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雪人), 信区: Green
标  题: 神舟飞船副总指挥、副总师施金苗(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1月24日17:47:10 星期一),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 原文由 dxmxqe 所发表 】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科苑名人  2003年11月19日
 
  ■在上海航天拼搏奋斗的40年里,他担任过近十个型号的老总,“弹箭星船”样样不
少,而且还都取得了捷报频传的优异成绩。在国内航天界,有这样经历的人并不多见。


  ■“神舟五号”载人飞行的成功,圆了他最不能割舍的梦。但这个梦只是开始,中国
还要有自己的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因此越多年轻人超过他,他就越开心。

  ■十年来,载人航天从构想走向现实;十年中,他只休过一个月的假到国外探望儿子
。在他家,找不出一张十年内拍的“全家福”,因为对他而言家人团聚是一种奢侈。

  2003年10月16日凌晨,深秋的北京郊外月朗风清,映衬着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大楼
彻夜长明的灯火,为中华民族这个永存史册的神圣日子增色生辉。此时,大楼内外站满了
军人、科学家等各界人士。在指控大厅的巨大屏幕前,有一位老航天人正在焦急地等待着
飞船的返回和航天员杨利伟的安全归来。他的脸上写着关切,也写着自信,写着一个航天
人独有的表情。他就是搞了一辈子航天的施金苗———神舟飞船副总指挥兼副总设计师。
很快大屏幕显示飞船返回舱平稳落地,当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总装备部部长李继耐宣布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时,大厅内欢声雷动,施金苗的心更是难以平静。他
等待这一成功的喜讯,已等了很久,很久。

  心伴飞船游
  1957年,21岁的施金苗叩开了北京航空学院的大门,就读导弹设计专业。在施金苗读
大学期间,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实现了人类飞天的梦想。于是,施金苗强烈地梦想着要把
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当时,他还是一个航模爱好者,参加了学校的航模协会。虽
然这项爱好与航天不无联系,但繁忙的功课让他放弃了这一爱好,把大学期间的美好时光
与精力全都放在了学习上。1962年他大学毕业后,来到了上海新江机器厂从事航天产品设
计工作。投身航天的他面对的是许多具体设计任务,现实与遨游太空的梦想离得很远,但
渴望飞天圆梦的心依旧是那么强烈。
  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个时间让施金苗难忘,一个梦想开始变为现实,中国航天面临
着一个历史性的新机遇———中国是否要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已提到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
上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起始,与“863计划”密不可分,该计划航天领域的重要课题就是
进行较高层次的宇宙探索。时任上海航天局副局长的施金苗,有幸成为了“863计划”大型
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课题专家组成员之一,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的可行性课题论证
和预研工作。多么好的机遇!搞了20多年航天的施金苗和他的同伴们早就盼着这一天了。

