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mallbird (大小鸟), 信区: Green
标  题: “神舟”飞船发射四战四捷 国人迈向“第四疆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an  5 10:30:08 2003) , 转信

新闻发布时间:2003年01月05日10:11:55 
------------------------------------------------------------------------------
--


  从开始在地球上蹒跚迈步,到走出山洞、走出森林,从走向大海、走向天空到将目光
举向太空、举向茫茫宇宙,好奇的人类不断地开辟着新的疆域。 

  “人类首先适应陆地,2000多年前开始向海洋进军,上世纪初进入天空(大气层
),上世纪50年代跨进第四疆域──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
说,发展空间技术40多年来,全球发射到空间轨道上的航天器已有4000多个,深刻
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航天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不仅带动了经济和社会进步,而且为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在
广泛领域的改善,提供了无限的、非同寻常的可能性。”63岁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
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有着艺术家的气质。他说,“在中国从事航天的人,我的前辈
也好,今天的同伴也好,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中国能够在世界的航天领域占有一席
之地。” 

  1957年10月4日,在离莫斯科2000多公里的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
,一枚头顶载有一个直径只有58厘米的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这是人
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当时的苏联人自豪地将它命名为“人造卫星一号”。 

  从此,人类开始走出地球、挺进太空的时代。数月之后的1958年1月31日,美
国又将一颗名叫“探险者一号”的卫星送上了太空。面对人类已经拉开的角逐宇宙的序幕
,毛泽东挥动了他那双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从此,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成为几代中国航天人的梦想。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一个非凡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
星‘东方红一号’上天的时刻,将军与士兵,专家与工人,干部与战士,个个热泪盈眶,
相互握手拥抱。欢呼声,祝贺声,口号声,抽泣声,响成一片,把清冷的戈壁吵了个热火
朝天。”参加过“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和发射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戚
发轫,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 

  走过艰辛曲折而又悲壮辉煌的历程,今天中国航天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截至2
002年12月,我国已研制成功了可满足高、中、低不同轨道要求的12种长征系列运
载火箭,把近50颗不同类型的国产卫星、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和4艘“神舟”号飞船
成功地送入太空。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科学家们就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
载人飞天。”大学毕业就开始从事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
副总设计师汤兰祥介绍说,当时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
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载人飞天梦想最终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1986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
批准了。“‘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的探索起到了催产作用。”中国
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总设计师周建平说,科学家们经过几年的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
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最后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对于中国航天事业来说,1992年是值得永远记住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的载人航
天正式启航了。 

  从1999年11月20日到2002年12月30日,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
人航天发射场,长征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的“神舟”号飞船先后4次腾空而起,奔向太空
。 

  “神舟”飞船发射四战四捷,标志着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日臻成熟。中国人走进“第
四疆域”已为期不远了。(新华网酒泉1月3日(记者 曹智 徐壮志 田兆运)) ( 稿件
来源:新华网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95毫秒