“请首长放心,飞
船回收时风速肯定会降下来!”凌晨6时,场区最大风速降至每秒5米,完全符合飞船着陆
要求。

  每次回收任务不仅是技术与智慧的较量,也是意志与体力的考验。

  “高技术,精装备,重劳动”是我们活动测控回收部队的特点。每次任务就是一次大
转移、大搬家, 200多台设备、70多台车辆、上千吨的物资器材,分两个专列从陕西渭南
出发,经铁路、公路行军到达场区。拆卸设备,装卸列车,人抬肩扛。尤其是设备的展开
、调试,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电缆电线数以吨计,连接插拔不能出任何差错。两台
20多吨重的雷达天线,装在17米长的特种车上,定位时要精确到毫米级。这就要求我们既
要有过硬的技术,更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体力。

  执行神舟四号回收任务时,一场暴风雪降临草原,气温降至-32℃,滴水成冰。1月5
日晚上7点18分,飞船顺利着陆。为快速处置,我们急需将水平状态的返回舱扶正。风雪中
,吊车的钢丝绳又硬又滑。就在近3吨重的返回舱缓缓直立时,钢丝绳吱吱作响,眼看就要
滑落,搜救队员李涛眼疾手快,迅速摘下棉帽、手套,一左一右,塞进钢丝绳的缝隙。其
他搜救队员也纷纷脱下棉帽、手套垫了上去,并用双手从两侧紧紧扶住。等到返回舱直立
后,大家才发觉双手被冰冷的舱体粘掉了一层皮,疼得直钻心。

  运送返回舱,我们又遇到草原上独有的“吹雪”天气,七、八级大风把积雪卷起1米多
高,10米之外根本看不清人影。大青山的路,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深沟峡谷,又结了
厚厚的冰,上山时车轮直打滑,我们只好把身上的皮大衣脱下来,铺在车轮下,前面拖车
拉,后面大家推,用三角木顶着车轮慢慢向前挪动,不到10公里的路,走了整整3个多小时
。雪水混着汗水浸透了棉衣,手冻僵了,脸冻麻了,浑身冷得直发抖,但是没有一个人喊
苦叫累。我们准时把返回舱送到了火车站。

  完成任务的辉煌是短暂的。在这辉煌的背后,是平凡,是艰辛,也是牺牲和奉献。


  在执行神舟一号回收任务的关键时刻,通信队干部王鸿雁接到妻子临产的电报。作为
丈夫,谁不想此时陪伴在妻子身边,可一想到任务,他沉默了。载人航天是国家的重点工
程,决不能因自己的儿女情长影响工作。他把对妻子的牵挂深深地埋在了心里。任务结束
,他赶到62公里外的小镇上,拨通了家中电话,当听到妻子难产的委屈和孩子咿呀声时,
他百感交集,热泪盈眶,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贾书贵、何惠惠是工作在不同岗位上的一对夫妻。为执行神舟二号任务,他们把年仅
5岁的女儿送回了农村老家。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摔伤了胳膊,乡村医生只做了简单治疗。
等他们执行完任务把孩子接回部队,才发现女儿的胳膊变形了。医生说要治好,必须从骨
折处折断重新接上。看着女儿畸形的胳膊,望着女儿哭红的双眼,听到女儿“不要,不要
……”的哀求声,两人禁不住泪如雨下。

  在追星赶箭的征途中,我站官兵每次一出去就是好几个月,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
难。逢年过节不能阖家团聚,家人生病不能回去照顾,亲人病故不能回去料理。面对困难
,大家都能坦然处之。当然,困难对谁都是障碍,有人把它挂在嘴上,但我们把它踩在脚
下!

  建站35年来,我们十七次赴四川盆地,二闯云贵高原,六上新疆戈壁, 五进内蒙古草
原,行程120多万公里,圆满完成了3次气象火箭、6发导弹飞行末端的测量任务,完成了1
6颗返回式卫星、5艘神舟飞船的测控回收任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回收航天器没有失
败纪录的国家。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