  当施金苗真正接手载人航天工程时,他才意识到要在一张白纸上画上最新最美的图画
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1988年4月,上海航天局与课题专家组就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研究专题论证签订了合同,条款很苛刻:9个月内,上海航天必须拿出论证结果。
  作为直接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施金苗深深深地懂得,这次课题大论证对上海航天局来
说,是对载人航天工程一次实质性的介入和参与,将为今后承接载人航天工程项目打下一
个良好的基础,是一次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的实战,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啃下这块
“硬骨头”。他立刻组织人马开展工作,经过几轮论证,当集中大家智慧的41万字的论证
文集按时交付时,上级领导和资深专家的评价是:技术方案有特色,有新意,且系统、全
面,对我国未来载人航天工程的立项和起步有较大参考价值。不久,在国家批准启动载人
航天工程后,上级将十分关键的飞船推进舱、推进分系统、电源分系统和测控通信分系统
的大部分任务交给了上海航天局。载人航天的梦想终于迈出了第一步,施金苗笑了。
  1997年,当时主管载人航天工程的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荣骏到上海检查工作。他此行
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将原计划中的电性船改装为试验船并首次上天飞行是否可行
?因为改装的重要部分就是上海航天局负责的飞船推进系统。他要求上海航天局对此作出
一个肯定的答复。
  电性船改试验船进行发射飞行,这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可是从来没有过的,无疑要冒
相当大的风险。作为飞船工程副总指挥和副总设计师的施金苗,当时陪同沈荣骏马不停蹄
地到801所和805所等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在各有关承制单位做了充分论证和试验的基础,
并在技术上给予了保证时,施金苗代表上海航天局做出了慎重的承诺:“决不让载人航天
工程在上海航天局的手中误事和误点!”他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承诺在身,施金苗寝食
不安,在那段日子里他三天两头往801所和805所跑,深入到科研第一线,与科技人员一起
商量方案,探讨进度,对关键的技术项目攻关课题进行现场指导。
  801所的2500牛顿轨控发动机技术难关被攻克;金属膜片式贮箱技术难关被攻克;42公
里高空模拟试车台也建立起来了;推进系统试车一次次成功;数字图像压缩技术被攻克;
还有太阳帆板在太空恶劣环境条件下的打开和锁定也在试验室里一次次地得到了验证。总
之,各有关分系统进行的技术摸底试验都获得成功,好消息一路频传,为神舟飞船如期首
飞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当年,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曾到上海检查研制工作进展情况。在对有关研制单位进行
了认真全面的检查后,对他们的研制进度和研制质量感到非常满意。他拍着施金苗的肩膀
说:“老伙计,你真行,带出了这么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征天路多艰
  在航天领域内,施金苗不仅经历丰富,还担任过近十个型号的“老总”,弹箭星船样
样不少,这在国内航天界是不多见的。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30岁刚出头的施金苗就担任了当时国内推力最大的火箭———
“风暴一号”总体设计的技术负责人;长征三号火箭上马后,上海航天局承担该火箭一二
级的研制任务,他不仅担起了火箭一二级设计的担子,还被任命为副总指挥;长征四号火
箭作为当时国内首枚使用常规燃料的三级火箭,由上海航天局抓总,他出任总指挥;以,
他又被任命为长征二号丁火箭总指挥。在多型号研制中,上海航天在战术导弹研制方面出
现了薄弱环节。于是,在某便携式火箭定型的关键时刻,施金苗到了总指挥的岗位上;19
85年他担任了两个战术型号的总指挥;1988年,他又出任了某在研战术型号的总指挥;上
世纪80年代末,他被任命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第二总指挥;1994年,施金苗受命于危难之
际,出任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总指挥;1992年他担任了载人飞船的副总指挥,以后又被任命
为飞船副总设计师。施金苗每承担一个新型号,对他来说就是一次人生的挑战和对自我的
超越。作为上海航天局的副局长,多种型号又同时在身,他的压力相当之大。
  1997年6月8日,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发射前,任卫星总指挥的施金苗从衣袋里拿出了两
颗麝香保心丸吞了下去,他的心没法平静。星箭腾空而起,成功了!这次成功来得那么不
易。因为3年前的1994年,第一颗风云二号卫星未升空即遭灭顶厄运。这年5月,58岁的施
金苗被推上了风云二号总指挥的位置。知情人曾对他“力谏”,劝他不要冒这么大的风险
,别在晚年砸了自己的“牌子”。施金苗当然知道其中的风险,但凭着他对航天事业的责
任感,他毅然挑起了这副沉甸甸的担子,并带领队伍奋战多年,打了一场翻身仗。

  福将不言功
  有人说施金苗是“福将”。因为他负责的每一个型号都取得了成功。也许是他的那股
不服输的韧劲博得了上苍的青睐。
  但施金苗对名利看得很淡。他常说,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也不能把卫星飞船搞上天。
担子要靠大家挑,事业要靠众人干,功劳应该是大家的。
  罗斌是上海航天局神舟飞船研制队伍的总师助理,在谈到施金苗时他说,施总不仅教
他如何把工作干得更好,同时还教会他如何做人。罗斌说他印象最深的是“神舟三号”发
射前的一件事,当时他们的产品发现了质量问题,需要在基地对同类产品进行复查。质量
问题无小事,情况非常紧急。发射队员在施金苗的带领下一直忙到当天晚上10点多,整整
一天也没有查完,大家已精疲力尽。施金苗何尝不想休息一会儿,但想到情况还没有查,
他睡不踏实,于是就让发射队员连夜继续查。施金苗一个人默默地来到厂房,坐在产品旁
。看到这场面,发射队员还有什么可说的。他们干到深夜2点多钟,终于将情况查明。
施总这么大的年纪,还这么执著,罗斌深深地感到施金苗的人格魅力。
  从“神一”到“神五”,由施金苗带领的这支队伍,每一次都漂亮地完成了任务,受
到了总装备部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多次表彰。在神舟一号飞船发射和回收成功后,上海
航天技术研究院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为严格管理,抓好质量,施金苗把他多年来精心实践的“六严”要求、“三不二准”
质量目标和“步步为营,节节把关,上挂下联,吃透技术,前伸后延,跟踪质量”24字质
量工作措施,想方设法灌输给研制人员和发射队员,使质量目标和质量措施变成每一个人
的工作准则和操作指南。如今神舟五号飞船已获得了发射和回收的成功,上海的工作从来
没有因重大的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拖过飞船试验的后腿。

