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badminton & swimming), 信区: Green
标  题: 开发太空新资源(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1月14日08:20:15 星期五),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 原文由 dxmxqe 所发表 】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综合新闻  2003年11月12日
 
  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指挥 高铭

  我国首次载人飞行的巨大成功,是我国航天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我们应用系统作为
这项伟大工程的七大系统之一,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夺取工程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应有的
贡献。我代表应用系统数千名科技工作者向全国人民做一个汇报。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安排了六大领域的28个项目,包括对地观测和遥感应用
;空间生命、材料科学和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天文和物理;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以及天
地技术支持系统。11年前,确定这些目标时,也同时向中国科学家出了一份难度极高的考
卷。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学科领域最宽,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应用工程。没有任
何借鉴,没有任何经验,188种设备需要全新设计研制,许多设备甚至要从最初的原理和工
艺开始研究。不少人认为我们的基础差,目标定得太高,更担心中科院缺乏工程经验,严
峻的考验和充满风险的未来摆在我们面前。但我们懂得,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攀登,走跨
越式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创新,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应用任务中,有一台对地观测设备,叫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它具有获取地面图像并
进行光谱分析的非凡能力,可以在飞船上分辨出地球上这一片是沙土还是泥土,是水稻还
是小麦,河流和海洋是否有污染,是什么污染。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竞争十分激烈。它的一
个重要部件——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外国对我们是禁运的,这个部件能够敏感到几公里外
一根火柴发出的热量,而且需要在-173℃的极低温度下才能工作。取得低温的制冷机的活
塞杆和活塞桶间隙只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而且不能有任何摩擦,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
但是,我们的科技人员没有丝毫胆怯:“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而且还要做
得更好。”

  4年攻关,历经坎坷,研究资料堆积成山,最紧张时,科技人员连续108天吃住在实验
室,终于研制成功了中国人自己的高质量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和精密制冷机,大长了中国科
学家的志气。

  科学探索是允许失败的,但我们不敢失败,也失败不起。今天我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
:经过11年一丝不苟的工作、艰苦卓绝的努力,工程体制的创新和严格的工程管理,我们
赢得了五艘飞船上全部应用项目的圆满成功。对地观测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使我国迈入
国际先进行列,满足了国家的迫切需求;科学实验和探测成果累累:我们获得了高质量蛋
白质晶体,掌握了有应用前景的空间生物制药方法,世界上第一例由空间细胞融合得到的
新品种烟草苗正在茁壮生长,液滴热毛细对流实验世界领先,空间材料、地球环境、空间
天文、空间环境等各项研究取得高水平成果,全面推进了我国空间科技的发展。事实说明
,中国科学院能够在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为祖国做出重大贡献,成为战略方面军


  11年来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科技成果,同时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转变,收获了精
神上的累累硕果。

  应用系统包括中国科学院内外四十几个研究所,集中了众多高水平的科学家,大家的
专业特点、个性和学术气质都很突出。如果把他们比喻成优秀的演奏家,那么应用系统要
演奏的是同一个旋律下的气势磅礴的交响曲。而这个乐队的指挥就是应用系统的总指挥、
总设计师顾逸东。在我们系统内,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思想理念上的碰撞,学术与技术的争
论是家常便饭。顾总坚持把科学家活跃的创新思维与航天工程的严格要求结合在一起。他
常说:“工程师要主动为科学家想点子,最大限度地满足科学家的要求。科学家也必须严
格遵循工程的研制规定,严格做好每项试验,我们搞总体的,更要深入到各分系统帮助解
决具体工程问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船发射、运行和试验,在取得科学成果的幸福
时刻,科学家们心悦诚服地认识到工程需要严格的管理,需要团结奋斗的集体,碰撞的火
花使大家的心融得更近了,应用系统凝聚成了更加有战斗力的团队。

  在上海,我们有一位副所长已年过六十,每次来北京参加调度会都坐火车硬座,开会
时眼睛熬得通红。当时我负责调度工作,问他怎么不坐卧铺呢,他说:“任务组的经费非
常紧张,自己能省一点就省一点。小高呀,你的工作很不容易,为了支持你,我随叫随到
”。我深受感动。这就是一位痴心于我国航天应用的科学家,一个甘为人梯的前辈。和他
一样,在应用系统奋力拼搏的11个春秋中,我们的许多老领导、老专家以自己的献身精神
,带动了我们一大批年轻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为祖国繁荣、为民族振兴的航天之路。

  10月16日的历史性时刻,当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从返回舱里走出来,我和大家含着
眼泪欢呼时,眼前浮现出李钧院士,刘承宪、周本茂、王兆申研究员等8位优秀科学家,有
的倒在了出差的火车上,有的倒在匆匆赶往攻关现场的小路旁,有的牺牲在实验室里的工
作岗位上……谁说没有硝烟就不是战场,他们为了航天应用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们没有看到胜利的结果,但他们的精神永存。

  “神舟五号”的成功,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开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
求索”,中国科学家将继续在开发利用太空的道路上播种希望,在世界科技前沿收获硕果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再创辉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3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