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专访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2 21:28:45 2005),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 讨论区 】
发信人: dxmxqe (孩子), 信区: Aero
标  题: 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专访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2 19:13:33 2005), 站内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重点新闻  2005年10月12日

  “也许,这是我作为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打的最后一仗,我希望,接替我
工作的年轻人能干得更好。”当火箭把飞船准确送入预定轨道的喜讯传出后,头发
灰白的刘竹生透露出他的愿望。

  中国航天报 记者 赵 山山 冯春萍
  一位66岁的宽厚长者,一个六六大顺的美好结局。10月12日,长征二号F运载
火箭那580秒托举神舟飞船飞向太空的精彩弧线,为总设计师刘竹生的火箭生涯画
上了又一个惊叹号。
  “也许,这是我作为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打的最后一仗,我希望,接替我
工作的年轻人能干得更好。”当火箭把飞船准确送入预定轨道的喜讯传出后,头发
灰白的刘竹生透露出他的愿望。
  两年来,刘竹生和他的火箭军团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不辱使命,全力以赴,
为神舟六号飞船和航天员打造出了一发性能优良、安全可靠的神箭。
  “现在大家都知道,神舟六号飞船不是神舟五号飞船的简单重复;同样,这一
发火箭也不是两年前发射神舟五号飞船的那发火箭的简单重复。”刘竹生由此开始
,介绍这发长征二号F火箭技术上的“独到”之处。
  独到之一:关注“乘客”感受,解决共振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火箭的共振?是火箭上的什么物体之间产生了共振现象?那
个相同的频率在哪里?
  两年中,刘竹生和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的实验来确定机理,查找引起共振的“真
凶”。发动机输送管路振动试验、船罩振动试验、全箭纵向振动试验一个接一个。
而难点在于,在火箭一级发动机工作的0秒到140秒中,要逐秒逐秒、逐段逐段地查
找振动频率,进而发现那个与火箭发动机的振动频率相同的火箭本身的振动频率。
经过大量分析实验,引起共振发生的系统最终被锁定。
  独特之二:逃逸系统加“锁”,设置双重保障。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为了确保测试中的安全,除了已有的火箭电气安全
措施外,需要在火箭逃逸塔的固体发动机上再加装一个安全机构,来一个双保险。
刘竹生和科技人员经过通盘考虑后,从善如流,在火箭总体部门与逃逸发动机研制
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大量试验后,在逃逸塔尾裙和整流罩内壁安装了几个不大
的“黑盒子”,即安全机构,杜绝了火箭误发火等可能发生的危害,火箭的安全性
进一步提高了。 
  独特之三:神箭装上“神眼”,俯瞰飞行过程。
  以往火箭发射时,科研人员只能通过遥测数据判读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的表现,
而不能直观地观测火箭的飞行状态和各种分离动作。“我们早就有为火箭加装图像
测量系统的打算,但限于过去我国图像压缩技术水平还不高,这个想法一直没有付
诸实施。这次发射神舟六号飞船,长征二号F火箭第一次用上了这一技术。”刘竹
生解释到。
  这次安装的图像测量系统,一个装在火箭的整流罩内,另一个装在火箭第二级
的壳体外。火箭起飞后,火箭的助推器分离、芯级火箭的分离、整流罩的分离、火
箭与飞船的分离,都能被这两只“神眼”看得一清二楚,从而使科研人员结合遥测
数据,以眼见为实的科学态度,更好地判断火箭飞行状态。
  其实,在刘竹生的眼里,保证火箭安全托举飞船升空的利器,并不全部在于技
术上的改进。更为重要的是那些外人看不到的基础质量管理工作。“这一发火箭不
是上一发火箭的简单重复,这句话不仅指技术上要改进,也是指在日常的质量管理
工作上的改进。”刘竹生作为沙场老将,特别提出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两年前,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倒计时的几个月里,长征二号F火箭试验队白天
工作,晚上还要进行复查、双想活动,虽然效果显著,但也让试验队员神经绷得很
紧,身心都很疲劳。刘竹生不认为这是最佳的工作方法。当时他就暗下决心,再发
射火箭,一定要在出场前就把这些工作做好。
  为此,他集思广益,制定多项措施。包括强化产品验收关,设计41套质量表格
,从源头抓质量;对于技术状态有变化的产品,他要求做到“两不到两到”,即“
设计不到试验到,试验不到分析到”;对于产品生产和装配,他要求科研人员做到
“四不到四到”,即“测试不到验收到,验收不到检验到,检验不到工艺保障到,
工艺保障不到人员保证到”。这样,大到火箭,小到一个螺丝钉,出了问题都能环
环相扣,追根溯源,追查到责任人,弄清问题出在哪里,从而确保了层层质量控制

  “我们搞了一辈子火箭,我自信在火箭设计的大方向上不会出问题,但关键是
能否在细节上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刘竹生道出了他心里的“质量经”。
  现在,硝烟已经散去,刘竹生却仍旧在忙碌着。他已经将几十年来在技术、设
计和管理方面的经验结晶编辑成书,为培养下一代神箭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刘竹生充满豪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把长征火箭打到
了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我相信新一代航天人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把长
征火箭打到38万公里的月球轨道上。”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8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