  苦心育“儿女”
  航天事业不仅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项需要有人不断接力的前赴后继的工
程。
  载人航天启动之时,正是航天职工收入较低的时候。那时社会上流行的“造导弹的不
如卖茶叶蛋的”论调,对航天青年职工的冲击很大。施金苗对青年人说:“什么是值得人
生骄傲的事情呢?载人航天工程无疑是最合适的了。在中国,这一伟大的工程前无古人干
过,后有来者在做,这来者就是你们。”施金苗视年轻人为自己的“儿女”,在技术上、
管理上为他们成长搭建舞台,使年轻人能尽早出成果。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神舟飞船副总指挥秦文波每每谈起施金苗对他的培养
和提携都十分感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还在814所搞某型号产品的遥测工作。一次由
施金苗带队去试验场做飞行试验。在试验过程中,施金苗对秦文波的认真和敬业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不久,施金苗在载人航天工程研制“招兵买马”时,便首先想到了秦文波。经
过在飞船研制线上一段时间的磨练,秦文波迅速成长起来,30岁刚出头就担任了飞船副总
指挥,成为当时上海航天型号线上最年轻的副总指挥。前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分管载人航
天工程的院长助理。在领导干部的名单排列上,秦文波的名字一下子放到了施金苗的前面
。于是有人就此跟施金苗开玩笑,施金苗也笑着说道,哪家的父母不希望儿女们超过自己

  在飞船研制队伍中,与秦文波一起茁壮成长的还有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不少年轻人
担任了主任设计师、副主任设计师和厂所级领导。现在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飞船研制线
上,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总装备部特殊贡献奖、中国航天奖及上
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等荣
誉称号的人,已有数十个。
  他是一个严格的领导,但许多小青年都喜欢与他在一起,他心脏跳动的频率与青年人
是一样的。他在发射队倡导了快乐工作法,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快乐的氛围。不能因型号
任务压力大,就始终紧绷神经,把人束缚得喘不过气来。
  “神舟五号”发射前的一天晚上,施金苗为了不让队员们感觉到自己压力特别大,一
个人静静地待在宿舍里。这时149厂分队3位队员来到施金苗的身边,向施总表示,他们都
严格按程序规范的每一步操作,应该没问题的,请施总放心。朴实的语言,无不渗透着队
员与施总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屈指算来,施金苗今年有67岁了,早已过了花甲之年,但他并没有像大多数同龄人一
样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他对自己两个孩子的成长,也关心得很少。为了共和国的飞船早
日上天,他放弃了和夫人一起到美国参加大儿子毕业典礼的机会,也没法去送一送小儿子
到日本深造。近十年里他只休了一个月假,利用这个时间到海外探望儿子,弥补一下亲情
的缺憾。近十年来,施金苗一家四口没有拍过一张“全家福”。但同在航天系统的施金苗
夫人陈莉兰,却十分支持丈夫的事业。夫人常说,因为懂得,所以理解。
  如今用中国人亲手制造的飞船将自己培养的航天员送入太空,这一梦想终于实现了,
但施金苗认为这只是分号,而不是句号。“神舟五号”的成功已成为历史,新的辉煌还有
待去创造。他将与大家一起,迈向新的高度。载人航天的二期、三期工程,美丽而神奇的
飞天之梦又在孕育之中了。

历程
  施金苗,我国航天工程专家,研究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上海航天局)技术顾问,神舟飞船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1936年7月生于浙江慈溪。196
2年从北京航空学院导弹设计专业毕业,到上海新江机器厂从事航天产品设计工作,历任研
究室副主任、主任,1983年任上海航天局副局长。1987年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曾获全
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上世纪60年代末,他担任风暴一号火箭总体设计的技术负责人。此后,他相继担任了
长征三号火箭副总指挥、长征四号火箭总指挥、长征二号丁火箭总指挥,其中他担任副总
指挥的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将我国承揽的商业卫星“亚洲一号”送入太空。此外,他还担任
了几个战术型号的总指挥及风云二号卫星总指挥,其中风云二号卫星在我国气象卫星发展
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1992年起,施金苗担任神舟飞船副总指挥,后又被任命为副总设计
师。他曾连任三届国家“863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为载人航天工程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
献。
(游本凤 陈伟霞)



火花
  夫人跻身“亲友团”
  “神五”升空前,千万航天人家属牵挂着发射。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特地请了
几位航天老总的家属去基地,施金苗的夫人陈莉兰也名列其中。对于这种礼遇,他们夫妇
俩感到十分荣幸。

  照片也“继承”
  在施金苗的家里,有两张父子两代人分别与江泽民合影的照片。一张是江主席视察航
天,施金苗做讲解时拍的;另一张是他小儿子施晓波在江泽民访问日本早稻田大学时,作
为中国留日学生会主席与江泽民的合影。两代人的照片这么相似,看来施家连照片也“继
承”。
  “公岁”三十三
  去年年底,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采访时问起施金苗的年龄,他幽默地说:33“公岁”
。他解释道,两里等于一公里,所以两岁就是一“公岁”,这样算来66岁的他就只有33“
公岁”喽。他的乐观豁达,让记者顿感亲切。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