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寒夜,“神舟”平安远航--发射现场目击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Dec 30 09:09:30 2002) , 转信

 
  2002年12月30日零时10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20℃。

  骤降的气温改写了发射中心40多年来同期低温的历史,而精心细致的航天科技人员却
正刷新着“神舟”低温发射试验的纪录。
 
  静静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上,一百多米高的发射塔架在聚光灯的照耀下更显庄重、神秘


  今夜,“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将要从这里启程远航。

  看着温度计上仍在下滑的红色汞柱,人们的心都被悬了起来。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

  0号指挥员郭保新铿锵的口令穿透沉寂的寒夜,所有的岗位进入决战关头。

  几天前,一场大雪让气温降至零下28摄氏度,是发射中心40多年来这个时段从未有过
的最低温度。一时间,已转运至发射场的船箭塔组合体,以及数以千计的地面设备经受着
严峻的考验。为了保证试验产品各项技术状态的正常,发射场指挥部临时成立了“抗寒应
急小组”。这是一场特殊时刻大协作、大团结的决胜性战役。

  火箭操作手们将一块块保温材料精心地包裹在最容易受“风寒”的4个助推器上,很多
人是在带病坚持工作。尽管经历了三次太空复杂环境的砺炼,飞船系统检测人员们仍一丝
不苟对每个细节进行检查。密封的工作平台实行24小时不间断供暖风,凡是能采用的保温
措施都用上,最终突破了飞船只能在外部温度不低于零下20度发射的设计理论,最后的30
分钟对所有付出辛劳的科技人员来说,是漫长的一次等待。

  身兼消防、摆杆两个系统指挥的杨满林,一声不吭地坐在操作台前。自从指挥部将计
算导流槽放水时间、容量的任务下达给他后,每天夜里他都要起来量一次气温。更考验他
的是摆杆必须要在临射前的24秒内准确撤收,寒冷会使液压发生变化,而消防则要求在点
火前6秒和点火后6.26秒准确开启两个喷头。他用严密的计算来保证导流槽内不结冰,细小
的喷水头不被冻坏。为了确保毫厘不差,他对困难做了足够的估计,数份详细的预案烂熟
于心中。几十天的辛苦被浓缩成这最后的40秒,巨大的压力面前,他显得十分镇静。

  燃烧剂指挥王洪志时不时看一眼氧化剂指挥李伟,两种燃料对温度有着特殊的要求,
温度过高会“开锅”,温度太低就结冰,两种燃料的温度必须相差5度。在常温下,满足这
种要求都很费劲,而如此的低温,困难不言而喻。从加注开始,他俩已经17个小时没有离
开指挥大厅了。

  “10分钟准备!”

  偌大的指控大厅里,到处回荡着手击键盘的声音。

  “5分钟准备!”

  许多人本能地调整一下自己的坐姿,迎接这惊心时刻的到来。

  “点火!”“起飞!”

  伴着急促的口令,惊雷响彻寒冷的戈壁。托举着“神舟”四号飞船的“长征2号F”火
箭拔地而起,飞向太空。

  指挥中心大厅里,火箭的遥测参数、飞船的运行状态……各种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后
,显现在航天专家和指挥员面前。

  “助推器分离”、“一、二级火箭分离”……中心调度传来一连串的喜讯。

  “飞船入轨!”

  报告声刚落,大厅里响起了一片掌声,人们欢呼、拥抱,许多在困难面前没说过半个
不字的硬汉子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神舟”飞船发射的四连胜,再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各参试单位同舟共济,勇
克难关的大团结、大协作精神,使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人民网酒泉12月30日电 人民网记者 蒋建科 南文生 梁生树)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